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北京> 长城岭雪霁 翔云仙雾迷 ——边根梁长城(涞源·20240120)

长城岭雪霁 翔云仙雾迷 ——边根梁长城(涞源·20240120)
【序】
十四串珠回来后,对涞源长城便有些放不下了。上周六车停望京,爬山中又收到违章停车提示,一早转了半小时才找到停车地方,还是中枪!本周六晴朗去房山铁驼山,我家正好在中点,想起找停车位的难,有些胆怯了。于是,想再找一段涞源长城走。
看到逸米阳光男左发边根梁长城活动,查看了轨迹,看到对“怪楼”的介绍,很想去看看,就认真做了一些功课。但男左活动未成行,周四晚上取消。我不想放弃。天气不错,周六多云转晴,接下来几天也都是晴天,心里更有底了。周五便问了几位朋友,有特干脆就同意第二天一同前去的友,也有到周五晚上九点多还在因为路远想劝我改道去房山的犹豫不决的友。我原本就是想走长城,房山没长城,我去干嘛啊?看我坚决,友友无耐就以陪我走一圈的心态决定前往。结果收获了意外惊喜,回来直感谢我的坚定。😀
本次边根梁长城,行程亦不难。循迹轨迹7公里左右,累升500多米,是一个环线,左上右下,起点和终点都在涞源上沟村。
【长城介绍】
上期对涞源长城做了一些介绍,这里就简要说说边根梁长城。

(图选自百度我爱虫虫作品)
边根梁长城,也是涞源长城的一部分,属明朝内长城,始建于隆庆五年(1571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在涞源长城整体的中部偏西南些,是白石口长城和宁静安长城的分界点。它是涞源长城最高的长城,平均海拔1420米。位于涞源县南屯镇边根梁村以东、上沟村以南的山脊上。总长度不到2公里,共有敌楼十三座,其中宁字号六座(宁字25号台--宁字30 号台),白字号七座(白字1号台--白字7号台)。东北起自宁字25号台(即怪楼),至西南白字7号台(歪嘴岭山脚下)。长城走向可以分两段:前半段即宁字25号-白宁2号台,呈东北—西南走向;后半段即白字3号-白字7号台,呈东-西走向。
边根梁长城也是后期没有修缮过的古长城,俗称“野长城”。城墙全部采用比较粗糙的毛石垒砌而成。该段长城敌楼密集,形态各异。有的没了楼顶,内部却好似豪宅一般;有的遥遥欲坠,墙体开裂,随时都要倒塌的样子。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山势险峻,少有人前去。长城城墙和山险共同构建起了一道完备的防御体系。
【小知识】 复线

(图选自搜弧北海龙吟游记)
本期长城行,又多了一个新名词:复线。即内长城的二道边长城。就是在主体长城城墙的基础上,又修建了一道辅助边墙,更有助于防御。复线是防御功能级别相对更低一些的长城。边根梁长城处的复线见上图。
关于这条复线起自边根梁长城的哪个位置,网上有不同说法。我比较认可的,是西起自边根梁长城的“三龙交会”处,应该是说的白字1号台处,但此行路过白字1号台时雾正浓,我们没看见分岔,留待以后吧。复线东至与黄草安岭长城会合,会合点网上也众说不一,这里也不再细说,以后有机会去亲自验定吧。
【行记】
一行五人,三男二女,早7点45分,房山机场收费站外,全体集合,出发。

10点15分,到达涞源南屯镇上沟村。村里停车处很多。因雪厚地滑,且路有缓坡,我们便在村头空场处停下,很安全。

10点20分,整装完毕,沿村中小路,循迹前行。

苹果随机带的天气APP预报10点30分晴,太阳果然如约而至!着实惊到了半小时前进入涞源境后便感受大大的雪花漫天飞舞的友友们!更让九零后小友震慑:苹果手机并非坊间传说的那般“不屑”。
对,🌞没有惊到我,天气预报是我公布给大家的。但,与其说,我相信我看到的,不如说,我原本就没在意、没过脑。思想简单,行路轻松。想来,就来。想太多,累心,还束脚。😄

