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成都> 飞越岭徒步:沿着千年茶马古道,追寻红军长征精神

飞越岭徒步:沿着千年茶马古道,追寻红军长征精神
相关活动:飞越岭山顶观贡嘎主峰
相关轨迹:飞越岭下山线路
相关轨迹:飞越岭上山路线(从汉源三交乡林口上去)
飞越岭,这个地名也许在大多数户外运动爱好者当中并不熟知,甚至没有听说过,也难怪我在户外群里发活动计划没人响应的,因为确实不是一个成熟的户外线路,或者说这条线路也只是我通过谷歌地图在崇山峻岭中扒拉出来的,目的只有一个:远眺贡嘎雪山。
飞越岭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徒步者可以方便的登上南侧的山顶,一览无余得观看到贡嘎群山,下图是大致的位置示意:

飞越岭只是个垭口,从行政区划上,正好位于汉源、荥经、泸定三县的交界处,海拔2800米,经纬度E102°18'40" N20°42'9",南北两侧分别为海拔3678米的马鞍腰和3001米的桌子山,双峰左右耸立,形成一道天然隘口,即飞越岭垭口。东面是汉源县三交乡、宜东镇,西面是泸定县化林坪。化林坪原本是茶马古道上赫赫有名的一个繁华古镇,后来随着商贸衰落、交通变迁而逐渐褪去繁华,淡出人们视野,成了大山深处一个普通的村庄。
古代茶马古道从康藏泸定经由化林坪,翻飞越岭,过宜东,就进入了雅安汉源,随后一路大道到达成都平原内地。千百年来,多少个商队牵着马匹,运载着茶叶、布匹、各类物资,翻越这条大山深处的狭窄通道,来往于藏区和内地,交换着双方需要的东西。也不知在这条道上,发生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而今都随着时光,被大自然的风雨洗刷干净,也许只有山上的岩石和古树,才记得吧。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这条已经被废弃的茶马古道既运送物资,也在80多前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1935年5月31日,飞夺泸定桥的红一**二师四团,在夺取泸定桥后30多个小时,发起了突破大渡河峡谷最后一个天险:飞越岭激战,30多名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由国民党把守的飞越岭垭口。由此打通了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通道。
所以这次,我决定和小伙伴一起自驾车,从汉源进发,沿着古道到达飞越岭垭口,夜宿垭口,并于第二天中午之前冲顶南侧的山顶。
这次有我、袁老师、小钟三个人,物资准备按照两顿路餐一顿营餐的标准,且每个人自带帐篷睡袋等露营物资,人均负重有12到15千克左右,算是重装,按照规划的线路算是不小的挑战。
早晨7点,三个人按时汇合。我跟袁老师是经常约,小钟是第一次见,在地铁口一眼就认出了,因为有一个很大很明显的登山包鼓鼓的。上车后互相介绍了一下,我们就赶紧启程上高速了,因为是周四,最好赶在早高峰来临之前离开成都。
在车上三人闲聊着本次活动的一些事情和各自以往户外活动的有趣的事情,不知不觉就进入雅安地界。但是依然笼罩的云雾让大家心里有些许担心,如果目的地天气也是阴雨,那这次活动就遭罪了,遭罪不说,更令人遗憾的是无法观赏到风景。但已经出发,不会轻易回头。我们还自我安慰说翻过泥巴山隧道,天气就不一样了。

当穿过泥巴山隧道后,我们并没有收到惊喜,雨水似乎更大了。我跟他们说:这次会比较虐了。
但谁又知道山上的天气跟山下的就完全一样呢,况且现在里飞越岭还很远。
从汉源九襄下了高速,沿着X177县到一直往山里走,还需将近1个半小时,才到了最里面的一个大山深处的乡三交乡。此时的道路已经完全是村里那种泥泞的单车道,仅能容一辆小车勉强通行。

然而此时天空依然是云雾缭绕。此时时间已经上午11点半。
根据地图显示,我们到达了车子能开的最远的位置,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村子,遇到了几个村民,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和妇女。我们下车向一个大妈问路,说我们准备去飞越岭,是不是这个方向。大妈很热情回答说就是往里面走就行,大概2、3个小时能到。我们听了听高兴的,2、3个小时也不算远,我们走慢点,最多也就4个嘛。
接下来我们要解决如何停车过夜的位置,最好能停在村民家的院子。我们又沿着泥泞的土路往里面开了大概几百米,后面的路就不能再走了。在旁边的一户村民家遇到一个年纪较轻的大哥,他院子是用水泥铺的,比较适合停车,跟他咨询能否暂时停在院子一晚,他很爽快答应了,而且很热情的帮我们推车(进院子 的路很陡,我开的两驱车不好爬)。把车停好后,我们快速清点了携带物品,就背起行囊,开始正式徒步进山了。
此时时间上午12点半,起点海拔1860米。

