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延边> 拜谒晋祠(1~11)

拜谒晋祠(1~11)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拜谒晋祠(1~11)

2025-01-14 07:55:14 353

拜谒晋祠1:晋祠胜景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二十五千米的悬瓮山下,是晋水的发源地。西周(前1046~前771年)时,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并在悬瓮山下晋水源头建祠造像,称之为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唐叔虞是晋国(公元265年~公元420年)第一代诸侯王,故名晋王祠,也称晋祠。


拜谒晋祠2:东园
魏晋南北朝东魏(534年~550年)年间,祖鸿勋应高欢聘到晋阳游晋祠,著《晋祠记》。北齐文宣帝高洋定晋阳为别都,天保(550年~559年)年间,在晋祠“大起楼观,穿凿池塘”,读书台、望川亭等诸多建筑始建于此时期。北齐后主高玮游览晋祠后,改晋祠为大崇皇寺。隋开皇六年(586年),在晋祠西南方修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
【东园】原本是杨氏的住宅,在乾隆年间,杨二酉痴迷于菊花,院内菊香扑鼻,他在院门上写了“东园”二字。
【杨二酉】(1705年~1780年),字学山,山西太原人。雍正五年(1727年)开始中秀才、得举人、登进士。雍正十三年(1735年),任翰林院编修。任监察官员期间,关心国计民生,针对官场弊端和社会问题积极上疏,多数奏疏得到皇帝赞赏。工书善画,娴吟咏,长于古文辞章。在晋祠留下诸多楹联、匾额,其中“水镜台”匾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拜谒晋祠3:三晋明泉
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重游晋祠,亲自撰下了《晋祠之铭并序》铭文。唐天宝年间(742年~756年),李白接到邀请到太原游览晋祠,写下了《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4年),在晋祠大兴土木。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为其母邑姜修建了圣母殿,并雕塑43尊彩塑泥像。金大定八年(1168年)创建献殿。元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内建筑,勘定晋祠四周地界。


拜谒晋祠4:唐叔虞祠
明洪武三年(1370年)创建仙翁阁;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朝立在晋祠内创建晋溪书院;嘉靖四十二年创建水母楼;万历四年(1576年)创建对越坊。清顺治四年(1647年),巡抚申朝纪修晋祠山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建吕祖阁;乾隆元年(1736年)建造钧天乐台;乾隆二年改建三圣祠、同乐亭等。
【唐叔虞祠】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初名最早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现存唐叔虞祠大殿为元至元四年(1267年)创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唐叔虞祠为独立两进院落,门外台阶高耸,祠门悬挂贴金篆书“唐叔祠”匾。过殿陈列一组元代乐伎塑像。大殿神龛内塑有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神龛前两柱上各盘绕泥塑蟠龙一条,均为四爪金龙。神龛内左右各有一侍童,神台下文臣武将相对而立。


拜谒晋祠5:唐碑-金人台-水镜台匾
民国六年(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1926年补铸晋祠金人台东南隅铁人头;1930年建石舫“不系舟”;1936年,梁思成夫妇到晋祠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对晋祠多次扩建与维修,重建锁虹桥,开挖晋祠公园北湖,新建晋祠大门和望川亭、圣母殿落架大修、晋文公祠建成等。
【唐碑】为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并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李世民御驾亲征班师回朝后,到晋祠亲自撰写碑文并刻碑立于晋祠。碑文共1203字,分为序文和铭文两部分。序文主要讲述唐叔虞功绩,强调晋祠的神圣地位。铭文歌颂晋祠的美景和神灵的功德,同时也表达了李世民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望和对自己治国理念的阐述。
【金人台】因台上四隅各铸铁人**,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也称莲花台、铁太尉。四尊铁人中有三尊为北宋时期铸造,**因丢失,在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西南隅的铁人为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所铸,西北隅铁人为绍圣五年(1098年)铸造,东南隅为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铸造,东北隅为1913年补铸。金人台为方形,台中心建有一琉璃小阁,为明代遗物。金人台为祭祀镇水护祠之用。
【水镜台匾】被誉为“秀丽之笔”,由杨二酉书写,“水镜”语出《前汉书・韩安国传》,意思是忠奸是非尽人皆知,“水镜台”有“清如水,明如镜”之意。水镜台匾与对越坊匾、永锡难老匾并称为晋祠三匾。


