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成为轨迹应用大师
如何成为轨迹应用大师
在户外这个江湖混的久了,时不时就会有人拿着某条轨迹来问我一些问题,比如,走这条路线用了多长时间?路好不好走?在哪里上山或下山?中间住哪儿?……大家都知道时间是宝贵的,于我而言也是如此,回答这些问题的时间多了,做其他事情的时间不就少了吗?其实很多问题并不复杂,只要用心分析相关轨迹,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对于如何分析和使用轨迹,我将个人的一些心得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有助于大家不求人也能快速进阶为轨迹应用大师。
一、学会分析轨迹基本信息
用两步路户外助手打开一条轨迹(本文介绍的轨迹分析皆是基于两步路APP),界面上就会呈现出轨迹名称、轨迹形状及标注点、里程、运动耗时、运动均速、最高海拔、累计爬升等信息。如果运动耗时和运动均速为空,则为规划轨迹,需要慎重参考。
其中,运动耗时和运动均速是轨迹记录人实际发生位移的时间和速度,这未必是走完全程的时间和速度,因为中间可能会有休息时间;累计爬升是该路线爬升时的海拔高差累加,可以作为参考,在沟谷或崖壁比较多的地方,或者在一些小众地域山区,爬升数据往往不准确,且普遍存在虚高;轨迹标注点是记录人手动标记,并不是所有轨迹都有,标注点以文字、图片或视频标记,有助于了解地名、路况、方向等信息,通常来说,标记越详细的轨迹越具有参考价值。

点击轨迹界面中的【分析图】和【km】会出现更直观的海拔与里程。通过海拔图,可进一步了解路线有多少个爬升和下降,点击海拔图,还能查看某一点的海拔数据,将同一坡面上两个点的海拔数据相减,可粗略估计两地的高程差;海拔图还能看出哪些路段相对比较陡。

点击轨迹中的【详情】,还可以获取轨迹记录的日期、起止时间、全程耗时等信息。
全程耗时是运动耗时与休息时间之和。【描述】中的内容为记录人手动添加,可能会有路况信息、住宿补给点、交通信息、相关联系人等,往往对了解路线有很大帮助,不容错过。一条轨迹是由若干个位置点连接而成,故轨迹点数也需要注意,它一般是里程的80~200倍,如果里程相当,而其中某条轨迹点数过少,则其参考价值要低于点数相对多的。

点击【标注点】可以更详细的了解记录人所做的标记,也可以在此对标注点进行编辑。如果记录人写了游记且与该轨迹关联,还可以由此【查看游记】,游记往往会更完整的记录该路线的相关情况。

二、通过轨迹分析路况
地图本身就会带有地名、村落、主要道路等信息,将卫星地图放大,较成熟的山路会以白线显示出来。一般来说,村落、居民区或田园周围的山路会更成熟好走。

路况较好的道路记录的轨迹会比较流畅,运动耗时也会普遍更短一些。如果轨迹突然变得纠结或杂乱,往往是路况发生了变化,要么进入了沟谷山崖间,要么路迹消失开始探路,要么是草木茂盛行进困难,可结合地形和等高线进一步分析,附近有其他成熟路可绕行的话,建议改道。

前后都比较顺畅的轨迹,如果突然间出现了一团乱麻,很可能是记录人没有及时将轨迹记录暂停所致,此地大概率是补给休息点、住宿点或营地。如果纠结的线团比较小,也有可能是在路口确认方向或寻路。

轨迹呈直线时,正常情况下是需要过隧道或溶洞,也有可能是坐缆车或轨迹记录出现错误所致,可多找几条轨迹(按住地图上的一个点,使用“搜周边”功能获取)进一步对比验证。

三、查找客栈和餐馆
去陌生的地方徒步,吃住是头等大事,能通过第三方旅游平台预订最好,要是此路不通,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轨迹备注信息或游记,还可以通过地图来查找。具体操作为将所规划的路线轨迹放大,查看途径的乡镇或村落,有客栈和餐馆的地方都会有老板进行标记,除了文字,还会有识别性很强的图标——圆圈里有床或刀叉,地图上所标的位置不一定准,但基本也都在附近,通过百度或高德地图,点击相关标记往往还会有联系电话。