村中路很平缓,没有多少上升。10点45分,行走25分钟,1公里,便是此行我本想停车的位置。路边,空旷地,很方便停车。雪季以外时间前来,车可停在此。此处也是上山和下山的重合点。

穿行左侧平台,继续前行。
之所以选择从左侧上山,是因为右侧下山路,平缓多,陡降相对少些,对膝盖破坏力小。😁

路过村民果园。白雪和黯枝相衬,让冬日里的枯条,映出一派婀娜多姿的妖娆氛围来。

无花枝亦俏。

并非只有黄山松迎客。

果园过后,进入山谷间(也可称之为山沟沟)。山谷左右皆能上山。“飞毛腿”、“没谱王”九零后走在最前面,他走了他想走的路,沿右侧前行。我看六只脚上亦有他走的方向上的轨迹,就随了他,我们踩着他的脚印前行。
两步路上没有这个方向的轨迹(但会在1公里左右后与两步路轨迹会合)。我查询了两步路里与“边根梁”相关的所有轨迹,与我们此行有关的路线我几乎全部加载到地图上了。尽管有可能只是我下载的十几条轨迹里没有,别的轨迹中或许有,但我觉得,应该还有如下原因存在:喜欢爬长城的人,大都是年龄稍长者,用六只脚软件比较多。而两步路是后起之秀,国内年长者用的并不是很普遍。我呢,两个软件同时使用,因二者各有所长,能满足我不同的需要。总体来说,两步路比六只脚功能全,稳定性好,又不断升级改进,越来越完善服务于徒步者,让用者有一种越用越好用的欢喜感;六只脚比两步路反应快,灵活,简单,易操作,即时循迹效果好!却因为是没有与时俱进,更感受不到有专业人士维护,就像个老人一样,仿佛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节奏!希望两个软作能取人之所长,补己不足,我们徒步者们就更快乐享用喽!

山谷里弯弯绕绕。

当看到这个铁皮标时,我们上山路已经变道来到了山谷左侧。

山腰岩石中生长的小树。总是对独处一帜的小树别有情钟。

这是上山路乃至整个山行中最难通过的路段。白雪覆盖下是一节平面“玉带”小冰瀑,三五米长。它冰肌玉滑的模样,即便带上冰爪,我也不敢走过,直接P蹲滑下。还好有保驾护航的风云在瀑下等待,我才能够安好刹车——论山行有男土同往的重要性。😄

冰瀑下亦有“玉带”冰溪。

双石鼎立。夹缝求生,后面的路,越来越宽阔。人,亦不是如此?

回望走过的山谷。天还晴,雪亦浅。

之字上山。雾起云涌间,始现长城楼。

天仙乱把白云揉碎,我为琼花满枝驻足。

红与白的邂逅。注定今日不同凡响。

“edelweiss 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雪绒花 雪绒花 清晨迎着我开放……)耳际响起朵么熟悉的旋律~~

有木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雾凇”阵势?不过只是清晨一个时辰的雪而已!

风云笑言:一不小心,来涞源爬了趟“四姑娘山”。我没去过正版的“四姑娘山”,但这云里雾里的,确实给了我一种“回到拉萨”的恍惚感。

雾散,云起,终与边根梁长城始相会。虽是远远地,短短几秒的现身,但也让我有一丢丢小激动……🥰

浓雾来袭。说不清这是第几回合了,这一天,太阳、浓雾、白云,轮流上岗,我们也在惊喜、惊艳、惊吓中,被幸福地折腾着……☺️

这是白云盛起的时间。

咋又一张雪绒花?哦,临近长墙脚下,雪愈浓。“花”愈嫣。
来一段现场动态视频。
我一直想:为什么雪以及雪山,那么令人向往?当你真正融入在雪的世界里时,自然就知晓了答案~~无关浪漫,无关年龄,无关一切,至简,至极,至圣……

不管是雾浓,还是云盛,“四姑娘山”似乎也和我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它藏……

我迷……

它现……

我醉……

直醉得我,摇摇晃晃踩着没谱大王九零后的脚印👣走啊走,是并排着长城走呀走!

