社区 > 中山> 300M+户外游记【寻找传说中的神秘湖】

300M+户外游记【寻找传说中的神秘湖】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300M+户外游记【寻找传说中的神秘湖】

2024-02-08 08:17:42 15045

【一个来自两年前的约定】守约,是人生的一种品德。赴约,是对约定最诚致的一种行为。我们人生中总有与伙伴们的一些约定,例如登山的约定。有时候的我,感觉自己是虚实不定,万变无踪。偶尔会放出一些“烟雾”弥漫无彰,给户外友人抛出一块“无了期”的绣饵。甚至有时候,一等就是两年多!

【神秘湖】在户外闲聊群上聊天,常常会谈及一些户外秘境,而这些就是户外登山对大家的吸引之处,探索未知领域,撩动着每一位登山爱好者的心!近期很多期举办的登山活动都与“探秘”扯上关联,连续几周分别完成了一些过去一直被搁置的探秘活动,例如:探索五桂山东麓的眼镜王蛇奇石(很可能是饭盏石);北边山南坡上的佛掌奇石。眼见这么多的“新鲜产物”都逐一找到了,但一直被掂记着的“加林山顶神秘湖”却未挤进活动计划名单内。

“神秘湖”是本人在2016年10月6日组织“攀登乌石,穿越加林”登山活动中徒经乌石顶至帆布石(当时认为的加林山顶,古又称饭包石)时,从山脊上看到的那个座落在两山之间的小湖泊。对该湖的认知是从两步路App卫星地图上开始发现的,当年对户外登山充满热爱和狂莽,从始之后每次登山前都会认真去分析登山线路,以及在地图周边上的特殊点滴。为此,新一轮的“探索神秘湖”活动即将开始。

可能是“探索+冒险”带来的刺激,吸引了较多成员报名参与。2023年12月9日,我和:男哥、僖哥、柯生、圆滚滚、小强、小延、啊Ken、七哥、大米,共10人报名参与“探索神秘湖”活动。活动线路行程:从三乡镇平东石场白石新村出发,经妈坑水库、三乡防7号防火带上山,沿水库保护区铁栏外侧到马坑水电站,再从山路上妈坑天后宫,观瀑布后沿瀑布边上的山路爬上马坑旧坝,再从马坑旧坝原库区穿越丛林竹林到旧坝上方石屋,然后继续穿越更荒野的一段丛林到达目的地神秘湖,探秘结束后再穿越一小段沼泽丛林湿地后到达“乌石顶”至“加林山顶”山脊防火带,绕过“饭包石”从“三乡防8号防火带”开始下山,经“哈扒狗石”转至回到“三乡防7防火带”出山。

【妈坑水库】位于三乡镇,是以防洪、灌溉、供水为一体的小 (1) 型水库。集雨面积2.21平方公里,总库容111.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5.0万立方米;输水设备直径0.5米,最大过水流量1.1立方米/秒。妈坑水库是本期活动的第一站,我们将通过平东石场白石新村旁边的山路上山,沿着妈坑水库水资源保护区护栏寻找下一站“马坑水电站”。

由于很久没有到三乡镇的马坑水库片区开展户外登山活动,目前的马坑水库筑起了一道水资源防护栏,把整个水库围闭起来,能否到达水电站和天后宫还是个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印象中的水库边沿路也被上升的水位淹没掉。现在,摆在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按记忆印象尽可能沿着湖边走,这样我们得穿越到围栏范围内,尝试着往前慢慢走,看看能否找到印象中的那条旧路。二是尝试从未走过的另一条路,沿着新筑建围闭的防护栏试探式走走。最终保守的我却引领了大家寻旧路走向困域,由于判断失误,我让大家白白浪费了近半小时的时间。后来,好在发现及时知难而退,重新调整到护拦外的通道上。

【马坑水电站】妈坑水库源头之一的马坑(溪流)上游瀑布附近有一座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水电站。该水电站以石块砌成,上下共两层,是当时期大兴修建水坝发电的代表作之一,同一时期兴建的水电站约有数十座,承担着近代水力发电的创始先河。关于这座用石块砌成的水电站废址,行走户外七年多的我,第一次刻意偏离主心线路前往一探究竟,这也是我前往途经马坑四次以来,对马坑水电站石屋的首次探索,我不再希望今后和别人聊起马坑水电站时,对电站石屋一无所知。