四、善用不同图层
不同的图层呈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常用的图层有三个。卫星地图(左)能直观地反映地形地貌、植被、主要道路等情况,是户外人最常用的图层;矢量地图(中)比较简洁,能看出主要道路、河流、景区范围等信息,景区以绿色显示,在徒步时如果想绕过景区,可以留意其边界;OCM地图(右)综合了道路、等高线和粗略的地形地貌信息,对户外徒步也是非常重要,除了主要的道路,一些常有人走的山路以虚线标示,解决了路线规划及关键时刻寻路的问题。OCM地图具有一定的路网功能,可通过百度或微信搜索相关技术贴添加该图层。

五、规划路线
无论是设计穿越路线,还是创作图形路线,其依据都是现实中存在的道路。
第一步是获取目的地区域的路网,或者自己手动收集他人的实走轨迹搭建路网(将某区域轨迹加载到地图或只合并数据),必要时也可以自己先去探路。
第二步是依据路网或他人的实走轨迹在大脑中或地图上构建出粗略的路线,其间可能需要反复斟酌和优化。
第三步是用两步路中的轨迹拆分与合并功能,从现有轨迹中截取自己需要的路段,再按行进方向依次组合起来。
轨迹拆分与合并功能在轨迹右上角的【…】中,拆分的操作相对简单。合并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①通常采用首尾连接的方式;
②连接要按行进顺序,一是行进方向要一致,如果不一致,则需要在操作时调整好起终点顺序;二是上一段轨迹的终点要与下一段轨迹的起点相连。

六、活学活用
前面四条是轨迹应用的基础,掌握了以上技能后活学活用才是关键,其中,还需要注意下述几点:
①关于起终点
环线轨迹的起终点理论上可以是任意一点,以出行的便利性作为主要考量。穿越路线的起终点则相对受限。
②关于顺穿和反穿
选择顺穿或反穿的首要考虑因素是有没有通行障碍,如果某个方向有阻拦(防火、景区、管控区等),则只能从不受限的方向进入。个别受宗教或当地习俗影响的路线,只能按规定方向行进,比如冈仁波齐转山以顺时针而行。
若不存在通行障碍,则应综合强度、坡度、路况等因素选择行进方向,相对来说,强度大的路段尽量安排在体力充沛的开始阶段,坡度陡和路况差(钻林子、爬崖、爬石头、湿滑等)的路段宜作为上行,这样可以降低徒步风险。
③关于时间
受天气、景色及其他因素影响,有些路线只能在某些季节或时间才能走,比如很多冈仁波齐转山轨迹一般都在凌晨四五点前出发,具体情形可通过搜集多条同类轨迹进行对比分析,存在普遍性情况的往往都有其内在原因。
④关于轨迹选取
选取轨迹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选取记录时间距今比较近的轨迹;
二是选取相对清晰、完整的轨迹,有些上传的轨迹,可能由于记录者手机的问题会比较杂乱或存在漂移,尽量多找几条轨迹来对比;
三是选取标注详细的轨迹;
四是对于一些特定路线,比如图形类的路线,尽量采用原创者的轨迹,因为其他人记录的轨迹可能没那么严谨。
⑤联系实际、安全第一
每个人的体能、习惯和偏好都不太一样,别人能走的路线并不一定适合自己,这就需要在深入分析轨迹路线的基础上综合评估自身的情况,以安全为前提,合理选择或调整路线。
由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有限,上述轨迹分析要点和应用技能可能还不太全面和准确,欢迎各位户外大咖指正与补充。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火勺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