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尔猛措3日徒步穿越·小白心酸游记

相关活动:12月26日穿越甲尔猛措~老君沟
太长不看版:
起点:四川阿坝藏羌自治州理县西北的上孟村达斯底甲尔猛措山庄,海拔2388米
Day1终点:牧民的铁皮房屋檐下扎营,海拔4105米,全程10公里,用时9小时,爬升1717米
Day2终点:到某平坦雪地扎营,海拔4482米,全程2.5公里,用时7小时,爬升377米(石头阵路,可见难度有多高,耗时长进度慢耗体力)
Day3无终点,一直赶路,全程19公里,用时15.5小时,下降2077米
Day4终点: 凌晨2点上孟乡出山,包车回成都,凌晨4点多到达茶店子客运站
我们此次的路线图:

正文:
杰伦的《还在流浪》歌词里唱到:
这个城市的步调,是如此的缓慢
错过美好的那时光,能否再遇上
老旧的车站,空旷的车厢
怀念从前的人来人往
疫情的当下,这也许是出行的理由。
小白去阿坝的甲尔猛措重装徒步了几天,负重20+斤,里面都是必备的物品没有一件多余的,连路餐我都舍不得多带,保温杯都没有,就打算喝溪水吃雪水。但还是全身酸痛,被压得胸闷气短,腿脚发软,全程30多公里能走下来腿还没断,腰背还没折,人还没背过气去,纯属上帝看顾。
所需的全部装备:帐篷+睡袋+雨衣+太阳能充电板+冰爪+2支登山杖+雪套+防潮垫+几天所需的干粮(巧克力/山楂片/卤蛋/牛肉干/大白兔奶糖/话梅糖/电解质维生素冲剂/榨菜)+暖宝贴+ 上身衣物装备(羽绒外套/冲锋衣/软壳裤/抓绒衣裤/速干保暖衣裤/速干袜/登山靴/备用袜/头巾/帽子/墨镜)。就这些东西,背包压得我喘不过气。

我们晚上在镇上路边随便找了家饭店吃了个晚饭,可能是饿了,或是身体预见到了后面几天要忍饥挨冻,当晚的饭吃得特别香,我说这家店真不错,又便宜又好吃,菜咋那么香,怎么吃都吃不够。真是吃出了“最后的晚餐”的味道,或像是行刑前最后的一顿牢饭那种意味而当事小白还不自知。

包车前往起点的民宿落脚,路上突然下起了雨雪,司机师傅停车给轮子装防滑链,我也跟着下车拍了拍雨雪,当时还挺兴奋,车灯让雪现出了原形,展露出它漱落落的美感。 南方人自从离开了北京,好久没见过雪景了,这种时候看雪怎么看都是诗意的,谁能想到后面几天心境跟这大不一样。

到达当地藏民的民宿,在他们院落拍的一盏孤灯,尽显孤独之美。人需要偶尔遗世独立,短暂抽离,回归孤独,让烦恼落个清净。

晚上在藏民大厅跟他们一起烤火聊天,喝他们自制的姜茶,完成这几天户外唯一的洗漱,回屋睡在电热毯上,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Day1
第二天醒来,昨夜看不到的雪景映入眼帘,窗外一片白雪皑皑,雾气飘渺,仿佛误入仙境,令人屏息静气,噤若寒蝉,大气不敢出。


整装出发,同行的伙伴负重30+斤,但经验丰富的他们背起背包也身姿挺拔,毫无压力。藏民家的羊,像只小狗一样跟着主人跑来跑去,长得像某种灵兽。

下图是主人家的真狗。我们出发的时候它还送了一下。现在看它的眼神仿佛在说,保重啊,前方道路凶多吉少,祝好运。

背上行囊出发。此处应该响起杰伦的《还在流浪》,“过去的背包就留在异乡,于是我决定离开这个地方”。我倒是希望把背包撂在民宿轻装上阵,后面几天好几次累得直想扔包。

背上背包走两步我就感受到胸腔的压迫感,同行者都说我的背包不行,一是容量小,才55升;二是背负系统不行,没有支撑力。这也为后面几天我走得十分痛苦,体力不支埋下导火索。
雪气凝重的山景透出肃穆和距离感,仿佛在告诉小白,我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否则你要尝到苦头。



路过看到一些垒起的石块,有模有样的,这是哪位带着有趣灵魂的户外人随手留下的艺术品呢?

