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湘西> 冰天雪地的【四姑娘山】写满了悲欢,无人问津的【茶峒古镇】治愈了遗憾

冰天雪地的【四姑娘山】写满了悲欢,无人问津的【茶峒古镇】治愈了遗憾

说走就走的旅行,流浪从来没有停~
从川西的四姑娘山到三省交界的边城……

2024年1月20日,2023没能登顶四姑娘山的遗憾,我想在2024年得到弥补,每次到达4000+海拔就会高反,就会头痛欲裂,就无法入眠,但人总会心有不甘,总是心怀侥幸,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总觉得这一次能行!所以我又搭上了去成都的高铁,从零上二十多度的深圳,奔赴两千多公里外的四姑娘山,山顶的气温接近零下二十度,温差足足有四十多度,劳民伤财只为爬一下山,像一个傻子一样,也不知道图什么,哪怕登上了山顶,又能怎样?下山之后,该搬砖还得继续回去搬砖,可我终究还是莫名其妙、傻乎乎的去了……
到了成都东站,时间还早,我为了减少乘坐大巴车的时间,又花一个小时坐地铁到了犀浦,买了一张10元的软座动车票去都江堰,这趟动车既像地铁,又像有轨电车,车厢里居然悬挂着很多抓手,半个小时的车程之后,安全抵达……

外面下着小雨,我跟着导航前往预定的住宿,根据地图显示,我的住处在桥对面,桥正在施工,导航规划的路线让我让行一大圈到对面,我正在纠结怎么过去的时候,遇到两个保洁阿姨,他们告诉我可以直接从桥上过去,施工人员不会驱赶,路程瞬间缩减……

住宿的人很少,前台的姐姐说,老房子虽然有点旧,但居住条件保证干净卫生!放下背包,立马寻找吃饭的地方,就近找了一家,扫视了遍菜单,最后点了一碗14元的麻婆豆腐,想对比一下和外地的有什么区别,看着满满一大碗,除去芡汁,其实并没有多少豆腐,取用的豆腐介于内脂豆腐和老豆腐之间,是久违的泹巴豆腐无疑了!米饭盛放于大大的甑子里面,盖子像一顶圆锥形的斗笠草帽,里面的米饭却显然不是甑子蒸出来的,一眼就能看出是电饭煲的杰作!早上5点多出发,白天在车上什么都没有吃,14元的麻婆豆腐加上2元的米饭,晚上花费16元吃的这一顿姑且算作早餐吧……

第二天早上联系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司机来都江堰接我去四姑娘山,为了方便碰头,我背着背包冒雨走了近一公里,到了约定的地点,为了躲雨,跑到了不远处的桥下……

司机接我的时候,很疑惑地问我,所有爬山的人都在成都集合,为什么我会从半路上的都江堰冒出来,难道是都江堰的人?我告诉他,只是为了减少坐汽车的时间!

出发的时候,成都下着雨,接近零度的气温已经很冷了,没想到去四姑娘山的路上,飘起了大朵大朵的雪花,前赴后继地撞向挡风玻璃!上次见到如此景象,已经是很多年以前了,车里开着空调,但似乎依然可以感受到车外的寒意……
爬升到巴朗山的半山腰,在一个视野开阔的地方,司机让我们下车拍照,十分钟以后回到停车的地方集合,满山遍野都身着白衣,山间缭绕着灰白色的雾气,近处的草木都身负一层白雪,没有完全包裹,只是上面叠加了一层,像是蛋糕上挤了一层奶油……





到了四姑娘山,我和一个佛山的靓仔都是落单的,被分在了一个房间!办理完入住手续,我俩一起吃了一顿牦牛肉菌菇汤锅,花了一百多,他却并不喜欢牦牛肉的粗糙口感!饭后冒着严寒,重走了一遍贯穿整个镇子的公路,没有暑期来时的热闹景象,公路两边的店铺都大门紧闭,景区也没有开放,停车场一辆车都没有,给那排转经筒拍了一张照片,去高原红超市买了两根康比特,这算是整个四姑娘山镇最大的店铺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小小的杂货铺,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能买到吃的喝的,还能租售户外装备与鞋服……










