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广州> 深秋独自行走在明长城……

深秋独自行走在明长城……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深秋独自行走在明长城……

2020-11-05 09:36:12 11555

红色的枫叶,黄色的银杏,固然是秋色打卡主色调,但向来喜欢蓝白灰的我,从南方来到北方,非常坚定地选择了明朝野长城打卡秋色,因为我想从冰冷的青砖、条石中感受不一样的北方的深秋!明长城~庙港长城,18公里,累计爬升1300米,8小时,整天不见一个人影,这种单人撸野长城的感觉很爽! 


突然觉得自己的听觉在这种环境下变得极为灵敏!抓绒软壳裤腿的摩擦声、城墙上呼呼的风声、城墙内外野地里小动物钻草丛的声音、踩着金黄色杏树落叶的声音……声声入耳!

一整天在想着明朝的那些事儿!

明朝的奇葩皇帝基本想了个遍,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那个瘦帅的朱瞻基是谁扮演的?

这些明长城构建的地方条件太恶劣了,一点水源都没有,墙内墙外非常陡峭,粮食运输通道太少,守烽火台的士兵们吃啥喝啥?

明朝哪个皇后最好看? 明朝的女子服饰印象中一般,但比起之前朝代的宽松衣服更显女子的腰身,关键废除了女子裹足的陋习!


独自一人在这片荒芜一人的土地行走,一边胡思乱想,一边感叹佩服古代的建筑者,浩荡的长城工程几百年屹立不倒!不同于其他朝代的长城,夯土长城是明长城的主要部分,夯土墙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城墙外体用的是青砖和条石,在这么陡峭悬崖上工程,光运输材料都真心不容易! 

非常感谢云岭大神!刚到河北,我就翻阅着两步路户外助手的附近轨迹,发现有几条轨迹都在附近50公里,轨迹发布者是云岭,因此非常冒昧地发了信息,咨询具体线路的情况!不到半天时间,云岭回复了,给予的信息都非常仔细实用,对于刚下飞机,两眼一抹黑的我来说,大致了解了附近山区路线的情况,最后选择了大营盘村上镇边城村下的明长城!

下载了云岭的轨迹,再翻阅他的相关游记,最后发现云岭竟然是两步路经验值排第二的大神!感激无比!户外人,爽直!赞!

大早7点与约好的韩师傅启程大营盘村,韩师傅好奇地问,“那里有野长城吗?我都没载过客人来过?”“有哈,明朝的野长城,以后你可以带客人来逛逛!”“那得碰上像你一样爱登山的,这里没吃的,我车上有水”“我背上路餐和水了,不过我想在路上早餐店买点小包子上山,热乎着吃,身子会暖些”……

韩师傅是我来到这里第一个碰到的本地人了,当时晚上7点的高铁,轮到我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一辆计程车了,刚想打滴滴,驾车已经离开20米的韩师傅停下来了,走出来跟我说,“我载上你吧,没车了,很冷”!车上有一位本地的小姐姐,都送到目的地,两边都按照计程表少收了钱!跟着下来5天,我都约了他车,本想全都包车,他却跟我说,去明长城和海坨山包车吧,因为远还需要上高速,其他两天你要用车就提前30分钟告诉我,按照打表价格就好了,也节省!


典型的北方人高壮个头,每次约车都提早5--10分钟到,从不迟到,遇到我临时修改行程方案,他的回答都很简练“好的”,从他这里,我了解到怀来的特产、风俗、人文等等!韩师傅主动的话不多,但每次我问到,都很仔细给我讲,最主动的跟我说话就是送我回程高铁站的时候,“姐,明年夏天再来,有水果吃……”

憨厚朴实,喜欢怀来的河北人!

跟着云岭的轨迹,很快找到起点,一段已经倒塌的城墙,就盘旋在进大营盘村的公路边。我在路边整理好装备,吃着刚买的豆浆包子,对着轨迹看着城墙的走向,确定方位后简单热身就启程了!因为习惯了重装,这回就背了冲锋衣、羽绒、一瓶可乐一瓶东鹏一壶热水,高铁站买的北京糕点、头天在古崖居路边买的国光小苹果,上身后感觉没背东西,以至于我又卸包检查自己的路餐,齐了,没漏,出发!

走了几分钟右拐,见到了上山公路的桥洞!

天气很好,驻足远眺,野长城蜿蜒走向远处的山顶。

明长城和秦长城的区别主要在于:

一、时间上秦长城修建较早,明长城修建较晚。

二、在使用的材质上,秦长城大多使用碎石进行建筑,而明长城东部黄河以东,采用砖石进行修建,西部黄河以西用黄土进行修建。

三、秦长城的高度一般在3米以下,而明长城一般高4-6米。

四、烽火台的设置上也有区别,秦长城烽火台并没有修建在长城上,而是单独修建在离长城约100米左右的位置,而明长城的烽火台就设在长城上,同时一起设置在长城上的还有实心敌台、空心敌台等烽燧。

比起南方的山,动不动就一个急升坡,一个深V,北方的山更缓和,连绵不断!向来喜欢胡思乱想,为啥只有北方建长城,南方怎么没有长城,是跟南北方的山形有关系吗?