【冬季唯数不多仍然坚守岗位的昆虫】冬季登山的好处就是凉爽不热,不会过多消耗饮用水,起到行装减负的作用。另一个好处是蛇虫鼠蚁数量的减少,不用担心脸部粘上蜘蛛网。虽然气温的下降让很多昆虫和小动物提前下班回家了,但是还有部份仍然坚守岗位的昆虫坚持上班,蜂类是冬季常见的辛勤小动物,它们正积极围绕着“鸭脚木”采集“冬糖”呢!嗡嗡的作响回荡在漫山遍野。

妈坑天后宫距下方的水电站约700米,需要爬升90米,相当于30层楼的高度,难度并不大,但是对久不登山的部分队友们仍然是道考验。一向喜欢慢步多歇息的我懂得控制调配队伍的节奏,不会让任何一位队友出现极度不适的状况。走户外求的是寻奇探索、观山看景,通过攀登让身心放松,使身体得到适当的锻炼。

【天后庙前的猪母石】《香山县志》记载:“猪母石,在乌石乡天后庙前。石长一丈,卧地如猪状,旁有圆石如盘中微凹,时有积水”。出处:《采访册》。随着见识的增长,渐渐对丰富的古今文献产生了阅读兴趣。过去,登山只为寻找未知户外领域,见识更多新鲜事物。如今,除了探索未知领域外,寻觅“古典文献”中的记载事物成为了登山重要动力来源之一。

今天就是带着一探《香山县志》记载的“猪母石”而来到这里,只可惜在瀑布旁的天后庙前,并没有发现类似母猪形状的巨型石头。大米告诉我,乌石村里也有天后庙,也许书中记载的“猪母石”就在那里。没办法,在山中寻找东西是件超难的事,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前的东西是否依然存在?还得结合诸多综合情况来分析,很多东西能否留存致今?经得起历史沉澱、人为破坏,可有可能留存下来。最终,此处附近并没有发现所寻之物,也许要搞清《香山县志》记载的乌石天后庙在哪里?才能找到对应的“猪母石”。

【关于妈祖的认识】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等,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莆田湄洲岛,因救助海难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妈祖被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天上圣母”和“天后”从此便成了妈祖的圣称。

【妈坑瀑布】是中山拨高较高,跨度较长的一条山坑瀑布群,从海拔293米的瀑顶连绵而降,在雨季或大雨过后,瀑布会像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述的景象一样。我们甚至能够从小琅环公园东北侧的道路上,看见妈坑瀑布像一匹白丝绸一样挂在山涧之上。近年,随着无人机航拍风景的兴起,我也是带上无人机对妈坑瀑布来一段,从底部水电站至山顶旧水坝的全段航拍。

【正在消失的动力】走户外有个规律,就是队伍人员越精简,行进节拍会更紧。反之,队伍越庞大会被各种原因拖延更多的时间。今天的报名人数相对较多,在本季度甚至半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过去,我们团队的登山热度持续高涨,很多活动参与人数均超过10人或以上,也是户外登山最兴旺的时段。但近年来来很多成员因为工作、生活等各种原因,渐渐失去了以往那份登山热情和动力。

其实“动力”来源于自我创造,也就是“兴趣”和“自觉”的结合。我们是否能发觉,去实行一件感兴趣的事情远比实行一件无兴趣的事情要容易得多。正当我们享受着户外活动带来的乐趣时,我们会更自愿、更自觉地参与每一期活动。当然,谁不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着?很多生活杂事套牢了我们,兴趣的实现成为了一份奢侈。

【天花板级的咖啡】行走在户外最乏味的是埋头苦干地跟随别人去走,就像没有灵魂的外壳随波逐流、飘泊不定。所以,除了研究地质和环境资源外,我也很少会去花时争添休息时间的乐趣,例如:泡茶冲咖啡等。今天我们有幸再次在山涧之上品尝由行走的财神亲自冲泡的咖啡!

【立废轩波】近年有很多人选择在周末假日走向户外,寻找远离都市喧嚣的地方。当中,含盖不同素质层次的人群,新老驴友对环保意识的感悟也是大相径庭。初涉户外的朋友可能会什么都没带,一双脚一瓶水就敢闯山野。当“上瘾”后,装备、食物、饮料就会越带越多。如果环保意识不够,就会产生大量遗留丟弃的垃圾,人多了山上的垃圾就多了,户外和环保成为长期难以根治的问题。