我管它叫音符垛墙。五百年的风,这么有音律细胞?如此“规范”又“华丽”地摧化加沉淀,怎能叫人不痴迷(图中敌楼是我们此行第二座敌楼,即宁字26号台。)

先看一下怪楼侧脸。据说,此图的下边,即敌楼西北侧,缓坡草甸,适合露营;又说,此图左侧,即敌楼东北侧有长城墙,连着另一个敌楼(宁字24号台)。坦白讲,我都没看出来。

这是不是要晴的节奏?云和雾都淡了。

看不够的雪绒花。

还有音符墙。

长长长长长长长城都现身了!长城上最远处的那座敌楼,在一座凸起的山峰(歪嘴岭)脚下,便是白字7号敌楼,我们此行被迷无的一座敌楼。

“四姑娘山”也圆润了许多。

猛一抬头,这是几号楼了?(宁字27号)。

离怪楼越来越远。又又又过一座敌楼(宁字28号)!九零后的脚印还要继续向前走,居然还没上长城!不行!不能随他走了,这个没谱大王,依然如故!我果断左切上城墙!有雪,草丛也松软,不滑!决断英明!

城墙边,碎石上因为有雪,反而不是太硌脚,好走了很多。

13点10分,4公里多点,上长城!回望我们走过的山沟沟和山坡。

由近到远,我们今日穿行的第四座(宁字28号)和第三座(宁字27号)敌楼。先去看最东北端第一座敌楼,即怪楼(宁字25号)。要想看怪楼必须先左行,穿过28号、27号、26号敌楼。

长城以南。云海还木有飘过那段内长城的“二道边”长城。二道边长城也叫长城复线,就是级别更低一些,城墙(边墙)上一般时候没有敌楼的,只有一些马面等等。

此处没有录视频,就用几张照片,看一看云海的汹涌澎湃之势吧。

渐浓。

愈浓。

越过边墙……

继续笼。

继续罩……

即将隐于云海里的宁字21号、22号敌楼。

哈,为啥只留21号、22号,等我拍完再笼罩么?

拍完了?那我罩上了哈……

这个角度,我以为我没看到的宁字24号台现身了!即远处长城最左下方的敌楼。😃

得嘞,都拍完,我就都罩上喽……

为介绍这段长城,来一张大雾弥漫前的照片。图中自右上至左下走向的就是黄草安岭长城段。黄草安岭长城上一共有六座敌楼:由上到下的五座敌楼分别是宁字19号台-23号台,左下方还有一座24号台,被山体挡住了。

拉近一些,貌似22号、23号保存好一些。

继续我们的边根梁长城。第四座敌楼(宁字28号)基本已塌陷,形成了一座残楼基台。从台顶穿行过去,外墙壁上盛开一朵大大的雪绒花。

角墙在侧,五百年风骨,屹立不倒。

回望远处第五座敌楼(宁字29号)上,前方三友正指点云海!站得最高的那小人影,就是没谱大王飞毛腿、一个月前白石山长城冻坏了脚踝、今日边根梁长城饿坏肚皮的九零后!

要再穿过第三座敌楼。宁字号27号。4×3形制。

敌楼内中间廊道。

南面靠西的箭窗。

南面靠东的箭窗。

西面箭窗。

塌毁的楼台顶。

东面的箭窗。

北面靠东的箭窗。

北面中间的箭窗。

北面靠西的箭窗。

来张北面靠西箭窗的全身照。

侧廊道。

一侧台顶已半塌。

另一角,台顶亦毁。

宁字25号、26号台。26号敌楼南面也没有箭窗!

