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游武夷山之二:阅尽奇秀景
阅尽奇秀景
早上醒来窗外正淅淅沥沥地飘着雨,按预报这一天有中到大雨,遂将出发时间延迟。然而,当我们吃完早餐时雨也停了,于是退房继续执行原计划。我们准备先去一线天景区,星村始发的9路公交途径该地,不过这景区离星村也不是很远,我也就没考虑坐公交的事,在路上看见公交车经过才想起可以不用自己开11路车。
徒步也有徒步的好处,能看到很多车上看不到的风景。刚到星村东边不远,一座金碧辉煌的仿宫殿建筑闯入眼帘,屋顶为双重飞檐,中间矗立着一座保存完好的黑色古塔,两旁舍廊雕刻精致,门楼上的竖匾上写着“天上宫”三字。天上宫俗称妈祖庙,由清代汀州茶商所筹资建设,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如今是全闽北建筑体量最大与最精美的商帮会馆兼妈祖信仰场所。
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湄洲岛,幼习水性,乐于救生,在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的一个海难中,她因奋不顾身救助渔民而不幸葬身大海。传说她罹难后,化身护佑水上平安的女神,屡在各种海难中显现神迹,救人无数。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因此人们称她为神女、龙女。妈祖在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等地信徒众多,人们建起众多大小不一的“妈祖庙”、“天后宫”、“天妃宫”来供奉她。建在武夷山的妈祖庙之所以叫“天上宫”,是因为武夷山黄岗山地处闽、粤、台最高处,具有“东南屋脊”之称;发源于黄岗山麓的桐木溪又叫“通天河”,其下游的九曲溪有据称为九曲银河,传说能通往天上;而妈祖在形成时期被民间传为“通天女神”,星村传说就是由九天之上的星辰化就,因此建在星村的妈祖庙,被人们认为是妈祖的天上行宫,即天上宫。
天上宫
天上宫东边是成片的茶地,从卫星地图上看,规整的茶树像极了手指上的纹路。我们继续沿着公路东行,几百米后拐进了一条茶园小径。在九曲溪南边支流的一个大拐弯处,堤岸上5棵木油桐(又名千年桐、皱桐果、皱皮油桐等)正盛开着满树白花,既淡雅又惊艳,引得我们纷纷驻足拍照。茶园的深处还“藏着”一个云岩道观,此观始建于唐代,原为一处大岩洞,高20米,长12米,深3~12米,大部分的结构都嵌于洞内。个人觉得从远处瞻仰云岩道观更有意境,也就没有专程走到里面细考其建筑结构和渊源。
木油桐
云岩道观
绿野仙踪
从云岩道观折转向南,重新回到前往一线天的公路,不久便进入了景区。景区步道两边的植被以竹子为主,由于风和雨经年累月的捶打,竹子竟不约而同的弯向了路中,形成了一条绿意盎然的幽深竹林通道,尚未被竹林覆盖的地方则仍有较好的光线,行走在这明暗相间的步道中,确有一种绿野仙踪的意境,这或许也是将此路称为绿野仙踪漫游道的原因。
绿野仙踪
一线天景区位于群峰之间的一个幽邃的峡谷里,又称一字天。景区内有一座巨岩,宛若城廓,名甫灵岩。岩倾斜而出,覆盖三个毗邻的山洞,其顶有裂隙长178米,最高处49米,最窄处仅0.3米,下为伏曦洞、风洞、灵洞,从洞底仰视,仰观崖顶裂隙,可见天光一线奇景,故得名。这是中国最大的一线天,在伏羲洞中观赏一线天,须手脚并用,侧身而过,洞内常可见到稀有的哺乳动物白蝙蝠,是武夷山屈指可数的独具泉天趣的佳景之一。
