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北京> 连穿天目山,道难景色凡(全文1.3万字)

连穿天目山,道难景色凡(全文1.3万字)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连穿天目山,道难景色凡(全文1.3万字)

2021-06-01 09:46:07 4913

相关轨迹:天目山全径第1天

相关轨迹:天目山全径第2天

相关轨迹:天目山全径第3天

相关轨迹:天目山全径第5天

连穿天目山,道难景色凡

今年的五·一假期与往年略有不同,一是经调休后有5天假期,二是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放松,利用五·一返乡或出游的人数出现爆发性增长,这从异常难买的火车票就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我准备利用这5天连穿天目山径,先坐火车到杭州,再包车到临安神龙川附近的青岭坑登山口,接着一路西行徒步约173公里,至安徽绩溪县伏岭镇,在绩溪坐高铁经合肥站中转返京。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我虽然提前设置好了抢票计划,可北京到杭州的那趟夕发朝至的动车票在一开售就不见踪影,甚至连候补的机会都没有。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每天上售票软件琢磨如何买票成了必修课,其间想了若干替代方案,考虑过少买几站先上车后补票,也尝试了在南京或上海中转至杭州,这些方案也都成功提交候补了,可就是不给票……起初我还是很淡定的,因为按照往年春运的购票经验,只要能成功提交候补,出发前两天都是能兑现的。然而这次却有点出乎意料,发车前两天竟然还是没有票,难道我要云指挥这次活动不成?4月29日上午,感觉情况有点不对,我赶紧启动后备计划,用某出行平台的VIP抢了一张30日下午发车到上海的高铁票,随后又买了5月1日凌晨去杭州的卧铺,总算不至于爽自己的约了。

天目七尖

一、初探东天目

4月30日,我的天目山之行从游京沪杭火车站开始,第一站是北京南,第二站是上海虹桥,由于离上海到杭州的发车时间尚早,我便坐着夜班车晃悠到上海南站。上海的公交车报站很有特色,有三种语言,普通话、英语和上海方言,之前在广州、深圳也听过用方言报站,可上海话格外酥软,给人一种独特的韵味。上海到杭州我选的是上海南始发的最慢的那趟车,这样既可以用上新换的被单,也可以多补一些觉,不过想多睡一会儿的愿望落空了,正点是6:22到杭州南站,列车员提前半小时就挨个叫醒大家说火车即将到站,我睡意未尽地爬起来,洗漱一番,准备下车后在公交上再补补觉。

上海南站

杭州南站

坐上前往杭州站的300路公交,睡意似乎并没有那么强烈,透过车窗往外看,街道宽阔而干净,符合一个大城市的样子。钱塘江将杭州一分为二,到了江北就离杭州站不远了,这里的街道略显逼仄,人气却旺了许多,沿街也有很多商铺,我提前下了车,在商教苑社区附近找了家小店开始给胃储存食物,毕竟爬山是个力气活,不吃饱怎么行!以前在其他地方吃过汤面、炒面、冷面、杂酱面、热干面等,这次尝了下杭州的拌面,口味还不错。吃饱喝足溜达到火车站,等最后一个队员到达,坐上面包车时已近9点。经过堵车、等红灯一番折腾,到青岭坑登山口耗了近3小时。

杭州贴沙河

青岭坑位于神龙川度假区的西南,虽然处于山区,我们下车后却仍然感受到了太阳的热辣。这里已没什么人居住,不过有几个村民在修房子,他们非常热情,知道我们要登天目山,便十分细致地向我们介绍路线,盛情难却,即使我们已经可以用科技手段寻路,但花上几分钟听听老人言总不会错,其中一个村民还说要是在他以后不干活的时候来,他可以带我们上山。我们谢过这些热心的村民后,在他们的指引下,很顺利地找到了刚开始的路口。

青岭坑

上山路的路况比预想的好一些,个别路段的箬叶竹较密,但相对北京钻过的灌木丛而言,算是好走的。沿途大部分地方都在树荫之下,刚才在山下经历的暴晒场面并没能延续到树林里,且在深处的山沟里,还有潺潺流水,寻一透亮之处,可见山涧清澈,洗把脸再灌上几口,瞬间觉得清爽无比。随着海拔的升高,杜鹃花也越发娇艳,有白色的,有红色的,也有紫色的,在绿的过于单一的山野中,这些许艳丽就显得极其珍贵了。

当然,路上也不全是顺意美好,偶尔也会遭受一点惊吓,到了海拔千米以上的地方,路边突然响起了沉闷怪异的声音,我四下搜寻,却未能看到半点人影,起初以为说话的人在曲折山路的前面,看不见也属于正常现象,也就没有太在意。过了一会儿,这声音又突然响起,还是没发现说话的人。第三次听到这声音时,貌似离声源很近,我停下脚步仔细探寻,原来是林子里的一个音箱发出的,这音箱可能带有感应功能,听到动静时便会发出声响,我在原地听了一下,似乎是在说道念经文,此处离西边的昭明禅寺比较近,估计是寺院的僧人设置的音箱,其出发点是好的,可要是天黑后路过这荒山野岭,那还真考验人的心脏。