我默认成为本次徒步的**领队和摄影师,因为线路是我规划的,我比较熟悉,不过我也仅仅是从谷歌地图上获取到我所知的,实际环境我也不确定。拍照又是我的一个爱好。我习惯在一些时候去抓拍有意思的值得留念的照片。
虽然天空依然云雾缭绕,但我们的心情是兴奋的,脚步是有力的。这里的友善的居民也让我们心情愉快。说实在的来之前,我也担心遇到刁蛮的村民。

12点半正式开始走上徒步路线,半山腰萦绕着白雾,看不到顶,也看不到远处四周的环境。这样徒步过程缺乏了一些乐趣,也让这条线路看起来跟很普通的一条山间小路没什么区别。

跨过一个小木桥。


遇到一个简易茅草棚,里面有烧火的灰烬。这应该是村民夜间临时休息的庇护所。后面也有几个相似的草棚。

干净的山水,烧开了应该可以饮用。早知道不背这么多水了。
刚开始的路基本上是山间小道,虽然有一些泥泞积水,但还是可以轻松走过。
越深入山间,道路越不明显,杂草丛生,只能算是羊肠小路了。
走了1个小时,遇到了第一个拦路虎:路被山洪水淹没,水流湍急。



这种情况,我确实没有预料,在谷歌地图上也无法辨别水有这么大,应该是雨季尚未过,山里水量还是很大。
不想湿鞋,也不想脱鞋,只有找合适的踏脚石,小心迈过。但一定要注意水中间的石头是很湿滑的。
这次遇到一个民村大叔,应该是在打理自己的田地,看到我们三人背着一身装备想要过河,也热情给我们指路,他说到这条河其实就是路,只是雨季被山洪冲垮了,我们要想进去,就得沿着河水走。

这让本次的徒步变得愈加艰难了。

户外人一般不言退却。
好在坚持走过了这条被山洪冲毁的一段,后面看起来比较好走了。


跨过这个山涧,后面又是大路了。


一路上遇到好多这种看起来有点小恶心加恐怖的生物,刚开始我们以为是蚂蝗,但一般蚂蝗没长这么肥大的。从触角看应该是一种蜗牛,没有壳。至少不是蚂蝗,不吸血。

拉长了还是比较长,看起来有点吓人。
我们似乎想的有点乐观了,后面又遇到几条流速很急的山涧。
时不时看一下地图定位,按照预计的距离,我们似乎很难在3个小时内抵达垭口,村里的那个大妈似乎没有考虑到我们的爬山水平是比不上土生土长的山里人的,况且我们每人还背负重物。但在天黑之前抵达垭口肯定是没问题的。


遇到一个铁栅栏,和旁边滚落的巨石,形成一个道路隔断,猜测应该是放牛羊的圈。人是拦不到的。
这个铁栏应该是我们走了这么久遇到的一个人类活动证据了,加上路面时不时遗弃的塑料垃圾,也能断定,虽然这条古道已经被遗弃,但至少还是有人会走过。我们的心里些许有些安心吧,不那么孤单,虽然至此还没看到过其他人。


又走了一段时间,就看到了在地图上被标注出来的一个人类建筑,一座古老的寺庙(龙凤寺)。鲜红崭新的屋顶应该是不久前刚修缮过的,但破旧斑驳的木门和土夯墙体也反应了久远的年代。寺庙正门被一圈铁丝网围起来了,不能靠前。



拐过寺庙的一道弯不久,我们就发现了一群牛马,或立或躺,悠闲地在路中间嚼着。走了两三个小时,终于碰到活物了,而且是友好的、看起来可爱的活物。我和袁老师也暂时放下背包,休息一下,等一下后面的小钟。
但没过几分钟,我就发觉这群牛马有点不老实了,慢悠悠地把嘴巴往我背包的零食使劲嗅,还准备咬。我就点慌了,原来它们要跟我抢吃的,这可是我们露营的口粮哎,这群吃素的畜牲还想来点风味小吃改善一下伙食嘛?