这时我们还沿着轨迹在走,脚下也还能看得到路。后面因为雪厚,轨迹都找不到了,偏离轨迹绕远路都按下不表,实属无奈之举。



同行的伙伴都是有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经验的户外大佬,我这种首次重装徒步的小白相形见绌,窘迫得很,装备和体能和速度都被碾压。


道路没有想象中开阔平坦,很多乱木丛,需用用身子拨开枝条强开路,衣服留下一道道印子。

走到后面还出太阳了,雪地一片晶莹剔透,紫外线很强的感觉,但是为了方便,后面我也不想戴什么帽子墨镜做什么防晒了,结果就是回来皮肤被晒得黑红黑红还掉皮。

渴了就随地喝沿途的溪水。水质很好,清冽干净没有杂质,除了一些枯叶碎片扎嘴,像在喝带茶渣子的水似的。

地上盘根错节,树根凌乱,稍有不慎就会被绊到,走路得很费心费劲。


登山杖,裤子,鞋子,都冻住了,沾了雪,也结了冰,用裸手去摸登山杖的铁皮,手会立马粘住,再硬扯下来,伴随一阵刺痛,不掉皮都算好的了,有时候为了拧紧登山杖不得不摸,就这样一路上还把杖底的两根尾节给走没了。

过冰面,第一天的路都还不需要穿冰爪。我穿登山鞋在雪地走得很累的时候就想穿上冰爪,心想抓地性强一点,不会有踏一步往后滑半步的惯性,结果冰爪结了冰,还带了一堆的枯草枯叶泥土,混成一团堆在脚下,这下把脚扭得,更走不动道了,还得时不时用登山杖把脚底的雪草团敲掉,影响走路速度,遂放弃。





不断爬升,目之所及的风景和视野开始产生变化。


爬升渐入佳境。云海真的很美,看一眼好像可以一扫之前的所有疲惫。爬累了就多看几眼,此刻是全程感到最值的时候。但恐高的人不敢看太久,往下是万丈深渊。这时是全程的最高海拔4527米,爬升2000多米。

冰瀑冻住了,形成了极妙的奇观。

仿佛腾云驾雾。这里的路比较陡,并不好走,需要提起十二分的精气神,路很窄,只够容纳一只脚的宽度,每一步都需要踩实踩稳,确保重心稳妥了才迈下一只脚,还得用登山杖探实前方的路,确保支撑的是实地再辅助身体转移重量,否则一旦踩不稳,撑空了,加上背包重量的拖动,人很可能重心不稳往后摔,就不是轻易停得住的了,坡太陡,这一路摔下去会出人命的,这时候体会到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和重要性。景色虽美,不敢久留。

天色渐晚。

这时候小白已经累得不行了,现在回想刚出发过冰面喘得厉害那会中途就应该下撤,不跟伙伴们继续爬了,否则后面几天也不会肠子都悔青,有泪也只能往下咽。好处是收获了节节爬升的不同视角和美景。
我走得慢,走到天黑还没走到第一个扎营点,只得开头灯继续走。摸黑走陡峭的山路还是很危险的,还好没走太久就到露营地了。老大哥带着小白走,没有放弃队友,还一直为我鼓劲,感恩。

到了营地,几个小伙伴已经扎好营,在用气罐煮晚饭吃。好香,同行的厉害姐姐给了我一碗紫菜汤暖胃,感动。这是一个山里牧民搭的铁皮房,房门是上锁的,房门外有个小露台,我们就在那里扎帐篷,露台虽小,还是能遮风挡雨的。


我跟同行的姐姐睡一个帐篷,这样就更保暖了。半夜能听到雪花漱漱地落在帐篷上,积了一些后又滑落的声音。手机无服务,没网没信号,且苹果手机冻得直关机,电量不直充到50%以上不能用的。我充满了电后,时候还算早,8、9点的样子,百无聊赖,我用缓存放了几首歌安抚今日的疲劳。本来还想带本小书过来看,现在想想可没这力气浪漫了,今天重装爬升累坏了。我们聊到一些户外高反和失温去世的案例,这让我对明天的行程忧心忡忡,开始畏惧和胆战,即便身体疲惫困倦,今晚对小白来说也是个不眠夜。