路边杜鹃

林间穿梭

乱石堆

黑驴庵现在既没有驴,也看不见庵,此地是一个路口,向西可以下到昭明禅寺,向北则是东天目二仙峰和大仙峰,一看这“峰”字就知道我们要爬坡,这是一条专门开辟出来的防火隔离带,路很宽,但这并不意味着好走,山的坡度略陡,隔离带是直接通到山顶的,由于路中的树木已被清理,我们便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这给漫漫爬升路增加了一点烤验。

黑驴庵

东天目南部山色

过了二仙峰,路上的行人逐渐多了起来,说明我们已进入东天目核心区。大仙顶是我们登顶的天目七尖第一尖,其海拔在七尖里排第六,仅高于仰天坪,不过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站在大仙顶上可一览七尖风貌。大仙顶至仰天坪垭口的路以下降为主,路况也不错,若是轻装上阵,完全可以跑起来,然而,我们肩上的背包少则有15斤重,地心引力并不允许我们纵情奔跑,退而求其次,适当小跑对加快进度也是小有帮助的。

二仙峰

大仙峰神庙

七尖•东天目山(大仙顶)

万绿丛中的那抹红

西眺桐杭岗

大高岭

遥望仰天坪

仰天坪的海拔在七尖中是最低的(实时记录为1242m,不同软件略有差异),若是由东向西穿行,其强度可不容小觑,从垭口到山顶的距离虽然只有短短820米左右,爬升却有266米,每公里爬升达到了320多米,我是在垭口喝足了水才敢往上爬。檀树岗到茅草山的坡倒是缓一些,可这茅草山还真是名副其实,路上的杂草和竹子比其他都密,穿行其中有一种幽闭感。过了仰天坪和茅草山,后面的路就友好一些了。

仰天坪东

七尖•仰天坪

檀树岗

从泥岭垭口上桐杭岗有一南一北两条路可以走,北路是防火道,南路是保护区的公路,考虑到从公路跑下来会更安全更快些,所以我选择从土路上山。到了桐杭岗山顶,我与其他3名队友联系,得知他们此时尚在垭口,也准备登桐杭岗,而这之间有2.2公里的爬升路。此时已过下午6点,若是保护区可以直接通过,则稍微走点夜路能到计划的三亩平住宿点。然而,当我到东关岗护林点,发现值守人员并没有下班这一说。

泥岭

七尖•桐杭岗

遥望千亩峰

与队友们商量,准备就近住下来,护林点的值守人员和垭口处的民警在介绍附近农家院这件事上倒是很热心,就是与我们要去的地方有点南辕北辙。我拿出之前搜集的天目山一带的农家院资料,与附近顺路的平溪农家院联系,电话可以打通了,且可以住宿,这意味着我们不用再连夜赶路了。

举杯欢庆

二、陡降龙王山

平溪村实际上已搬离,硕果仅存的这一家农家院是一个护林员的家,有两栋,一栋是他们自己住的,里面有1间通铺;另一栋已空置,在二楼有3间通铺,也可以住人,就是没有电。两栋房子都比较简陋,为30多年前的土坯房,条件自然是比不上其他地方的农家院,但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足够了。说来也很神奇,此地海拔约930米,室外的夜晚还是有点冷的,可我们在这老房子里睡了一宿竟然都不觉得冷。早上还是被鸟儿叫醒的,我当时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鸟儿的歌声婉转悠长,还以为是谁的闹钟响了,经过一番甑辩,才确认是鸟儿开启了这美好的一天。要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早餐的量太少,我们四人用普通小碗捞完一碗面后,偌大的盆里面就见不着几根干货了,昨晚明明跟老板娘说好早餐要管饱的。后来实在没法,只好猪口夺食,及时将老板娘准备拿去喂猪的剩饭截下,我们才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平溪出发合影

平溪竹林

从平溪到千亩峰的整体路况不错,登顶前那400多米的乱石坡对爬升的影响不大,到了山顶,我们首次看到了西侧坡面上一片规模较大的杜鹃花,这算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奖赏。凭着山顶的海拔优势,我通过手台与远在东天目的黑白子队伍取得了联系,他们人多,甚是热闹,其间还有博学多识的徐工向大家介绍天目山的相关人文地理,给单调的爬山活动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

