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游察关故地,兴登高湖山顶
相关轨迹:婺源古村古道赏秋第1天20231202
重游察关故地,兴登高湖山顶
察关和虹关已在春天时去过,古村、古桥和古樟于烟雨朦胧中配上金黄色的油菜花让人念念不忘,它们的秋天会是什么样呢?带着这份好奇我们将行程的第一站定在了察关。从婺源县城到察关可以在老北站坐乡村班车,此时是旅游淡季,车次可能会少一些,为了给徒步多留点时间,我们6人包了一辆7座车,10:40左右如预期到达目的地,大家下车前往察关古桥由司机师傅为我们合影,半圆形的桥拱在溪水中的倒影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这既是代表起点的〇,也寓意我们的行程将会取得圆满。
察关古桥
队伍中有4人是首次来婺源徒步,他们对这里不是很熟悉,这点从他们身上四五十升的大包就可以看出来,因这次定的就是轻装活动,我只带了几件速干换洗衣服、四天的路餐、雨衣及洗漱用品等,25L的小包搞定,所以我在火车站看到他们的包是有些惊讶的。
基于那次踏春之行,我对察关和虹关的景致已不再陌生,只是少了村前屋后的油菜花,烟雨朦胧的天空变成了蓝天白云,此地大部分树种的叶子则依然碧绿。虽然蓝天白云配上古村、古桥和古樟也很有意境,可相对来说还是烟雨察关更有感觉。对于首次来这里的四位队友而言,这一切仍是相当新奇,古桥、古樟和徽派民居就成了他们手机镜头下的作品。村子里也有人晒秋,晒的主要是萝卜干、油茶核、南瓜和一些绿叶蔬菜,并没有某些景区宣传的那样五颜六色,可这正是当地居民的真实生活,我们所追寻的也正是这种纯真。
察关古樟
虹关古樟
离开村庄往言坑的西北深处行进,水泥路面也随之远去,代之而来的是青石板铺就的古道,道路两边也逐渐由农田变成了茶地,有大家熟悉普通茶叶树,也有很多人初次见到的油茶树。茶叶树无需过多解释,油茶树是高大的灌木,树干较粗、外表光洁、质地坚硬,树叶比茶叶更厚更硬,开白花且花朵较大,结绿色球形果,成熟后表皮会连带果肉裂开,里面有一至多个黑色的果核,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榨油,这种油品质极佳,南方很多地方都将其视为上品。在春夏时节,油茶树上还会长白色茶泡,可直接食用,味道甘甜,由于我长时间不在老家,已经忘了油茶在深秋也会开花,看见树上娇艳的花朵还着实感到欣喜,这在萧瑟的北方是难以想象的。在茶地的西边,一片枫香树映入眼帘,它们的树叶已经由绿色渐变为秋的颜色,层次分明,绚丽多姿,这是个好兆头,说明我们恰逢其时。
绿肥红瘦
茶地之后爬升正式开始,古道在树林间蜿蜒而上,走起来十分惬意,估计在夏天也不会很热。行至海拔约713米的垭口,路东的亭子已没了屋顶,路西则立有一块指路石碑,上面刻的是大白话,说的是四条路分别通向哪儿。往高湖山去的路口相对没那么明显,我们在这里等来后队方才起步。山腰路段较之前的路更窄,灌木、竹子也多一些,进入树林间的坡道后路况又转好。越过千米海拔,爬升已近尾声,爱山琳提议去探一探高湖山顶,从等高线看高湖山东北山脊的坡势较缓,且时间尚早,确有可行性。
垭口路亭
到了虎岩路口,我们没有按成熟路去高湖山大庙,而是沿着山脊直奔高湖山顶。山脊上隐约有路迹,林木也不是很密,倒也不难走,只是到了虎岩发现从高湖山大庙那边绕过来可以少钻200米。虎岩后的第一个山头在地图上称为通天窍,也许是此地离天比较近吧,能不能通天还得看缘分,我是没能实现。到了第二个山头,另一侧的山脊林木茂密且坡度较陡,远眺前后两个山头,觉得刚才过来的通天窍更高一些,为什么没有把它命名为高湖山?看着眼前横七竖八的树枝,我们打算不再往前探,于是又退回到了低处,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往坡南边的山腰走了走,发现路迹又清晰了,大家的兴致又被重新燃起。
虎岩
线缆小径