晚上领队将我们集中,讲解了一番登山的注意事项,上一次来的时候,就我一个登山的,什么也没有,第二天就稀里糊涂地上山了!大家一起吃了一顿火锅,无处可去,便只能回到各自的房间,我同屋的靓仔前一天晚上10点在成都买了一簇鲜花,在房间打理了半天,才意犹未尽的将花束安放在背包的外面,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把鲜花带上四姑娘山峰顶,成了每一个登山者必不可少的仪式……

领队让我们早上8点半起来,把衣物给向导放马上打包,我们房间5点就都醒了,佛山的靓仔打开窗户,突然大喊一声“下雪啦”,原本前一天房屋和地面并没有雪迹,现在整个四姑娘山都呈现白茫茫的一片,瞬间欣喜不已,他忍不住跑出去在雪地上踩出了一串脚印!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厚实的雪,第一次感受到雪的声音,踩在松松软软的雪上面真的会嘎吱嘎吱地响……



简单吃了一点稀饭,一个花卷,手机上填好登记信息,向导开车把我们送到了游客中心,帮我们办理了登山手续,拍完合照,我们一行人便沿着土石马道和木板栈道,往山上走,到达斋戒坪之后,可以选择付费骑马,我选择了徒步,我总觉得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爬上去才算数,但是事与愿违,身体并没有想象中好,状态比上一次还差,向导也建议我骑马节省体力,已经是第二次来了,没必要走重复的路,这次再登不上顶,就太可惜了!我总是很执拗,坚决不骑马,最后越走越慢,越走越乏力,不出意外的高反了……





听说前段时间闹马瘟,再加上游客太多,马匹根本不够用,病死了一些,又累死了一些,每天驮上驮下,还不领工资,想多吃两口路边的草,还要被催促着继续往前,马生也太不容易了……


出发之前就听说:如果走得太慢,到打尖包可能就没有开水了,果不其然,我到打尖包的时候,整个平台与室内都挤满了登山的人,早就没有开水了,一群人拿着泡面守着烧水的炉子,我本想把佛山靓仔给我的自热米饭泡了,可是没办法挤进去接冷水,矿泉水也卖光了,只好继续往前,希望可以到大本营吃一餐温热的饭菜……

向导观察了一下我,根据眼神说我不行了,问我要不要现在下撤,拖到晚上费用可能就要一两千块钱了,我缓了一会儿,感觉状态好了一点,自认为登顶无望,但还不至于下撤,应该能熬到第二天……

随着海拔的升高,我的高反越来越严重,头越来越痛,脑后的血管仿佛随时都要炸开了,再加上一整天几乎没有进食,腹中饥肠辘辘,已经没有足够的体力驱动身体!在接近的大本营的地方,我已经虚弱不堪,挪两步就得停下来歇一会儿,向导问我要不要下撤,同行的安徽小伙子状况和我差不多,他想去到大本营再做打算,我也不想还没到大本营就下撤!我们就一点一点往大本营挪动,我们三个报了二峰,但是身体状态显然不足以支持自己走到二峰,于是跟着大部队去了大峰大本营,到了营地,我的手已经冻僵了,因为高反,身体乏力,举步维艰,行动迟缓,体内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温暖身体,导致体温瞬间下降,这一番连锁反应之后,右手的食指已经失去了知觉,我拉开冲锋衣的拉链,把双手插进了衣服里面,一边发抖,一边用体温解冻手指,脑子满满缓和了过来,但是食指迟迟没有恢复,我内心有了一丝慌张,我甚至担心会坏死截肢,上海的大姐和天津的姑娘给了我两支红景天,正常情况是登山之前的半个月开始服用,我喝了一支,就当死马当活马医吧,看着他们吃饭,我一点食欲都没有,他们吃完之后,我的食指才渐渐缓和了一些……