很多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户外人,随着人越来越成熟,品德也会有所改变。一些打着“无痕山野”为名堂的“环保极端分子”会像眼睛揉不了沙子一样,对一些初涉户外的年轻人嗤之以鼻。由于初涉户外年轻者喜闻乐见于各类新鲜事物,会以自己的衡量标准去实施一些流行新颖的做法,试图用创新去改变这世界。当头脑发热之时,会做出老驴友意想不到的事情,而这些不顾大众的行为正触怒了老户外的神经。

某当红户外团体以航拍纨绔(玩酷)的吸收形式,迅速在近年掘起。该团队经营的模式非常成功,成员规模不断攀升,早已成为近年来最知名户外团体之一。不清楚在什么时候开始,各地兴起了“我在什么地方很想你”一类的标杆标语,速度蔓延到很多户外景观点,并吸引了众多装逼拍照者的青睐打卡。近月来,我市的两处户外网红山顶上立起了该户外团队含宣传广告的标杆,甚者还安装了太阳能接收板供电摄像头,严至侵犯了公众和个人的隐私。轩起了中山众户外与该网红户外的废立之争。

众人反对的是侵私、广告、遮挡视线等意见。反映较为强烈的集中在某户外团队的自私身上。立杆面上是标了山名、海拔等山体信息,但商业色彩却不难见。在人来人往聚人聚气的山峰之上立户外团队标识,除了能让自己成员上山打卡外,更大作用是推广自己这支户外团队,目的昭然若揭。

我们可以尝试换个角度去思考,每名户外徒步者能做到约束自己已经很好了,跨越自己管辖范围去管别人的事不太好,能产生不必要的矛盾纠纷。应该让能管的人或政府职能部门去管,我們只要管好自己,不乱丟垃圾,不涂鸦,不砍伐,不在水源水域大小便,不生火,不违法就是对户外自然的最好保护。用自律约束提升个人品德,用行动树立倡导无痕山野。

午休补给后,我们继续上路前往下一站“妈坑旧坝”。由于今天参与人数较多,在集结、休息次数和时间上耗时较多,下午还有要事的大米兄从其举止中不难发现他的焦虑心情,肯定希望我能早点让大家上路。为了减少风险不出意外,争取在天黑前下山,我还是建议大家及早上路不要在此耗太久,加快步伐到达下一站“妈坑旧坝”再进行休息。

从休息点的瀑布石滩到上方的旧堤坝需要继续攀爬一段比较陡峭的山坡,在那里我们消耗了不少的体力,对人和狗都是个考验,尤其是男哥携带的狗狗,角度倾斜距离较大的地方它跟本无法爬上去,就好比人类爬上一堵较为笔直的高墙一样,没有外力帮助是很难攀越过去的。每当遇到较陡的地方,只能依靠我们伸手抓住狗的前肢窝,再往上拖拽才能越过那些较陡的地方。

【妈坑旧坝】(座标113°23’23.77”E,22°22’48.61”N)海拔293米。一座建造年份久远、海拔接近300米的石砌水利工程。建筑时间相对久远,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公社兴建,目前已经荒废很久,当年的蓄水和发电功能已不复存在。从这里,我们能够看见下方的妈坑水库和远处的小浪环公园,天气晴朗的时候还能清晰看见更远的地方。妈坑旧坝是处很特别的地方,坝高约有3层多高,顶上并没有护栏,人从坝顶跌落非死即伤。我们将在此逗留约15分钟让大家装酷拍照,而我趁机拿出无人机进行拍摄,尽可能通过航拍把堤坝的险峻展现出来。

【迈出那一步】航拍结束后已接近午后2点,我们只走了全程不到1/4的路程,接下来,我们将踏上“妈坑旧堤坝”到“神秘湖”的线路。这是一条我从来没有走过的线路,对于这样一条偏僻且很少人走的线路,带队穿越压力山大,因为我不敢保证在接下来的路**会出现什么情况。按计划我们需要在妈坑旧坝的下方找到那条从原库区通往下一站电站小石屋的路,然后鼓起勇气迈出那一步。

虽然妈坑上级水库早已报废不再储水发电,但是靠近堤坝的地方依然有很多积水,入口处需要踩在藤蔓树根上跨越到岸边的山路上。当所有人顺利通过半沼泽路段后,我们踩上了一条尚为明显的沿岸山路,路况比想象中要好走一些,仅在部份地方有横七竖八的藤蔓枝条阻礙去路。对于这种路况我们是做了准备功课的,什么砍刀、手持小电锯都用上了,我让有过一次穿越经验的大米兄在前方开路,辅助工具让我们省下不少的气力。