望千亩峰

白杜鹃

千亩田和桐杭岗

七尖•千亩峰

千亩峰杜鹃花

自千亩峰以西,都有人为开辟的防火道,除了一些小起伏外,没有大的爬升。药王峰就在千亩峰西边1公里处,这一带的杜鹃花似乎与别处不同,不光花朵比较大,且花瓣的颜色也比较丰富艳丽,不是单纯的红、黄、紫或白,而是在白色的主色调中带有些许红色,后来得知此品种为黄山杜鹃。黄山杜鹃又名安徽杜鹃,我国特有品种,为珍贵观赏花木,安徽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安徽省省花,叶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表面亮绿色,无毛,顶生伞形花序,花白色至淡紫色。

三道岭

黄山杜鹃

望药王峰

七尖•药王峰

药王峰西北部的石头也很奇特,形状各异,千奇百态,若细细品味,有些石头上的纹路像是被雕琢过一般,在此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药王峰下来,低处的一片白色映入眼帘,看着不像是杜鹃,近前一看,原来是梨花,北方的梨花一般是4月上旬开放,南方则更早一些,能在此时此地看到梨花实属幸事。更有幸的是途中偶遇了上海的山友张敏,元旦时曾一起走过黄山,看来世界还真是小。

回望千亩峰

节理石

梨花

偶遇山友

此前其他山友走的天目山全径是不经过西天目的,我们为了完整地打卡天目七尖,特意从药王峰和龙王山山脊折下三亩平,接着爬升近千米至西天目。西天目山顶是七尖中仅有的有食品和饮料销售的地方,我包里的储备还很充足,所以就没必要额外再给自己增加负担。

遥望龙王山

水碓塘

三亩坪

三亩坪竹林

七尖•西天目山

西天目往龙王山去的路既有防火道,也有林间小路,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不少路段都可以小跑提速。我到高桥坞垭口时已是中午,于是停下来吃午餐,一为冲顶龙王山补充能量,二为等等后面的爱山琳,原本是浮云计划和她一起走,怎知他半道竟然走岔了,此后手台也联系不上,目前只有爱山琳一个人走在最后面。约莫过了半个小时,依然不见爱山琳的踪影,与她确认位置,得知方从西天目下来,相距超4公里,一时半会儿也等不来,我只好继续前进。

回望西天目

西天目北防火道

打卡完龙王山,天目七尖部分便圆满完成,当日的主要爬升也告一段落,我折回到西行的路口,准备开启加速模式,刚走了约1公里,眼前的虽然还是防火道,却不是以前常见的坡度,可以说是较仰天坪东南面那一段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跟仰天坪那段一样只有几百米也就算了,关键是它还特别长,前后竟有3公里,累计下降达700米,收尾的那个坡应该有70度,路面上既无合适的落脚之处,也没什么东西可抓,无奈之下只好贴着边走,勉强借助路边的树木减速下行,当时心想“修这道的防火员也太生猛了”。

七尖•龙王山

远眺东天目

三棵松

路边杜鹃

70度防火道

看似很宽的防火道,走下来却并不轻松,耗费的时间也不比爬坡少,好在到了海拔750米处时就又迎来了羊肠小道,说实在的还真有些怀念。而到了黄家坞就开始有公路了,溪水则在山谷里蜿蜒,在三岔口处,有一堵用青砖砌成的标志墙,上镶几个镀金大字——黄浦江源头·茅坦村。黄家坞至千秋村大约14公里,其中有近一半的公路,若是稍微绕一下,也可以从附近农家院里坐车到千秋村,我们下来的时间还早,便继续步行。在顶山坞附近,我们碰上了失联数小时的浮云,他在高桥坞北面的山脊与我们走散后,误入一条山沟,然后不知怎的就切到了这里。

黄家坞竹林

黄家坞

黄浦江源头·茅坦村

徒步去千秋村虽然比坐车要辛苦一些,却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比如顶山坞西面山坡上漫山遍野的小黄花,以及山那头蔚蓝秀丽的山间湖泊。到了石埝坞,顺着村道一路下行,穿过马家畈的村间小道向西上行约1公里,就是唐代诗人罗隐笔下“回望千秋岭上云”所描写的千秋关。

漫坡小黄花

山间湖泊

隐秘在角落的路口

千秋关古名千秋岭,高398米,是皖南宁国通往浙江余杭的咽喉要道。据《浙江通志.关梁》记载,“千秋关,即天目山西麓也”。形势险要,历来为兵争之地。五代后梁与吴越曾在此大战;南宋置关,戍以重兵,自始名“千秋关”,原有指挥洞、点将台、炮台等设置,关顶置炮九门。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驻守此关,又安装大炮数门,今已废弃。关东边山冈上通往豪圲关的跑马槽依稀可辨。现存千秋关洞门为清咸丰三年(1853)重修,增设外关。内关与外关间隔约30米,因修公路,外关已毁,内关仍存。