原本打算在大峰大本营歇一晚,后面发现睡袋不够用,我吃了一点饭,又被向导催促着赶去二峰大本营,由于时间有点晚了,向导怕天黑之前赶不到二峰大本营,无月无光的冰天雪地,将寸步难行!大峰和二峰距离差不多两三公里,但是高海拔却要走两三个小时,万幸的是,我们刚刚到达二峰大本营,天也刚刚黑,我们6个人一动不动地蜷缩在大帐的床上,冰凉刺骨的睡袋,慢慢有了温度,报名二峰的人少,所以闲置的睡袋比较多,我们每人套了两个睡袋,过了好久才缓和过来……

报大峰的18人都没有高反,报二峰的只有我和两个安徽的小伙子,他们俩有一个状态特别好,另一个就和我一样被高反折磨得丧失战斗力了!晚餐也算解决了,洗澡就不用考虑了,直接进入正题,钻进睡袋等待夜尽天明吧!我高反和上次一样,头上血管像要随时爆裂开来,疼得根本无法入眠,一边冷得往睡袋里面钻,一边左右滚来滚去分散注意力,那时就是度日如年最好的写照!没有高反的小伙子,在睡之前就拿到了向导给的冰爪和头灯,凌晨跟着向导去别的俱乐部蹭了一点吃的,就去冲顶了,我看他的状态,对他还是充满信心的,应该是十拿九稳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帐篷的门又被推开了,他们回来了,已经是早上的7点钟了,脖子上面没有挂登顶的奖牌,奖牌其实不值钱,四姑娘山镇有六七十个户外登山俱乐部,每个俱乐部设计的奖牌都不一样,就算没有登顶,如果向向导要一块,他们应该也会给,但是自己没有与峰顶的石碑并肩于雪山之巅,奖牌也就失去了意义!他喝着结冰的可乐,告诉我们在距离峰顶一公里多的地方下撤了!短短的一公里,对于跑过半程马拉松的我来说,如果是换做低海拔的平路,只需几分钟就跑完了,而在高海拔就只能一点点的挪动,再加上两天几乎没有吃什么东西,体力不支和高反的双重打击下,将是寸步难行,即使花费一两个小时,也很难走完!我觉得他应该心有不甘,但更多的是无奈,晚上的山顶风有多大,体感温度有多冷,我是非常清楚的,看着他笑盈盈的脸,我相信他最后是释然了,尽力而为就好,安全第一,坦然接受失败也没什么不好!自此也预示着,报名登四姑娘山二峰的3个人“全军覆没”了……

等到早上9点多,向导收拾好东西,把帐篷内部复原回我们来之前的样子,我们喝了一点热水,就一起下撤了,向导的三匹马需要带去大峰大本营寻找骑马的人,赚一点费用,不然费尽艰辛万苦,最后白忙活一场了!我们沿着来时的路,往大峰大本营走去,我又掉在了队伍最后一个,想要拼命加速追上去,可是全身就是使不出一点力气,他们五个人走一段又停下来望我一眼!以前家里长辈总是说冷懒人,雪山上就很容易寻找到答案,因为只有动起来,身体才会产生热量,一停下来身体就会冻僵,也不知道是我买的手套老化了,还是因为我走太慢了,双手再次被冻得没有知觉了!我请状态较好的那个安徽小伙子帮我拿着登山杖,我把双手揣进口袋,再后面太阳出来,双手才慢慢恢复知觉,那一刻我瞥见山体难得一遇的日照金身,却没有半点兴致,既不想把手机拿出来拍照,也不愿多看它一眼,心理只有一个念头,尽快下撤到镇上,活下来才是当务之急……

上一次,我已经快要触碰到峰顶了,这一次,我拼了老命也只勉强抵达了大本营,下撤得比上一次狼狈,比上一次艰难,好像越走越累,脑子越走越疼,下撤的路走了好久好久……


在下撤到入口处时,我们遇到了大峰登顶成功的伙伴,他们似乎也走得并不轻松,俱乐部派车把我们接了回去,拿到行李之后,所有人的决定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去成都,惫不堪的身体,似乎一刻也不想在四姑娘山停留,我们都爱雪山,但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明白高反对登山的影响,注定此生与雪山无缘,自此【遗憾】便释然了……

