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山祈福,化茧成“蝶”




南方持续的暴雨,导致水患成灾,家人被困;我居京城,决意登高为他们祈福。本次登山线路为:香山地铁站—好汉坡—小小五—东山村—盘道碑—打鹰洼—挂甲塔—-香炉峰—-香山地铁站。


香山“好汉坡”,应从"不到长城非好汉"词中来。知名的好汉坡共有三个:长城好汉坡、庐山好汉坡、武夷山好汉坡。庐山好汉坡有副对联颇有气势:上得此坡真好汉,庐山为你做裁判。香山好汉坡位于香山公园北端,线路成熟,为徒步经典之“香巴拉”。道路蜿蜒崎岖,多由圆滑嶙峋的青石铺就;周边密植松树,与细嫩的松针形成良好的步道。脚步踏入,有时溜滑不稳,有时犹如踩上草垛,一惊一乍;既锻炼身体,又磨练意志,适合各年龄段的登山者。加之林中气氛清新,“空气维生素”即负氧离子高,使人心旷神怡。刚走路时,头脑还有些许晕眩,而一旦上道,便香汗淋漓,待浑身通透后,其神清气爽。好汉坡登山过程很轻松,并不觉得累。爬过好汉坡至防火道,遇小伙售卖无仔西瓜和饮料,买一大块分为四小块与外子“朵颐”,顿觉心满意足。


走在两个人的“小小五”上,心生激荡。配以家乡民谣《龙船调》、《黄四姐》、《喝茶歌》或日本电影《野麦岭》之主题曲入境,恣意飞扬。“小小五”即为小小五台山,由五个小山包连成五峰山峦,步道原本是山道、古道,走的人较多;近几年步道改为防火通道,徒步者失去攀登的趣味,走的人亦减少。至某处“玛尼堆”左转入小道,很快莅临东山村。



东山村位于门头沟军庄镇的最东端,处于门头沟、海淀、石景山三区交界处,六环路以内,三面环山,自古以来就盛产京白梨,明清时东山的京白梨被选为皇家贡品,此外,该村还盛产中华寿桃、马牙枣、核桃、板栗、小杂粮等。临近正午,就着自带的干粮+采摘的蟠桃,凉亭处休息片刻,直往香山古道(东山古道)赶路。



沿古道而上,两侧古民居、古磨盘、石刻等零星分布,奇形怪状的石头和各色的花草果树也目不暇接,尤以山坡路旁的“荆条”,叶秀丽,花清雅,细密的浅紫粉小花洒满小道为胜。据查,荆条是其它乔木树种的伴生树种,可与侧柏、油松、山杏、酸枣、连翘等乔灌木成带状或块状混交。可预见,古道景色今时的美,亦将随四季变幻,风景宜人。途中,青石板油光水滑,使人联想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其雨巷定为青石板铺就。然古道不是雨巷,徒步方小心谨慎,不敢大意。至东山盘道碑附近,正寻路,遇“音乐”驴友,被声音牵引,很快直达盘道碑。


据《门头沟政区通览》记载:“古道旁有直立的巨石,称之大嵲根。嵲根下面有功德碑一方,镶嵌在嵲跟岩石上,碑首云纹,刻有“重修盘道万古流芳”,碑身刻有捐款人名及金额,落款一行有“乾”字,可知是在乾隆年间重修盘道。《门头沟文物志》“重修盘道碑”方首,雕云纹,额书:“万古流芳”。碑青石质,高1.51米,宽0.66米,厚0.14米。李光耀撰文,李懋英敬书。碑记斜东山村十八盘古道为通京城之要路,路常被坍塌山石堵塞,众人集资重修始末。通过观察,盘道碑背面额题“万古流芳”,无其它文字。搜索“李光耀”无果。遂查“李懋英”获知:明清时期,江西商人俗称“江右商帮”至“商贾负贩遍天下”,江西抚州文人艾英南曾形容自己的老乡:“随阳之雁犹不能至,而吾乡之人都成聚于其所。”可窥见江右商帮:拥填湖广;远走云贵川;纷至闽粤;纵横长三角;雄踞京城;扬帆出海勇闯全球。抚州金溪人李懋英,在外数年未归,他的儿子循着他的经商路线,走湖广、趋西安、越秦岭,最终在四川双流县父子相遇,抱头而泣。本人猜测,盘道碑上的“李懋英”应是那个多年经商未归家,儿子循迹找他的“敬书”李懋英。



打鹰洼处于东山村之东、香山之西北。过去应是走古道人歇脚或短宿的茶棚,目前,遗址存古井、古磨盘、泉石碑、残垣断壁等。传说此洼为鹰往来南北栖息之地,清代学者曹雪芹曾捕鹘以献圣上。鹘又称海东青,是猎鹰的一种,体型中等,比一般鹰、秃鹫小得多,但爆发力惊人,能以小制大且性情凶猛。鹘是满族人打猎必备的猎鸟,是人们心中的神鸟,也是满族人的图腾,此外,鹘常为辽金时期“春山秋水”玉雕造型,即海东青捕捉天鹅图。“春山秋水”也称“春水秋山”,指来自于契丹、女真族的狩猎捺钵,分为“春捺钵”及“秋捺钵”,春山秋水玉雕亦源于辽金皇室,大都采用俏雕和镂雕工艺;至元代得以发扬,在鹘、鹅的周围加了许多花草修饰,采用多层透雕的技法,加大了层次感,装饰感,层层密密的雕琢风格被专家总结为“密不透风”。常见的“春水玉”均用质地温润纯洁的上好和田白玉雕成,其雕琢的海东青捉天鹅图:鹰鹘窜落决起,雁鹅仓皇躲闪,荷叶、莲花环生,水草缠绕,一只很大的天鹅,猛窜到水草丛中,一只细小凶猛的海东青,直扑鹅头,欲吃鹅脑。如此情景演绎,方见打鹰洼之名之地之秘境绝妙!


