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吉安> 冰雪鹰盘山

冰雪鹰盘山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冰雪鹰盘山

2024-12-19 13:47:08 12474

【封面 鹰山雪路】

一般登山路线都属于先苦后甜的模型,登顶之前吭哧吭哧累够呛,爬上最高后就没啥了。这次却是反的,先甜后苦,且苦度更高。登鹰盘山顶只是小卡拉米,后面冰雪大世界更是一路嗨,再之后就艰难险阻难觅其踪都来了。用四字形容这次的路线,前期非常“哇塞”,后期全是“WC”。

​鹰盘山地处江西的吉安和赣州交界,但山顶属于吉安上犹县境内,因此也叫上犹鹰盘山。整座周围一大片山叫五指峰自然保护区,五指峰的得名是的确有具体的一串山峰远远看去如五根手指般矗立,如下图所示。这里侧面了一点,上次齐云山顶看的正面,只是远了点。

鹰盘山-五指峰,这俩的关系听起来有点拗口,可以理解为鹰盘山是老大但庶出,五指峰排第二但是嫡出,因此保护区大名继承权归嫡出,但论名气知名度则是鹰盘山。一个好的组合是嫡庶相互成就,彼此搭台,反之则是相互拆台。当然主要原因是鹰盘山差不多已经把水泥台阶路修到顶了,而五指峰属于无法攀登的五个绝壁顶,只适合远观。所以去五指峰保护区却只能爬鹰盘山,但的确又可以路过具体的真正五指峰附近,,,感觉没讲清楚。

一般叫山的都适合登,比如泰山衡山梧桐山羊台山大南山等等;而叫峰的危险系数高,比如大名鼎鼎的珠穆朗玛峰,世界K2乔戈里峰,广东K2龙斗峰等。这是个规律的话,的确应该登鹰盘山而观五指峰。

看下两张龙斗峰的峰长这样,需要攀登。

因此如果只到鹰盘山,则登顶后原路撤,属于带点野性的景区性质;如果是鹰盘山-五指峰-后面其他等,登顶后就不掉头了,继续往前顺着陡峭的山路先下再上,朝着五指峰方向前进。路过蝙蝠形下到大深V后有多种走法,取决于你的腿力。

鹰盘山海拔1722米,登山口已有1150米了,仅五百多的爬升不难。山顶有块断裂的石板写的是1720米,差两米问题不大,大数没错,尾数抹零就抹吧。从山顶继续往前走,路过下面这块断石板,朝五指峰方向。离开顶的那一步,也没了水泥台阶柱子这些保护,瞬间进入纯野路,且很陡峭的Z字型下撤,坡度起码六十。开启了奇幻、艰难与意外并存之旅。

这次原本打算是走的是鹰盘山-五指峰-蝙蝠形-石拐潭垇-竹子溜垇这条线的,约20公里爬升一千七。但前期在鹰盘山顶,尤其五指峰附近的一长溜冰雪大世界玩的流连忘返,不亦乐乎,耽误了后面进度。也没想到过了蝙蝠形后路况直转急下,密集的灌木又矮又硬又挡路,穿梭在数个无名小山头之间非常难走,而且小路经常沿着深谷悬崖边走,恐高还落单的心惊胆战。接着下一个大下高坡,七十度起码,开着轨迹都非常不好找路,和一哥们就直接走到了断崖前,发现不对劲立马掉头再看轨迹,努力寻找前队十分钟前走过的痕迹。下这种坡别乱走,很容易一骨碌滚下去,有些斜坡怕是有八十度,但是也别慌,寻找七十度以下的坡慢慢转下去。最后总算是找着了,先下一点再靠右转下去一点,再往左下一个横穿,幸好有棵倒伏的大树根部带起来的一大块土根借一下路,然后勉强找到能辨识有条很抽象的路了。

这个高下坡有一百多米,陡峭,处于山的阴面非常冰冷潮湿,地面有冰块冰霜那些,滑溜溜的一匹。全靠手抓树来抵消,是最危险也最容易迷路的一段,后队一波人就在这里找不着唯一的那条抽象小路了,还是领队返回去接的。