一线天分左右两道,事前我对它们的区别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想通过其中之一接上后面的路。我下意识的选择了暂无人走的左边一线天,虽刚下了一场雨,一线天内的落差也不大,可行走其间只感闷热难耐,心想上去后就不走右边的了。然而,事与愿违,上面只有环线下行路。再次回到一线天入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右边,因为刚来了几个旅游团,如不抓紧则会被他们堵在洞中。右一线天要难的多,最窄的地方仅容标准体重的一人通过,我背着包走都觉得艰难,只能把包卸下侧身徐行,这应该是一线天最经典的路段,所幸刚才没有错过。偶然间抬头望天,裂隙中透进来的光线将两面岩壁分成了一明一暗,明的那面还能看到斑驳陆离的青苔,在镜头下犹如梦幻的太空天际。
一线天
穿过一线天狭小的空间,身上已然是汗如雨注,到了外面就相对好很多,于是赶紧补水。循着绿野仙踪漫游道向东北再走约两公里是天成禅院,它位于二曲溪南虎啸岩东麓,由明代僧丽空所建,原为道士栖居的洞天仙府,始称虎啸庵。万历1573-1619年间临济宗空明趣禅师在虎啸顶修行时,其徒道盛禅师选中虎啸庵,于**三年(1630年)前后住此修行,在勒马岩上题“西来岩”。康熙四十六年,超煌禅师在虎啸庵旧址重建寺院改为天成禅院。寺院建在悬崖下,悬崖向外斜覆形成巨大洞府,整座殿堂不施片瓦,风雨不侵,林木掩映,古壁上雕刻着大型观音。有一石门两侧山崖上刻“门内有人人至,洞中无物物逝”。
天成禅院
从天成禅院西侧的石梯上行,曲径通幽后是危崖绝壁,还好有悬空阶梯可以上到虎啸岩顶。岩顶西北角有一条劈向山涧涧底的岩裂,宽2~3米,古人在此深不见底的岩裂上架设了一座独木桥,称为“定命桥”。据传古代道士修行后,为了检验自己的道行,就要到这个定命桥上走一趟,若修成正果便过得去,否则命丧深涧。凭栏俯视,两座山中间是一道涧深莫测的裂缝,涧水隆隆,涧草萋萋,惊险万状,令人眩目。虎啸岩北边是一条开凿在岩壁上的石阶,此岩又高又陡,行走其间是步步惊心,若从下面爬上来则难如登天,因此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好汉坡。按照正常的游览顺序,合理的方向是从好汉坡上,再从天成禅院下,我们反穿从陡峭的好汉坡下既增加了风险,也失去了挑战高峰的乐趣,以后如果再有机会游武夷山,一定要挑战一下好汉登高的感觉。
虎啸岩周围风光
下了虎啸岩,沿公路前往玉女峰,尚未到景点,先在马路边上的岩壁上看见两个朱红色的大字——镜台,旁边的“大明嘉靖庚戌季冬月之吉”和“建州刺史楚华容谢上箴书”表明了它的年代与作者,据说玉女峰东侧的圆石如镜,像玉女梳妆台,但我并未亲见此石,不过“镜台”二字却是武夷山景区中最大的摩崖石刻。
镜台
对于玉女峰的位置,网络上很多描述说它位于二曲溪南,地图上也是这样标的,实际上这应该是一个误传。观赏玉女峰需要到二曲溪南岸,我们在路边转了一圈,发现周围都有围栏挡住了去路,路对面的一位老者见状,一个劲地招呼我们“过来、过来”,起初我以为是遇上了什么麻烦,随后才明白其意,原来他是在告诉我们需要通过玉女峰检票口才能绕进去。穿过检票口和一个所谓的盘丝洞来到二曲溪南侧,向西眺望,映入眼帘的就是玉女峰的身影。没有错,玉女峰就是在二曲溪西侧,这是景区内唯一一座不用爬的山峰。
从溪边望去,玉女峰突兀挺拔数十丈,峰顶花卉参簇,恰似山花插鬓;岩壁秀润光洁,宛如玉石雕就,俨然是一位秀美绝伦的少女。玉女峰也正因其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得名。“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这就是玉女峰风采神韵的真实写照。玉女峰与大王峰还流传着一个千古的爱情传说,他们隔溪相望,像一对脉脉含情的恋人,然而铁板嶂横亘其间,好像故意从中作梗。
玉女峰