大峰18人,差不多有一半人登顶,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孩哥,非常懂事的小孩子,登山前一晚签“生死状”的时候,就吸引了我们所有人的目光,来自贵州遵义的一家三口,妈妈带着他们兄弟俩来登四姑娘山,既羡慕又佩服,想想自己几岁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哪里玩泥巴,他们已经开始登雪山了,虽然他们三人都没能成功登顶,但群聊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开玩笑说“回去要给小孩哥寄学习资料”……

回到成都已经是傍晚了,佛山的靓仔说吃辣上火,辣椒是我的最爱,如果非要说吃辣椒会上火,那我认为只有广东人才会上火!在回成都的车上已经买了回广东的火车票,临行前的最后一顿晚餐,我带他去吃了老妈蹄花,不知道为什么会对这个汤菜感兴趣,但我也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不辣的菜适合他!回旅店的时候,天上飘起了雪花,我也很意外,居然能在成都看见下雪,是2024年的第一场雪,也是我几十年来第一次在成都看见下雪,我们一路走一路拍,但肉眼可见了,手机镜头却始终视若无睹……


我已经在四姑娘山看饱了冰雪,原本计划爬不上四姑娘山,就把难度降低,退而求其次去爬峨眉山,想想60公里的台阶路,为了御寒裹得像熊一样,想想腿都迈不开的样子,想想至少两三天的行程,后面果断打起了退堂鼓……

在旅店蹲了两天,去逛了菜市场,联系好了心心念念的兔肉和红糖商家,答应给我发快递,血橙还没正式上市,只好再等等!晚上9点还没想到去哪,一遍遍地打开地图翻看,不想蹲在旅店浪费
时间,也不想这么早回到暖和的地方,实在不在不知道还能去哪,最后被地图上的一个金色五角星标记吸引了,那是三省的交界处,那是沈从文书写的《边城》,虽然没有读过《边城》,但我无处安放的身躯,似乎就在和三不管的边城在遥相辉映……




说走就走的旅行,我立马下定了买票的决定,查了路线,买了车票,早上6:48成都东站发车,中午12:24到达怀化南站,13:30继续搭车,14:16到达吉首东站,出站立马前往汽车客运站,售票员告诉我只能先到花垣,再换乘公交车前往茶峒古镇,我没有一丝犹豫,立刻扫码付了42元,车票上面写着【时间:21:45】,我下了一跳,以为晚上才发车,距离车票上的时间还有差不多7个小时,我刷了身份证,过了闸机,进到停车的位置,没有看见想象中的大巴车,最近的一辆中巴车上坐了很多人,司机问我是不是去花垣,是不是买的42元的票,我把票递给司机查验,司机示意我上车,车程大概一个半小时!车上只能容纳十多个人,我怎么也没想到客运中心是这种客车,印象中这种车都是跑黑车拉客的……


花垣城南汽车站,取了背包,我向司机打听有没有车去茶峒古镇,司机给我指了不远处,让我去那里坐车,同一个车站就有车去茶峒古镇还是挺方便的,我看见一个学生模样的小伙子,大概是做志愿者的,我向他咨询应该坐哪辆车,我顺着他视线的方向,看见了一块写着【边城】的牌子,但是没有车停靠,他和另一个女孩子说刚刚来了一辆边城的车吧?后面来了那个位置来了一辆车,我便跟着人群往车门挤,那个女孩子跑过来叫住了我,“这是去麻栗场的,你要坐边城的车才对”,她示意我去前面那堆车问一问!我在寒冷的冬天,有被小地方的“多管闲事”所温暖到……