后面的路要好走一些,路边的树干上有人工打的钉子和拉的铁线,有些树也被修理过,大家分析觉得这是江西与安徽边界的标记,我暂且将这条路称为线缆小径。从通天窍到高湖山的1公里我们用了约半个小时,而山顶并无任何标记或特别之处,既来之那就系个路条合个影。由于线缆小径的出现,我们决定不再原路返回,而是跟着标记走,线缆由山脊转向了山腰,与我们要去的方向大体一致,队友直呼这是如有神助。然而这种走向与省界的标记有些矛盾,以致我们也弄不明白这线缆究竟是做什么的。同样让我们不解的是在临近机耕道的山沟里躺着一只狍子,毛色光亮,双目圆睁,既无伤口、血迹,也没有腐烂发臭或蝇虫叮食,那么它是怎么死的呢?紧急召唤福尔摩斯……
登顶高湖山
狍子
顺利从高湖山顶下到机耕道,其他队友估计已经跑到前面去了,本打算往前追,转念一想大老远过来却没有去高湖山大庙打卡实在是有些可惜,且这是非常平坦的机耕道,三人一合计,还是回去看看吧。路上偶遇一人骑摩托车牵着一条小狗,说是刚追赶小狗回来,它被我们另外三个队友“拐”跑了(小狗因有人投喂就忘了家)。小狗显然跑不过摩托车,一路连拖带拽,像是被惩罚的小孩。骑摩托车的那人正是高湖山大庙的值守人员,据他介绍庙后还有个山洞,如果我们刚才没有直接从山脊去高湖山的话是有时间去洞里看看的,且也不用折返一两公里回庙里打卡。另外,此庙还可以提供食宿,费用依个人情况随喜。
高湖山大庙
参观完寺庙继续追赶小分队,六七公里的机耕道固然是乏味些,但却有助于提速,且偶尔还能看到对面山坡染上了秋色的树叶,只是没有合适的设备将所见的美景呈现出来。下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小沱村附近,五彩斑斓的枫香树顺着道路延伸,我们仿佛置身于画中,要是有上午的璀璨光线和蓝天白云相衬就更完美了。
我们在小沱村中追上了队友,后面仅有一百多米小爬升,路程也不长,完全可以在天黑前到达理坑。循着古道枫香翻上垭口,平坦的山腰路横亘于朱山之侧,向路的外侧望去,沱川乡和理坑尽收眼底,路边火红的枫树让我们驻足不前,白墙黛瓦的古朴民居与红枫也很搭,大家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各自的创作。
红枫映理坑
理坑,古称“里源”、“理源”,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于北宋末年由金姓建村,元末明初余姓迁入,两姓共居了一段时期,至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金姓迁居延村,理坑才成为余氏单姓居住的村落。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理坑人才辈出,在明清两代出了许多仕宦名儒,他们在村里建起自己的府第、官厅、别墅,如尚书第、司马第、天官上卿府、大夫第、崇德堂等,这些建筑穿越数百年依然保存完好,现今已是重要的保护文物。
理坑
理坑的水口也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空间。理源桥、文昌阁、文笔塔、水碓屋是水口的主要建筑,规模都很宏伟,体现出理坑村作为“理学名村”的不凡气度。理源桥上的亭子是1999年恢复的,文笔塔于2015年复建,水碓屋现已没了屋顶,文昌阁则难觅其迹。在理坑游玩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否则只能像我一样走马观花。据说外表古朴的理源桥亭子上有多处门额题字,正前方题为“闳开阀阅”(我是在村中崇德堂附近的院门上看见这四个字的),闳是指巷门,阀阅指的是有功勋的世家,意思是说有功勋的世宦世家巷门向你敞开着,欢迎来做客;正前右方为“山中邹鲁”,由上海陈子龙先生所题,邹鲁是指孔子的故乡,意思是称赞理坑为藏在深山的书乡之地;后左方为“理学渊源”,是指理坑村人崇尚朱子理学,后右文为“笔峰兆汉”,指的是村人崇尚正统的儒家学说。这石桥上刻有“溪山拱秀”四个大字,意思是赞叹这一方山水孕育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闳开阀阅
文笔塔
理源桥
糊里糊涂的转完理坑,我们便直奔沱川乡的客栈,并在老板的介绍下去了一家经济实惠的餐馆吃晚饭,相对于后面的行程,这一天可以说是最从容的。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誉峯者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