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具挑战性的骑行历程
相关活动:与你骑行挑战300km
户外有“毒”,或许大都数喜欢户外的人都离不开一个不可抗拒的话题,凡涉足户外之后都有“欲拔不能”感觉,这或许是户外“中毒”的缘由吧!骑行也一样,喜欢骑行路上的风景,追随大自然的返璞归真,领略自然风光;骑行山野,体会山野的荒芜和刺激;骑行乡间小道,体会乡下的纯朴,能呼吸充足的负氧离子,增强血氧饱和度;远离喧哗的城市,奔向宁静的乡间,这或许是每个骑行爱好者的共同声音和共同愿景。骑行“中毒”,或许是有一班志同道合的爱好者,或许是有一班一呼百应的骑行队友,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心愿,骑行远方……。或许“诗和远方,触手可及”,才有骑行之路永不停……。
5月22日结束了“阳江市区~阳东大八珠环~走马坪~市区”骑行活动之后,谋划29日(周日)的骑行线路:阳江市区~台山梅家大院~开平碉楼群~开平赤坎古镇(影视城)~恩平举人村~阳江市区(解散),全程大约285公里,并在“快乐骑行”群提示:

我于23日在户外助手发布(编辑)“与你骑行挑战300km”骑行活动,为慎重起见,查询天气预报是小雨和以阴天为主,气温为23~28之间,预判较为适合骑行的天气。为此,于26日在“快乐骑行”微信群发帖约伴,我也在“快乐骑行”微信群也为此作温馨提示:

在“快乐骑行”微信群发布约伴帖后,“发哥”在群里发如下图“永远跟党走”以示愿意加入本次骑行活动,一张具有意义的图片引来了队友的更多话题,也对本次骑行活动更多的鼓励和对线路安排提出建议及骑行过程的安全等。

参加本次骑行总人数为9人,其中1人为女队友——“简单就好”,最近一次参加由我组队的骑行是在2020年12月20日骑行阳西沙扒镇,全程约200km。据她说,自沙扒骑行之后,很少参加骑行,本次活动具有较强的挑战性,故又报名参与。
早上5点钟左右还下着雨,查看天气预报6点之后是阴天,如果在出发前不下雨,作为骑行人,几乎会按时出发到集合点,本次骑行集合时间为6:25,而“发哥”已在6:12到达集合点了,并上传照片到“快乐 骑行”微信群。随后,队友陆续在6:25左右到达集合点。

出发前,队友们在集合点拍集体照,因另有两个队友在我们的途经的阳东车站等,没有到指定有集合点汇合出发。我们的出发集合的地址是“南国风筝竞赛场”的标志性广场,1991年阳江市建成的南国风筝竞技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人放飞,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风筝放飞场。从1992年开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阳江都在南国风筝竞技场举办群众性风筝比赛,吸引全国各地及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在风筝艺术千年的延续之中,中国形成了风筝的“五大流派”,其中阳江、潍坊代表着中国南北风筝实力最强者,也是最有可比性的两个流派,于是中国风筝行业便有了“南有阳江,北有潍坊”的共识。

上图从左到右依次是:金色(快乐骑行微信群群主)、老牛、发哥、悠悠踩、老黄、简单就好、光哥。
6:30准时出发,因为本次活动属于远距离骑行,大家都争分夺秒,保持28~25km/h的速度向台山北陡方向前行。



9:11先头**金色已到达台山北陡,此时距离我们的出发地约60km,在此骑行中,因中途下起小雨,速度明显放慢,且队友根据各自的状况,适时休息和补给,以致9人中分成3个小分队。“金色”小分队第一个到达北陡横山渡口时,渡船刚刚离开渡口驶向对岸,随着我们陆续抵达,预计该渡船回程要30分钟,我们只好找荫凉的地方作短暂休息。有的队友调侃说“赶死无凑渡”(阳江方言)。

在等渡船期间,无意中发现停在渡口旁的一辆手扶拖拉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这真是最好的摄影道具。