第二座敌楼(宁字26号)。保驾护航之风云观风云!

26号孔门已被台顶塌陷的砖石堵住,只能从塌陷口顶部入敌楼内。

廊道也被堵。但通道的堵塞墙像是现代人后搭垒起来的。

另一廊道亦被堵。

通往台顶的通道也被堵。只能又从孔门那儿的台顶塌陷处再出来,走过台顶,去第一座敌楼--怪楼。

音符垛墙连着怪楼,边根梁长城上东北端的第一座敌楼(宁字25号)。此行最经典处。也有称为大台村8号敌台,还有叫它涞源146号敌台。

来个正面照。

音符垛墙内侧。

雪花挂在垛墙内壁上,仿佛一张全家福。

怪楼窗。

怪楼门。

一窗,一门,无声,无息,相伴五百年。

能把平面的门,拍出如此立体感,也堪称怪人一枚!

箭窗也拍得这般有棱有角!怪出了新高度!

正对着孔门,有一个暗室,门很矮。

室内室顶高近三米。暗室无窗,只有一门。

从网上找到一张怪楼平面图(选自搜弧北海龙吟游记)。问题来了:怪楼左侧墙体是实墙体么?那么厚?是为加强防御故意为之,还是另有其由?下次去时探究一下。😄

通往台顶的台阶纵道。

为什么要把纵道门修得如此矮小?门高不足一米四。

一个窄窄长长通道,让我拍出了井底之蛙走向蓝天的氛围!😄👍

半边历史,半边天。

何为大,何为小?台顶出口。

一道山梁,一道沟。25号台向东。我们是从图片左侧的山沟沟里上来滴。
下次再来时,一定要好好看看,25号和24号台中间的长城在哪里?这次老眼昏花愣是木有找到!

“四姑娘山”,福云高罩。在25号台顶,向北。

这是一段关于历史和光影的故事……宁字27、28、29、30号台,以及白字3号、4号台,即我们即将穿越的第三、四、五、六、九、十座敌楼。第七、八座敌楼被山体挡住。

贪婪美景太久,快快赶路。下台顶,出怪楼,又见垛墙瞭望口。

轻云半遮,几许风华。

望断天涯路。26号、27号台。

遥望云起时,行到山穷处。

纬度足够高,沟壑变坦途。

再回27号。第三座敌楼。

一路无阻。

补上台顶项。

台阶在这里,有点难度。却没有难倒我,很轻松地就上来了台顶。

云想衣裳花想容。27号台顶北望。

风云一举到天关。此风云亦彼风云。向西。

眺望第五座敌楼(宁字29号)。悠悠岁月长,敌台变马面……

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四姑娘山”渐渐被云雾笼罩。

残雪凝辉冷画屏。还是想找到一个好方法:即能让你不再被风化摧残,又能尽保你当初的本真面目,怎么才能做到?我又为此能做点什么呢?

今日,不只是因怪楼而泪眼婆娑,仿佛是每一块砖、每一垛墙,每一扇窗,都在若无声若有声地,触击着我的泪腺……

西北望。第四座(宁字28号)、第五座敌楼(宁字29号)同框。

我从台顶平安着陆。本以为,上时就很难的台阶,下来会更难,谁知,我好像比上时还轻松地,就下来了!这世上万物,皆有灵性,你若真心待它,它必护你周全。

西南长城墙,云雾正浓。

回望27号敌楼,墙体的裂痕,俨然淌在风雪岁月中的一滴泪……

向前,第四座敌楼。宁字28号台。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史。

就喜欢你傲然挺立的样子。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第五座敌楼(宁字29号)。

28号到29号台中间的墙体,毁坏严重。需下城墙走过。

回到城墙上,再有一节陡坡。

沟底加西山坡,我们上山的四公里路。每每回望自已走过的路,总会有一种超强的治愈❤️🩹力~

感叹自已的双脚👣,多有实力!😄。每一个生命都是伟大的,莫再妄自菲薄!

