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杭州> 35岁演员高以翔录制节目时猝死:运动猝死,离你到底有多近?
35岁演员高以翔录制节目时猝死:运动猝死,离你到底有多近?
这两天被#高以翔#刷屏。
很遗憾,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11月27日凌晨1点45分,在录制浙江卫视真人秀《追我吧》时,高以翔在奔跑中突然减速倒地,抢救无效,猝死。
我不行了
成了他生前最后 一句话。

温暖有爱的小哥哥高以翔。图源网络。
身高195cm,毕业于加拿大卡普兰诺大学,多次入选“全球最帅百大面孔”,在2016年播出的电视剧《遇见王沥川》中,以王沥川一角圈粉无数……
即便你不熟悉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笑起来格外温暖的年轻人,未来可期。

高以翔生前动图。图源网络。
只是,因为一场高强度“追跑”,高以翔永远定格在了35岁。
《追我吧》是一档都市夜景追跑竞技真人秀,录制时间特意选在晚上,节目中用“酷炫的变量障碍”和“巨型装置”强化难度,以刺激、硬核为卖点,挑战体能极限。
据说连奥运冠军邹市明和李小鹏,都在录制中一直喘着粗气。
发生猝死悲剧,看似意料之外,又似乎情理之中。

《追我吧》深夜录制。图源@追我吧微博
猝死,到底是什么?——随时可能发生的悲剧!
从不适晕倒,到15分钟后医护人员到场,到被紧急送往医院,瞳孔放大到边缘……
从生到死,命运只给了高以翔短短 1 个小时。
“猝死”,即“突如其来、意料之外、非自然因素、不明原因”造成的死亡。
它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病发的结果。
几乎没有预兆、抢救时间极短,是“猝死”最恐怖的地方。微博上曾有医生描述称:
发病后呼吸心跳骤停,10秒脑氧耗尽,30秒脑电消失,4分钟脑葡萄糖耗尽,5分钟脑ATP耗尽,最长6分钟脑神经元不可逆死亡,想活命必须在4~5分内做有效心肺复苏/除颤……
临床上,猝死一般分为两类:
非心源性猝死,如脑出血、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等;
心源性猝死,约占比70-80%。
《追我吧》节目组声明称其为“心源性猝死”。图源网络。
猝死,与普通人的距离?——可能发生于任何人!
打开新闻搜索,跑步,尤其跑马等运动中,猝死案例比比皆是:
2014年7月19日,张家口康保草原国际马拉松比赛,一名半马参赛者在18公里处死亡;
2014年12月13日,珠海马拉松,年仅30岁,特种兵出身的一名选手在半程终点附近倒地猝死;
2018年4月22日,江苏省扬州马拉松一男子15公里处倒下猝死……
——来源网络。
你或许觉得,新闻太过遥远。
但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8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估计,中国每年发生的心源性猝死达54.4万例,平均每天高达1500例!且越来越年轻化!
猝死,可能发生于任何人,即便一个人平时看起来身体很好,一如热爱健身和打篮球的高以翔。

猝死案例在马拉松赛事中尤为多见。图源网络。
虽然潜在的心脏病变,才是诱发猝死的基础,但缺乏运动或超负荷运动、睡眠不足、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等各种不健康生活方式,无疑会强化风险。
不妨看看心梗猝死的常见诱因:
身体上:过劳,过度激烈的体育活动便属此列;
精神上:压力过大,或因激动、紧张、愤怒等,情绪太过激烈;
饮食上:暴饮暴食,血脂浓度突然升高,更易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梗;
环境上:寒冷刺激,尤其出现于换季或突然情况下;
习惯上:吸烟、酗酒等;
便秘,老年人中十分常见……

对于热爱运动的我们来说,量力而行,素来是题中之义。有过冠心病等心脏病史、出现过早期心绞痛等症状的人,尤其应当多注意。
一旦觉出异常,如运动时发生不正常胸闷或气喘、缺氧、头晕、背部放射性疼痛等,应立即调整运动状态,必要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此外,以下两点也不容忽视:
家族中有猝死案例;
运动或其他激烈状态中,有昏厥(晕厥)案例。