千秋关

由千秋关再往其西北方向走4公里就到了千秋村,天色渐暗,我们寻了一住处,不久爱山琳也从黄家坞搭车与我们在欣悦农庄汇合,农庄的许老板是个实在人,跟他诉说了早上我们没吃饱的悲惨遭遇后,晚上我们吃上了最为丰盛的晚餐,梅菜扣肉和山笋炖肉里的都是货真价实的猪肉,且份量很足,多到我们吃不完的地步(或许也跟肥肉较多有关),毕竟是100元/人管吃住,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杜鹃花

三、看漫山红遍

昨夜狂风大作,似乎一夜都没停过,晾衣服时特意做了加固处理,早晨起来一看还是被刮到地上了,如此大风,衣服想不干都不行。刚收拾停当,农家院许老板就打电话过来叫吃早餐,早餐还算丰富,有面条、有煎蛋、有咸菜,还有喝不完的粥……餐毕,老板用摩托车先将爱山琳送到登山口,我们随后跟上。过了一会儿,发现老板带我们去的是汤公山北坡登山口,而不是事先计划的东坡铜岭关,北坡登山口距农家院约1.7公里,海拔上升约200米,铜岭关远些,与农家院有近4公里水泥路,海拔上升约300米,这意味着许老板并没有深刻领会爱山琳的意图,后面的挑战依然不小。

千秋村出发照

千秋村瀑布

村后刚开始的山路掩映在一片美丽的竹林中,然而,这似乎只是一个假象,出了竹林,道路就逐渐变陡,我们也很快开启了手脚并用的模式,大部分地方是扒拉着路边的树枝,在一些比较难走的岩石上,则有铁链可以借力。上到山脊,风比山下更大了,且肆意的呼啸着,可漫山遍野的红杜鹃却令人屏息,前两天虽然也看过不少杜鹃,但还没有像汤公山杜鹃这样壮观的,我拿出手机一顿狂拍,刚将手机收起来,又发现前面的杜鹃也挺好看,如此反复再三,手机里瞬间多出了几十张照片。有美景的相伴,此前那艰难的爬升也是值得的。

千秋村竹林

汤公山杜鹃

汤公山杜鹃花王

俯瞰千秋村

美女峰

经过近100分钟的鏖战,终于登顶汤公山,从公路尽头的登山口到山顶约2.5公里,爬升却有600米,若不是刚吃饱饭有力气,要爬上来还是有点难度的。汤公山顶并不大,我找了块石头坐下来喝口水压压惊,顺便也等等一碗清粥和爱山琳他们过来一起合影,先于我们出发的浮云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又落到后面去了。山上的风实在是太大,合完影后我们便继续前进。往南拐的路口不是很明显,边上尽是箬叶竹,我们来回找了一遍,才在一棵杜鹃花前发现隐约的路迹,其实,当时并没有看清那杜鹃花是一棵还是多棵,总之比刚才北坡上的汤公山花王开的灿烂。

漫山红遍

汤公山

映山红

本次天目山径的规划路线大部分是采用2019年国庆上海山友穿越所走的轨迹,上面附了很多标注,有些看着还挺让人犯怵,比如强切、山脊强切等,昨晚讨论路线时也有队友对此表现的不是很有底气,实际走时我倒是觉得还能接受,标了强切的几个地方基本都是箬叶竹稍微密一些,可这些竹子除了叶子比较宽大,竹杆还是相对细小柔软,大部分长的也不高,只要穿着长衣长裤,虽然跑不起来,但要从中穿行还是很容易的,比我在北京钻过的林子好走太多。若是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竹子过于细小,遇到上下坡时不太好借力,有时会有荆棘藏在竹子间,不小心的话会碰到刺。

汤公山往南的8公里以山脊线为主,海拔在800米上下起伏,大部分地方都没有树荫遮挡,虽然有风,可还是架不住太阳的炙烤,这一带的景色比较一般,沿途也没有水源,走起来确实有点乏味和煎熬,要是说有什么亮点的话,就是路旁时不时会有映山红,既可以调节一下眼睛,也可以满足味蕾的追求。杜鹃花可以直接食用,味道微酸带甜,在山上作为水果的替代品也是不错,当然也能补充维生素。

白沙关竹林

白沙关运货索道遗墩

眺望山脊线

灯台花

路边杜鹃

在小瘌痢尖附近,前进的方向重新折转至西北,奇迹出现了,我们在这里终于盼来了水源(这儿的海拔实际上比刚才走的山脊线都要高一些),此时没有比喝上几口凉爽甘甜的山泉水更好的了,我也趁机择一阴凉处停下来略做休整,正好等等后面的队友。一个月饼吃完了,他们却还没有来,于是返回到刚才发现水源的地方,那儿只有一个人,刚才和一碗清粥前后脚的爱山琳却不见踪影,随即手台呼叫,她竟然循着水声跑到下面的河里了……由此可见,这天然水的吸引力是多么的大。