司机戴着一顶圆形带边的帽子,满脸笑意,一身随意乱搭的衣着,毫无平时见到的那种穿制服的司机模样,从穿着根本分辨不出是司机!后面又上来一个老爷爷,我看着他打开零食口袋,掏出零食与司机分享,我就知道我来对了地方,庆幸自己在车上纠结是浪费换乘到吉首的车票,直接去终点厦门,还是按原计划到茶峒古镇的时候,坚持选择了原计划……

花垣县到茶峒古镇虽说是公交车,但是距离有25+公里,需要1个多小时,我思绪飘忽,突然发现车上已经挤满了人,听见车头有两个老人家在吵架,后面才知道是一个年纪70+的酒鬼在说胡话,一路上念念有词,对着旁边座位的人大笑,另一个80+的老爷爷以年龄说话,以大欺小,让他闭上嘴巴不要乱说话,70+的酒鬼说“不想跟你打架”,然后继续笑嘻嘻地自说自话……
直到司机叫酒鬼下车,他还疑惑“你怎么知道我住这里,你认识我吗?”这一条长长的、直直的公路,连接着乡里乡亲去县城的营生,也链接乡里乡亲的温情,路程虽然很远,但上上下下的乘客与司机都相互认识,有争执,有温暖,有血有肉,才有属于小地方的美好……

一路上,我不知道该说四川方言,还是该说普通话,说方言似乎能勉强交流,然而又不能完全懂,说普通话好像又没办法装本地人,遇的是湖南人还是重庆人,我也搞不清楚,有时候方言说着说着又换成了普通话,有时候普通话说着说着又换成了方言,反正交流起来都没有障碍,是哪里的人,说哪里的方言,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车上的乘客越来越多,又越来越少,我从起点坐到了终点,从凌晨五点多起,于傍晚五点多到,我兜兜转转耗费一整天,终于踩在了书里叙写的那块土地上……

我行程匆匆,全凭一时冲动,没有做攻略,也没有订住宿,准备走一段,先熟悉地形,再做打算!不曾想,刚刚下车,就被一位大姐叫住了,问我需不需要找住的地方,她说她家是自己的房子改成了民宿,名字叫【溪口小院】,并打开APP给我查看,线下可以便宜点!于是,我纠结了一下,最后还是决定跟去看看,去的路上,边走边聊,告诉我哪里有吃的,哪里有界碑,其实我并不知道界碑的意义,只是想找个游客少的地方,待一下而已!她家的房间很大,很简洁,很干净,看着还不错,我便没有再另寻他处,一次性付了两天的房费!后来,我才知道,现在是淡季,本来就没几个人来这个古镇,而且基本上这里都是本地人把自己房子改成的民宿,价格就是很正常的,物价也很正常……




我放下背包,想让她带我去找吃的,她拿了手机,给我带了两个橘子!走到遇见的那个十字路口,我还是决定掉头回去那家没开门的店吃东西,推开门,里面灯也没开,一群人在里面聊天,原来也是一群来吃饭的人,我点了一锅牛杂,店里的小伙子叫我去烤火,第一次遇见这种火炉,四方桌上铺了一块厚厚的方布,布垂到地面,把整张桌子都包裹在其中,桌子正下方放置着一个电烤炉,和小时候用的碳火烘笼一样,周围加了防护网,基本不会烧到布,我担心电烤炉会把自己烤焦,他们说一整天这样烤,都没有关系,想来是我多虑了……
牛杂做了很久都不见熟,我和两个小伙子聊了一会儿,他们中一个是桥对面的重庆人,一个是开店的湖南人,应该是儿时的玩伴,重庆的小伙子好像也刚从福建打工回来,工作应该是直播、媒体行业相关,反正拍的视频挺好看,他是来湖南小伙子家蹭饭的,刚好我们这两组顾客来了,他们的饭局便推迟了……

饭后,我去附近转了一圈,古香古色的牌坊与屋舍在晚上六点都亮起了灯,虽然是后面新建的,但满满的少数民族风格与复古元素,都让人眼前一亮,几乎见不到游客,手机肆意地拍,早已忘记了接近零度的气温,把手机电量耗尽,把手冻僵,才反应过来天气的寒冷……

