【漫长的穿越】在到达小石屋之前是一条较长的竹林道,这里的小竹子长得比较茂密,长得比人高却遮挡着头部和视线,一些路段想要通过不得不压低身子躬身穿过。现在已进入冬季,蛇虫鼠蚁相对夏季要少得多,选择这样的季节来穿越安全系数高一些,但是南方的气温很少连续几天持续在10C°以下,很多蛇还未进入冬眠的时间,所以防蛇仍然是重中之重的首位要务。

【天道轮回】当快要接近小石屋的某处地上,静躺着一个类似滑轮配件的东西,从表面上看像是用石头来打造的,细看又像用铁来铸造的。该轮子直径约30厘米左右,可能是从石屋水力发电机组上卸下来的配件,致于是人为搬到这里还是从上方滚下来,只有这个轮子自已才知道。只要发现这个石(铁)之轮,很快就能传说中的那座小石屋。

【废置的发电站石屋】沿着溪流水源往上寻觅那座能从卫星地图上隐约可见的小石屋是此行的计划之一。虽然过去我一直保持着常常查阅地图和翻看资料的习惯,但是要在晶度有限的卫星地图上发现更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也是件不容易的事。石头、电塔基座、树冠草丛、山谷溪流叠加交错在一片区域里,除了得到一些来自其他户外徒步者的消息资料,也是很难发现大自然究竟在山中留下了什么?

位于马坑上级堤坝与神秘湖之间的水电站小石屋,是本次探秘之旅的其中一站,这座小石屋也是从旧坝水源溯源线路的必经之地。一座在深山里被废弃数十年的石屋,对探索者来说隐藏着一股神秘色彩,说不定能从中发现些什么。从我个人在中山的登山经历推测,这座房子绝对和这区域的水利工程有关,也许就是马坑上级水库管理站办公房,从屋外建有排水渠来推测,该房子不排除是座水利发电机站房子。进屋后果然从地面上看到一些和蠄蜞塘水库石屋里类似已拆除锅轮发电机组的痕迹。

石屋用石头砌成,在接缝处加了混凝土沙浆作为巩固,历经数十年风雨日晒,依然屹立不倒。从外观看,这座用石砌的房子确实给人很牢固的感觉。当我们往窗户探却发现里面地面破碎杂乱,屋顶几乎没有或早已塌陷。而地面很多地方已被植物占据了,这种现象是大自然将人类文明收归收编的一贯做法,没人打理的东西,大自然会用它不紧不慢的方式逐一将不属于这里的一切慢慢恢复其原状。

石屋内苍凉幽静的环境让人感受到不寒而慄,如果是独自一人探索一定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特别是内里还有所黑暗的小房,里面是否会静躺着一些令人骇人的东西,这些都会给初次探秘者带来未知的结果。从初步探访中发觉,石屋正是我们预测那样是座电机房,生产设施应该已经无影无踪,在发电机组旁边的墙壁上留存着很多先客留痕,什么“远在山中无人问”和那些到此一游的留痕,还是不能对这类越联想越产生不安定因素的地方过多去猜测这里有什么?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例如:电锯惊魂一类的电影故事。

【前往神秘湖】小石屋只是行程中的重要一站,当我们搞清楚石屋的位置所在和功能用途后,该是前往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地“神秘湖”。从外在了解的情报上获悉,从石屋前往神秘湖的路会比石坝到石屋的路更难走,而且在两步路的路网轨迹非常幼小并不明显,是一条板钉现实的荒野线路。

虽然这条线路少有人走,但是从部份地面上可见的水渠还是能够肯定我们走的路是对的!只可惜经历多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失去了原有水利工程的意义后已没人走,自然界正以回收的模式将这些原本不属于这里的一切渐渐收复为原始模样。以多年行走户外的经验告诉我,像这样无人问津的荒野线路将会越来越难走。也许再过几年,不通过开路的形式根本无法从这里通过。

沿着水渠旧迹我们终于找到了那块镶嵌在山中的“绿翡翠”!但是从山顶上的稀少水量来考虑,这湖水质量并不理想,可以用“一潭死水”来形容这处缺乏流动的湖水。从远处看,水质浑浊,没有任何生机,很难想象下游妈坑仙境瀑布的水源自于此,只要见过山顶湖水质量,在妈坑庙泡茶一定要把溪水烧开更长的时间来杀灭微生物。