其实完全没必要舍近求远,路边的水源虽然小了点,却并不影响取用,若是再往前走几百米到小瘌痢尖西,有一处更大的水源,清澈的泉水漫过岩石,并由高处跌下,非常适合灌进瓶子里。我喝饱水并将瓶子灌满后继续前行,没多久就遇到了一队重装徒步的山友,这还是当天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之前只碰到两个单干的,我还纳闷我们走的地方不至于这么荒凉吧,居然如此人烟稀少。我跟这支队伍说了前面有水源后,他们也是十分兴奋,似乎终于有了盼头。过了一会儿,又碰到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小学年纪的儿子,他们应该是和那帮人一起的,让我惊诧的是那女山友背的包,感觉比她自身的体积都大,真的是很佩服她的毅力。

遍地黄花

至黄花关,又一队人马从南边杀过来,近前一看,是京城著名领队黑白子的队伍,他们是包车出行,轻装简从倒也十分自在。黄花关现名道场坪又叫老岭,五代十国时期,是吴越国和南唐(另一说是吴魏古道)的分水岭,由于两国纷争不断,吴越国便在此地筑起“黄花关”,关高丈五,宽八尺,有重兵把守,还设有瞭望台、阅兵台,黄花关与千秋、孔府二关齐名。民国时期,当时的游击队队长“老杨”以黄花关为据点带领队员依山活动,后被宁国保安团所杀,关上的老庙则被昌化保安团协助“围剿”“老杨”时所烧,这就是“庙基”名字由来。建国初期,黄花关上驻有部队,现在仍然可以找到他们留下的营地。1954年前后,宁国与临安两地合作在黄花关上办起了联合林场,主要是种树、种地、养猪、养羊等,后有不少上海等地的知青被分配到此,这也是小地名“羊场”的由来。

到了铁匠山,路上的行人竟络绎不绝,这一带的路况较好,确实很适合休闲游,有两个老外还将山地摩托骑上来了,吸引了不少眼球。不久,黑白队的如烟、川东糯米、勇敢者III、素素等人先后追了上来,他们是京城的强驴,今天这路线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过休闲,和他们同行到癞痢尖(乐利峰)后,他们便先在浙西天池(千顷塘水库)下撤了。乐利峰的山道很有特色,据说是西泉村西坞老山村民组的留守老人们为了方便游客登高望远,历时一年多,义务投入3000多个工作日,从人迹罕至的地质崩塌山谷中,在不破坏周边环境的条件下就地取材修建的花岗岩石板路。

铁匠峰

进退两难的山地摩托

癞痢尖(乐利峰)

回望癞痢尖

浙西天池则更有名,其水面面积达1000亩,是目前江南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湖泊之一,被称为“江南第一池”。浙西天池属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梅花鹿的主要栖息地,景区也已关闭。此行我比较幸运,还真在塘岭附近遇到了两只梅花鹿,刚开始听到身后动静时,我还以为是浮云和爱山琳他们追上来了,回头却没有看到人影,我停下来循着声音搜索,在树林间隐约看到一只像鹿的动物,光线有点暗,且鹿天性敏感,我还没来得及拍照,它就跑了。第二只则更大,它是从我前面20米的防火道中跑过去的。

浙西天池

天池秘径

同样幸运的是,我到阳山尖东面的山坡时正好夕阳西下,考虑到其他队友还在后面,我便席地而坐,静观远处的霞光褪去。夜色将近,若是按计划经螺蛳尖、撑石岭、大湾尖到石浪村,还需走10公里左右,队友们则离的更远,且沿途景色本就一般,晚上更看不着什么,另外,刮了一天的风在天色暗淡后变得有些诡异,于是我当即决定提前在山屋岭下撤,消息传到队友们耳朵时,可把他们高兴坏了……

夕阳西下

四、雨后游古道

南方下雨是很平常的事,5月也是雨水较多的月份,所以我在出发前就开始关注天目山当地的天气,并将与行进路线比较接近的乡/镇添加到预报城市里(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最低一级的行政区域为乡/镇,一些著名景区也有独立的天气预报),如太湖源镇、云梯畲族乡、岛石镇、伏岭镇等。一般而言,随着时间的推近,预报的天气会越来越准确,比较有效的预报期为48小时。4月30日临行时,预报的是3号和4号有小到中雨(实际上前三天的天气都不错),3号早晨查看天气预报是4号有中雨,具体时段为3日23:00至4日12:00。果不其然,3号晚上我将洗完的衣服往楼顶的棚下晾时(记得不是很清楚,好像是晚上10点多),就听到了雨滴拍打门窗的声音。

4号早晨醒来时雨依然还在下着,对于这天的行程,此前虽有预案,却没有统一思想,我的计划是趁着上午下雨,先坐公交到马啸坞村,中午雨停后便开始走马啸岭、太子尖、浪广岭等地,而有队友提出去逛浙西大峡谷景区,尚在权衡之际,老板的丈人在楼下叫我们去吃早餐。早餐是昨晚已经商量好的蛋炒饭,老板娘本来也是要给我们煮面的,鉴于第一天(1号)早晨没吃饱的惨痛经历,我特意让她还是把剩饭炒给我们吃。爱山琳已将物品打包准备饭后就出发,但去哪儿的问题未能在这顿饭中解决,一看外面还飘着雨点,山上单调得让人有些麻木的景色实在是激发不起我们冒雨起行的动力,还是回到房中静观其变吧!

