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专题> 线路分享> 2022-05-17永定河的芦苇荡
2022-05-17永定河的芦苇荡

相关轨迹:徒步永定河(宛平桥~卢沟桥~园博园)
相关轨迹:永定河徒步(石景山—丰台)
300万年前,永定河奔出太行山,从上游冲刷裹挟而来的泥沙沉积形成了北京**原;200万年前,它孕育出了周口店的北京人、泥河湾人、东湖林人等古人类聚落;5000多年前在永定河畔,黄帝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形成了华夏民族,从此与中华文明的发端深深联系在一起,沿河孕育出了大同、张家口、宣化、天津等城市,更孕育了有着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

漫水桥旁的永定塔
这条从远古流淌至今的河流,将自然的流变、时间的故事深藏于流水间、砂石下、土层里,无言的诉说着如何从古老的地质中诞生,如何造就北京这座城市。永定河沿岸的十八蹬、庞村铁牛、石卢灌渠等珍贵遗迹,都曾是古人治水、用水留下的历史见证,不仅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色彩,而且凝聚了永定河两岸人民的智慧。

宛平湖晓月湖上的卢沟桥
永定河在秦和西汉时,称"治水";东汉时期,下游仍称"治水",上游因源于累头山,则称"㶟(lěi)水";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沿称"㶟(lěi)水";在西晋时,北京以下河段曾名"清泉河"。398年拓跋部的拓跋珪建国"魏",命名为"溹涫水"。隋代,上游、下游皆称桑干水(河)。此河又因河滩地区生长大量芦和菰,故宋人又称之为芦菰河,由于菰黑粉菌污染了的河滩,被误认为是河水黑所致,则又曾称之为黑水河。卢即黑,遂将芦菰之"芦"改为卢,以解水之"黑"意,"菰"与"沟"谐音,因而由芦菰河转讹为卢沟河。辽金至清初,皆称"卢沟河"。元、明以来,因涿鹿、怀来以下河水含沙量大,故又有"小黄河"、"浑河"等别称。因其迁徙无常,俗称"无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更名为“永定河”。

永定河园博园湿地
当时光穿越千年,回到初夏的永定河,河滩的芦苇已经长出长剑一般的叶子,满眼的绿。远远望去,像一片翻动着绿色波涛的大海,散发着独有的清香,清香里带着河水的潮湿,闻起来沁人心脾;清风吹来,芦苇的沙沙声伴着成片的蛙鸣和几声鸟叫,不禁让人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卢沟桥附近河滩视频
我的家乡在黄海入海口紧邻黄河岸边的古村落,那里也有成片芦苇荡围绕着村子,只有一条路通往外面的世界,浑浊的黄河水经过芦苇的过滤,河水清澈见底,水里时长有一斤多的黄河鲤鱼,也有成群的小鲫鱼,水鸭子🦆时不时一个猛子下去捉鱼,鹌鹑在芦苇荡里到处筑巢,鸦雀则在蓝蓝天空中飞舞忙碌……

卢沟桥附近的芦苇荡
记得小时候一到初夏时分,芦苇就会长成一人多高,叶子绿油油的惹人眼,这时候的大人们摘下了来一片片芦苇叶,在端午节时用芦苇叶包粽子,而小孩们则在芦苇荡里捉鱼摸虾,掏鹌鹑蛋。傍晚,母亲牵着全身都是泥的我和小伙伴们,走在夕阳西下的回家路上,伴着一路的欢声笑语,我们的影子被拉的好长好长……

卢沟桥附近的芦苇荡
时光流逝,最幸福的童年时光一去不复返;岁月如梭,母亲也离开了人世,那片芦苇荡却一直在心间。永定河岸边的老人,也回忆起芦苇的大用处,他说:在过去生活困难时期,春天的芦苇,冒出尖尖的、嫩嫩的苇芽是最好的一道家常菜,既能腌制储藏,也能炒着吃;夏天的芦苇,叶子在端午节包粽子,苇子杆编成苇席铺炕、盖房;秋天的芦苇,芦苇穗可以做扫帚,花絮可以充填枕头;冬天的芦苇,芦苇杆可以卖给造纸厂补贴家用;芦苇的根,可以泡水喝,清火败毒……

听着永定河老人的回忆,夕阳西下伴着流水的哗哗声和芦苇的沙沙声,轻轻闭上眼睛,仿佛儿时与母亲的欢声笑语就在耳边,更似永定河千年的诉说……
给江湖强哥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