继续向前走。城墙断壁处。前方云海又来袭。

回头望,后方云海也不弱。貌似我在云海正中央,太阳当头照!

第五座敌楼前的半壁残墙。

走上第五座敌楼。宁字29号台。

前方,城墙路向右拐了个弯,接上了第六座敌楼(宁字30号台)。

此时,天晴,云雾飘零。

带上敌楼,视野一下就了有灵动感!

后方云势也较稳。

29号敌楼前方不能下去,只能在台顶上原路返回,由上台顶处下来。

再从陡坡处下到城墙下。

绕过敌楼。

太阳🌞光灿灿。

从29号敌楼脚下再回城墙。

敌楼外墙墙体中央,有一处凹陷。这,不像是风化的自然损害,应是人为所致。

北边天,越发地晴朗了。

又一节好漂亮的“花”垛墙。

人走,墙行,云踱~

好难得!薄薄又无依靠的垛墙,历经五百年风霜雨雪,依然能保留一个完整的垛口。

再回首,29号墙体上的凹洞,倒像敌台上的一个箭窗。难不成是我辈后人太喜欢敌楼有箭窗的缘故,要亲手为之开创一箭窗么?想至此,心一阵隐隐痛……若做不到保护,就不要人为再去破害吧!能允我等如此亲近感受岁月之迹、历史之宝,已是天大的福气,我们自当好好珍惜才是。

向“四姑娘”道声珍重,此行别过,他时再见。

飘摇的云雾中,见到了传说里的巨石。

走近看,仿佛雄鹰站立墙头,北望苍山如海,残阳似血。

走过来,又似将帅布阵,遥闻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第六座敌楼。宁字30号台。

这个角度刚刚好!走过的五座敌台一同入镜!

再把巨石和又一处音符垛墙拉入框!天美?人美?自然美?合一最美!

每一座敌楼,都有自已的笑脸,不同于其它,却又一一相惜,脉脉相连……

进了第六座(宁字30号)敌楼,见友友们准备午餐,我无事可做,便踏雪沿残垣上了早已风化尽无的台顶。在台顶,雪痕间隙中,巧见敌楼内墙壁!画面好拉风!脑海里,刹那间仿佛回到了大明王朝~

前方的敌楼。据相关记载,我们午后要走的是边根梁长城后半段,便是从最近的这座敌楼,即白字1号(也有叫它边根梁1号)敌台开始。由近至远分别是白字1号至4号,也是我们走过的第七至第十座敌楼。每座敌楼也相隔距离都很近,几十米的样子。

镜头放远一些。是不是恍入仙境的感觉?

拉近一些。三座敌楼的外形清晰可见。

再回到第六座敌楼(宁字30号)来。拱廊半毁。

又见一束小小雪绒花。

第六座敌楼内部空空荡荡……

尚余半面廊墙。

阳光透过浓雾。敌楼内,半壁拱廊右侧,塌陷的砖石为阶,便是我上台顶的地方。

午餐很暖。热热的汤面化去了上山的疲劳和寒冷。这一次我们用了车衣,领受到了大棚里的温暖。因此时雾盛,我们迅速前进。临撤前给午餐楼留个影,居然被我拍成了一个平面墙的样子,也是绝绝子了!

无巧不成书,背影咱也给拍成了一面墙!我都想给自己大大点个赞!

第七座敌楼。白字1号台。也称涞源152号敌台,还叫边根良村1号敌台。内部塌毁严重,只好下城墙,绕过。

敌楼侧面好可爱!宛若一个窠中待哺的小燕子。

第八座敌楼。白字2号台。

南侧廊道尚好。

背南向北照。

西,孔门在侧,出,上城墙。

敌楼中,走向北侧廊道。

瞬间击中我泪点的画面,一下闯入了我的视野……

摧残,迫害,毁灭;坚强,挺拔,不屈;久经沙场,虽败犹荣;任你狂风暴雨,我自波澜不惊……无数个词句涌入脑海,叫我怎么能够不泪崩!

