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驴友大厅> 婺源的古村古道与春花:五、遗世独立的田园
婺源的古村古道与春花:五、遗世独立的田园
相关活动:婺源古村古道2023踏春游
相关轨迹:婺源山区道路合集•第三版202304
婺源的古村古道与春花
五、遗世独立的田园
吃完早餐刚往候车亭走雨就哗哗的下起来了,看样子一时半会儿是停不了,这意味着继续按原计划路线走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一是海拔较高的地方雨雾蒙蒙根本看不到什么景,二是小路很可能泥泞难行存在一定的风险。行程需要调整,我打开地图检索可以到达目的地的路线,既然都要坐车去徒步起点,那不妨就多坐一段。候车的村民甚是热情,给我们介绍了此地的主要班车线路,其中有从婺源县城老北站开往浙源乡岭脚村的班车,约1小时一趟。为此我决定坐车到双路口再开始徒步,一会儿之后车来了,确实如村民所言,如要从岭脚村坐车回县城,其末班车是15:40。

我们下车后向东而行,公路上的车比较少,然而考虑到脚底板的感受,我们并没有完全沿着公路走,路边凡是有田间小道或村道,双脚便不由自主地拐了进去。不经意间来到了一个叫庐坑的地方,位于村西路北的小庙香火弥漫,偶尔还有人进入庙中祭祀,或许是当地的什么节日。路南还立了一块刻有“庐坑,天佑故里”等字的石头,其东边则是烟雨掩映下的油菜花田和徽派村落,这一切虽是习以为常,实际上却依然引人入胜。同伴在村口发现了詹天佑的雕像,喊我过去观看,而我已在前面,且雨势有点大,根本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不久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映入了眼帘,门上的黑色牌匾赫然写着“中华詹氏大宗祠”几个金色大字,宗祠的边上还有一座“詹天佑祖居纪念馆”,至此我才发现这个村子不简单。
庐坑,古称“龙川”、“庐源”,该聚落始建于隋朝,为婺源县境建居较早的村落之一,内分庙上、下村、栗树底(中村)、新屋门等住宅区。据嘉靖《新安名族志》和乾隆《詹氏宗谱》记载:始迁祖“公讳初,字元载,南朝陈永定戊寅(558)生。至德癸卯(583)仕陈,为东阳郡赞治,在任有治绩,东阳谣云:‘前有沈,后有詹,东阳获二天’。后因郡废,不仕隋。大业二年(606),寻幽择胜至于徽州婺北庐源龙川,乐其山水秀美,习隐而家焉。慕黄石公、夏黄公隐居之义,号曰‘黄隐’。唐光化元年(898),追赐玺像赞”。庐坑村是江南詹氏的发源地,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里,也是知名的侨乡,全村400多户就有侨胞侨眷属220多人。“中华詹氏大宗祠”和“詹天佑祖居纪念馆”是詹氏宗亲于2010年5月在八房支祠“世德堂”旧址上修建的。



庐坑



詹氏大宗祠
是时詹氏宗祠大门敞开,于是入内瞻仰,甚为气派。这对我来说同时也是个绝佳的避雨场所,正好可以趁机解决双脚在鞋里戏水的问题。实际上,此次出行我的防水做的还是很到位的,连续在雨雾天气中走了几天,鞋子里面都是干爽的,只赖我过于勤快且揉搓清洗的方法不对,致使雪套的防水涂层被破坏,雨水突破防线进入裤脚,并顺流而下钻进了鞋里,鞋子本身的防水功能失去了作用。我在宗祠内找了个地方坐下,脱鞋倒水,并将袜子脱下拧干,换上新袜子,套上塑料袋,湿袜子则穿在外面。对于雪套的防水问题,我先在裤子外面套一个塑料袋,再裹上雪套。事实证明,以上替代措施的防水效果非常显著,唯一的缺点是塑料袋的透气性太差,以致闷出了一脚汗。在此还要感谢宗祠内管理人员的包容,没有将我从祠堂内轰出去,还关心我脚湿了可能会感冒。
收拾停当继续前行,过了如画般的张村,我们折回到公路上。为了少走点弯曲的铺装路,我们在埕头岭头北边切出公路,快到上面时坡度变陡,最为关键的是坡面上的土是松的,雨水浸泡后还特别的滑,也没有什么树木可以抓,迫不得已之下我们只能借助仅有的些许杂草,这些草中还有给古代发明家鲁班带来灵感的芒,如锯齿般锋利的草叶划破了我们的手掌,鲜血从伤口中流出,疼痛则传到了神经中枢,小小的一点爬升竟让我们悲壮万分。


张村
时近中午,我们趁势在路边的亭子里避雨休整,伤口并无大碍,清洗干净后也没再流血。简单补给后接着南下,在牛虎崛这个地方就远远看见前方山谷中那熟悉又耀眼的黄与白,它们美的实在是有点不像话,无论是远瞰还是近观,都能给人不一样的意境。该村即为槎口村,又称岔口,因有三条河流在此汇合,故有此名。北宋初(约公元960年),安徽休宁县山后村汪姓迁到岔口,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居民,村中还有汪氏宗祠。