之后是一点乱石坡,过一块大石头后,再路过一个半步之遥的绝壁悬崖爬升,又是一通上上下下的晕头转向,追上大部队。下图溜着崖边走,右边是一个深谷和高大的垂直山体,别往下看也别抬头看。

大部队正走一个两百多米的大下坡,也是很密集的树木,典型的人迹罕至,草木啪啪打脸,坡度小一点但也有五六十度。一路下到深V的底部休息,晒太阳,吃东西,收拢所有的前队中队人马。

差不多了继续出发,深V的另一面,一个近三百的高坡,这次又是七十度,斜坡上站不稳。路径也非常不明显,要边走边找,到后面就自己找路爬吧,上顶就成,好处是树木竹林多,可以手抓借力,不然得歇菜。在这里接到后队迷路的消息,他们实在没找着那条抽象小路,不得已领队只好返回接人,并就近点直接下撤。因为按这个进度,他们要等领队上三四百米去接他们,再下来深V底,再上这个大坡追我们,时间上来不及了,俩小时起码。

我们上来立马又下一个小V,也是溜着崖边坡,再上一个更高的坡。之后彻底一股脑的往下,路过沙石区,沙土区,芦苇区,冰晶雪地区,人高的草原区,还得翻过几个溜边悬崖,石板陡坡,冷风巨大无比刮的脸疼。最后下到一个叫石拐潭垇的深V底垭口,也是个十字路交叉点。原计划是继续上对面的山往竹子溜垇去,但这次时间来不及,右拐下撤。

上面说上下几百的数字都是垂直海拔数据,不是路程距离。上三百的坡,就是指海拔爬高三百。

总结如下:

1.必带保暖帽子,保暖手套。据说头部的散热占据全身散热的三成,冬季全包后起码占六七成,所以包住头是冬季登山的一大bug。相对而言,山上的大风比低温更危险,这俩单出的话还能顶一顶,一起出无敌,必须靠保暖装来物理隔绝抵抗,否则冻感冒还是轻的,失温就不好搞了。布帽子线手套没啥用,比没有强点,保暖排第一。带头巾或许有意外收获,因为口鼻暴露在零下的寒风里也容易冻僵。带绒头套更佳,能把头连脖子口鼻全包了。手套露出两指一点,方便操作手机、捏拿东西啥的。保暖头套+手套,就几乎把全身最后一点暴露在外的皮肤也遮盖起来了,寒风无法直接带走热量,只能穿过层层绒棉缓慢的入侵。

2.基于风大的原因,所以要穿防风冲锋衣,中间层内衣有羊毛或抓绒的最好,美利奴足矣。不穿打底裤的话,户外裤就要厚一点。顺便也可以带大、小腿护套,护膝更佳,全套穿上相当于多了一件打底裤,不过是分成三段的,那种长筒的足球袜也是可以,一直穿到大腿,相当于多了条紧腿长裤。作为户外装备组合而言,包括衣物等,最好都可以单独又能迅速自由搭配组合。冷则一层层添加,热则一层层脱,吃喝用东西直接拿放,不要弄得随便动一样东西就要把包翻个底朝天,加件衣服要脱一堆。

3.登山杖一根够了,背包有外套的套上更好,不少的路是在密集树林里穿梭,人要经常弯腰甚至蹲下爬着走,背包不包起来容易挂住。如果是单纯的帽子也容易被挂掉,最好是可以扣住包头的帽子,连体衣帽也很好。

4.喝水的话,天冷不需要太多,背多了累赘。基于上周鹰石线的那个户外食物的视频,这次特意去面包店买了个提子面包,相当Nice,每次吃一两片配其他饮食,非常好。其次可以准备保温杯装半升开水,寒冷时喝两口瞬间由里到外都暖和了。

5.所有衣服装备在保暖足够的基础上越轻装越好,不然穿个棉袄保暖虽然够了,但笨拙的跟狗熊一样。现在明白那些爬雪山的人为啥总是慢吞吞在那挪,这才一千七的冬季山上,刚过零度的大风就把人冻的个个也变成慢动作了。温度越低,的确分子运动越不活跃。

6.一定要下载线路轨迹,且会看,会辨识方向,如果不会就紧跟大家一起走。带足电量,温度一低,手机电量可能突降一大截。因此手机也要做好保暖,我的放在衣服怀里的内口袋,接触体温就好了。