建长城与否,主要还是跟中央政府对各民族采用何种策略了,防御还是进攻!


古代的南方,政府防范的是百越等民族,南方民族擅长山地作战,没有战马,机动性不强,他们大多是安于一隅,平时出来抢劫一下就赶紧撤回山里,中央集权政府对他们的态度是安抚和围剿,属于攻击策略!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马机动作战,作战范围可以覆盖中原地区,所以中央集权政府对游牧民族采用防守策略!

因此,北方需要长城御敌于外,南方则是主动进攻或者围攻,不需要长城!另外,古代北方偏远民族不擅长攻城,这样构建在陡峭山脊线的城墙就是一道外民族无法攻克的天堑了,即使能够攻下一隅,由于长城有烽火传递信息,中央政府也能尽快拿出对敌策略!

大营盘的城墙,分为两类,一类是全部用条石搭建,间隙用黏性灰土填满,另一类是内外墙用条石粘土堆砌成城墙模板,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

城墙砖用的条石,我仔细研究了,发现跟周边的山体不像,跟海坨山的岩层也不一样,与古岩居的大理石更不同,似乎取材并非就近,应该在其他地方开采了,再通过马车人力运输到这里,由工匠堆砌而成!所以古代长城的修建是浩瀚工程,绝非一年两载能够完成,往往耗费一代甚至数代帝王的在位时间!

大营盘起点附近的村落靠近明长城,因此在一个山头上能看到这样一座现代烽火台似建筑,作用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靠近看,有炕头!

长城工程大都构建在陡峭的山脊线,如果没有亲临其境,也很难感受站立在城墙上,俯瞰周边的惊心动魄,与八达岭的雄伟不同,这里的野长城是矗立在悬崖上的,深秋的寒风掠过两耳,呃……好怂,还是不要站这么边了!

相比箭扣长城,这里的路要好走很多,因为人迹罕至,所以没有遭受太多人为破坏,即使倒塌,也是因为日晒雨淋,年久失修造成的!

很明显的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而成。

独自一人走野城墙,没遇到半个人,想给自己拍一张与长城合照都没机会了,只有拍随着我走南闯北的小驴来各种打卡姿势吧,便宜小驴了!

傻憨憨的小驴!

蓝天白云下,蜿蜒曲折的长城,就像一条长龙盘踞在崇山峻岭之中。靠无数肩膀无数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山河之美,都是有生命的,山河之美,美在通过险要的地势凸显其挺拔,通过精微的细节表达其生命,或是通过多样的视角呈现其体态。

长城不仅在世界建筑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人心中,也是一种民族精神和图腾。北京、河北、辽宁、山西、陕西、甘肃……每个地方的长城,都有一段自己的历史和故事。长城作为最伟大的建筑,让我们敬畏和尊重,每走近长城一次,长城就会馈赠我们一次。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如何损毁,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看着明长城的一砖一瓦,虽然在许多人眼里,似乎破败不堪,我却十分喜欢!虽然自己并非浪漫主义情怀,但无论见到什么,河床上被河水浸泡了几十年的枯木、岩壁上的不同年代花岗岩和绿灰岩形成的古怪纹路、残缺不全的农户院子的土墙、甚至于行走在山林偶尔发现的其貌不扬的石头,始终心中秉承“存在就有其价值”的角度去欣赏所见到的一切……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而我这次行走的就是属于宣府的明长城!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

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十分迅速了。

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

中间是灰土

城墙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

野长城并不是能一直在城墙上行走的,很多时候因为墙体太薄太陡,我们不得不在内墙旁边另觅土径顺利通行,虽然是土径,但因为山势陡峭,也让我们体验几分狼狈,虽不至于臀降,行走速度也缓慢许多!

许多户外前辈会在岔路口留下丝带,为队友指明道路,从这里得切下土路

全程最大的深V峡谷,近70度急降坡!

深V峡谷底部是一道城门,因为岁月已久,城门只剩下遗迹了,但站在此处,仍能感觉到军马奔腾入关的震撼,如果能穿越回那时候,会是怎样呢?

原来野长城也有这么多的坡要爬,怪不得一天的累积爬升会去到1300。

哪次不走错路就不是丁妈了!哪次不强切就更不是丁妈了!哪次不走夜路丁妈就转性子了!哦,这回没走夜路,顺利在5点前下山,但是就在这个布条处,我以为有近路抄,然后就走偏了^o^

这处城墙左右两边都有分叉路口,因为现在两步路助手没有路网了,所以也没法研究两条路分别指向哪里,但自己想投机取巧,城墙内的这条似乎蜿蜒走向跟城墙一致,选这条吧,可能是驴友想避开这段急升坡!