没多久,浮云和一碗清粥睡起了回笼觉,我则又研究起了周边的路线,其间考虑过直接包车去银龙坞,休息一天为明天的清凉峰养精蓄锐,与老板娘联系,她介绍的车有点小贵,到银龙坞约50公里要200元,而我们第一天(1号)100公里车程才300元,我再次将目光移向了地图,参照路网手起线落,几分钟就画了一天经吴越古道进浙西大峡谷的路线,截图发到群里,大家都无异议,于是我赶紧让老板的丈母娘给我们下面条,以此作为临行的午饭。

面条吃完了,时间正好是12点,雨还真就停了。农家院出来沿公路北行900米至戴家,右转过桥向南,随后就进入一条台阶小路,路很直且有些年头,旁边是一根直径约半米的大水管,在落叶、青苔和修竹的掩映下,这条看似普通的水泥阶梯也显得颇有意境。半个小时后,我们来到山腰处,回望身后的那座山,云雾在山顶蒸腾,山坡上的竹叶则呈金黄色,有一种跨入深秋的感觉。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竹叶之所以会在4、5月份变黄,并非它有违自然规律,恰恰是为了更好的繁衍种群,新竹可以在短短数日长出好几米,竹笋的生长速度也是非常快,正是这种与时间赛跑,才让幼笋免于全部沦为人和动物的盘中餐,而为了给新竹提供快速生长的动力来源,暂时就只好牺牲老竹。

云海

小桥与杜鹃

从半山腰再往上走就是古道石板路了,石头上还是湿的,时而还有流水漫过,由于是上坡,走起来倒还是稳当。到了上屋岭,道路开始转为下降,此时的石板路就显得有点滑溜难行了,很快就听到有人滑倒的声音,我们小心翼翼地往下走,看到三岔路口处的水泥路方才松了一口气。从路口处的指示牌看,我们刚才走的那条古道叫花溪古道,而位于东北方向的则是吴越古道。吴越古道又名唐岭古道,建于11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始于安徽宁国万家云山村,终于浙江临安龙岗桃花溪村,全长约35公里,是当时吴越国与南唐的主要通道。我们顺吴越古道石板路台阶往上走了一段,路旁有溪流陪伴,瀑布奏鸣,曲径通幽,跌宕起伏,似在画中游。

古道三岔

吴越古道

顺着吴越古道向北可以到浙西天池和宁国,不过这与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相背离,凡事讲究适可而止,我们在领略了吴越古道的精华后便掉头往下走。至柘林坑,有一村落依山而建,附近也有很多农家院,房屋修的堂皇华丽,一下就可以看出当地人民的富庶,然而,若是从景致而言,我倒是更喜欢江西婺源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点缀在青山云雾之间,更有一番淡雅与韵味。

柘林坑徐家

柘林坑胡家

柘林坑的古道还是很有意境,靠近村子的部分是在修长的竹林下蜿蜒,而高处的则有较好的视野,可以遥望山对面的云海和村落。过了小柘林坑(另一个地名),我们开始围着山腰路转,这路走的人估计较少,草木明显多了起来,此时山上的云雾渐浓,我们走了很久,似乎围着山转了一圈。转出山腰路之后,沿公路下行约1公里,接着右转进入树林,这又是一条古道,此道更加荒废,石头上几乎都被青苔覆盖了,我们如履薄冰,至荞麦岭时看见有新冒尖的竹笋,竟情不自禁地现剥生吃以压惊。

柘林坑古道

遥看柘林坑村庄

经过一路的踏草穿行,我的鞋早已湿透,到了荞麦塘的马路边,我们稍事休整,将袜子里的水拧干,然后继续前进,不久又是一条古道,而古道不远处一般都有人家,这儿的村庄叫龙寺村,一看这名字就是个很有历史的村子,村南田间地头里有一小庙,庙前石墩上立有一石柱,上面刻着“南無妙色身如来”等字,不知是何意?正回味时,鞋子在石板上一滑,又摔了一跤,撑地的左手那叫一个疼啊!

