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本溪> 桓通铁路(田通铁路)粗略调查及其他记述(上)
桓通铁路(田通铁路)粗略调查及其他记述(上)
相关轨迹:北桓铁路“无法考证段”最终认定路线
相关轨迹:疑通灌老线线路残片
溪碱铁路
溪碱铁路,又名溪田铁路,1913年开始修建本溪湖至牛心台轻便铁路,用以运输牛心台地区的煤炭资源,1939年铺设标准轨到田师傅,线路自沈丹线上的本溪站向东北引出,过偏岭站折向东南,过小市站后又折向东北,经南甸,达田师傅镇。为日本为掠夺我田师傅煤炭资源而修建,是本溪满族自治县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铁路全长86公里,沿着太子河蜿蜒上行,沿途多隧道、桥梁。20世纪90年代初期本溪太子河上游修建观音阁水库,铁路因此改道
田通铁路
田通铁路,在日本占据东北的满洲国时期,建设的由溪田(碱)铁路田师傅站,经桓仁,至通化的铁路。是“东边道纵贯铁道”的组成部分。桓北段(桓仁至北甸)长119.5公里,桓通段(桓仁至通化)长90公里。
1943年春完成田通铁路定测、设计。起自本溪至田师傅的溪田铁路的北甸站(今属南甸子镇),溯太子河东上至平顶山,经高俭地村(属于木盂子镇)、二户来、至桓仁,再到通化。全长209.56公里。1943年4月起全线同时动工,至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铁路停建,全线路基工程完成70%左右,桥涵工程完成40-50%。隧道工程共有北甸--桓仁间4座,通化-桓仁段5座,均已施工,有的已经贯通。
1958年,由于桓仁县境内的浑江建设梯级大型水电站运输需要,国家计委批准田通铁路桓北段(桓仁至北甸)修复续建工程上马。1958年7月开始施工,至1959年末达到铺轨程度,至1960年7月末,全线涵洞涵管全部建成,大中桥墩台已建成,车站土方工程已经开挖。1960年8月,遭受特大洪水灾害,路基、桥涵、防护工程被严重冲毁。1961年5月由于国民经济调整而停建、下马、报废。

