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佛山> 寻幽探胜西樵山之摩崖石刻篇( No.29)

寻幽探胜西樵山之摩崖石刻篇( No.29)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寻幽探胜西樵山之摩崖石刻篇( No.29)

2021-12-12 08:23:37 3970
云水

     “不上西樵山,不算到岭南”,西樵山是南粤两大名山之一,与惠州罗浮山对峙于广州东西两侧。山间绿树掩映、山水清幽,自古便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誉。自古名山就是名人荟萃之地,西樵山名胜古迹举目皆是。从唐代开始,吸引了不少墨客骚人、名士大夫到此修养心性、赋诗吟咏。其中最著名的有湛甘泉、方献夫、霍韬、陈白沙、李子长、朱次琦、康有为、梁启超等名士。他们在山上留下了许多摩岩石刻。据《西樵山志》统计,现所知的摩崖石刻有145处。
       为了一睹文人墨客之手笔、感受西樵山石刻文化的魅力,趁着休息时间,跟随徒友多次登上西樵山。行走在山间野路之中,寻访分布在西樵山各处的摩崖石刻。

         在西樵山健康步道边,有一条登山小径。每到节假日,这里就会有不少爬山爱好者汇集在此,从这条小径登上西樵山。

          山野地方,原本没有路,因为很多人走过,就踩出一条路来了。

路上偶遇几位大神

       晴空万里,天朗气清;蓝天为纸,白云作画。来到半山腰的一处空地,极目远眺,山下的西樵大桥、远处的龙湾桥尽收眼底。河道中船来船往,城市建筑与天空浑成一体,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离开山间野路,踏进景区的水泥路后,走向西樵山石燕岩景点位置。石燕岩,是古代采石场的遗址。因为采石而形成的天窗格、石屏风、石祠堂等地质奇观,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天窗格,巨直石横栏,形成深井。走到绝壁下往上望,即见井口像天窗,原是明代采石留下的透光井。

         西樵山是我国南方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和新石器制造基地,西樵山石燕岩为宋至清采石场遗址,位于西樵山狮脑峰东南,因洞内曾盛产石燕而得名。洞内存在大量的人工开采遗迹,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保存完好的采石场遗址,2019年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燕岩内部场景,洞里积水深达数十米。以前游客可以乘坐小艇在洞中参观,听讲解员讲述石燕岩的故事。

         石屏风(石屏峰):石壁凌空卓立,正看如指天长剑,侧看似云底屏风,形状颇为雄伟,这是西樵山采石后所形成的。因当年采石者分上下两个矿区,各从坡面往下挖凿,坡越凿越低,中界于是浮露出来,成为一堵高墙。虽经风雨剥蚀,阳光泡染,但石工的开采痕迹仍清晰可辨。

       石祠堂,又名清暑岩,靠近洞口,就会感到一股凉意从洞内透出来,仿佛洞内有天然“空调”般。若夏日进入,暑气马上消除,游人纷纷感叹神奇!

         骆驼峰,已被四周的树木遮蔽了一部分,不过骆驼形状还可辨别出来。

         离开石燕岩采石场,走野路到西樵山鸡冠峰。

         鸡冠峰览江亭,去年来的时候这个地方还是一片荒山野岭,现在已被改造成为景区,连接着西樵山自然教育径。在这个位置上,可以俯瞰西樵镇千亩桑基鱼塘。鱼塘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像一块块画板安静有序地摆放着,公路横穿其中,形成一道独特的美景。

       在鸡冠峰这个位置向大科峰方向望去,可以看到有一块被枝繁叶茂的林木掩映着的石刻,这就是“西樵第一峯”。

        去“西樵第一峯”要走山里的野路才能到达,路上古藤老树奇形百态,仿佛步入原始森林,盘根错节的样子适合装下13。

       “西樵第一峯”位于大科峰南峭壁上,字径1米,为楷书横刻,笔势雄健,清代邓士宪所书。

        在“西樵第一峯”石刻下面的岩石边,还有一处“天空海阔” 石刻,字径1米、行书、横刻,笔力遵劲,没有署名。

         从第一峯下来后,去一家本地村民开的农庄腐败。休息过后,在去下一个景点前,先钻下“洞”。

         钻完山洞,前往九龙岩景区。九龙岩内有多处明代遗留下来的摩崖石刻,包括“通天岩”、“拄笏台”、“湛子讲学岩”等。

         九龙岩是西樵山火山爆发留下的九个气泡遗址,可一景看尽西樵山的“前世今生”。

        湛子讲学岩” 在九龙岩侧,是明翰林院修编湛甘泉在西樵山讲学处,正书,字径约17厘米,摩崖直刻,旁刻:“正德丁丑治”。湛若水、号甘泉,增城人,少从新会陈白沙为师,深研理学。

