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专题> 户外课堂> 背包客诗人

背包客诗人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背包客诗人

2022-01-05 08:18:10 503

背包客诗人

作者:张映可

李槟老师是我们学校一位大名鼎鼎的教师,早就在选他的课之前,我就听室友和同学们提起过他的名字,大家对李槟老师的印象都很好,为此,在刚开学选课时我就义无反顾地选了李槟老师上的“旅游文学”这门课,。印象中,李槟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笑起来令人倍感亲切,他自称槟郎,谐音“槟榔”,这个笔名既有趣味,又很有记忆点。槟郎的课堂果然像我所期待的那样有趣,他在课堂上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解介绍自己游历过的各种地方以及各式各样的故事,把我们带入一个质朴“背包客”的世界。

我记得最清楚的便是他讲述自己前往韩国外教的故事。韩国的大学为了促进同学之间的关系,同一学部或同一组织的学生们都会一起前往度假区,进行一个修学旅行。这次的师生同游,槟郎还专程写了一篇三千字的散文来纪念这件异国的美好旅程。他告诉我们,参加修学旅行之前,他还特意问了韩国的朴教授,此次旅行有些什么活动。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大家都并不知道这次旅行会进行什么活动,只知道目的地是茂珠滑雪场。从槟郎的口中,我看得出来,那次旅行里的他很快乐,友善的异国人让一个在异乡漂泊的灵魂得到了一些心灵上的慰藉。广场闲逛、篝火晚会、舞厅做游戏,每一件事情都是他记忆中的宝贵之物,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于国内的异乡文化与风俗。

旅游文学,顾名思义,就是指反映作者旅游生活的文学,主要通过对山川风物、草木虫鱼等自然景观以及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趣。旅游文学的特点有几点:旅游性、文学性、地理性、知识性。学习旅游文学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趣,让我们于美轮美奂的山水人文风光中感悟人生。槟郎说自己偏爱山林,“远离都市的喧嚣,每次走进山林。平时想的不再想,想不通的茅塞顿开。”“人类也是生物,在自然里成长。却又建立自己的社会,疏远了洪荒的旷野。“我们从山林中来,却离山林越来越远,我们在远离山林的地方用钢筋水泥建筑起一座座的高楼大厦,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只有山林,还像原始时期那样宁静。“每次走进山林,都是心灵的沐浴。”我想,我什么时候也能像槟郎一样,说走就走,抛下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烦恼,亲眼去见一见那神秘的大自然,旅游的意义便在于此。

旅游文学创作的对象就是旅游生活。旅游是旅游文学的创作的基础,没有现实存在的旅游生活,也就没有旅游文学。槟郎喜欢跋山涉水,亲近户外,在友人不理解他为何这样热爱户外徒步的时候,他用诗这样回答道:“不管你是否理解,徒步成了我的新爱。”其实他自己也觉得这个年纪再去户外“折腾”确实“把自己虐得不行”,但“为了挑战身体极限,为了意志的磨练。为了与自然亲近,为了天人合一,为了天地人神的交融”,他依旧坚持坚持再坚持。这让我想起了古人袁枚,他不仅喜爱藏书,更爱追求山水之乐,但由于“父母在,不远行”的信条,直到他67岁才开始尽情游玩在山水之间。67岁的他游历了天台山、雁荡山、黄龙山等名山。68岁时,袁枚游历了黄山。69岁,他跑得更远,正月出发,腊月底才回家,从江西庐山一路游玩到了广东罗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广西桂林,之后经永州回返,顺路游衡山。71岁去武夷山,73岁游江苏沭阳,77岁二游天台山,79岁三游天台山,80岁又出游吴越之间,即便是81岁还出游吴江……众所周知,古时交通不便,且道路并不像现如今宽敞的马路,像袁枚如此大的年纪,能够承受舟车劳顿之疲、跋山涉水之苦而兴致不减,如此频繁又长时间的出游,确实令人心生敬意。当时便有人称赞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槟郎或许也同袁枚一般,生命不息,旅游不止。没有槟郎的旅游生活,就没有槟郎作出的一篇篇好诗,这也许就是他所言的自己是天上下来的人间采诗官吧。