敌楼边角,已风化没了踪影。两面残墙,不离不弃,最近的相守,最久的遥望……

历史长河,哪一处长廊,没有经过伤残的洗礼?

后辈人用残砖挡住箭窗,只为自已休憩片刻的避风与温暖,这便是人类共情之处吧!殊不知,太多时候,我们用于自保的方式,对它造成了我们无法感受到的伤害……愿请手下留情,多一份关爱,助一份长城还原之力!🙏🌹。

箭窗外,路,还要继续……

回望第八座敌楼(白字2号),伤感犹在。

第九座敌楼。白字3号台。要上一段陡坡。

敌楼残毁严重,摇摇欲坠。

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没有涉足楼内,从楼外绕过。

3号敌楼的背面。依然挺立的角墙,像是在宣示着傲雪凌霜的誓言……

第十座敌楼。白字4号台。因雾气越来越浓,且敌楼前上城墙的路有些陡,我们依然决定放弃入内。

4号敌楼的背影。下次再来看你!

第十一座敌楼。白字5号台。

5号台残毁更是历害,几近余为台基。我们穿行而过。

第十二座敌楼。宁字6号台。又来!一张平面图。😛

换了角度,立体上线。也是4*3形制。

6号台易进。我们走进敌楼内。双目所及,皆是残垣断壁……

此行最催我泪下的一张照片,说不出缘由……

貌似也喜欢至极,也不知为何……

喜欢!

还是喜欢!

每一个扇形,每一处雪覆……

一块砖,半面墙……

走过历史,走过艰辛……

走近你!

6号台背面。雾,又浓,又湿,大家恐山雪再来,争取天黑前出山,决定及时下撤。

依依不舍再回望6号台。又有一些恍惚:在大雾里,我告别的,是一座能让我瞬间泪下又欢喜无比的敌楼,还是湮灭于风烟滚滚沧海漫漫的历史旧往?

15点40分,在长城墙豁口处,我们穿过残墙,沿最近且安全系数高、比较平缓的一条下山轨迹下撤。
原以为边根梁十三座敌楼,因为天气和时间关系,我们及时下辙,错过了最后一座--即第十三座(即白字7号台)敌楼。不成想,经涞源长城大咖的指点,方知我们其实走全了十三座敌楼,只是因雾浓,且敌楼残毁严重,我们在长城内侧没有发现第十三座敌楼而已。上两张墙友关于第十三座敌楼(白字7号)的图。

看上去像一座台基的,就是我以为错过的第十三座敌楼,即白字7号台。

穿到长城外,再看是这样子的。

就是我们在大雾里穿过长城,下撤后的这个角度。😄。只是,雾太浓,我们失了真。☺️

借一张,被我惦记一道,去迷失在雾里,未能一见的歪嘴岭照片。果然歪嘴!😀
边根梁长城,在户外也有个名字,叫歪嘴岭长城。原因应该就是这座山峰。第十三座敌楼(白字7号)就在歪嘴岭的东侧山脚下。至于这座山的名字,是驴友们逗趣给取的,还是本名就是,留给以后揭晓答案吧。

不一会儿,风过雾淡阳光照,走过的怪楼段长城,像海市蜃楼一样,惊艳了我和友友们。

西侧山后,云雾和太阳还在激情谈判,不知谁将是下一时刻的主场。

山坡上,一条神奇的小小山脉,蓦然突现,像极了金枕一颗!谁有幸枕它,以山为席,以天为被?

看情形,云要撤兵?