爱情虽浪漫,风景价更高。我们从溪边返回绿野仙踪道,临时决定绕到狮子峰,此峰位于一曲和二曲中间南部,海拔430.8米,相对高度233米,峰顶有一巨石,昂首向东,远远望去,活像一只踞地怒吼的雄狮,因而得名。狮子峰峰势挺拔,威守在景区的南大门,与擎天巨柱的大王峰隔溪相望,俨然是一曲道教名观——冲佑观的镇观之兽。玉女峰至狮子峰南的路况还不错,人少景幽,而狮子峰南北一二百米的路则比较荒芜,需仔细寻觅才能发现路迹。虽是人迹罕至,却也有人在狮子峰西侧架设了简易梯子以登顶,爬上去我倒不担心,可要从那梯子下来估计会很不容易,因此只好放弃登顶计划。身临其中反而很难识别狮子峰的真面目,下到马头村茶山回望,果然有一只狮子蹲在崇山之间。
狮子峰
洞天仰止
时近中午,本想在武夷宫宋街消费吃午饭,怎知那儿的东西比河对岸三姑的餐厅贵了不少,那还是解决自己包里的减轻点负重吧。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座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南临九曲溪码头出口,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胜地之一。武夷宫是武夷山风景区最古老的道观,现存两口龙井和万年宫、三清殿。万年宫现在是朱熹纪念馆,宫内有两株千年桂树,龙盘蛇曲,被称为“桂花王”。三清殿现在是国际兰亭学院所在地,殿内有四块珍贵的碑刻:忠定神道碑、洞天仙府、明龚一清和现代郭沫若游武夷的诗题。
武夷山地标与大王峰
渐入佳境
在茶神武夷君殿“渐入佳境”牌楼前吃完午餐,接着继续西进,途径万春园和观鱼处,来到古色古香的止止庵门前,除了那颇有历史的门楼,两侧的对联也非常值得玩味。
上联:到此十六洞天方知天外有天当止则止
下联:仰其百千仙道始悟道非可道应行便行
“天外有天当止则止”、“道非可道应行便行”。既大气磅礴,又蕴含哲理,透露出阅尽世间沉浮的大彻大悟,以及对天地万物的敬畏。
止止庵大门
止止庵位于一曲水光石后大王峰西南角,传说是皇太姥、张湛及鱼道超、鱼道远的修炼之所。尔后又有晋代的娄师钟、唐人薛邴避此修道。宋代李陶真、李铁笛、李磨镜接踵居此,名之止止庵。南宋名臣李纲曾至此造访道人。嘉定九年(1216年),名士詹琰夫出资重建,并延请著名道士白玉蟾住持。由于环境绝佳,又有高士驻足,因此风流相继,屡有道众居此,甚至还有程斯道在此获异书,黄咸中在此遇仙等神话。现在的止止庵是21世纪初在原址重建的,有碧霄亭、三清殿、九州亭、醒心桥、洞天门、天师殿、止止洞、财神殿、玉皇阁、息机亭、白玉蟾祖师殿、栖真殿、易经阁、钟楼、山门等建筑,仅保留部分旧址墙基、石阶。山门为2006年所建,砖砌三门门坊,额书“止止庵”。
止止庵望大王峰
水光渡位于止止庵西侧,以天然礁石为码头,石上有就石打凿的台阶和渡船栓孔等,渡口岩壁上有不少石刻。参考轨迹是从水光渡北上会仙岩,可我们转了一圈却误入他人宅院,大门还锁着,只见肥鸡在院中溜达,未见有人回应,我们也只得原路返回。其实正道就在止止庵内,好在水光渡石刻也没让我们白跑一趟。
水光渡
会仙岩并不算高,与止止庵仅有240米左右的爬升,大部分路也在林荫下,怎奈天气闷热异常,气温一高,我的腿就迈不动了,一下就落到了后面。为了尽快登顶会仙岩俯瞰最美弯道,我没有按常规路从会仙岩北500米那儿绕行,而是直接从其东侧上切,可以看出上切路也是有人走的,不是特别难找。会仙岩顶南端毫无遮挡,东南可遥望大王峰,西南可将玉女峰侧面和三曲溪尽收眼底,三曲是个美丽的大弯道,犹如缠绕在玉女身上随风舞动的丝带。
会仙岩望大王峰
会仙岩俯最美弯道
闷热天气爬坡着实是费体力,从会仙岩下来后我决定先沿着山脊多走一段再考虑去天游峰,在等队友的过程中,不经意间看见一只蜱虫正全力以赴地往库缝里钻,幸亏发现的及时,否则又面临着去年五一歙县时要将虫子从肉中拔出的挑战。会仙岩北边不远处是升日峰,它比会仙岩高一点,峰顶是自东向西延伸的光秃岩石,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为身陡、顶平、麓缓,造成这种形态是因为有多种外力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流水作用、风化作用、重力作用等。因升日峰视野开阔,确实是看日出的绝佳场所。