龙寺村小庙

过了龙潭坑,道路逐渐平缓起来,非上下坡一般都不铺石板,路总算好走了……我们到龙潭坑瀑布时已是17:10,到终点还有5.5公里路,之前在网上查的由昌化公交站发车的2912路末班车是17:30,到九龙村委有18站,按2-3分钟一站估算,预计18:06-18:24可以到达,时间紧迫,我们开始小跑提速,周围的流水、田园和村庄一闪而过,后面的爱山琳似乎并未领会我们为何要跑,于是赶紧打电话告知要赶末班车。我们在18:04先后到了九龙村委公交站,没几分钟开往颊口的2912就来了。

龙潭坑瀑布

颊口是清凉峰镇的所在地,这里坐车、吃饭、住宿等都很方便,要是在白天,还有公交车去银龙坞,我们到这儿时公交早已停运,不过我们刚下2912就遇到了揽客的面包车。晚上住银龙坞的山泉人家,老板人不错,晚餐本来想点菜,老板让我报个价说他来安排,我们有4人,所以就报了个120元,本以为他会给我们炒几个素菜了事,没想到却做了两荤两素,其中一个荤菜是炖鱼块(老板说鱼是他自己钓的),另一个是红烧肉煲笋,量也都挺足,我们饱餐一顿,又是美好的一天。

五、收官清凉峰

农家院老板昨天得知我们要去清凉峰,非常热情地给我们介绍起清凉峰周边的情况,说徽杭古道两头都要检票,建议从清凉峰南山脊下到上坦村。我打开轨迹地图,若是到上坦村,行程约15公里,可从那儿到绩溪北站却有70多公里,坐车可能会麻烦点。从地图上看,也可以经徽杭古道蓝天凹转到鄣山大峡谷景区,此处离绩溪北站还比伏岭镇近一些,只是这景区也存在门票的问题。综合权衡之后,我觉得还是按计划走徽杭古道,再从半道切到山路上,随即重新规划了路线,新路线约28公里,爬升2000多米,较原计划出景区大门的24公里、爬升1700米多一些,这个方案的好处是如果时间来不及,还可以从景区出,不影响后面坐车。

这是五·一的最后一天,考虑到路况的不确定性,以及下午大家要赶火车,我们破天荒地在早晨4点多就起床了,农家院5:30就准备好了早餐。浙江一支队伍不到6点就吃完出发了,我下来的晚一些,吃好再给老板结完账已是6:17,此时浮云、爱山琳、一碗清粥等人也走出了一二百米,不过他们在庄屋子那儿走岔了路,因此我很快就赶上了他们。银龙坞和庄屋子位于山谷交汇处,青山作伴、溪水长流、空气清新,确是一块宜居之地。

保护区提示牌

上山的路况整体上比前几天走的都好,爬完第一个坡我就追上了浙江那支队伍的后队,然后是一段山腰路,我加快速度,在清水降瀑布那儿看到了他们正在拍照的前队。清水降瀑布落差约一二十米,水流顺着山石飘逸而下,方寸间透出几分灵动之气。

清水降瀑布

再沿着山腰路前行1公里,是一处约3米宽的溪流,水漫过了大部分的路面,只有几个稍大的石头冒出来,我对我的鞋在石头上的表现没有信心,与其到时湿鞋又湿身,赔了夫人又折兵,还不如脱鞋涉溪而过,溪水很凉,石头也有些硌脚,不过还是很顺利地到达对岸。正当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穿鞋时,浙江队伍的几个人一下就从我身边窜了过去,由于我是背对着溪流穿鞋的,没有看清他们是怎么过的河,同行的一碗清粥说他们是踩着石头过来的,我看他们既没有人跌落水中,鞋子也是干的,甚是神奇,经过一番仔细观察,发现他们有几人穿的是解放鞋,这让我对军胶的性能有点刮目相看,看来以后我也要备一两双,便宜又实用。

涉溪

从东岙(ao)头开始,上山的路升级为花岗岩石阶,路边还设置了垃圾桶,到了山顶的台地,每隔几百米还立了路线指示牌,似乎曾有人想把这里打造为景区,不过清凉峰已在2011年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绩溪县、歙县、浙江省西北部杭州市临安区两省三县区交界处,主峰为清凉峰,海拔1787.4米,系浙西第一高峰,也是华东地区仅次于黄山各主峰高度的另一座高峰。

清凉峰北有一叫万象石的景点,可我对着那堆石头瞅了半天,也未发现有何独特之处。最让人赏心悦目当属山上的各种花,此时正盛开的有海棠、杜鹃等,其中黄山杜鹃尤为艳丽,不但花形较大,而且白里透红,色彩丰富,路过之人无不驻足观赏、沉醉不已。

清凉峰北部山色

万象石

海棠花

黄山杜鹃

黄山松

清凉峰顶的视野极佳,远看可一览周围群山,近处则是嶙峋怪石,有几分如临黄山之感。站在天目山的第一高峰上,面对如此美景,怎能没有合影?只是还有一个队友在后面……那就坐下来享受一下慢时光,晒晒太阳吹吹风,顺便吃些东西把包里的负重减一减。约莫过了半个小时,人员聚齐,大家一起拍完照后便朝西北方向的徽杭古道而去。