Day2
虽然两人睡一个帐篷,但是我昨晚还是冷得脊背发凉,感受到地板往上直冲的冷气,一晚上没怎么入睡。这时显示出了7分睡袋3分地垫的地垫的重要性,防潮垫不能只防潮,还需要关注保暖功能,选高R值的充气垫或海绵垫。在这种温度下,我的睡袋蓬松度(650+)和充绒量(1000g)都不够,参考同行姐姐的黑冰睡袋(充绒1000+,850+蓬,含绒量95%以上)。无比怀念家里的大棉被大毯子,真·瑟瑟发抖。
收帐篷,向同行伙伴讨热水喝(气罐和锅也是必要的装备,否则都没有一口热乎的食物和水),简单吃几口巧克力和牛肉干,雪地里挖坑上个厕所,继续出发。

营地旁边有个大海子。


这时下了点小雪,雪花洋洋洒洒的飘落,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好像天上有人往下撒亮片,美不胜收,令人陶醉,可惜照片拍不出飘亮片的感觉。

一路上喝溪水,吃雪补充水分。带个小保温杯就更好了,可以喝点热水。

这种毛手套也不过关,应该用不露手指且保温效果好的滑雪手套,一路在雪堆里摸爬滚打,手只能被冻红冻疼,手掌就是透心凉,需要搓一搓手缓和一阵才能继续使用。回来双手好几个指甲盖都出血了,稍微碰一下东西就疼,使不得任何物品。

开始走这次旅程最艰险困难的石头阵,也是全程耗时最长但前进最短,爬升最少,投入产出比最低的硬骨头,这里开始需要上防滑冰爪。全是一块一块凌乱无规则的石头组成的山路,落了雪的石头不仅比雪地滑脚,而且还不稳固,有的石头会晃动,踩不稳还有碎石滚落,一不小心就会踩空,要是被背包带得重心不稳,那摔下去肯定脑袋开花。我就踩过几块松动的石头,还好没有把所有重心都放上去,用登山杖和脚试探了石头不实后,及时换了一块走。






走到下午5点多,看到一处平地适合扎营,由于这时候我们已经偏离了轨迹,开始绕路和不断和石头路纠缠,上上下下,耗时过多,导致天色渐暗了离下一个扎营点还有很长的距离, 而天黑走石头路是很危险的,经验丰富的同行大哥看我走那么慢,建议大家就地扎营。
Day3
小白头一次在雪地里扎营,因为装备不行,在雪地里冻得够呛,差点以为当晚要失温在这里交代过去,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这时候虽然才晚上6点,大家都已经早早钻进帐篷睡袋里一声不吭了,早已没有了第一晚的休闲氛围,大家“各自为营”,在睡袋外多晃一会就冻得打寒颤,别提看什么书,也没心情听什么音乐,玩手机都嫌冻手,只想在睡袋里蜷缩着。


我身下的雪都被我化掉了,这得吸走多少热量。

那晚睡得比第一晚还难受,头疼欲裂,身体在睡袋里缩成一团还是感受到身下的冷气直钻,为了保暖,我把所有能用的物品都铺在身下,什么雨衣,背包,睡袋内胆,羽绒服,然后蜷缩作团状,这样的姿势很难受根本没法入睡但是保命要紧,一边祷告祈求神让我挺过当晚,一边努力入睡。结果是睡着了几次,但很快又冷醒,反复直到天亮。

看到了第二天的太阳,还是很高兴的。收帐篷手冻得不行,同行的姐姐直接弃了帐篷。今天任务艰巨,要赶19公里的路,走夜路是不能避免了,能不能当天回成都还是个问号。

由于赶路没来得及拍照片,没有多少图片记录。我们又跟石头阵纠缠了好半天,背着几十斤大秤砣上石头山,下石头山,手脚并用地爬,借助身体,肩膀,手肘,膝盖,腿支撑,十八般武艺闪转腾挪磨过一块接一块的石头,冻手冻脚啥的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小白在坐滑下一块巨石到下方的小石块上的时候不小心滑倒,嘴巴磕在了前方的石头上,还好没有把牙齿敲碎。今天行程实在是紧张,如果没能在天黑前找到出山的轨迹,我们今晚还得在雪地捱一晚。前一晚挺过来只能说幸运,今晚小白能不能挺过去就难说了。重摔数次也只能一边嘶着声一边紧赶慢赶着征服下一块巨石,体力已经接近透支。
期间我们还穿越草甸,穿过密布的杜鹃林,被枝条牵绊阻扰,仿佛都不让我们赶路似的。雪地厚厚的积雪让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费力又耗时,枝条划过脸上身上,已经不顾疼痛。走了一阵发现前路不通,又上石头山,翻过垭口,下到松树林,接着赶路。
好在我们在天黑前找到了轨迹,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有了喘息的气口。沿着轨迹赶路就不至于迷路和兜圈子耗时间耗体力,也就不至于陷自己于危险的境地。