第二天,我去了三省界碑,大的一座在湖南这边,小的一块在重庆,清水江自北向南顺流而下,把这片土地分成了两半,江上的一座桥又把两岸缝合在了一起,东边是湖南的茶峒古镇,西边是重庆的洪安古镇,至于贵州嘛,只有南面有一点点土地接壤,所以人们能去的地方只有桥两边的湖南和重庆……



我绕着三省界碑录了一个视频,后面看见两个老人带着一个小孩,我看他们没办法三人同时出镜拍一张合照,便想过去帮他们拍一张,他们把手机给了我,我觉得自己的手机清晰点,拍好可以传给他们,他们看见我用我的手机拍照,表情突然变得很严肃,质问我“你怎么用你的手机拍”,我当时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后面他们说,“不要你拍了”!便拿回了手机,我没有多想,当我说“可以传给你们”的时候,才知道怎么回事。他说,“你一传,我们数据都跑你手机里面去了!”我当时有种被五雷轰顶的感觉,一时间哭笑不得,尴尬不已,怪自己没本事,做坏都不够格,根本没学到盗数据的技术,还背了一回黑客的锅,现在老年人的防骗意识真的强……

桥边的拉拉渡,不需要浆,也不需要发动机,只需要2元就可以去到对岸,一条很粗的铁丝穿过渡船,一端固定在重庆,一段固定在湖南,船夫以一根带缺口的木棍拽着铁丝,以人力驱使船只往返于两岸……






我没有看过沈从文写的《边城》,但来都来了,图个完完整整,也得上翠翠岛去看看,它的四面被清水江环抱,只能靠拉拉渡过去,我看见一行人上船了,我也跟着上船了,他们没有付钱,我也跟着没有付钱,等我返程的时候,就我一个人了,对岸一个阿姨、一个大叔和一个小孩子专门用拉拉渡过来接我,靠岸的时候问我,“你刚刚没给钱吧”,我说“没有”,她说“20元,其他人早就回来了,我以为你是跟他们一样是我们公司的”,几乎同样的距离,两个拉拉渡,相差十倍的价格!翠翠岛上只有一☞尊☜翠翠与狗的雕塑,整体建筑呈一本大书的模样,字碑在外墙,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一番,画展和摄影展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展一次,翠翠的雕塑与三不管岛的两兄弟的雕塑隔江相望,光秃秃的翠翠岛似乎也没有什么看点,喜欢的两个人并一定能在一起,悲惨的命运往往更容易让人动容……









去翠翠岛的拉拉渡很贵,但拉渡的人很可爱,想想她们也只是公司员工,我只能替我的20元说声抱歉了!阿姨让我感受一下划拉拉渡,我说“这次不收费了吧”,我把船划到了江的中央,她帮我录了一下我划拉拉渡的视频,还告诉我去附近山顶的三省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翠翠岛,我想叫小男孩带我上去,他说他16点下班,原来他是来外公外婆家玩,估计被家里长辈“抓来”划拉拉渡了吧,没走多远就被大人叫了回去……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去菜市场转一转,房屋可以修建得一模一样,但是每个地方的气候、地形迥然不同,所以出产的食材没办法做到如出一辙!但是很不凑巧,茶峒古镇和洪安古镇的市集都是每5天举行一次,并且两边不是同一天,我到的那天正是茶峒古镇赶集,刚好错过,过了两天之后,见到了洪安古镇的集市,但是很小,有点意犹未尽,遗憾的是没有自己的厨房,看到喜欢的食材,也没办法买来自己做……