旅游文学不是对“旅游生活”的简单记录,而是抒发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绪审美情趣,是对旅游生活的艺术反映,这就是决定了旅游文学的:“文学性”。在槟郎的作品中,有不少都是写他的故乡,给我感触最大的便是他家乡的岠嶂山。他在《清明的岠嶂山》一诗中大概叙述了岠嶂山的情况以及山脚下的那个村庄,还有二者的关系,村中人人都是“生在农田里刨食,死在山林里长眠”,岠嶂山不仅是他们生前的生活来源,也是死后的灵魂寄托。他代表着家乡,代表着故土。岠嶂山不仅仅只是一个地标,更是独身滞留在异乡的槟郎与故乡的精神纽带,它也凝结着槟郎满满的思乡情感。槟郎也想与家乡的人们一样,几十年之后魂归这片土地,可惜现实阻挡着他,一位游子的故乡情思在此刻显得真挚又悲怆。旅游文学的“文学性”在这首诗作中体现地淋漓尽致。除了岠嶂山下的村庄是槟郎的故乡,古朴肃然的南京城,也是槟郎的第二个故乡,更是我们与槟郎结缘的地方。南京有许多著名的景点,我只去过其中几个,还是开学前陪着父母四处走走才得以去观赏游玩一番。后来自己也想去,要么被疫情绊住脚步,要么被学习考试缠身。相比之下,槟郎却潇洒自在许多,他去过著名的方山、鸡鸣寺、明孝陵等等,也去过小众的幕府山、青龙山、桃叶渡……每去到一处地方,他就要作下一首诗,他是一位文人,也是位个心怀天下的旅行者。

反映旅游者游历见闻的旅游文学,因精心描写旅游特有的风土人情而具备地理性,它既强调地质地貌的游览特殊性,也突出民俗风情的独特性。很多著名的人文景观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象征精神,给人以力量,教会人成长。在《严子陵钓鱼》一诗里,槟郎来到了杭州富春山麓的严子陵钓鱼台。东汉时期,严子陵隐居于此地,因此称作严子陵钓鱼台。严子陵,名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东汉初年隐士。少时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子陵不愿出仕,遂更名隐居,“披羊裘钓泽中”。刘秀再三盛礼相邀,授谏议大夫,仍“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老死于家,年八十。在槟郎的诗中,严子陵俨然有着一个伟大的形象,“垂钓富春江水,千秋严子陵”,直白不吝地道出了自己对严子陵的高度评价。是啊,“中华古文明,隐逸有传统”,能真的不问世俗,隐逸出尘的人,自是清雅高洁,胸怀坦荡。如果现实允许,槟郎或许就会像陶渊明、严子陵那般,不顾凡尘俗世、喧嚣浮生回归到大自然里,大唱“归去来兮”。

旅游文学作品中容纳大量有关旅游地的知识信息,包括名声知识,历史知识,民俗风情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名人生活逸事,等等。我们能在享受“美”的同时也得到“知”的启迪也充实。槟郎有许多关于南京各个景点的作品,像《寂寞梅花山》、《穿越石臼湖》、《秦淮河边的女郎》、《独坐长江边》等等,都细致描绘了那地特有的景物亦或是故事。就拿《我在八卦洲头》一诗来说,“东南是幕府山,还有燕子矶,多次眺望这里。西南是大桥,架通江南与江北”。几句话就点出了八卦洲的地理位置,站在航标灯下的槟郎望去,“身后是平野,两侧岸滩柳林,东边二桥飞堑。”长江在他的脚下卷起层层浪花,他想“一切皆变,万物皆有始终”,感叹人生渺若烟云。人生短暂,是该“珍惜生之迅忽”。读到这里,我彷佛与槟郎站在同一处地方,看江水拍岸,也悟到了一些暗暗流逝的人生哲理。槟郎不仅仅是敦敦教诲传授给我知识的老师,也是我人生方向的导师,因为槟郎,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学过的东西,愿我也能如槟郎一样,自在如风,无畏去爱。

槟郎是一棵挺拔的树,曾结过成熟的果实,岁月在他的身上镌刻下苍老的年轮,他的身旁却崛起一片森林郁郁葱葱。那几方讲台上的记忆,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我们,它比和煦的阳光还要温暖数十倍。

2021-12

1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李槟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李槟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