【神秘湖】海拔334米,座标113°23’6.44”E,22°22’57.88”N,应该是目前我所了解到的中山海拔最高的山塘(水库)。为什么要称之为水库呢?在此与感兴趣的大家一起研究一下,看看我个人的推测是否经得起论证?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马坑(妈坑)这条溪流。顾名思义,马坑水源出自乌石山,从地理位置分析是下方妈坑瀑布和妈坑水库的主要水源地。

按《中山市水利志》对同一水源(溪流)上的两座(或以上)建设的水库层级划分是以“某上(下)级水库”或“某一(二、三......)水库”来命名的。现存使用的妈坑水库正式名称是“妈坑水库”,而在过去(修建现库前)在妈坑仙境庙(即天后宫、妈祖庙)上方建筑的堤坝水库,应该称之为“旧妈坑水库”或“妈坑上级水库”更为适合。本人认为一些探索者将“神秘湖”(即距乌石顶西南750米的山塘)称之为“三角水库”应该是有误的。

【三角水库】正确或接近官方名称应称之为“长坑一级水库”。不了解该水库修建历史和管理方的驴友,会受到较早期的户外登山者初始传递的信息误导,直接将位处三角林场区域内的长坑一级水库误认为是小榄水库。由于该一带是三角和小榄林场的交界,以林场区域的划分来命名水库名字应该是欠妥的,我本人认为命名无非尊循两个原则。一是以地方命名,当中包含位处的山峰、溪流、村庄或其他地方土名命名,例如:铁炉山水库(以山峰命名),石榴坑水库(以溪流命名),长江水库(长冈村命名),田寮水库(以地方名命名)。二是以建设或管理方命名,例如:黄圃水库、阜沙水库,古镇水库等,是以某公社建设、某镇管理,直接冠名水库名字。还有就是前两类以外的其他方式的命名,例如:逸仙水库、工农兵水库等,此方式命名占比会较前两类低。

【履约计划】2021年11月1日与七哥和僖哥的计划,我们终于在今天实现了探索神秘湖的约定。这也是自2016年10月6日从“登顶乌石,穿越加林”活动后,一直掂记着“隐藏在山顶上的神秘湖”终于揭开那面纱。通过实地探索,刷新确定了该山塘是中山海拔最高的湖泊(山塘水库),比起海拔309米的船底窝上级水库的高度还要高。

【创造一个历史文物】为纪念这次成功的探索,我在两年前的约定计划中,与七哥一起商量好要在“正式探索”的时候在“神秘湖”中留下些什么作为历史的印记。思前想后,陶瓦自古就能担当起历史文物的印记,把一个刻有年份的陶瓷瓦杯作为时代产物,待百年开发被发现后,将会成为一份历史文物。捣乱开玩笑的是,我们把时间刻成1876年,一个随口而说的年份,却映射了百年进程。

1876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多事之秋的一年。这一年,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一年,也是西方列强在中国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新起点。把刻有这一年份的杯子扔进湖底,希望也成为我们推进研究“古香山百峰”的一个新起点,让我们收集研究的百峰历史,成为今后历史长河的一滴流水。

【风险最大的路段】由于人迹稀少,连接神秘湖和山脊防火带的路早已草木丰茂。虽然路网上有很多来回穿梭的轨迹,但是在这种湿润的沼泽地上寻找安全正确的路迳并不容易。此时“无人机+对讲机”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办法。我借助刚才航拍该湖的剩余电量,通过空中视角能直观地向地面探路先锋反映线路的情况和前进的正确方向,这样我们就能从每处分叉路口中迅速找到就近的“抢滩登陆”点。

那段路虽然很难走,但路还是有迹可寻的,比半个人还高的草丛不能把人搞晕却能把狗弄丟。男哥带的德国牧羊犬由于没有圈绳子自由乱窜,在这一片草泽之地失踪了。下湖边前我们是一起的,结果狗上岸后却不知往哪跑了,让男哥一边呼唤四处寻找。一条八十多斤的大狗消失在近人高的沼泽之地,如果不能在20分钟内找到它,恐怕这狗会迷失死在这里。这傻狗不是第一次上山了,上回9月中旬也跟我们去了趟梅花坑,只不过当时它还是只小狗,那次它跟着主人下溪寻找小女孩的鞋子,结果差点弄丟了,后来我听到它逆流而上在哀鸣,用呼唤才发现它的。最后在一名路人拖拽合力下,好不容易才把它从岸坡中拉上来。只可惜它这吹老毛病又犯,老是在山里乱窜,丟掉是迟早的事。经过主人的一路寻找呼唤,狗最终被找到了,让我们延误了近半小时的时间,如果没能及的找到,天黑后这狗在拔高300多米的较大山峰里其本无生存希望,它也许会困在沼泽地饿死,遇上蟒蛇也会把它吃掉。