边城的集市,是我比较喜欢的,有一种被拉回儿时的感觉,我买了一个柚子,老大叔只收现金,不会手机收款,他说扫码是你们年轻人的玩意儿!有售各种各样的散装和腌制食品,估计会被专家称为不健康的食品或三无产品吧,但我更相信自身抵抗力,喜欢这样的烟火气:有低廉且实用的小商品,有叽叽喳喳的活畜,有烟火缭绕的火盆,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边城有1元3颗的小吃串,主要是面粉,中间包了青椒和泡菜,外边酥脆,里边软糯;有好吃牛肉面,小份12元,大份14元,我选了14元的绿豆粉,像刀削面一样粗大,没有劲道,很容易断,但是还挺好吃的,也不知道里面是不是含有绿豆;我吃了38元的牛杂煲,45元的角角鱼,分量挺足的!在来之前,我并不知道什么是角角鱼,来之后才发现,四川叫的三角锋、黄辣丁,其它地方叫的黄骨鱼,都可能是它的艺名,其实头大,还是肚子大,是不是一个品种,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反正味道都尝不到什么区别!以前只知道我们四川叫抄手,上海那种远房亲戚叫馄饨,这里又多了一个称呼,叫“包面”,估计面包也没想到它的名字在这里会被人反着叫吧……




它是沈从文书里的《边城》,它是我心中的世外桃源,我希望大家都去见识一下这座商业化不明显的边城,我希望大家都别去打扰当地人的安宁,这里住宿最好到店再问,实在的老板不想让平台赚太多佣金,想把实惠的价格留给住客!住哪家店都差不多,基本都是自家的房子,宽敞明亮,干净卫生,但我挺喜欢我住的《溪口小院》,我吃的《聚源鱼庄》,都在湖南这边,都离桥头和车站不远!但是桥头十字路口摆摊卖的水果一定不要买!!!我买了两次都没有水分……


我兜了一大圈,耗费了一整天,花了几倍的路费,才发现自己绕了不必要的弯,其实可以直接从成都到重庆,再到秀山,再搭一次公交就到了洪安,路费和路程都缩减大半,有机会下次一定!我用了两天把边城逛了一个遍,玩累了,该告别了,民宿大姐的女儿给我联系了司机师傅,直达吉首东站,到花垣又把我卖给了另外一个司机师傅,他们都各自跑各自的那段路,中间完美衔接!去吉首东站的车上,除了我和司机,还有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感觉他们像一对情侣,我没好意思问,姑且当他们是吧!我听见司机师傅一直叫他“龚老师”,龚老师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就是古风美男那种“谦谦公子、温润如玉”的具象化!感觉他们很熟,后来才知道,他俩是支教老师,早已经结束了一学期的支教生活,小伙子回福建,小姑娘回北京,我问他们“以后还会再来边城吗?”他告诉我“这已经是结束支教之后,再回来了,几年前就已经完成支教了,现在学校已经配足了老师,已经基本不需要支教老师了,之前支教的同事大多住在花垣,便来花垣玩”!路上遇见了一座横跨两山的大桥,那是我来时走的高速路,司机为了省点过路费,走了国道,才有幸换个角度重新见识了一下这种震撼的矮寨大桥,一端是远方,一端是故乡,一端是繁华,一端是荒芜,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机会,小地方有小地方的真情,遗失的美好,还回得去吗……




我留了司机师傅的电话,我也知道怎么走比较便利,就像回故乡的路,我一直记得,但故乡还是那个故乡吗?口中的来日方长,真的还很长吗……
















































希望下一次再见,别来无恙;
希望下一次再见,还有能依稀可见如今的模样;
希望下一次再见,还有物美价廉的东西存在;
希望下一次再见,不会遇见凤凰古城那样臭名远扬的宰客行径;
希望下一次遇见,还有两块钱的拉拉渡,还有便宜好住的民宿,还有清澈见底的清水江,还有淳朴的民风民俗……
但希望总是存在于无能为力的时候,只有孤立无援的时候,才会把希望寄托于上苍!边城,自此之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紧锣密鼓地修建着酒店和屋舍,必有蜂拥而至的游客!
希望大家都来带动当地人的经济,又希望大家都别来打扰当地人的安宁……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巴蜀流浪汉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