戴上头灯开始摸黑看脚下的脚印轨迹,我们都决心今天无论走到几点也要出山回家。

同行伙伴们都轮流带着小白我赶夜路,最后老大哥领在我前路。感谢我们同行的小伙伴,我们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但是他们说,我们是一个团队,不会丢下任何一个人,如果我体力不行急需下撤,他们也会跟着我一起下撤,不可能让我一个人原路返还,他们只能放弃这趟旅程,小白听完于心不忍,好在小白最后跟上了。一路上同行的伙伴也给我好多装备和经验上的建议,走不动的时候也给小白很多鼓励和打气,真的感谢他们。
我们在黑黢黢的雪地上一直走啊走啊,感觉这辈子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当晚的路,怎么走都走不完。雪落在脸上身上,冻得人没有了知觉。周围安静得只剩下瀑布声,溪流声,脚踩在雪上的嘎吱声,连野兽都不出没。期间被树枝树根绊倒摔跤几次也得继续起身赶路。最后我的背包隐患展露无遗,让我的肩膀和腰部都酸痛不已,只能机械性地挪动软绵绵的双腿往前,用登山杖支撑在身体两侧使之不至于瘫倒。
一条看也看不到头的雪路,仿佛走了半个世纪,好像这是个无限循环的路,看不到时间的流逝,时间好像跟着雪水一起凝结住了,看不到周遭的环境,看不到希望,又冷又累又饿又困又绝望。双腿刺痛,肩膀刺痛,腰部刺痛,还得驮着大包袱竞走,真想把包扔了,人也瘫倒在地上睡一觉。
我想着我跟家人约好了今天出山,加上手机全程没有信号,要是今晚还不走出去,家人该担心了。心想只要还有一口气,只要腿还迈得动,就要一直走到出山。就是过程太难熬了,每分每秒都是折磨,心里一直倒计里程,还有10公里,还有8公里,还有7公里,再坚持一下。每次觉得明明走了好久,但看地图怎么才走了1公里的时候最绝望了,只能努力不去想时间和距离,就单单摆动双腿,不仅需要克服身体的劳累,还要克服心理的压力和害怕。小白一边走一边哭,既是身体的疼痛,又是无尽的悔恨,为什么要来这里折磨自己,但只能默默流泪不敢放声大哭,哭着哭着眼泪结冰了还得继续看路往前走,说不尽的辛酸。
抱着无论走多久,走到第二天天亮也要走下去的信念,我们终于陆续出山。快的大佬晚上9点就出山联系接我们的车子等候后面的伙伴,慢的如小白走到凌晨2点才出山。当我看到来接我们的车两盏灯照射过来,眼泪再也止不住,直接奔涌而出,心里庆幸终于走出来了,哭惨了,拿着纸巾一直擦,司机师傅还关心怎么了,更想哭。这趟旅程对小白来说注定是个难忘的记忆。
Slumberland歌词里这样唱到:
Why must we move on
Can't we be left alone
To wander in our own slumberland
As we hit all the stars
That further drift afar
We have it all; we won't dream no more
或许户外人就是需要这样的精神梦乡。
风雪夜归人:

后记:由于赶的一路大部分都是下坡路,基本上都是前脚掌蹭地,回来一看脚拇指已经磨出大水泡,指甲盖已经青紫肿大,几天穿不了鞋子袜子。双腿淤青的地方很多,尤其是膝盖青一块紫一块,手上也多多少少有些伤口和淤青,都是当时摔和磕碰的。回到家里躺倒在温暖的被窝里舒适得起不来床,天天喝平常瞧不上的热水,什么奶茶饮料都没有热水好喝,什么零食薯片都没有水果和一口热饭好吃。小白此一番行,须休整半月,户外有风险,出行需谨慎,量力而行,才能行。
谢谢观看。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Joan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