*笔者曾将其北甸(田师傅)-桓仁段称为北桓铁路,桓仁-通化段称为桓通铁路
本溪发改委基础产业处的赵亚毅处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份原始资料:
1926年2月,由伪满交通部与“满铁”(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设局共同组成“东边道产业开发铁道调查队”,从本溪湖经碱厂至通化的线路进行初测。1937年1月,由“满铁奉天铁道事务所”组成勘探队对安仁灌水至桓仁段进行勘测,同年10月末测至136公里处停测,尚未进入桓仁境内。
1937年7月22日,控制东北交通命脉的“南满铁路株式会社”与伪满洲国签订了第五次“契约线”,计划在桓仁境内修建两条铁路线。一条是田通铁路(田师傅——通化),此线分为桓通铁路(桓仁——通化)和北桓铁路(北甸(田师傅)——桓仁),两段全长209.56公里;另一条是安仁铁路(安东——桓仁)全长171公里。在桓仁附近两线联结,在经通化、抚松、两江口至长图线的明月沟(今吉林省安图县),从而构成所谓的“东边道纵贯铁道”,联结辽、吉两省,以达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统治和掠夺资源的目的。
1943年初,在完成定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同年4月动工,重点施工通化至桓仁一段,由“奉天铁道建设事务所”所属的工事区组织施工,采取承包方式,由日本包工商总城、康德、神谷等承包,役使中国人施工,工事区下设6个工区,分段施工。但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东边道铁路被迫停建,只完成了部分路基、隧道、桥涵的建设。
详细过程
1937年春天,日本着手在宽甸境内的上河口至灌水地段(史称鸭北铁道线)开始实施其“东边道纵贯铁道工程计划”。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该段线路地质结构情况异常复杂,此段路基的建设工程直至1943年才完成。
1937年7月,日本在凤城境内又实施了安仁铁路建设工程。该线的原计划是:由安奉铁路引出一条铁路支脉,经官家、大堡、灌水、八河川等地到达桓仁,全长171公里,这条安仁线是日本侵略者修筑“东边道纵贯铁道工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942年,由于太平洋战争处于激烈交战状态,工程资金严重不足,此处工程于1942年7月停建,但至灌水段工程已基本建成完工。1943年4月,安仁铁路因改在凤凰城车站同安奉线接轨,所以,日本人就将此前修筑的官家段铁路全部弃掉。(凤(城)上(河口)线来历)
计划的另一部分,即安大线(安东——大东港),这条铁路线于1940年4月开始动工兴建,当时由于太平洋战争没有爆发,所以工程资金相对比较充足,工程进展十分顺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至1941年3月),此段工程铁道就铺到了浪头地段,并于同年4月在前阳建成南安东车站,进行暂时营业。(此段工程虽然进行比较顺利,但因安仁铁路工程始终没有完工,所以日本原计划的由大东港至安东南站(前阳)安东站官家、大堡、灌水、八河川再到桓仁境内与桓通铁路相接,途经通化、梅河口、吉林、拉法、明月沟、朝阳川直达图们火车站的“东边道纵贯铁道工程计划”没有得以实现。)
除在安东境内修筑的铁路线外,其他在“东边道”境内及其周边同时期修建的铁路线如本溪境内的“溪城线(溪碱铁路?)”、通化境内的“梅河口至通化至鸭圈(鸭园)火车站铁路线(梅集线,但现存为后修建得来,原铁路同样因资金不足中止修建)”,以及辑安境内的“满浦经辑安经鸭圈(鸭园)再经浑江到达大栗子车站的铁路线(鸭大线,直达临江)”等,所有这些铁路线均属于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东北实施的“东边道纵贯铁道工程计划”的一部分。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被迫放弃东边道铁路的修建工程,在今天宽甸的八河川、双山子一带,日本废弃的东边道铁路旧迹随处可见。
在宽甸双山子镇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日本人之所以未修通安仁线铁路,是因为一位中国的爱国工程师将桥梁两段路基的标高数据故意弄错,导致桥面对接时无法合拢,使其沦为一座废桥!待日军发现受骗时,这位中国工程师早已安全脱身。日军被迫重修,拖延了大量时间,到日本战败时,这条铁路也没有修好。
注解:
“东边道纵贯铁道”中的“道”:清代,为了便于节制地方,在省与府、县(市)之间,通常设有朝廷的派出机构。这个机构的名称,即是“道”,其最高长官称“道台”或“道员”,级别一般为正四品。根据不同情况,所辖地区分别有一府或数府甚至全省;而“东边道”所辖地区,为辽东全境至吉林沿长白山一线的边关地区,版图辽阔,地域广大。 “东边道”的全称最早为“分巡关边兵备道”,后改为“分巡奉天东边兵备道”。道署衙门初设凤凰城,1906年迁至刚刚开埠的安东。因此,“东边道”与安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
*虽依照上文给予的资料查找到多处“遗迹”,但范围已经扩大到辽宁境外(如:吉林梅河口——集安一带老铁路残迹),出于能力所限,便决定只额外查找“老通灌线”,若可行,笔者决定在后文展示发现的多处痕迹及具体信息
此路线已于去年(2018)探明,现只补充南北甸之间铁路路基图片
对于其的探查请转帖子https://www.2bulu.com/community/gotohuatinfo.htm?id=28307348&type=1
废弃桥涵,现已改作村路

铁路路基,远处既是北甸,路基上残余着已被碾碎的道砟,现已成为钓友钓鱼便捷之路

至此,(老)溪田线相关调查全部结束 ,而据相关可查资料推测,位于水库主库区下铁道(除位于水库坝下被炸毁的观音阁隧道外)应该再没有隧道,同时确认水下存有泉水站及刘家哨站
若要实地考察,恐怕只得待水库废弃且不外建后才可为之
虽调查已于2019年3月结束,但仍留下起点和终点两大未探明之地(起点未作拍照取证,而终点因“无法考证”止步于五道河子段,故没有真正抵达桓仁),下文将对此二段进行补充记述
对于其的探查请转帖子https://www.2bulu.com/community/gotohuatinfo.htm?id=31153385&type=1
北桓铁路起点探查

因其处于水库淹没区较深地带,其较难浮出水面,虽去年(2018)曾亲眼见过拐向对岸的路基,但没有拍摄其之,出于取证需要,前往此地重摄之,数次前往此地无果后,终摄得(期间,水库连续开闸放水达半月之久),北桓铁路探查贴文中曾将此铁路转弯方向标反(最终依照上图为准)
水中的路基,图片左侧水中较宽阔的地带为北甸站原址,远处可见刚浮出水的马城子隧道

断桥,北桓铁路自此引出 (北桓铁路(田通铁路)(左)与溪碱铁路(右)