下午3点45分,我们终于全员平安地到达防火林带山脊路,这是一段较为熟悉的山路,与过去不一样的是这里增设了一条消防水管用于扑灭山火。2016年初次到达这里,想的就是如何从这里前往下方的神秘湖,可惜当年经验不足,也没有做好充份的准备,面对长满杂草藤蔓的山坡,尝试穿越了一小段之后果断放弃!主要出于那份充当领队的责任心,我们任何人也不能够因为个人的好奇探索心里,把自己或他人带向风险高的地方。

稍为休整以后我们继续上路,按照原计划前往“帆布石”,也就是《香山县志》记载的“饭包石”。关于饭包石的名字推论来源于:清·同治《香山县志》“饭包石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土名亚婆髻。翠若黛螺,高入云表”。本人按《香山县志续编》仁良都图和民国广东省香山县平岚图结合《中山市城市地图集》分析,饭包石是片区域较广的山岭,包含现在所了解到的加林山和乌石顶为代表的七、八座山峰。

从民国广东省香山县平岚图上等高线对应的高地标注“帆布石422”所示,“帆布石”谐音通“饭包石”,是中山市第8山列西南面的主要组成部份。当中主峰实测拔高435米(坐标113°22’48.45”E,22°22’54.89”N),与遥相呼应东北方向的乌石顶,和两峰之间水源汇聚成的“神秘湖”,也就是妈坑一级水库(山塘),是我们今天对应近代古今地图,实地考察验证的又一座“香山百峰”。

帆布石,包含附近的一座名为“加林山”的山峰,海拔422米,按高度排名能挤进中山前十。过去,在未深入研究香山百峰(即中山境内所有丘陵山峰)之前,我一度误认为帆布石主峰为加林山(也称加林山顶),主要原因是现地图上的加林山和帆布石在等高线形态下是同一山峰,但在实体上却是一高一低两座山峰。我习惯把一些没有名字同一山体的较高山峰冠以正名,或者在现有较低山峰的名字后加上“顶”字以区分。

今天的最后一站是“哈趴狗石”,这是一处较为低热度、未受怱怱而过的登山者关注的“景点”,但这些在山中不被重视的“发现”,却是我最想要“探索”出来的。2022年,完成攀登中山大部份山峰的我开始研究“香山百峰”,不断查阅更多的山峰历史文献资料,去探索发现更多的奇林怪石和古人的足迹印记。渐渐,慢走细察成为了我近年登山的另一种新模式。我觉得现在的我,总能在香山百峰之上发现一些什么。

【哈趴狗石】在加林山通往妈坑水库的“三乡防7号”生物防火林带之上,从西往东走的方向较易发现。海拔406米,座标113°22’49.99”E,22°22’47.08”N。石块呈头和上部身躯两块,头部朝南眼睛闭合着,耳朵下垂下巴贴在前肢上,躯干盘守在山地之上。远看就象小狗趴在地上眯上双眼睡着了的景象。

顺利打卡后,我们来到另一个叉路口,继续往东是三乡防8防火带起点,能通往乌石顶南坡主要的山脊防火带。接下来我们只要沿着“三乡防7”防火林带下山,就可以回到起点“平东石场白石新村”完成这次登山探索神秘湖之旅。7号防火带长度2110米,减去刚才所走的那一段还需要走1公里左右的下坡路,按照目前的速度,预计还需45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山脚下。

一路上都有漆成红色的消防管架设在路边上,到达半山坡后开始出现混凝土电塔路,再往下方走就开始进入新搭建的高压电塔区域,早上经过下方水库山路时已听闻山上传来一阵阵人员呼叫声,还以为是什么消防演练,原来是这里的施工人员在架设高压电塔。由于使用骡子马队背运塔材上山,山路和部份电塔路被踩踏受损,尘土飞扬,而且一路上还伴随着骡子拉下的粪便尿液,直接影响了登山心情,我们顶着较为刺鼻的气味迅速回到终起点处。

今天收获是蛮丰富的,完成了多年前的心愿,亲临到达了“神秘湖”、“小石屋”,也找到了“哈趴狗石”。在自己的轨迹路网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接下来挑战更多未知领域和攀登“香山百峰”寻找“奇迹异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相信,只要坚持信念,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人生就会有更多光彩的美好回忆。

47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無欲則剛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無欲則剛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