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深圳> 高海拔营地举例及相关扎营技巧

高海拔营地举例及相关扎营技巧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高海拔营地举例及相关扎营技巧

2021-04-09 15:23:27 8046

户外营地种类很多,每种都有与其相对应的搭营技巧,个人最喜欢在高原上建造各式各样的营地。

从广义上来讲,海拔高度超过500米以上完整的大片高地都可以看做是高原,但这里重点介绍的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环境下营地的搭建技巧,而在这一高度搭建营地又是很多朋友所关心的。

今天,就以高海拔环境为基础,谈谈在这一环境条件下多种不同种类营地的特点和相应搭建技巧。

一,高山草甸营地

高山草甸地区的海拔高度通常在3000-5000米,地表通常密集覆盖有各类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面松软,土质中含有大量腐殖质,周围可能有一些低矮灌木丛或针叶林分布。高山草甸营地通常风景优美,视野开阔,几乎不会有山洪或泥石流等低海拔风险存在,扎营难度也最低。高山草甸渗水能力相当强,雨水降落后会迅速渗入地表,不必纠结要不要配置帐篷底或是担心帐篷下面有没有水流通过等问题。

因高拔高,早晚的气温会比较低,夜间气温经常在零摄氏度以下,特别是在纬度比较高的地区就更是如此,突发的大量降雪也屡见不鲜。有些开放地带会有比较大的风力,定向的或者不定向的都可能有。

在高原地区(不仅仅是高原草甸地区)搭建营地时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 1.帐篷的抗雪压能力

高海拔地区不比平原,暴雪来临也不会有太多先兆。一夜时间也许不长,但是一顶帐篷上面所降的积雪很容易达到百公斤以上,甚至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双杆交叉支撑的帐篷很难支撑这么大的重量,铝合金或者复合材料帐篷杆被压断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如果只有这种帐篷可用,那就只好辛苦一下了,每隔一两个小时将上面的积雪抖掉或弹掉,这一操作可以在帐篷内进行,也可以在帐篷外进行。必要的话,可以用手头可用的支撑物加强一下原有的支撑能力。

抗雪压最理想的帐篷往往具有金字塔或者A塔结构。一是这两种帐篷上面的积雪很容易自行滑落,二是支撑这两种帐篷的是更容易承重的立杆或者登山杖杆。

商业上有很多可以自立的超轻帐篷,也是用了铝合金或者复合材料帐篷杆外加连接关节的结构作为支撑手段,抗雪压强度更小,要谨慎使用。

  • 2.帐篷的抗风能力

这个问题有时会表现得比较严重,特别是在北方的高海拔地区。帐篷的抗风能力通常和帐篷的类型及其抗风设计有关,但搭建技巧也同样重要!

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帐篷,拉紧的防风绳和稳固的地钉设置对其稳定性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每次搭营时都要谨慎对待,不要起风后再仓促处理。

地钉的角度和拉绳之间要设置成略大于90度才够牢靠,而且绳端应紧贴地表。如果草甸下钉不顺利则表明下方可能有碎石或草根,换个地方再下就可以了,要尽量保证入钉的角度与深度。

  • 3 .帐篷的透气性能

帐篷的透气性能是减少水汽侵扰的关键。采用透气的面料和合理的通风设计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两者合用就会更加有效。可惜的是,通常商业上采用的帐篷更多使用的是不透气或者透气性不良的材料,在使用单层非透气帐时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户外新人经常会问到为什么不用防水透气的GTX面料,我这里也顺便解答一下。作为防水服来说,GTX面料是相对比较理想的防水透气面料,但用于单层帐篷或者Bivy来说其透气指标就远远不够了,并不仅仅是因为价格高的原因而不被采用。

二,雪地营地

雪地营地显然不是指那些在扎了营之后再下过雪的营地,而是厚厚的雪地原本就在那里了。雪地营地可能就在高山草甸之上,也可能在冰川,碎石地或别的什么地形之上,因为雪厚,通常你不会知道雪地下面的地形到底是什么样子。

如果运气好,薄薄的一层积雪很容易被你清理,但遗憾的是有很多雪地很难探到底,常规的地钉和雪地地钉往往很难提供足够的锚定力。

从各种户外媒体和书本上的描述来看,在这样的地形需要有专业装备来对付,描述最多的恐怕就是雪锥和冰镐了,其他的也许会被告知利用一下滑雪板什么的,但这类装备实在是太重了,携带的数量往往也有限,很难见于常规户外活动中。