因水位下降,关于河对岸的BH01T疑似存在隧内破洞疑问也得到解释,其很可能为当时修筑避险洞时将山体打穿而得

北桓铁路终点探查
在对北桓铁路Action III探查时,曾抵达桓仁桥(现已因搭载管线而禁行)前,并认为其是最终抵达桓仁之桥,后来发现,无论是自资料(为资源桓仁水库而复建)还是从“桥型”上看(此桥不像铁路桥),这座桥都不可能是北桓铁路的一部分,同时,因卫星地图更新,在桓仁枢纽西侧发现路基痕迹并延续至G201(鹤大线)大二河桥北侧,而此桥(北)阴影下隐约有数个柱状物,过桥后,G201北侧田地中也有明显隆起

与此同时,在桓仁水库坝下汇丰街哈达河桥S侧也发现同样疑似桥墩痕迹,并通过位置图片得到验证

因此,否认Action III中对抵达桓仁铁路路线的猜测,为拍摄其之照片,准备再次前往桓仁
2019年6月7日,前往确认
G201老东台大桥N侧桥墩,即BH10B,样式不同于北桓铁路其它桥,其像国内(19)60、70年代修建的铁路桥风格,因此可能为复建铁路时后修建得来(实际比图片显示的要高)

最后,水库坝下的BH11B,北桓铁路12桥中最后一桥(11桥(BH01—11B),外加漏查一桥BH06+1B),过桥后,为电站厂区,正与资料提供的信息相吻合
与此同时,田通铁路第二段——桓通铁路(北桓铁路为第一段),自电站引出,其溯哈达河北上,直至通化市(相关调查下文将记述)
(远处的桓仁水库(又称浑江水库、桓龙湖)坝体已显老旧不堪)

从1958年因修建桓仁水库复建北桓铁路,到1960年因大水废止复建计划,1972年桓仁水库竣工蓄水,再到1900年因修建观音阁水库,溪田线泉水——南甸段以及北桓铁路本溪县段将被淹没于水下,再复建希望破灭,再至“本桓铁路”提出,以及数年的可行性研讨,几年后定于2013年开工建设,在竣工时间推迟推迟2年后,最终于2018年12月28日全线通车,次年4月开通客运,才了却了山城百姓期盼了多半个世纪的本桓铁路的心愿
至此,北桓铁路系列调查全部结束
谨以此文追溯本桓铁路的前身——北桓铁路
此前,在翻查卫星地图时,发现灌水北侧S309路旁有三座非公路用之桥,此后,又在双山子镇将军岭W侧一带发现一小段路基+桥梁+隧道痕迹,因而回想起几年前贴吧网友所称“日本修建的老通灌线”一事,认为其极可能正为网友所称之铁路,故开始对其全路线进行猜测,但自二小子岭段后(二小子岭段疑似存在一隧),尽管模拟出多种抵达桓仁的路线,但沿途均没有发现任何铁路痕迹已于佐证
灌水——八河川一带
示意图

2019年6月1日,依照规划路线前往此地
依照设想,老通灌线自灌水引出,沿S309(桓盖线)行进,在台头子村前拐入台铁线并翻越将军岭抵达八河川
在高粱地沟门附近,铁路穿过河,其同安奉铁路乙线部分桥梁一般,建造成多孔桥样式,据称当时此式样的铁路桥里,未用一根钢筋,目前已改为村路用桥

在黑熊子沟后,铁路再次过河,其同样是多孔桥样式,但未完工,或许是爬升需要,此桥约高15m

过井峪村后,打一隧(约220m),之后直奔将军岭,下图为其(指220m隧)西出口

隧内,其有一定弯度,南侧支护因受山体挤压,部分已经位移有3cm(下图为向西出口拍摄)

过蚂蚁岭子后,路基持续抬升,最终奔向台铁线台头子侧山路第一急转弯所在位置的山沟内,即将军岭隧道西出口(当时没有想到W出口竟在此地,因找不到确切W出口,才拟出了一个长2200m的隧道)
东出口位于大北沟村废弃沥青路远处山脚下,其全长约1530m,西出口海拔约400m,东出口海拔约430m,理论最大埋深150m,西出口侧流淌大量之水,入内可听闻明显流水之声,其打破福金岭隧道1488m长度记录,成为目前笔者发现的最长废弃隧道
已发现废弃31隧表(部分)

