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迹的艺术
循迹的艺术
户外徒步循迹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有些人仅凭观察和经验即可走的顺风顺水,有些人即使有精确的路线指引和先进的导航设备也经常走错路,有些人还能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双脚在山野中画出美丽的图案。
循迹无非是让自己走在通往目的地所途径的正确路上,这是一项入门容易的技能,却也是提升较难的技艺。循迹本身并非无迹可寻,掌握以下要点,可以让你事半功倍快速地成长为识途的老马。
汗血宝马
一、找一条靠谱的轨迹
找一条靠谱的轨迹是循迹的前提,参考性差的轨迹不但于事无益,而且会误导循迹者,甚至暗藏风险。选取轨迹有以下几个原则:
1.尽量选取实走轨迹。实走轨迹上会有运动耗时、均速等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路况。若缺乏完整的实走轨迹,由实走轨迹分段合并的轨迹也可以参考(此类轨迹没有运动耗时等信息,可通过轨迹点数来判断,实走轨迹的点数一般是里程的80~200倍)。非实走轨迹的点数要比同等里程的轨迹少很多,且往往直线较多,不建议参考!
2.选取近期记录的轨迹。山上的道路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季节、天气、植被、洪水、滑坡、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路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前往陌生的山野前,找一条最近记录的轨迹会省去很多麻烦。
3.选取相对清晰、完整的轨迹。由于记录者手机的设置等问题,有些上传的轨迹会比较杂乱,或存在漂移,或拉直线,为此要尽量多找几条轨迹来进行对比,排除非客观原因所形成的问题。若是用两步路户外助手,在地图界面长按确定一个点,用“搜周边”功能可快速查找附近的相关轨迹。
4.选取标注详细的轨迹。严谨的轨迹记录者会在轨迹上添加图片或文字标注,记录地名、路况或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样的轨迹更具参考价值。
5.采用原创者的轨迹。对于一些特定路线,比如图形类的路线,原创者记录的轨迹会更加严谨,细节把控的也会更到位。
松鼠
更多关于轨迹分析的内容可参阅火勺的《如何成为轨迹应用大师》。
二、循迹基本功
循迹是要让自己所走的路线与参考轨迹一致,表现在户外地图上就是两条线基本重合。若记录的轨迹向左偏离,则要向右回归参考轨迹;若是向右偏离,则要向左回归。除此之外,以下技巧有助于快速循迹:
1.将参考轨迹【加载到地图】,开启【导航】,并设置好【偏离报警】,“报警距离”最小可设成20米。当实际的行进位置偏离超过20米时,就要及时确认是否已走偏。
轨迹导航设置
2.若所走的路线为人们常走的成熟路时,现场都会有明显的路迹,循迹时跟着最明显的路走一般都不会错。
山路
3.留意轨迹中的标注,以及现场的路条甚至垃圾,这在路况复杂的地方尤为有效,因为路条或垃圾是前人活动的证明,意味着附近曾有人走过,据此可以快速锁定不清晰的路径。
三、路口处的抉择
路口是最令人头疼的地方,它暗含着多种可能性,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稍有不慎就会南辕北辙,化解这个难题的窍门就在下面。
1.注意路口处的轨迹拐弯。路口处的轨迹通常都有一定的拐弯,若是轨迹向左拐,说明应向左边的岔路走,反之亦然。
路口处的轨迹拐弯指明了岔路方向
2.善用参考指标。路网或OCM地图会将各条路径都呈现在地图上,叠加轨迹之后就可提前预判在路口处该选择哪条岔路。
结合路网提前预判方向(OCM地图中白色和红色线条为道路)
3.等高线的妙用。在道路比较密集或坡度比较大的区域,山脊、山坡和山沟之间的几条路会比较接近,这无疑加大了现场择路的难度,此时可借助等高线或OCM地图,通过轨迹所处的海拔高度可确定前进的方向。山脊的等高线为从海拔高处向低处凸,山沟则是从低处向高处凹,山腰的等高线通常没有明显的形状特征。
等高线图
四、切路和下撤
在徒步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需要切路或下撤,无论是否有预案,都要慎重应对。
切路通常指不完全按照计划路线行进,略过其中的部分路段,有出于主动的抄近道,也有被动的因走错路需要切回正确的路上。若是有路可切,则应尽量选择路迹明显、路况成熟易走的道路,避开路况复杂的非成熟路、需要爬崖的路、陡坡(等高线非常密集的路段)、山石沟、需要涉溪或过河的路、被冰雪覆盖的路等等。
若是无路强切,则需按风险可预见原则行事,具体包括:
①能看清一定视野范围内的地形与植被,比较理想的环境有高山草甸、植被相对稀疏的乔木林、农地等。
②草木茂密的区域、断崖、陡坡、滑坡地带、山石沟、水深或湍急的溪流、沼泽地、流沙、雪山、冰面等风险不可控的地方不适合切路,此时宁可原路返回或绕路,也不要盲目的冒险。
考虑下撤往往是遇到了一些情况,体能和心态可能都没有平时好,路线的选择与切路基本相同,不过要更加注重安全,即使好走的路需要绕远,也不要轻易涉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有居民点或交通便利的地方作为下撤目的地。
切路或下撤前先预判路况
五、因地制宜,灵活应对
轨迹仅是一个参考,切忌刻板地执着于轨迹,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下面是我前段时间在武夷山徒步的循迹案例:
5月中旬徒步武夷山的一条经典路线,但我们的目的地与常规的不同,网络上以该目的地为终点的轨迹比较少,下载的轨迹也没有任何路况标注。当我们下山到某地时,实际的行进路线与参考轨迹出现了偏差,我切回到计划轨迹处,找了一圈却没发现明显的路,且草木特别密,这意味着那轨迹要么飘了,要么是原本就没走对。我权衡之后决定还是按照实际的路况,从好走的地方下山。山脊在海拔1400米处被左右两条交汇的溪涧中断,参考轨迹似在汇合后的溪涧中或溪涧南边,我观察了两边的地形与环境,若按轨迹溯溪下行可能会有较大的风险,而溪涧北边看着要好走一些,遂趁着溪涧水浅迂回到了北边。山腰间隐约有一条通道,循此通道走二百米进入了一片竹林,且竹林里有人为采伐留下的痕迹,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循着竹林再走两三百米,茶园出现了,在茶园下方边缘临溪的地方还有一座桥,我们也因此安全到达目的地。假如我们严格按参考轨迹走,可能需要钻密林或溯溪,当时天色已黑,或许也能下山,但估计没有我们实际所走的路线那么顺利和安全。
紫线为参考轨迹,绿线为实走轨迹
六、重视循迹训练和经验积累
循迹水平不会凭空提升,这需要不断训练和总结经验,若平时总是习惯性地跟着别人走,不愿看地图及行进路线,那爬山再久也不会有多大的进步。负责人的领队都应严格要求队员学会看轨迹,并通过平时的徒步活动不断积累循迹经验。个人认为提升循迹水平的最佳方式是画图,常规的徒步路线有较大的随意性,而画图则要严格许多,稍微走错可能就会影响图形的完整性及美感,循迹者因此会不自觉的留意轨迹及每个路口,时间久了,循迹水平和路感自然就上去了。
循迹作画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抛砖引玉式总结,欢迎大家分享更多宝贵的循迹经验!
给火勺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