          南粤名山西樵山,是佛山南海的一抹“绿”,负离子含量高,是天然的大氧吧。其中,翠岩是西樵山中最具森林气息、最清凉的景点之一。茂林古树,曲径通幽,流水潺潺,最适合避暑。

      沿着悠长的石阶步道漫步翠岩,满眼清幽的绿意。

       翠岩是一典型的断层峡谷,呈漏斗状,两面峭崖直立,林荫覆盖,满谷青翠。入门处称“捍门”,捍门后有古愚谷,谷内开阔,渐进渐狭,此谷是由南北走向断层作用形成的。

        西樵山蟹眼泉位于翠岩景区,因巨石隆起如蟹盖,盖下两眼清泉上涌似蟹眼转动而得名。

        胜利亭位于观翠岩北石路旁,1947年马超文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建。

        翠岩景区是摩崖石刻较为集中的地方,正面和两侧分布有许多摩崖石刻。

         石刻主要有清黎二樵书的“翠岩”和“天然图画”。

        “泉石清幽” 在翠岩左崖上,正书横刻,字径约67厘米,旁刻:“里人邓士宪”。

         “翠岩” 在翠岩正壁上,行书横刻,字径67厘米。清何世文题诗:
伏暑游翠岩,冷泉清我心。
好风自南来,到此正开襟。

         西樵山形成后,在后期断层作用下,将山体开辟成了几条峡谷。这些峡谷进一步经受流水等的侵蚀作用而扩大,谷内玲珑径栈道旁可见断层擦痕等证据。

         有山有水方得一“翠”,翠岩更多了几分流水潺潺的诗意,最是让人流连忘返。

         这两棵联在一起的大树,位于逍遥宫旁边,左边是阴香树,右边是朴树。

              西樵山无叶井位于西樵山碧云村村口,井水澄碧味甘,最宜泡茶,为西樵山三十二名泉之一,号称西樵山第一泉。井上浓荫覆盖,但井内不留一叶(是因井属上升泉,井壁不断有水涌出,使井水常满外溢,即使故意把一片叶子放入井内,也很快被水漂出井外),故名“无叶井”。 “无叶井”石刻在无叶井旁,正书直刻,字径40厘米。

        离开碧云村,经西樵山天湖前往白云洞景区,那里有西樵山最集中的摩崖石刻。

         这棵横恒在水塘上枯树,又是一个拍照装13的好道具。

         天湖公园位于西樵山西北部,原是古火山口。天湖公园鸳鸯亭两旁的水杉高耸入云,树形秀丽优美。时值初冬,湖边的水杉开始换上新装,渐渐从翠绿色转变为金黄色和橘红色。红的似火,黄的如金,十分动人夺目。姿态挺拔、树干笔直的水杉,分立道路两边,像威武的**,在冬日里绘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水杉树与蓝天碧水相互映衬,交相辉映,波光树影宛如一幅绚烂的油画,令人沉醉。

             在天湖观龙楼边的“右垂虹瀑布”位置,有一处落款为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先生的石刻(马万祺先生祖籍西樵云端村):
锦龙盛会
佳节喜端阳,家家粽子香。
龙舟山上赛,快艇水中扬。
礼炮连天响,烟花照夜光。
醉翁非酒意,四化好翱翔。
       当年有一场盛事:1980年6月17日,农历五月初五,在西樵山天湖公园举行一场筹备了大半年、在时任南海县委书记梁广大等人的精心策划下、延续了数百年传统的“半山扒龙船”活动,欢迎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回来投资。当年四乡父老、海外同胞闻讯而至,马万祺、冯景禧等南海乡贤、海内外侨胞及周边市民约10万人到场观看,盛况空前。1980年锦龙盛会后,香港同胞陈伸及其夫人又捐款,于天湖南畔建起了现在的“观龙楼”。