太阳身边的云雾还是很盛行。

下山途中最滑的一节路。我毫不犹豫,决不挑战,果断坐P蹲滑下!到是和上山路持平了。😀

哈哈,本期游记好像很少有人物照。那就上一张吧,风云和九零后走过最滑路段后整理鞋裤中。人物不太好找,是不是?反正我看到了。😃

山下村庄,也渐入眼帘。

白云飘飘舍我高翔,青山墨墨赐我双蘑。喜见蘑菇山。

云雾终究不舍散去。

群山却早已自我娇妩。右侧山腰处的雪迹,好似一顽童,双手按膝,仰头笑意盈盈,尽赏这山间绝景。背上竹蒌里,一只白狐双臂交叉,与顽童背靠背,吐舌卖萌,好不自在!

下山路绕一座座山腰而行。这里,略有一点小小上升,翻过垭口。

前方豁然开阔。远处,两座山峰如哼哈二将,坐守疆畔。

呀呀呀,怪楼段又似空中楼阁一般乍现,如梦如幻……怎不叫我痴迷忘返?

要随轨迹钻进树林里通过。天,好像越来越放晴了!我严重怀疑,今天就是老天爷携着雪云雾日和我们在玩一场捉迷藏的游戏!😀

出了树林,前方又一片在等待我们。摆动着小尾巴,我当它是对我们的欢迎👏辞了。

这个方向,不仅怪楼长城现身,连我们上山路的山腰,以及“四姑娘山”的背影,也清晰再现。

前方的路,是从连续的几座窄窄的山脊上通过。像不像鱼脊背?视觉上有些惊人,但拍出的效果不算太险。且最重要的是,真正走时,也不算险。山脊上平坦的路有一米见宽,两边山崖并没有直上直下,不吓人。

山沟沟里的树林,一排又一排,整齐的样子,仿佛在对我们说:怕啥呀?是不是一点儿都不险?

“四姑娘山”的背影,以及我们转过的每一座山腰。这是集体向我们道别么?

走入森林。哈哈,其实就是一片小树林,但却用森林的味道迎接我们下山,欢送我们回程。

出“森林”后的山沟沟,好像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山沟左坡上有一小石砖房。

再路过几个蓝色的小精灵。猜猜什么用途?……哈哈,据说,是羊饮水用的,叫羊漕。

明白为什么山沟沟似曾相识了!原来这是我们上山时的分岔点!上山路下山路在这里重合。17点20分。也就是说,我下山用了1小时30分!这是我个人的速度。估计前面友友没到1个小时就出山了!☺️

走过重合点,再拍一张!重要的事情只说一遍:雪季之外再来,车停这里!😀。

走过早上走过的小桥。司机友友体量我体重人笨走路迟,特意将车开过来,接上我……惭愧啊!

此行边根梁长城轨迹。比循迹路线多了3公里!这是得飞毛腿没谱大王九零后“所赐”。不过,也还好,体感刚刚好,没有感到虐。就是用时有些长了!其实,真用不了这么久!坦白交代:是我拖了各位友友的腿!几位友友都是飞毛腿级高手,只我一人,笨哈哈,慢腾腾,又贪婪绝绝子的山景和长城景,不停地拍拍拍,害大家等我那么久……真真切切,太不好意思了!下次必须注意加改正!
17点50分,我们全部人员集合,起驾回京。一路平安无事。特别感恩司机友友的高超驾驶术!我这晕车几十年的人都没晕车!而且还是坐后排座位上!(不晕车也许跟我坐后排中间位视线好有一点点关系)。
21点,安全回府。边根梁长城行圆满竟。
2024年1月24日。
【编后语】
感谢羽老师、太行、天涯、全哥、杨歌、蜗牛、土豆等等等等还有我叫不上名字的各位长城大咖老师们对我了解长城知识的帮助!更感谢小静最初的激发力!爬一座长城,徒步一天,准备功课三天,整理轨迹加写游记四天!我痴因我爱!累,并快乐着!🌹😀🙏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般 若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