将军岭隧道西出口

其前方正对公路(台铁线),隧内有四轮车辙印至远方,前方堆着众多死亡的禽类并延长至远处,也正因如此,隧外才飘出阵阵恶臭,最终无法绕过其,无奈返回(此做法实在欠妥,隧道流出大量之水,而水沿山下,穿过众多村庄后汇入牛毛生河,若是有疾之禽,唯恐瘟疫不作)
另一侧,位于大北沟村前一废弃沥青路远处的山脚下,发现东出口位于沟底,并已杂草丛生,没有看到出口,而沟底也曾摊铺沥青,因而怀疑此隧曾作村路用隧,后因某种原因而放弃使用
因需前往丹东,行动便以此为最远点,卫星地图显示,在S309台头子至灌水段,共有三座废弃铁路桥
第一座铁路桥与现有公路桥紧邻,所幸在修建公路桥时只是挖去了一些边墙

第二座桥同样平行于公路桥,但相距较远

第三座废弃铁路桥也是于公路桥并行

小二子岭隧道以及八河川多孔桥探寻
因篇幅太大,将分上下两篇记述,详情请见《桓通铁路(田通铁路)粗略调查及其他记述(下)》
既南芬——下马塘一带废弃乙线探查后,笔者决定扩大其的探寻范围,并意图去考证其的全线(重点为本溪(响山)——丹东(鸭绿江)段),但迫于历史压力,最终决定缩减调查至只探寻下马塘、道札子、连山关、通远堡四座废弃隧道,但若单独开贴记述,则此篇幅远不足以成文,故决定将其一同写入本贴之中
前期调查请见:https://www.2bulu.com/community/gotohuatinfo.htm?id=28355993&type=1
通远堡隧道探寻

2019年6月23日,冒酷暑前此地,此隧远离G304(丹霍线)且被现沈丹线阻隔,首先尝试在超细粉工厂厂区北侧小路徒步穿过玉米地并越过铁路,但至铁路桥前草木已深不见脚,只得返回,最后自北张家村村路顺利抵达S出口附近
铁路桥,其风格极像甲线,由青石堆砌而成

图中所示为铁路路基(部分改作村路使用),远处隐约可见隧道S出口

通远堡隧道S出口,现已经因塌方被堵死(放至最大可隐约看到塌方体)

随后,借一旁之上山路翻山至N出口所在地,隧内不远处同样因塌方被堵死

此隧,明显是甲线之“独特风格”,红砖洞顶支护加花岗岩侧壁支护,但无论是贴吧中的贴文(网名为 “辽E XXXX” (记不清了)发文,足有5年之久,但因贴吧最近隐藏2017年前帖子,已经找不到了),还是同志者所给予的资料和帖子,均没有提到此隧,一再怀疑之后,笔者决定重新对"甲线二十四隧“进行编号,以确认是否有部分遗漏
下图为笔者整理的“甲线二十四隧”







因此,通远堡隧道正是甲线第10隧——其家堡子隧道,资料显示长462英尺(140.8米),卫星地图测量为144m,但无论是用天地图、高德地图还是谷歌地图,其附近均没有叫其家堡子的地方
看到其的塌方程度并简单分析原因,已开始经十分担心福金岭隧道以现在的残损情况还能保证贯通多久(文保队视频显示,隧内至少两处严重塌方点(集中在S出口一侧),且福金岭隧道上处山鞍部,积水渗水严重),因此亟待进行对其的第三次探查
下马塘——连山关一带废弃三隧调查
因篇幅过大,请见《桓通铁路(田通铁路)粗略调查及其他记述(下)》
由资料得知,北桓铁路只是田通铁路的前半段,全线(田通铁路)共9隧,北桓铁路4隧(若算撤编宏官水库BH03T,则正好4隧),桓通铁路5隧(位置均已确认,平均长度约990m),但因桓通铁路未如北桓铁路有复建过程,并已废弃达74年,其具体路线已不可考,因此,决定只对这五隧进行考察,并决定系列“铁路考察”也以此为终止,但因行动距离太远,恐一年内也难以进行这次行动
若有去长白山南坡之机会,则将借此机会完成对桓通铁路5隧的探查——这是除硬性行动外的最好方案,而上篇最终没有等到此时机,因此寄希望于下篇可以完成本帖的最终目标
2019年5月30日-31日 整理“铁路始末简介”系列篇目,并撰文“北桓铁路起点探查”篇目
2019年6月2日 撰文“灌水——八河川一带”篇目
2019年6月2日 第一次修订
2019年6月4日 第二次修订
2019年6月5日 第三次修订
2019年6月8日 撰文“北桓起终点查”篇目
2019年6月8日 第四次修订
2019年6月24日 撰文 “安奉铁路系列调查二期”及“通远堡隧道探寻”篇目
2019年6月27日 第五次修订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北台-阿拉斯加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