       离开天湖公园,沿景区道路进入西樵山白云洞景区,路上陆续见到不少石刻。

    “欲揽西樵胜,先应访白云”。白云洞位于西樵山北麓,原创于明嘉靖年间,白云先生何亮父子栖息洞中,荟萃名流,读书讲学,逐渐成为儒、佛、道三教共处福地。洞内危崖幽壑,奇石绣屏,云磴天梯,泉歌互答,湖山辉映,林木葱郁,亭台院榭,崖题石镌,构成秀丽清幽的胜景。全洞划分为三个洞天、二十四景,主要景点有云泉仙馆、飞流千尺、三湖书院,奎光楼、白云古寺等。

         西樵山云泉仙馆,该馆始建于1777年,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更名为云泉仙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其前身为书院。该馆经多次重修,于1992年重新恢复宗教活动。云泉仙馆,依山而建,为一座二进院落式、歇山顶建筑,有前殿、祖堂、帝亲殿和后殿厢房等。殿前置有两根石华表,石狮一对。

          湖山胜迹门楼: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曾多次重修,占地面积20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镬耳封火山墙、硬山顶建筑,是往云泉仙馆及飞流千尺瀑布的通道。

       “喷雪”,隶书石面横刻,字径50厘米。旁刻:“光绪戊申秋月,灵道人题”。喷雪,形容泉水喷出的样子,由于是枯水期,未能见到。

       “冼砚”,为正书石面横刻,字径33厘米,旁刻:“宣统庚戌铁溪琴客韵涛题”。

         华盖峰下的董必武题诗,行书直刻五行,字径10厘米。诗日:
欲揽西樵胜,先应访白云。
危峰铁壁立,飞瀑雪丝分。
窥洞缘梯上,凝光映隙曛。
暄声虚里逝,淑气静中熏。
影摄摩岩字,泉留盥手芬。
玉兰与丹桂,香绽四时闻。
旁刻:“一九**年三月游西樵白云洞,董必武题”。

       “眠琴”石刻,琴字下半部,是故意的,还是有所寓意,还是搞错了?

         “白云深处”门楼后是“第三洞天”石刻,隶书摩崖横刻,字径27厘米,旁刻:“乾隆庚戌季春,里人黄虞题。”

      “云坳”在第二洞天阖辟石上,行书石面直刻。字径67厘米。旁刻:“光绪乙已夏东莞黄丽泉题,本洞管松道者周元咏书。”云坳石屹立于第二洞天登山途中,大如屏障。石面向东,是洞里浮云转坳处。春日,洞里云霭轻轻,得阳光最早,背面观日东升,烟光欲活。

        第二洞天石刻,隶书。“二”写作“弍 ”,石面直刻,字径33厘米,旁刻:“乾隆庚戌季春,璞岑怀瑾书。”

     “壁立千仞”在披云台峭壁上,正书摩崖直刻,是白云洞内最大的字,雄健浑厚,旁刻:“黄虞。”(仞: 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月台”,正书石面直刻,字径33厘米,旁刻:“铭真道人杜禧题”。

          西山胜景门楼后是“云门”石刻

      “云门” 在枕流亭下,正书石旁直刻,字径40厘米。旁刻:“道光庚子秋八月,里人李宗简书。”

       枕流亭,在应潮湖上,“几点梅花归笛孔,一湾流水入琴心”,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应潮湖”石刻在应潮湖旁壁上,隶书摩崖横刻,字径40厘米,旁刻:“山人刘子秀治”。

        菡茹石题诗,在应潮湖旁,正书直刻三行,字径13厘米。诗日:“如逢花开,下有流漪。离形得似,造化已奇。”旁刻:“右集诗品题菡苕石,里人邓翔。”

         白云洞的飞流千尺景点是白云洞景区的核心,一股飞泉不知激发了多少骚人墨客的文思。满山摩崖石刻是历代石刻集中点,又是西樵山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   