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
毕竟,人生不是短途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旅程。
如何急救?——把握“黄金四分钟”!
相比而言,“猝死”留给我们的反应时间实在太短。
数据显示,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则会脑死亡。
抓住“黄金4分钟”抢救时间,开启紧急救助,才能抓住活着的希望:
1、及时拨打120:
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
评估患者生命迹象,如是否有意识、是否有呼吸(胸腹部有无上下起伏)等;
拨打急救电话时,将病人状态尽量完整表述。
2、早期心肺复苏;
3、早期电除颤;
现场如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配合使用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4,由救护车医生和护士提供高级生命支持;
5、医院后续治疗。

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可通过电除颤,帮心颤病人恢复心律。目前国外覆盖率非常高,国内普及不足,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地有所配备,但不为人注意,也少有人会使用。AED操作其实很简便,自带判断病人是否存在室颤的功能,且有语音提示,如同傻瓜照相一样。不过它只对心脏本身病变引起的室颤有作用,无法应用于外伤、大出血等事故。
以上五条环环相扣,抢救成功率据说最高可达50%以上。
其中,进行心肺复苏,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在专业救护人员到达前尤为重要。
这个操作看似简单,但要做到规范操作,还是建议通过红十字会等专业机构进行正规学习(以下流程说明仅供参考):
1、施救者双臂位于患者胸骨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手掌交叉重叠,掌根对准胸部正中,垂直向下进行按压;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充分向上回弹。
按压深度一般至少 5cm,不超过 6cm;
频率约为1分钟100到120次;
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 5s。
2、按压30次后,检查和清除口腔异物,将患者下颌抬起,头部后仰,开通气道,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
3、以30次心脏按压,2次人工呼吸为一周期,循环操作抢救,直到120等救援到场。
▲视频操作演示
有没有相关保障?——远离“运动猝死”
如果你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或许会想到买一份意外保险,但值得注意的是:
一般意外险不保猝死!
保险范畴内,对两者有着不同的解释:
意外伤害:遭受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使身体受到伤害的客观事件;
猝死:表面健康的人因潜在疾病、机能障碍或其他原因在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暴力性突然死亡。
一般保险条款中,意外险的保障范围,是外来伤害对人体造成的侵害。为“猝死”投保,可以针对性选择一些包含该项的其他保险,但是一定要注意看清条款。
更多关于户外保险选择,可以查看两步路保险商城
http://www.2bulu.com/insurance/index.htm

看护好自己的身体,或许,才是我们对自己最大的保障。
远离“运动猝死”,不如先从以下7点开始做起:
No.1 运动前排查风险: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检查;
No.2 保证充分的热身:热身一般占总运动时间的10%~20%;
No.3 运动量不宜过大:长跑有利于心脏健康,但要循序渐进;
No.4 及时补充能量:及时补充运动饮料、能量棒、盐丸;建议每跑5公里喝100~150毫升水。
No.5 感冒、发烧不运动: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运动会进一步加速免疫力下降,病毒易于入侵;
在自身很疲惫、熬夜的情况下,也不建议剧烈运动。
No.6 运动中不适别硬撑:立刻减缓运动或暂时退出运动;
No.7 跑步后不要立刻停步:最好能走上10~20分钟,同时做深呼吸、拉伸等;不能马上洗澡、吹风或用空调等。
——摘自《人民网》
明天or意外?——别问哪个先来
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未来”和“梦想”挤榨着“当下”,加班已是一种常态,劳累甚至成为一种荣耀。
“我还年轻”的确是一种资本,可有时候,也是一种陷阱。
偶尔加班、熬夜、放纵,看似无关痛痒,但却可能累积成“慢性疲劳综合征”(简称 CFS),诱发潜在病变,导致猝死。

明天和意外,在每一个暗夜里角逐。
死亡在车水马龙的繁华中,一次次与我们擦身而过。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直到被它莫名撞到。
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高以翔曾说:
希望年轻的时候好好努力,老了以后可以好好享受生活。
所有的“以后”,却被突然间生生掐断。
如果不是这次意外,今天,他会是好友的首席伴郎;
如果不是这次意外,今年,他会和相爱的女友成婚;
只是,人生没有“如果”。努力拼搏固然是美好未来的必行之路,但也不要亏待了现在的自己。
想做的事、想爱的人、想去的远方,世间一切美好,都值得。
天涯海角,希望大家都好。
给执意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