沿古道至挂甲塔。挂甲塔指位于香山北麓山坳里,香山与天宝山之间一处城门关,城门上有一座汉白玉塔(清),称“过街塔”。塔为覆钵式砖塔,四面开有眼光门,塔眼内有小佛像,目前皆遗失。挂甲塔地处四面八方之咽喉要道,与八大处、香山、碧云寺、打鹰洼、望京楼等衔接,城门不大,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过去属于经济、贸易、税收等方面的通关口,并因六郞杨延昭(北宋)与辽军机智“挂甲”作战,而成为地名“挂甲塔”沿用至今。


从挂甲塔侧面走山道至香山公园,登上香炉峰。香炉峰海拔557米,是香山最高处,因山顶有一块巨石矗立,从远处眺望其形如香炉,加之天气变化、常出现云雾缭绕的神幻景象而得名。又因山势陡峭,过去全是山路小道不易登攀,被称为“鬼见愁”。站在香炉峰远眺四野,可将北京城、西山等美景尽收眼底。宋代诗人詹中正咏《香山》:“浪兀孤舟一叶轻,香山登步觉神清。几多怪石全胜画,大半奇花不识名。猿狖尽当吟里见,烟霞祗向眼前生。官身未约重来此,酒满螺杯月正明。”


沿香山台阶一路缓步下行,至雨香馆。雨香馆建于清代,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此处的晴雨朝暮皆具特色,惟雨景最奇。雨至,则花草芬芳馥郁,沁人心脾,故名雨香馆。雨香馆门一侧有两方小池塘,围筑山石及笔舔石,旁立“卓笔”石刻;门另一侧有残损碑石、石座等。雨香馆围墙内原分三层庭院,建有雨香馆、翠微山房、洒兰书屋等,三层院落通过南北两侧的叠落游廊和院中山石踏跺相连;院墙西南角有林天石海殿,可经爬山游廊、过河亭走出院墙。据查,乾隆爷自乾隆11年至乾隆59年,题雨香馆之诗达36首,可知乾隆对雨香馆用情之深。摘录一首如下:“静宜云烟雨濛濛,群峰巍耸氤氲浓。洒兰书屋吟诗咏,揽秀亭前依老藤。”站在馆外往内眺看,其层叠错落的屋檐像书籍般递次打开,发散强烈的书卷气,令人不愿离去。




天有不测风云!本打算去双清别墅、香山寺及洪光寺遗址查看,突遇大暴雨,紧步至香山饭店附近屋檐下避雨。


双清别墅属金章宗时期“八大水院”之一,双清泉旁立有乾隆御笔 “双清”石刻。八大水院本人有幸已打卡七处。分别是:七王坟之香水院、大觉寺之清水院、金山寺之金水院、黄普院之圣水院、双泉寺之双泉院、仰山栖隐寺之灵水院、双清别墅之潭水院。


香山寺全名“香山大永安禅寺”,始建于唐代,具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北京城最早的人文景观和香山的文脉源头。唐代诗人白居易《香山寺二绝》:“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表达对香山及香山寺的眷恋。听老北京人外子介绍,香山寺遗址过去可供游人观光,小孩常穿梭于古旧石牌、假山石、石基座等玩耍,他也很留恋那时的好时光。目前,香山寺已复建,其依山借势,金碧辉煌。


洪光寺,在香山寺十八盘道旁,始建于明成化4年(1468年),由高丽(朝鲜)人太监郑同建。郑同奉李氏国王命,进宫侍奉宣宗。他曾代表成化帝出使高丽,在金刚山见“千佛绕毗卢”之式,非常赞赏。返回后在香山建洪光寺供奉,表里千佛,各座金莲,十分精工宏丽。乾隆9年,洪光寺敕修为皇家寺院,规模宏大,陈设考究。寺院内主要建筑有毗卢圆殿、香岩净域殿、太虚室(观音殿)、香岩室楼等。香岩室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乾隆帝有《香岩室》诗:“穾(yào)夏(shà)据横峦,天窗纳虚宇。树分功德林,身在逍遥所。始静恰宜听,既远犹堪睹。天女参维摩,时时下花雨。”1860年洪光寺遭英法联军烧毁,民国时改建成私人别墅,至今,尚未对外开放。


此次徒步登高,总里程22.8 km,总耗时10:38:30;运动耗时2.14 km/h,运动均速2.14km/h;最高海拔674 m,累计爬升1286 m。香山地铁站—好汉坡—小小五—东山村—盘道碑—打鹰洼—挂甲塔—-香炉峰—-香山地铁站,路线图案已画成“蝶”。所到之处,所思所想;所尽之力,全为祝福家人:解困境、避水患,平安吉祥!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小明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