       飞流千尺:又名大云泉。“西樵云瀑”,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水自天湖流下,瀑布呈层叠状,上叫龙涎瀑,瀑短而小,逶迤如之字,中叫云外瀑,瀑水射出峭壁,直如云柱,下叫注湫潭,瀑水飞流直下声震山谷。下段绕崖急泻,在一斜倚的巨石旁猛然冲下,如琼魂倒泻,璀璨夺目,是西樵胜景之地。

在飞流千尺摩涯石刻有许多:

“奇观”右旁刻:“民国二十四年春”、左旁刻:“里水周伯熙书”。

“衮雪”横隶书刻,字径40厘米,旁有小序。

“泻月”旁刻:“截玉溪半句,光绪乙未隔河杜老书石”。

“悟空”旁刻:“石悟空成岩洞,人悟空成丹汞,吾心悟入穴下工,撒手归空,民国七年冈州卢铁升”。

在白云洞壁上,为韦宪文题诗并序 ,行书,字径10厘米,分行直刻。

序曰:“再游白云洞,何君载酒于云崖。念白云主人先友何子明已逝,其旧读书处白云室石梯坐具屏榻仍在,而云堂观音像则新创也。怅然有感,赋此。”

诗曰:“先友何子明,曾此著潜夫。朝见白云悦,夕与白云俱。子明不可作,其人孔氏徒。暇日追前游,风高清与孤。飞泉洒绝壁,幽赏入蓬壶。寄语游樵者,清樽宜此娱。佛自西方来,人异教亦殊。千载昌黎意,语默与相孚。”

旁刻:“万历己卯菊月下涴白鹭洲韦宪文诗。外孙何元干重刻。”

在其下方为“庞嵩铭”,正书字径13厘米,摩崖直刻,连款分16行。

铭曰:“白云古洞,谁哉辟始?观察何公,嘉靖初纪。子亮治之,隆庆辛未。剔幽发潜,泉石之光。崇德继志,山高源长。中宪庞子,铭告四方。”

旁刻:“云南曲靖府知府弼唐嵩撰,云岩守者何元干刻。”

“洗心”,在飞流千尺瀑下洗心石上,正书直刻,字径67厘米,旁刻:“道光己酉冬仲”、“灵山仇效忠书”。

在洗心石下是“曲水流觞”和“媲美兰亭”,隶书直刻,旁刻:“中华民国元年春初美溪镜人傅日鉴题并书”。

“醉眠”在白云洞内洗心石下,正书,字径40厘米,旁刻:“光绪壬寅秋,邑人周元咏题”。
“银河倒泻”在白云洞内洗心石下,正书直刻,字径27厘米,旁刻:“杜禧芝铭真道人题”。

“白云静室”,何白云先生题。两边为李青莲先生题:“瀑响峯头云归洞口,石奇而秀山耸而幽。”

白云洞壁上的“戴熙题记”,正书直写八行,字径7厘米,记曰:
道光庚子十二月,翰林学士钱塘戴熙,太仆寺卿宣化冯赞勋,刑部主事番禺黄玉阶,举人南海冼文焕、黄亨,副贡李宗简,生员邓翔同游观瀑,垂月而归。
落款:戴熙题记。

“清难直达”在白云洞内巨石上,隶书横刻,字径27厘米,旁刻:“王彭龄”。旁边为岑伯朋铭篆书,八行直刻,字径17厘米。铭曰:

岁在乙巳,观瀑于斯。

流水湲洁,心清虑除。

书成二字,叩请祖师。

梳图吻合,仙定人随。

旁刻:“桂州岑伯明”。

        离地面两三米高处,有一山洞,刻有“何白云先生读书处”。正书直刻,字径13厘米,旁刻:“孙元干重修”。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也题诗于白云洞石壁中,诗日:

危石凌空立,飞泉山上来。
珠帘垂百仞,玉馨响千槌。
径曲清流转,洞幽静室开。
崖分天一线,诗境足徘徊。

旁刻:“1962年春游白云洞郭沫若”。

    “仙足”石刻下是一个“大脚印”,相传是一仙人留下。脚印有两个,这是其中一个,另一个在东樵——罗浮山,有到罗浮山游玩的朋友不妨去找一找。

        “仙境”在白云内洞左侧、“仙足”石刻旁,隶书摩崖横刻,字径67厘米,旁刻:“道光庚子冬月,里人关楫题”。

      “静逸窝”,正书摩崖横刻,字径27厘米。下有诗,正书直刻,字径10厘米,诗日:“亦幽亦趣,不下不高。憩云观瀑,其乐陶陶。”“吕祖师题 道光乙巳春三月弟子陈纯辉敬书”。