清凉峰顶

清凉峰山色

清凉峰合影

清凉峰北坡

由清凉峰往西北方向走3公里左右是一片沼泽地,这里水源充沛,芦苇丛生,不过5月初新的芦苇尚未长出来,我们路过时还是一片枯黄。沼泽里似有小鲵(娃娃鱼),我不经意间看到了一条,只是它过于敏捷,我还未来得及给它拍照就钻进了草丛。沼泽地的东北角有一栋低矮的房子,隐约可见的牌子上写着安徽监测点等字。再往下走500米有一护林站,我本打算从水坝那儿绕过去,爱山琳等人从沼泽地出来后有点兴奋,看见路好走就狂奔而下,我只好跟上,可到了护林站附近,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爱山琳胆子大,率先走了过去,我和一碗清粥保险起见还是退回到水坝处绕路,山上的路除了有些地方的箬叶竹略密外,整体也还算好走。

双子石

清凉峰西北部山色

三岔路口

安徽监测站

映山红

我们不到12点就到了徽杭古道最高点蓝天凹附近,由于不清楚景区内是什么情况,便在古道前吃完东西才往下走。蓝天凹有当地居民在售卖零食或小吃,时值中午,有个老大爷的铺子里还有午餐(饺子20元,面条15元),可惜我刚才已经吃过,否则还真想吃顿热的。

总的来说,徽杭古道与之前预想的不太一样,景区里并没有游人如织的场面,前后遇到的人用两只手就能数完,自蓝天凹往西走了7公里,只有上雪堂和下雪堂之间有一点古道风味,其他地方基本都是偏远农村常见的机耕道(即沙土路),沿途也看不出景区做了什么维护,很难理解为何还收58元的门票。在水阳坑附近,一对母子向我问路说这样的路还有多长(指机耕道)?前面的景是否会好看些?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只得如实描述说前面一两公里处有石桥和小瀑布,从他们的神情,特别是那小孩所表现出的焦躁和委屈来看,在景区里轧马路似乎有点乏味。

蓝天凹北峰

徽杭古道石板路

下雪堂

小桥流水

界碑

飞流直下三千尺

刚过一得亭不久,我们离开了古道,从一处养蜂的农家那儿上山,上山的小路路况不错,看样子经常有山友走,稍有不足的是爬升有点大,1.3公里路爬升430多米,这一个坡下来也消耗了不少,于是赶紧坐下来补水吃东西,顺便等等后面的爱山琳。过了10分钟,我们再次起行,刚走出二三十米再继续往前走时,路似乎不太对劲,拿出手机查看轨迹,原来是要借助挂在两块石头间的树干往上爬,由于岩石上并没有合适的落脚点,单纯依靠树干爬上去还是有些挑战的,这样的路还是结伴而行比较好,正当我们打算停下来再等一下爱山琳时,她就来了。爬上了石缝,后面两上两下,其中有一个下石头的不太好找落脚点,另外三处的难度都不大。岩石坡另一面的景色倒不错,远处海拔八九百米的地方竟有一个湖泊,山下还有一个,湖水翠绿,犹如镶嵌在山间的碧玉,不枉我们这一番跋涉。

农家蜜蜂路口

旗树

农家

爬石头

山顶风光

水库

五处石头爬下来,竟然用了20分钟,这使得原本宽裕的时间变得有点紧张,可这一带都是沙砾岩,经过持续的风吹日晒,岩石表面的沙石风化脱落,使得路面有很多松动易滑的沙子,不过这也容不得我们迟疑,能跑起来的就不要走,爱山琳似乎早已蓄势待发,下坡时紧逼在我后面,大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气势,更让我感到惊诧的是,下到公路后她竟不管不顾地向在路对面行驶的一辆皮卡跑去,我不知所以,是想不开还是要打劫?好在那皮卡及时减速停车,然后是几个回合的讨价还价,就这样她说服了一辆并不顺路的车送我们去绩溪北站,虽然价钱略贵一些,却也省去了我们再走一公里到伏岭镇上找车,且不用担心赶不上火车。

伏岭镇

至此,为时5天的天目山径连穿圆满收官。原计划起点为青岭坑、终点为伏岭镇的173公里的天目山径穿越,由于5月4日下雨,临时调整行程走浙西花溪古道和吴越古道,使得“螺狮尖-撑石岭-大湾尖-童公尖-花岩石-百丈岭-避风岭-下马啸岭-中马啸岭-上马啸岭-太子尖-浪广岭”段未按计划成行(以后有机会再补课),其余4天皆已完成。合并后5天共徒步152公里,累计爬升10602米。

天目山四人团

天目山连穿轨迹

最后,感谢爱山琳、浮云和一碗清粥的一路同行!感谢黑白子和徐工在活动前后提供的信息支持与建议!本次活动的规划路线参考了知了天、小吴、徐工、柳叶刀等人的天目山实走轨迹,这为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一并感谢!

60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火勺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火勺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