这次爬山时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法,就是我们不是多山多水来着,可以多开发点户外路线,想走台阶的台阶,想走野路的野路,想攀登的攀登,想一条线上同时有各种地形的一样有。凭借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的广大疆域,高原草原群山沙漠河流等等各种地形地貌,吸引全世界的人来这边户外,选出若干黄金路线组合,或者看个人能力自由组合去哪里都行,打造全世界的户外圣地,赚所有人的钱,顺带也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且不美哉。

路线像一条江,图文结合则像是一路接纳的无数湖泊支流小河,刷成一个长江流域的全行程图:

天气冷,现场也冷清

四点抵达,这点温度,再拔高五百米正好归零。

吃喝休整了半小时后下车出发。上次鹰石线就知道了,到登山口时如果不马上出发,就别下车晃荡,加上这次已经两次亲身体验了,事不过三。因为外面真的十分,特别,相当,超级,无敌的冷。吃点东西,喝口热水,让身体慢慢热起来,活跃起来。

月亮真亮,刚好农历十五

全队进山,只要动起来就不怕冷了

半小时爬升到一个拐弯处,再往上右拐就进山脊线了,直接暴露在大风之下

搁这躲风,人人已经全副武装到包头了。就是俗称的人教人不会,事教人立马会。

收拢队伍后继续出发,马上变景区。

第一个路标,鹰盘山。

第一堆冰晶,全趴地上

树上的冰挂,山里的月光

松针带雪青且白,越是高寒心越欢

同角度两张月色云海,橙中带青

青中带橙

三张台阶如廊桥,第一张桥的背景

第二张桥的本色

第三张桥之众相

两张头灯下的山坡,远近皆光影

这张更有夜途的味道

第二个路标,知道了你是鹰盘山。

合影留念,个个全副武装,脸都只露半张,冷冷冷冷冷。

长发如帽,仅限姑娘

登顶

占领

日出东山红似火

月落西海淡如云

视频山顶转一圈

大家不仅仅只是想看日出

更因为冷从背后这边来,山坡全是冰雪风

第二张更广,一看就嘎嘎冷

无人机起飞

操纵

欣赏一波高空俯视山顶大片:

山顶向阳面

山顶背阴面,全是冰雪

航拍视频

山顶的木桩铁链

日出之前

之后

山顶合影,第三个标

山顶来的方向,诸多保护

往山顶的方向,红旗招展

越过山顶,前方将要经过的起伏山峦

第四个标,写的1720米,看字体和断成两节,怕是有些年头了。

横拍有气势

合影更佳

拍完列队下撤,先直下后急拐陡坡

这一段颇为危险

石坡山脊

崎岖难行

见缝插针的行走方式

路过半山坡的一棵小雪松

下到底后回望顶峰,那一边正规景区台阶栏杆,这一边陡转直下石头林立,都是他鹰盘山顶。

再重复一下,个个都戴了帽子,不然真有你好受。

冰松奇缘

颜色上这张更还原

走远一点回看,山顶的柱子铁链还清晰可见

雪松合影

小顶合影

队伍成游兵散勇状

走在其中的时候其实并不觉得,当回头时才发觉,不停的脚步真可以丈量无论多远的路,多高的山。

山高树更高,光亮心更亮

第五个路标,鹰盘山哦耶!!

沿途三张日出雪松

苏醒的群山——朝向太阳

苏醒的群山——背向太阳

又上一山头,回望主峰

第六个路标,老鹰必须盘飞在此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赶脚

有人来了

前方五指峰

这张是七月份从齐云山顶远距离看五指峰正面的模样,这次近距离多看点,来都来了。

钻入一个草路上的临时冰挂区

出来后一键六连之大家下巨坡了

小姐姐抢镜

坡度六十左右

屈膝的弯腰的是常态,站立的只能是休息

又爬上一个小山包,再回看这个大石坡,小一百的海拔就这么没了。

路过一棵冰晶树

冰枝漫天

恋恋不舍,也得撤了

树下视频:

太阳已经升起来了

五指峰也更近了

继续爬坡

爬上来回望主峰,难以想象刚刚是从最高处下来的。

靠石,躺架,生火露营的佳地。

前方队伍又在爬坡,这一路前后还有无数的坡,上上下下,起起伏伏,跟三水倒有点像。

松树标配,很多都喜欢长成这样,顶不明显,横枝堪比树高,遮阳不遮光。

地图显示五指峰就在右边,实际太近反而看不出来

坡的正面,像不像开了瓢

众人爬大坡了

往往上头会有一棵显眼的松树

路人与树,形影相随

浩然正气的感觉

其树根无法深入岩石,但需求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横向地面延伸。怎么形容呢,有生命力的枯枝,自找出路。

一棵幼松,针叶都带黄了,在这种贫瘠的岩石地面,小小年纪就承受了不该有的风霜。

远视山下的赣州小镇,上下房子盖的组合起来像一个大鸡蛋圆。

更远处的风车组

一面雪松一面坡

一个小U

独自爬升

继续追赶

层峦叠嶂,横竖同景两张

一棵天然标准的圣诞树

胖诞

瘦诞

两棵塔诞

一株独特的雪松

正面

侧面

合影

继续下坡

对面山坡的人

Z字上坡

上着上着队伍就零零散散了。常说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其实逆风逆水也一样。疾风知劲草,逆水行舟,上坡自然也一样。

坡底的冰枝

回望刚刚下来的山坡

青与白就这么组合搭了,像不像北极圈针叶雪林

此处视频版:

刚刚路过的应该是五指峰真身

一个尖,你得出2才行,初二还有一个半月。

再爬坡上来的垭口,遇见一棵板正的大雪松

泥地混着冰丝冰片冰条

继续往前,进入冰雪世界大通道

全景

前面左右各一棵大松树,这是左边

右边

迎着冬日

另一棵,漂亮!

继续往前的一排雪松

披挂的冬松

雪绒

轻松的走在这条山脊上

惬意

一对

一家

一群

冰雪区视频:

下坡完了继续上坡

在这个坡顶补充能量

两张人物景

这张更甚

吃饱喝足,继续下坡。上下人生坡不尽,坡回路转又一坡。

路边的冰尺

冰枝

冰花

五指峰在后了

又爬上一坡,帽子帽子帽子,没头巾戴口罩也行。

大队继续

雪枝合影

冰特曼

四张形色各异的雪松

继续爬坡

冲顶

岩石遍地

一棵独苗。这么干巴没啥养分的岩层地面,草都不长,却能长松树,能种到沙漠里去嚒。

山登绝顶我为峰,峰回路转我为松。

五指峰更远的后面了。从山顶下来后,一直有空就锚定它,来判断大致距离,方位,和闲心。

这是后方刚走的路

这是前方的千篇一律

U底有人

下到底时可走左边小路进入林间,不必爬这个大坡

指示牌,也叫遂川鹰盘山

侧翼蓝天白雪

一组松树戴雪

好多冰特曼造型

进入林间雪原小路

视频版沉浸式穿梭雪林

林海雪林出口,这段路不可错过!

一棵小松,其背阴处的雪草地就是它最初的树影,大自然的细节拉到满满。

苔藓

再爬一坡

再入一林

林间视频:

对面的雪坡和脚下的苔坡

又一株幼松

这算不算是独门立户,以后是彪形大汉的参天大树还是美男子迎客松,看你自己了。

这里大片的泥土层坡,没有草,奇特。

蝙蝠形,一个重要地标。这里地势开阔,平坦,海拔1540米为附近最高,适合休整,拍照,以下是周围风光。

幼根

雪苔

苔藓草甸

成片像倒伏的雪树

雪白与雪蓝不分了,蓝+白

又像趴着

早有冬阳立上头

泥土坡

一片群山背向

五指峰

中间偏左的远方那个最高

应该就是2042米的齐云山顶,上次从那看过来五指峰,这里连他俩一起看。

这个角度看五指峰还比较正面了

两张航拍蝙蝠形

第二张更搭

大伙在此拍照留恋

雪石奇观

离开蝙蝠形,开始进入密林+大高坡区,真正的难走开始了,前面一路都在玩。

冰雪地

无处不在的灌木林子硬邦邦

路不像路,开路

林子穿得令人麻木,三张路过几个山头的一丁点空旷风光,舒缓一下心情

来时的山,情有独坡的感觉

在大拐弯那进入高坡直下,看这密集的等高线迅速下降,就知道有多陡了,林间没有明显的路径,但按轨迹走大概可行,考验日常对野路认知的判断。一般是努力寻找被踩过翻动过的地面,树枝断口,可能像被手抓过的树干包浆等,最好莫过于能看到人类遗留的痕迹,彩带,包装袋,各种瓶子那些。