上图的营地是在贡嘎地区日乌且冰川5100米的海拔高度上,我第一次实地使用柔性帐篷锚点,而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说白了,就是使用了一种比较结实的塑料袋,装满了雪埋入现挖的相对应大小的雪坑后会提供足够的锚定力。这样的雪地地钉我们一行二人共准备了二十余个,设置这个帐篷用去了一半已经足够安全。当然,这之后的装备显然是升级了,水电改用了新设计的超轻尼龙袋来替代塑料袋,以便于反复使用,强度也更高了。为了分散拉力,这种柔性雪地地钉收紧的方式也采用了非常规方式,每个锚点设置好后有四根绳索共同受力,十分耐用。另外,同样的装备也可用于沙地露营或碎石地露营。

在雪地扎营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挖雪洞,帐篷或天幕只被用于封闭入口。雪洞可以向下深挖,也可以是挖在积雪的山腰上,下面这张图是在雪隆包C1营地附近搭建的半雪洞,下一半是雪洞,上一半是帐篷,当时因为雪崩因素被困,我们在这里被迫住了一天两夜。

需要说明的是,雪地露营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形式的水汽侵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请参看水电以前发表过的文章,这里不再多谈。

三,冰川营地

在雪厚的时候,冰川营地几乎等同于雪地营地,只有当冰川表面的积雪被风吹走或者积雪融化后,较硬的冰层才会露出表面。在寒冷的冬季,夏季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溪也会演变成令人恐怖的巨大冰面,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巨大的冰川,因为在上面扎营的技巧是相似的。

在冰面上直接打地钉通常效果不好。在坚硬的冰面上经常会把地钉打弯,也会把冰层打碎而失去锚定力。攀登保护用的旋入式冰锥可以提供强有力的锚定点,但可惜通常不会配备过多的这类装备。短小的水泥钉用于冰面效果相对不错,但要配合专用的小锤子或者冰镐的锤头才能好用。在拔营的时候拔出被冻住的钉子可能会遇到些麻烦,需要些耐心和技巧。另外,对于超轻型的帐篷面料,一旦被冰层冻住千万不要硬扯,要想些稳妥的办法慢慢剥离,不要心急。

四,乱石滩营地

乱石滩通常比高山草甸更高,在乱石滩上面搭建营地也需要更多经验,整个环境几乎没有一小块地面是平的。如果你的帐篷是带帐底的就会悲惨得多,因为只有在缝隙中才能找到可容纳身体的一小条平地,而隔着帐篷就无从判断了,也无法进行操作。在多数情况下,帐篷边缘可能无法紧贴地面而无不得不进行落地调整,最终的结果是很少能有一条底边能呈直线状落地。很明显,没底的帐篷在这种情况下就有明显优势了。常规的地钉仍然不好用,甚至完全不能用,可以考虑将风绳直接绑在石头上固定帐篷,或者干脆用前面提到过的雪地地钉,内装碎石头来达到拉紧帐篷的目的。

乱石滩营地很容易受到强风侵扰,一定要格外小心对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帐篷一旦被风吹跑,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五,河边营地

高海拔河流很多来源于冰川融水,很少会出现河水暴涨,相对平整的河床有时候也可以利用一下。多数情况下,河边营地的地表状况多和乱石滩类似,但也有条件相对好一些的,比如间或存在一些小片的草甸。

上面乱石滩营地的搭建技巧也适用于此,但在紧贴河水一侧拉风绳需要一些特别技巧,有些要用到杠杆原理,需要动些脑筋,但最方便的还是用雪地地钉内装石块用重力来拉紧,拉紧的时候甚至可以把整个石头包沉在水中。

六,林间营地

林间营地通常海拔低些,但地表情况和高山草甸差不多。因为树木的存在,风绳固定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帐篷甚至可以不用登山杖来支撑,取而代之的可以是两侧或上方大树枝杈的两个或更多支点。

林间如果有足够粗壮的大树,可以考虑体验一下吊床,但远不如帐篷来得实在。

七,巨石营地

这张雪隆包脚下米汤海子边的营地给我带来了极为舒适的享受,营地建在了一块巨石上面,而且石面相当平整。问题是如何不用地钉把非自立性的帐篷顺利搭建起来,而最终结果还是用上了“万能的”雪地地钉!而且部分雪地地钉用了垂吊的方法。关于垂吊法的力度控制需要慢慢摸索或已经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配重过重和过轻都会出现问题。

顺便说,在其他硬质平地上面搭建非自立性的帐篷可以参考本方法。

八,露天营地

利用天然的保护物进行露营活动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种享受。在洞穴中和在巨石下都会有相当的安全感,而完全开放式的露营则需要有好的天气为前提,如果你只能接受一种折中方案,超轻露营袋的使用便是一种选择。

如果过得了心理这一关,野外露天露营一定会使你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户外体验!

此外,关于高海拔地区的露营方式还有其他一些情况,比如如何在冻土上露营,水草地上露营,坡地上露营等等,对策各异,鉴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说明了。

全文完,谢谢观看!

作者:爱水电,已授权

微信公众号:水电的空间(微信号:sd_space)

56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是大树啊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是大树啊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