        “一线天”为断层缝隙,两侧的粗面质巨石原为一体,断层作用产生裂隙,经风化侵蚀作用,一侧岩石向外裂开,从而形成岩石中狭窄的裂隙。狭窄通道仅容一人通过,两侧陡崖顶上仅露一线青天。出口处原留有一小洞,游客可匍匐而过,由于风化侵蚀原因,安全考虑,出口现已封堵。

       三湖书院原建于鉴湖旁,位于应潮湖、鉴湖、会龙湖之间得其名。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1978年遭受拆毁,1987年按原格局往右下重建。门匾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署。三湖书院在西樵白云洞中建立,开崇文重教之民风。峨冠博带者慕名求学,功成名就之日,也纷纷故地重游,在白云洞中的翩然山水间留下笔墨。这些大小摩崖石刻,记载着西樵山的书院文化。

       三湖书院闻名于世还因康有为曾在白云洞读书静修,又有“戊戌摇篮”之称。

        会龙湖畔的小山坡上有一座白塔,名为象林塔。这座塔原本位于南海里水的宝象林寺,因寺院被毁迁到此地,又因白塔周围枫林环抱,便取名为“枫林白塔”。

         象林塔(枫林白塔),又名白玉玲珑塔、飞来塔。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原是南海里水镇麻奢墟宝象林寺瑞塔殿中的舍利塔,后移至西樵山白云洞口会龙湖畔。塔用汉白玉雕琢而成,塔高七层。塔下有一摩崖石刻, “枫林白塔”正书直刻,字径33厘米,旁刻:“乙未冬月秦咢生题”。

       第弌洞天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两柱单间冲天而立,高5米,横跨白云古道中。额正面刻“第弌洞天”四字。两柱刻:“千重云气排丹阙,万古泉声护洞门”联,为清黎简所书。

        白云古寺 始建于明正德丁卯年(1507年),初名“宝震庵”,清乾隆甲辰年(1887年)重建,改名“宝震寺”。嘉庆己卯年(1819年)改名“白云宝震寺”,光绪丙子年(1876年)改名“白云古寺”。古寺依山而建,一座三进,深35米、宽13米。

          西樵山奎光楼,为进出白云洞的通道,是一座方形三层四角攒尖顶建筑,占地十六平方米,高15米。奎光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当时西樵人文颇不景气,学子科举难见上榜,西樵简村堡28户大户人家为了振兴西樵文气,捐建重修了奎光楼,后又经多次重修。楼内供奉中国古代文学二十八宿之一的魁星神,魁星一手捧斗、一手执笔,据说用笔点上谁的姓名,谁就能高中状元。

         最后说一下西樵山摩崖石刻中最大的字、就是位于玉禀峰饭盖岗上的“仰辰台” ,字径2米,正书,摩崖直刻,深7厘米,旁刻:“嘉靖丙年湛若水书”,旁边的另一石块上还刻有《仰辰台》七言诗。由于仰辰台的位置十分偏僻,鲜有游客知道和去过(“仰辰台”的故事在前作已写过,在此就不再重复细说)。

         最近,西樵山方面为进一步提升消防基层设施的需要,全面补强在玉禀峰饭盖岗周边森林消防设施配备,铺设消防管道、安装森林防火储水罐和开辟防火应急通道等。为了方便工程的施工,在仰辰台石刻旁建造了一道铁扶梯。

         现在,原本通往“仰辰台”的山野小路已新修建为水泥台阶级的消防通道。

              工程完工后,铁梯就拆除了。

         瑰丽多姿的石刻,把西樵山扮点得更加庄严典雅,流连其中,赞叹无穷。遗憾的是,由于西樵山摩崖石刻众多,位置又较为分散,加上时间所限而未能尽录。西樵山摩崖石刻在内容上或抒情咏物、或评古述今、或命景题名;其书法艺术,既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既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既有古拙若痴者,也有龙飞凤舞者;既有大家之手,也有石匠之书。这些摩崖石刻,充分体现了中华书法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先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

5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ā K ™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ā K ™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