蜱虫
升日峰
本打算从升日峰绕回其西南的天游峰,一看路况不是很好就略过了。没有登临武夷山久负盛名的天游峰,心里终归是有点不甘心。行至天游峰北部,看见有一山峰可登顶,便特意跑去拉了个抽屉(原路往返),怎料并不能看到南边比它矮的天游峰。这座无名峰的岩顶沙砾间竟有不少多肉植物,因此我将它命名为多肉峰。
多肉峰
后面到大王峰的路基本没有什么特别惊艳的景致,沿途倒是有不少岩茶地,我们漫不经心的闲聊,不知不觉间在路口走岔了,也懒得退回去,直接在阡陌纵横的茶地间穿行。大王峰的海拔虽然不高,却也不能大意,我又停下来休息了一会儿,并补充了一点能量。对大家来说,此时更需要的是水源,毕竟存货已经开始告急。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行至大王峰北一里处,忽见崖壁间有山泉流下,水质极佳,大家喜出望外,立即虎吞牛饮,穿过一个山洞,上面的泉水更大,我也趁机把瓶子灌满。
腹中有水,冲顶不慌,大王峰已然是囊中之物。大王峰又称纱帽岩、天柱峰,因山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仪而得名。海拔530米,上丰下敛,气势磅礴,远远望去,宛如擎天巨柱,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称,被誉为“武夷第一峰”。朱熹诗赞曰:“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大王峰顶古木参天,有天鉴池、投龙洞、仙鹤岩、升真观遗址诸胜。投龙洞位于云屏山房旧址登顶大王峰的途中,洞口实为两岩之间的狭长缝隙,最宽处只有约1.5米,为武夷山七十二洞之一,也是武夷山道教洞天中最享有誉名的。宋时,朝廷确定武夷山为全国10个投送金龙玉简洞天之一。自北宋乾兴至熙宁末的50多年中,共遣使投送金龙玉简20余次,以祈国家昌盛、皇族兴旺,所以称投龙洞。
大王峰顶
功成身退,问顶完大王峰旋即下山。南边的道路较北边尤为险峻,周围皆是悬崖峭壁,仅有一条狭小的孔道可供上下,最窄石梯只能放下一只脚。壁上有一方发人深省的摩崖石刻——居高思危,源自南宋郭茂倩所作的《乐府诗集·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刻于此处真的是非常应景。以大王峰四周都是悬崖峻岭的地势,且南北两边只有一个崖洞可以通行,其势之险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必也是山大王喜欢待的地方。幔亭峰虽然也在武夷山36峰之列,可有其身后的大王峰盖着,也就显得相形见绌,我们干脆直接略过去了。
再次回到武夷宫天色已黯淡,崇阳溪对面不远处就是三姑,两天的武夷山景区游也将画上圆满的句号。“未到名山梦已断,千峰拔地玉嶙峋”,宋代诗人陆游的这两句可以说是把武夷山的景致写的精彩绝伦,作为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武夷山展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它碧水丹山、曲径通幽、景色秀美,确实是值得细赏,也正如当地所产的岩茶一样回味无穷!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誉峯者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