当我把单车放在手扶拖拉机的货架上,其他队友也纷纷把自己的爱车抬上手扶拖拉车货架上,而我充当本次货运“司机”,其实,手扶拖拉机在我年轻时候(当时应是17岁,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学会驾驶了。由于生长在农村,手扶拖拉机在农村是最好的货运工具和农田耕作的主要用具,家里有一辆这样的手扶拖拉机,算是“富裕”人家了,也算是步入农业机械化时代了。在农闲时,可以当运输工具,赚点钱弥补家庭开支。

9:50渡船从对岸返回到北陡渡口,10:12到达横山渡口,下渡船时工作人员查验“健康码”和“行程卡”,确认不是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才放我们上岸离开码头。


雨后的天气,太阳毒辣,气温急剧上升,我们沿着S365省道继续前行,公路两旁,低矮细小的树木根本起不到遮阳的作用,我们的骑行队伍处于太阳暴晒之下,大汗淋漓,挥汗成雨。由于气温的上升,加上逆风骑行(东南风大约4级),减缓了我们的骑行速度,加重了我们的体能消耗,每相隔20km左右就要休息几分钟。
大约中午12:30左右,“老黄”和“光哥”已早我们十几分钟到达午餐集合点(上川岛进港路口山庄),此时我们已经骑行了97km(记录轨迹97km处),当我们抵达饭店时,“老黄”和“光哥”已点菜,“狼吞虎咽”一顿后,稍作休息和补充饮用水,大约13:45我们起程往“梅家大院”方向骑行。

14:45我们抵达“梅家大院” 时,凑巧“老牛”的单车前轮胎被路面上的钢线刺穿内胎,此时,气温已达33度左右(体感温度),梅家大院经重新修整地面,且当地**打造美丽乡村,加上曾是电影《让子弹飞》的取景之地,同时加大了媒体的宣传推广力度,梅家大院逐渐成为附近乡村游的首选之地。

梅家大院(即汀江圩华侨建筑群)位于端芬镇大同河畔,于1931年由当地梅姓华侨以及侨眷侨属创建。大院占地面积80亩,108幢二至三层带骑楼的楼房,呈长方形排列,鳞次栉比,整齐划一,中间有40亩专供商贩摆卖商品的市场空地,俨如一座小方城,故有“梅家大院”之称。由于始建之初,其规划设计是业主将各自旅居国的风情和建筑特色融入于中华建筑艺术之中,因而大院的建筑物既表现出欧美国家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虽然每幢楼宇规划整齐,但外型却各异,既领先于当时圩镇的建筑潮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年侨乡人民的思想。梅家大院曾是电影《让子弹飞》取景地之一。

我们在梅家大院品尝了当地的“凉粉”和“豆腐花”之后 ,协助“老牛”修补单车内胎,其他人则拍“大片”。16:35我们在梅家大院合照后,继续向开平碉楼群方向前行。




17:35我们抵达台山市X545长江圩的岔路口,因为路书是转入乡村小道再与X545县道到台山白沙镇交接,考虑到乡村小道的车速限制,故改道直走县道到白沙镇,根据地图的比例尺,两者之间相差的路程大约1km左右,可能时间会比乡村小道快。为此,我们小分队在此休息,等候后面3人的到来,再协商是否调整骑行路线。


进入台山白沙镇与开平交界处——“马降龙碉楼群景区”大约2.5~3km的土路,且坑坑洼洼,雨后的路面泥泞,好在我们的骑行的队伍全是山地车,要是公路车或许就会“挨骂”了。在我们的“快乐骑行”微信群,我规划骑行路线是免不了这样的路况,以致公路车的队友很不情愿与我同行。

18:25我和“发哥”、“老牛”3人已抵达“马降龙碉楼景区 ”,在“信庐”碉楼门前的广场等候后面的队伍,合照之后,骑行游览了“马降龙景区”,我们从景区出来,未发现有人把守景区门口,也未见有人问我们收取门票费用。或许,目前没有收费吧!