拜谒晋祠6:对越坊匾-献殿
晋祠中区建筑是整体景观的主线,由西向东依次有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对越牌坊、金人台、会仙桥、水镜台和东大门。北区建筑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分别有唐叔虞祠、唐碑亭、昊天神祠、文昌宫。南区建筑泉水环绕,古塔耸立,分别有水母楼、胜人瀛楼、晋深书院、傅山纪念馆、董寿平美术馆、奉圣寺和舍利生生塔。
【对越坊匾】由高应元书“对越”牌匾,对越牌坊高9.5米,四柱三间三楼,造型精美,雕刻玲珑,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雄壮而富丽。
对越坊匾与水镜台匾、永锡难老匾并称为晋祠三匾。
【高应元】晋祠东庄村人,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中举。曾捐资白银三百两,修建了对越坊和钟鼓楼。擅长书法,亲手书写“对越”匾。“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与傅山所书“难老”、杨二酉所书“水镜台”并列为晋祠三大名匾,被书法界名家评价为“雄奇之笔”,也有“傅(山)不压高(应元)” 之说。
【傅山】(1607年~1684年),字青竹,后改名山,号啬庐,山西阳曲人。为明末清初传奇而又神秘人物,通晓经史、诸子、佛道之学,精医学,谙熟金石学、音韵学、名学,兼善诗书画的大家。
【献殿】在晋祠内鱼沼飞梁之前,原为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金大定八年(1168年)创建,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琉璃雕花脊,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斗拱简洁,出檐深远,前后当心间辟门,其余各间在槛墙之上安置棂栅栏,外观酷似凉亭,但整体结构轻巧稳固。人称古代“冷藏室”。
献殿与鱼沼飞梁、圣母殿并称为晋祠三宝。


拜谒晋祠7:鱼沼飞梁-圣母殿
【鱼沼飞梁】在晋祠圣母殿前,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鱼沼为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桥曰“飞梁”,其结构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衬托桥面,东西平坦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翼下斜至岸边,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形制特殊。
【圣母殿】晋祠的主体建筑,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为纪念唐叔虞之母邑姜而建。殿内除圣母居中端坐外,旁有43尊侍女像,她们姿态各异,生动地反映了北宋时期的宫廷生活。
鱼沼飞梁、圣母殿与献殿并称为晋祠三宝。


拜谒晋祠8:宋代彩塑-永锡难老匾
【宋代彩塑】主要指圣母殿内的宋代侍女像彩塑,作于北宋元佑年间1082年左右,共43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
宋代彩塑与周柏、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
【永锡难老匾】由山西祁县晋商渠家渠本翘书写,“永锡难老”语出《诗经・鲁颂》,“锡”通“赐”,意即永远赐予青春长驻,这里有祈求、赞颂晋泉永流不息之意,该匾采用阴刻、弧形、贴金的手法,字体一会儿凸出、一会儿凹进,十分有趣,人称“活字匾”。
永锡难老匾与水镜台匾、对越坊匾并称为晋祠三匾。
【渠本翘】(1862年~1919年),原名本桥,字楚南,号湘笙,祁县城内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中秀才、中解元、中进士,为三甲第四名,任内阁中书。后投身教育,实业救国,一代晋商。晚年致力于收藏与著述。


拜谒晋祠9:周柏
【周柏】指西周时代种植的柏树,位于圣母殿北侧,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被誉为“卧龙柏”。为晋祠三绝之一。
周柏与宋代彩塑、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


拜谒晋祠10:难老泉
【难老泉】晋水的源头,号称“晋阳第一泉”,泉水出自地平线下约五米的断层岩,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左右,即使在隆冬季节,水中特有的水草仍然碧绿如茵。
难老泉与宋代彩塑、周柏并称为晋祠三绝。


拜谒晋祠11:晋文公祠
【晋文公祠】位于晋祠公园东南角南湖湖心,是为纪念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而建。由入口前导区和祠庙祭祀区两部分组成。入口前导区包括阀门、柱梁石桥、百戏楼以及祠前广场;祠庙区为高台式建筑群,高台内部局部做空辟为展厅,四周为回廊。殿内陈列有晋文公在复国初期与五贤士(赵衰、魏犨、贾佗、胥臣、狐偃)共商治理国家大计的场景雕塑,壁画主要描绘晋文公在外19年流亡八国以及回国即位后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晋文公坎坷的一生和称霸春秋的历程。(2024-10-26)

0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太极(金成吉)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太极(金成吉)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