虽然是一群无害的畜牲,不过比力气我肯定是弱势的。想着大山深处能遇到也是缘分,我就撕开一包方便面扔给了一个“白龙马”,两口就吃干净了,还把地上留的渣填干净。



告别牛马,我们继续艰难前行。云雾越来越重,而且开始有雨露飘下。
我们虽不言多,心里也明白,这次又是一次拉练了,风景就别谈了。
小钟步伐变慢,我和袁老师边走边等。我看着地图定位,距离垭口已经不远了。胜利在望。

光滑斑驳的岩石,静静躺在古道上,似乎记录着千百年来每一个踩过它前行的马夫的言语和汗水。

终于抵达垭口,看到一个铁栏门矗立着,证明着虽然此道已经不再曾经有过的热闹,但依然有人没有忘记。
此时时间已经下午5点半,距离日落时间只有不足1个小时。
我们足足用了5个小时才从山脚下抵达垭口。
这里就是垭口,大雾弥漫这让我们视野不足十几米,完全看不到本来预想到的壮丽风光。但遗憾归遗憾,我们必须抓紧时间搭帐篷、点火做饭。

垭口海拔2800米。

垭口面积不大,一块背风的平地刚好容下3个帐篷搭建。
帐篷搭建好后,我和袁老师留小钟在营地留守做饭,我们两个趁着天色还亮,决定往山顶方向探路,看下路况,为第二天冲顶做准备。
但越来越大的雨势让探路变得艰难。只走了约100米的山脊小道,后面就完全没有可辨析的所谓的路了,都是错综复杂的山林,地面陡峭泥泞。时间不够了,天马上黑了,于是我们两个放弃了探路,折返回到营地。

回来后,小钟已经把火锅做起来了,味道不错。在漆黑湿冷的山间夜里,吃上一碗这样热和自制火锅,也是难能可贵了。
匆匆吃完,三人都钻进了帐篷里。外面下着不大不小的雨,还是早点钻进帐篷要舒服些。
时间还早,才晚上8点,这要是在成都,这个点儿还是早得很,但在山里露营,这个环境下也只有躺在睡袋里玩手机了。
日出时间是早上7点,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帐篷中度过将近12个小时,在这个雨夜,似乎很难熬。
小钟打了一通电话后,就呼呼睡着了,而我跟袁老师,似乎并不好那么快睡着。能听到翻来覆去的声音。
虽然在帐篷里,但还是不敢出声。说是不怕,但心里还是不踏实。
我手机也没信号,看了会电子书,眼睛受不了,就只好静静躺着闭眼睡。酸痛的肩膀让我很不舒服,雨水打在帐篷上的噪音让我无法安然入睡,而且我总感觉帐篷外面有什么在活动的声音,但也不敢出声,也不方便问其他两人。反正只要帐篷不塌,都是好的。
半睡半醒,雨水下一会儿、停一会儿。应该是到了后半夜,我听到袁老师把帐篷拉链拉开,应该是看天气,然后又拉起来。
我迷迷糊糊又睡着了。不知过了许久,我睁开眼,看到帐篷顶天色亮了,但还是有淅淅沥沥的雨滴声。我心想: 计划泡汤了,冲顶是不行了。
此时时间早上6点多。
早上起来后,帐篷外面依然白茫茫雾气笼罩。我们一致认为不用冲顶了,赶紧吃了早饭收拾东西下撤了。
我们还讨论晚上的事情,都说听到了什么东西扒拉碗筷、来回动的声音,推测应该是什么小动物。我推测说应该是昨晚吃了饭,都没收,食物的味道会吸引一些动物来觅食。不过好一点的事,这个地区应该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从山上的牛羊就可以推断,否则当地人也不会把牛马散养在山里。
收拾帐篷和其他东西是个麻烦工程,三个人花了大半个小时,收拾完毕。还仔细清理的地上的垃圾,装袋带下山去。

下山。雾气弥漫,我抓拍了一张。

干净的溪流,可以作为水源补给。


山体中间还有一个小型瀑布。
下了一夜雨,今天的水量似乎比昨天更大了。


跨过山涧。回程,我们已经不计较了,直接蹚水过。
下山用了3个半小时。
抵达停车的院子,已经中午12点半。
院落安静的,没有人,那位村民大哥也不在家。院里有水管,我们清洗了沾满泥水的衣服、鞋、背包,吃了零食和水,检查了轮胎胎压,没问题,就下山返程了。
从村子开到九襄高速口一个多小时,上了高速开回成都,已经下午6点过了。
天气不好,影响了本次徒步活动的观赏效果,算是一个探路和拉练,也增长了不少见识经验,路上见到的那种没有壳的蜗牛,经过查询才知道叫做“蛞蝓”。
在贡嘎东面的二郎山一带的户外活动,真的是要挑天气,凡事那些“多云、阵雨、小雨”的天气预报,基本上到了山顶就变成真的雨了。
后期,等天气真的好了,我想再找机会来一次吧,从西面的化林坪上来,应该要轻松一些。天气好、就登顶。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马小浩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