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驴友大厅> 婺源的古村古道与春花:四、意犹未尽的脚步
婺源的古村古道与春花:四、意犹未尽的脚步
相关活动:婺源古村古道2023踏春游
相关轨迹:婺源思口镇至清华镇田园线20230320
相关轨迹:婺源山区道路合集•第三版202304
意犹未尽的脚步
婺源的古村古道与春花(续一)
正常的活动行程于昨日结束,队友们也已经返程,我不想错过婺源的最美时节,准备继续在婺源溜达溜达。新的行程是随机的,考虑过从沱川乡开始,也考虑了清华镇和思口镇,而返程的队友坐车要经过思口镇,那正好可以蹭他们的车过去,在此地汇合也可以让休假来婺源玩的另一个队友少打一点车。
思口镇周边的山的海拔普遍较低,而海拔越低的地方,道路也往往越成熟,这里所指的成熟路即是水泥或柏油路,然而,对于向往山野的人来说,他们都喜欢原生态,在内心里会排斥这种铺装路,因此也就不太爱去低海拔地区徒步,且那些极致的风景一般也都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我在思口也遇到了这个问题,远近村庄都已经通了水泥路,可供选择的山路或古道较少,想来想去还是先穿到清华镇再作打算。

思口镇
从饭店出门,先到街市中寻一小店品尝当地的早餐,其中有一种用平底大锅烤的肉包子特别好吃,吃完还带了两个做路餐,事后得知这在当地叫肉饼。早餐后先向南而行,再过桥穿到清华水的东边,机耕道、田间石板路、徽派民居以及散发出阵阵芬芳的油菜花,田园气息随着前行的脚步向我们涌来。与大部分乡村一样,沿途的村子里碰不到几个人,这让远离喧嚣的村庄显得更加宁静。我已经在婺源逛了三天,这些对我来说有些审美疲劳,不过新来的队友却对此充满好奇,凡在城里很少见的东西都要一一拍下来,我们就这样漫游于田野之间。这一天的行程比较轻松,30公里左右,累计爬升仅五六百米,确实可以闲庭信步地感受乡村里的风土人情。

肉饼

前坦村
穿过前坦村和吕家村往山谷深处走,水泥路一直伴着农田向里延伸,山上的古道则成了少数人的记忆,我们错过了古道入口,确定与计划路线偏离之后再退回到岔口处方才发现被岁月磨平的石板。这条古道是通往3公里外的词坑村的,山上的部分基本都在林荫之下,海拔相对高一点的地方是一片挺拔的毛竹,竹子大多有碗口粗,个别更大的则用双手手指都合不拢。古道垭口处的海拔不到300米,修葺后的路亭整洁宽敞,遮风挡雨也没有问题,我们在此略作休息,顺带拿出雨衣以应对逐渐浓重的雾水。由垭口往下走是比较考验技术的,被雨雾滋润的石头使登山鞋的抓地性能大打折扣,重心一旦没把握好就会人仰马翻,最好的策略是往山坡内侧有落叶或泥土的地方走。队友是第一次走这种古道,有些兴奋,还打赌说看谁会摔的更多,只是没有约定赌资……好在到最后都平安无事。



古道
古道东边是另一条山谷,词坑村位于约1.5公里的谷**汇处。词坑原名慈坑,除此之外在网上查不到更多关于这个地名由来的信息,单从字的意思估计,此村的先祖应是个倡导仁慈之人。词坑村的房舍沿溪水两岸而建,中间有好几座简易板桥横跨于小溪之上,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就此展现在我们面前。词坑村往北还有个门牌上写着桂花村的地方,此时桂花是没有的,但路边盛开的紫玉兰倒也十分雅致。



词坑村

桂花村
为了少走一些公路,我们自张家湾起扎入了山谷中的农田间,估计是青壮年人口的流失,这一带的农田大多无人耕种,有些地方杂草丛生,田埂小道也逐渐被杂草占据,由于对此地不太了解,我们没有在有桥的时候转到小溪另一边,以致行至半道被茂密的箭竹林挡住了去路,不知道要强行钻多远,保险起见还是从树林里切到北侧的机耕道上。回到大路继续向西行进,在栗木岭偶遇了两只大白鸭,白白胖胖的有点像宠物,它们在清澈的溪水中戏耍,惬意的样子应是不需要为生存问题担忧。


栗木岭大白鸭
穿过栗木岭再翻过岭头即是上源,狭长的田野又出现在两山之间,我们放弃大马路转而进入田埂小道,这既是对双脚的恩赐,也是精神上的享受。此地的村民也没有种油菜,长满杂草的田地成了绝佳的牧场,几头水牛悠闲地啃着青草,吃饱了就躺下来发发呆,十分自在。田里还有羊,这些羊是半放养的,拴在脖子上的绳子固定在一个地方,它们只能在绳子所及的圆圈内活动,省的它们乱窜糟蹋了其他农作物,也免去了主人在夕阳西下时漫山遍野地寻找,劳动人民确实很有智慧。


上源
我们在田间发现了一座别致的亭子,时值中午,正好可以坐下来吃午餐,早上打包的肉饼虽然凉了,但也依然美味。休整完毕继续前行,至高枧村时一阵小雨不期而至,手忙脚乱地拿出雨衣穿上,随后向北拐往茶坑。茶坑也位于局促的山谷之中,村中的房舍是标准的徽派建筑,斑驳的石灰墙更增加了它们的岁月沧桑感。村子并不开阔,却在宗祠前面留了一大块空地,由此可见村民对家族文化的认同,这可以说是南方有家族传承的村庄的惯例。宗祠前的空地有多种功能,一是方便逢年过节祭祀,二是供村民晾晒粮食,三是有红白喜事时用于宴请宾客。

高枧村

茶坑
沿着茶坑西北角的古道行进,穿过程家北部的农田,衬在一片金黄色油菜花后面的村子叫鲍家,鲍家分上鲍和下鲍。鲍姓在婺源亦古老,据说婺源的江湾镇最早也是鲍姓先踞,村名云湾,后江定居方改江湾。鲍家建村已近八百年,传二十六七代,在宋代乃是兄弟俩——鲍崇治和鲍致敬,兄居上,弟居下。鲍家上村自古就是通往清华镇要道之一,山岭名叫鲍家岭。从岭上往下走,远远看见一座复建的寺庙,近前一看名曰荷叶庵,据传此地有一窠清泉形似荷叶,故名荷叶泉,供路人解渴,后来有人在其边上建起了荷叶庵。


鲍家

荷叶庵
由荷叶庵再往西走2公里左右即是与清华镇隔河相望的石山下,此地位于两河交汇处的东岸,河流两边的田野上油菜花开的正艳,西岸是那熟悉的白墙黛瓦,天空中下着的蒙蒙细雨将这一切浸染的虚无缥缈、若隐若现,犹如水墨仙境,我在打开手机摄像头的同时脱口而出:清华镇到了!




水墨清华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火勺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