然后我就被带进这段峡谷了,与野长城越离越远!

峡谷是一处已被开垦的农耕坡地,许是荒废已久,所以部分路段已经需要开路,我的帽子被挂落了,就顺手扣在背包带上,没多久就不见了!大概走了20分钟,愈发觉得路径不对,虽然偶尔有丝带导航,但看方向,应该是下撤路线,还是乖乖回头走长城吧,野山里面,没有轨迹导航,非常容易迷路!


回头走我也看不清楚来路了,庆幸长城方向还是估摸到的,硬着头皮凭着记忆走吧,最后竟然又寻回了我的帽子,估计冥冥之中有神仙指引,走错啦,赶紧回头,留下帽子做个记号!就这样,花多了40分钟,在山谷里绕了一圈,重新回到长城处!


回望山谷,突然感觉这里或许就是守城将士的粮仓吧,毕竟连绵十公里,没见到与村庄接壤的地方,自个种点粮食裹腹,似乎有点道理!

条石构造的烽火台,已经破损了!

从这里开始是一段保存非常好的野长城,在城墙上可以跑了,估计有500米长!

城墙很完整

我不太赞成对遗迹进行修复!毕竟,存在就是它的价值!完美展现古代,那是影视作品需要做的,而每一处古迹,除非已经处于临危倒塌,会伤及路人,否则我都不觉得现代修复是对古迹的尊重!历史是经历了时间的,每一处古迹更是记录历史的,通过砖砖瓦瓦、日渐脱落的漆画、残留的盆罐,留给现代人应该是丰富的想象力,结合文字的叙述,才能让后人对这里曾经发生的种种还原,至于还原多少,全凭个人文化及艺术的修养了!

非常喜欢这种色调,暖和有底蕴!

还是来张自拍吧!

明长城~~庙港长城墙体


顺带这里午餐了,在这里有一条公路延伸出去,有游客的地方就有垃圾,可惜了,不过习惯总是得慢慢养成,除了感叹大自然之美,就别留其他在山里了,不然垃圾与古迹在一起,真的很难看!

这个角度能看到明长城的规模!

回过头来张照片,哎哟,这是自己走过的路喔!

此处是保存极好的一个烽火台,青砖搭建而成,虽然已有裂痕,部分也倒塌,但从这里可以看到比较完整的旧貌,很漂亮!

连绵不断的长城,除了部分烽火台倒塌,大多数屹立不倒!

约莫在14公里处,轨迹显示,在这里需要往左切下山了,差点就走过了,3点多,太阳已经西斜,告别长城,下撤!

经过一段比较陡的急降坡,丁妈的平衡能力比较差,加上常年打羽毛球,膝盖或多或少也有点损伤,因此下山路上更多的是发挥登山杖的作用,像大神般跑下山是不可能的了!一路上双手杵着杖小心翼翼的下坡,也没腾出手来记录照片!


北方的山林跟南方不同,除了一年四季植被分明之外,路上的土壤也不同,北方因为雨水少,路径会有一层厚厚的浮土,走起来像走在初雪上,轻柔,就是脏,满裤腿的灰!


陡坡结束后就是一段杏树林,时间晚了两周,杏叶都落了,路上全是金黄色的落叶,有些地方厚度达十几厘米!美是美的,但前不久看过北京的驴友被兽夹夹伤了,我心慌,每走一步都用登山杖在前路捅一捅,以防中招!

哈哈,也不知道从哪时候开始,背包里总会藏一瓶可乐,不管春夏秋冬,即使是山上零下温度,也会在山上开一瓶,几口二氧化碳,那感觉忒爽!

杨树落下的枯黄叶子

终于接近村庄了,满山的杏树,这里的杏分两种,一种吃杏仁,一种是吃果肉的!问了韩师傅,这里的杏树4、5月份抽芽,似乎叶子和花季是同时的,果子则是9月底开始成熟采摘了!新鲜的杏,南方见得少,毕竟储藏时间短,美味或许也只能想象了,满山的杏花,听说开车在路上都能闻到,感觉真美!


喜欢吃杏脯,甜甜酸酸,小时候吃中药,怕苦,总要嘴里含一颗,好吃!现在物质丰富了,但也更想念那时候的4分钱冰棒、偶尔一颗的水果糖、椰子糖……

平坦,还有500米接上公路

终于下山了,大约1小时车程回到城里,突然觉得饿了,来盘醋泡花生米和砂锅肥肠,酸辣可口!爬山都瘦吗?下山后更能吃,吃饱了再爬山,哈哈哈!

很享受这一次独自一人行走在明长城的经历,亲手触摸历史,温故而知新,脑补一个朝代的文化!


谢谢云岭和韩师傅给予的帮助,希望有机会再来,看看满山的果实和黄叶,体验不一样的明长城!

231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丁丁妈妈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丁丁妈妈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