槎口村
从槎口村向东,于石佛前的路口转向南,河水在狭窄的山谷中蜿蜒,河的东边是平坦的乡道,我们则扎入了河西边悠久的古道。这条道一看就知道很少有人走,草木肆无忌惮地蔓延,好在石板阻碍了它们进一步扩张。沿古道向南走3公里是大汜村,为宋朝初年余姓迁入所建,该村座南朝北,建村时巧妙利用两道山谷幽泉,在南山脚下进村处,按古篆体“日”、“月”字形,修筑了大小两组构造及功能相同的“日月潭”,村民根据约定俗成的习俗从不同水潭中打饮用水、洗衣服、洗马桶等。出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进村,而是从河北边的田园中穿了过去。


大汜村

过了大汜段,我们经公路北侧的石桥转入前往牛坑山的小路。牛坑山只剩少数几户人家,不过也正在修水泥路,新铺的路对脚不太友好,看见其旁边有小路,我们就放弃了这康庄大道。小路的路况整体还可以,只是在几百米之后方向偏的有点多,为了避免南辕北辙,我们顺着一条山沟往上切,艰难攀爬了约100米便接上了山脊的小路,我们赶紧由此回到大路。沿着马路下行约1.5公里即是汪槎村,此村看似与世隔绝,其田园美景却也不输某些知名景点。汪槎村东北山麓的茶坑也是如此,溪流穿村而过,民风淳朴,我们路过时正是晚饭时间,炊烟袅袅升起,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牛坑山

汪槎村

茶坑
循着茶坑北边的罗岭古道上行,到了与公路汇合的垭口处即结束了当日的爬升。继续沿公路前行1.5公里,在三岔路口处转向东南,再走约1公里即是庆源古村。雨后的古村别有韵味,路边挂着水珠的碧桃花娇艳欲滴,粗看之下还以为是假的。优美的景色只是庆源古村的一部分,真正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



庆源为詹姓聚居村落,始建于唐朝广德年间(763-764年),始迁祖是詹盛。据雍正七年《庆源詹氏家谱》(抄本)记载:“公讳盛,字宗昌,行小八,唐玄宗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十一月二十日戌时生。人品清高,不慕仕进。……性好读书,陪宾之暇手不释卷,间有余闲,放情山水,寻幽纪胜,乐而忘归。一日,登高望远,至于庆源,见其景幽势阻,外隘中宽,不减太行之盘谷、武陵之桃源,乃慨然曰:此真隐者之所居地。于是舍庐坑(位于浙源乡)故址,遂于代宗广德间(763-764年),卜筑而徙居焉,号其地曰‘庆源’”。
庆源古村地处高山峡谷,夹缝在二条五龙山的支脉抱合之中。一泓溪水穿村而过,整个村庄依山夹溪而建,村子左侧山脉称“观音合掌”,右侧山脉称“天边来龙”,主峰在村庄水流上方相对而峙。左侧主峰脚下突起一座圆形小山称为“明镜山”,右侧相对有一座“玉屏岭”,互相呼应。两山夹峙,天然生成“天外来龙挂屏岭,合掌观音坐镜台”的一方净土。庆源人家沿溪两岸而建,形成“船”形布局。船身“倚屏对镜”,船头、船尾则随山势的开合在村头、村尾形成两个狭窄的隘口,关锁全村的风气。村口有一座“别有天”古亭,形制虽简朴,却是外人进入村庄的必经之处,犹如扼守全村的卫士,又是欢迎远方客人的傧相。亭中墙上留有古人题诗:“空山隐卧好烟霞,水不通舟陆不车。一任中原兵马乱,桃源深处是吾家”。大门两侧有联云:“车马绝喧阗,忆前人三径怡情,托迹不殊陶靖节;鸡犬声相闻,惟此地是民安者,落花犹似武陵源”,横批为“桃源深处”。在村子下水口有座廊桥——福庆桥,高耸在翆谷两岸,巍峨庄重,是古村的标志性建筑。桥长23米,宽6米。桥廊内建有二层楼,高16米。廊桥有四门进出,墙窗砌日月之形。廊桥正门两侧有联云:“描来新月半弓,封成石磴;添得闲云一片,锁住花村”。廊桥墙上还有“半空浮壁”、“翆映银屏”、“空谷传声”、“祥云出岫”等匾。普陀寺高僧云游此地时曾题诗:“翆园深处淡烟笼,古木深深一径通。流水小桥花细落,行者笑指武陵中”。这些题咏,无不突出地描述了这个古村桃源胜景的特点。(以上两段文字选自詹显华的《婺源古村落古建筑》)




庆源古村
我们晚上入住庆源驿站,冒雨行进一天实属不易,为此特意炖了一只土鸡犒劳自己。老板人很好,得知我们徒步而来就打开了话匣子,还赠送了自酿的水酒给我们品尝。老板家做的菜也是一绝,他们自己吃饭时热情邀请我们品尝他们桌上的菜,看似十分家常的豆腐、猪耳朵、辣椒酱等菜,经他们之手俨然就成了绝世美味,至少这几十年没在其他餐厅吃过这么好吃的,如果不是后续还有其他行程,我是真想再住上几天,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以后还会去庆源的。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火勺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