18:30我们离开了“马降龙景区”,继续向开平赤坎古镇影视城方向前进。


19:05我们抵达赤坎古镇。赤坎镇位于开平市中部的潭江之滨,毗邻市区三埠,距开平中心城区12公里,上接恩平、阳江,下通江门,广州,北连鹤山、高明、新兴,南往台山,面积61.4平方公里,人口4.6万,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达9万多人。历史上曾是开平县城所在地,后来才挪到三埠镇,即现开平市区。赤坎镇原先由新会县分割出来,由于潭江的各支流包围着赤坎镇,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乡村,北岸则是城市,清一色的骑楼,远比开平老街庞大的洋楼群。沿江的堤东堤西路,里面与之平行的中华路,夹在两条大路间还有一条叫“二马路”的小路,这是与江平行的三横,还有许多纵马路与它们交叉形成城区的路网。赤坎镇的堤西路被誉为欧陆风情街,沿路商铺建筑风格保存良好,充满1920年代的味道。早年旅美、欧的本地华侨带回国外建筑图纸再融合本地传统建筑风格,建造出一批中西合璧的楼房。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楼顶建筑。岭南地区常见的骑楼在赤坎镇非常普遍,堤西路也不例外。据统计,赤坎镇共有3公里骑楼,约600座房子。由于赤坎古镇的影视城和骑楼已全部围蔽维修,我们无法游览,甚是遗憾。


图书馆(司徒氏图书馆、关族图书馆)
赤坎镇最奇特的景观,莫过于小小的地方竟然有两座公共图书馆。作为两大家族数百年竞争的见证,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现在依然作为地标建筑矗立在赤坎镇。
1920年司徒族人开设阅览室以满足族人文化需求,反响热烈。后来有海外族人提议兴建图书馆,1923年动工,1925年建成,总投资三万多银元,建筑风格为欧式。落成后一年,再置美国大鈡一座。馆内陈列本族名人事迹,藏品还包括慈禧太后题字等珍品。
此举震动了关族人,为了挽回面子,他们马上于1925年组成家族图书馆组委会,1927年动工,1929年建成关族图书馆,规模与司徒氏相当。他们采用德国大鈡,也有各类珍贵藏品。
由于抗日战争影响,这两座图书馆停办长达数十年。但1980年代初,当地**落实中央**华侨政策,予以重开。目前除部分楼层留作同族聚会交流之用外,其余区域仍作为公共图书馆对公众开放。

赤坎影视城
由于本地古旧建筑众多,城市风貌古朴,此地成为国内外不少电影电视制作人青睐的拍摄地点。早在1939年,就有电影人司徒慧敏在本地拍摄抗日电影《保卫大四邑》。此后陆续有《三家巷》、《香江风云》、《廖仲恺》和《醉拳Ⅱ》、《六两金》、《南线大追歼》、《香港的故事》、《阮爱国在香港》(中越合拍)等影视作品在本地拍摄。
当地**为了吸引游客并吸收资金进行文物修缮,2005年建成了赤坎影视城。该城占地6万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人民币。电视连续剧《风雨西关》和《三家巷》即在此拍摄。

由于天色已晚,原规划骑行线路是穿过古镇往“立园”方向前进的,因路面围蔽而绕路往G325国道,比原计划多了将近10公里,如果继续前行,则回来要多走20公里,经队友商议后,认为晚上游览“立园”已经关闭景区大门,无法进入,故大家一致同意返程。

20:06先行队伍“老黄”和“光哥”已到达恩平境内,并通知我们准备在“木棉大饭店”晚餐。21:45我们从饭店继续往阳江方向返程。

23:20即将到达G325国道与恩平大槐交界约4km处,“老牛”的单车前轮又被路面的钢线刺穿内胎,我们又停下帮忙修补。30日02:30我们已全部安全返回可爱的家。

我们原计划的骑行旅程是300km,因少走开平“立园”碉楼景区和恩平“举人村”景区,骑行旅程少了20km。通过此次的骑行,使我深深体会到:骑行在路上,感受着身体的疲惫。享受着路边的风景带给你的视觉冲击。每一天都在朝着目的地出发前进,仿佛到达目的地就是本次骑行的目的。其实不然,我只是想放松自己,调整自己的状态,以一个全新的自我来迎接以后的人生之路,同时,更磨炼了自己的意志,也因目标而继续砥砺前行。人生也是这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精彩纷呈,不管是社会精英还是社会底层。目的不重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每个 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每个人都有各自精彩的一面,包容和理解就是最大的宽慰。虽然这次骑行规划300km没能圆满成功,略有遗憾,或许是因遗憾而继续挑战的动力源泉,奔向成功!人生亦然……。
给悠游山水间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