这段又陡又容易迷失方向

阴暗潮湿

到处都是冰碴子

安全时它们就美丽,反之是烦躁

路过一棵大粗树

石头路,完全不像有人走过的

路过最危险的绝壁崖边

往上看有山势压迫感,往下看虚空坠落感,所以只盯着脚下的路即可。

走过来回头看看,

从右边的顶峰速降,拐到左边山石下面的悬崖边路过,心有余悸还

尾队拍的在这里迷糊

接着一个大下坡,两百多起码

一路有无数这种的小树枝阻挡,它们没有长成一棵大的,早早就分家了。

进入相对开阔区

又钻入一条竹林沟

山沟沟里看树枝山脊阳光

一排老松树

到达深V底部,这里地势相对开阔平坦,在此休息,并收拢前队中队和落单的队友。

左右两边都是大峡谷,所以从峡谷上来这里就是垭口,而从两边山上下来,这里就是深V。它没有变,你从哪个方位来,决定了它在你心中的地位。

大家休息,这块地方挺好,远方俩峰就是刚刚说的从哪下来

这是前方还要登的最后一个大坡,差不多三百爬升,坡度七十,站立不稳。

休息补充

继续出发,爬上半坡再看对面,尾队还在最高那个坡下迷路,领队发现他们走不出去后,呼叫别乱走了等他来接。这一下又一个大上,铁人!

就在最高峰下右那条白色雪线的偏左一点,十分陡峭也难寻踪迹,尾队还在里面打转转。当时和一哥们走的靠右了一点,直接走到悬崖前。之后立马掉头往上爬,重新按轨迹找路,要先下再靠右一点。

这边的坡上也有冰碴

还有与山斜面垂直的松树,上次狮子口也这样

一通乱爬,差不多又回升到与对面齐高了。这段就是乱爬,路径非常不明显,说没有也差不多,靠你自己往上爬就对了。登山杖在这是累赘,手套顶大用,一直要抓树枝竹条,浑身敏捷度拉满。主要也是前期走了挺多,这里又来一个大爬高,精力耗尽。

冰树花

晶莹剔透

爬上顶后发现还有一个小V,之后再上面前这个藏在后面更高的顶才行。

右边前队已经走在山脊线了,看起来进入芦苇草原区

四个小伙伴已经出发

这是在扒着路走

亲自体验一把,密集的矮竹林,还行

此顶是附近最高峰,视野开阔,回望一番,又是五指峰直入眼帘。

开始下撤

一个角度,两种颜色

隐入草丛

刚刚的最后一个山顶,众人布满山坡,是不是各找各路胡乱下坡。

也走到了十分钟前在对面看过来的山脊线芦苇草原区

五指峰,最后能看到的一个视角,之后就下长坡了

再往前走一点开始左拐,下这个大长坡,一直到底

一组长坡景色如下:

沉浸芦苇其中

草原区

青黄随便接

日光浴

倔强的小树

这张芦苇荡

芦苇花

芦苇天空

芦苇竹林

回看最后的雪坡

走过这一段的视频

山坡稀疏的队友,这段路况友好

时不时可见冰块

最后一个弯降

马上到底,这是深V底的对面,原本是打算继续上山走竹子溜垇再下撤的。

下到底往上瞅,这也挺陡哇,两百多的爬升,体力还够,但时间不够了,决定全员在此右拐下撤。此处深V垭口叫石拐潭垇。

顺着这个大峡谷的左侧一路往下,走到最远处的山谷里就到了。走了走了

路过一出垮石区,山势狰狞

越过碎石区

挨着山边走

又是宋代美学,深山里的石阶

石头栈道

回看这段栈道

先人们的杰作👍

这条下撤路相对有迹可循,但也各种倒树不断

一根野鸡羽毛

枯枝败叶满地,踩上去软绵绵的

透过林间的阳光也满地

树木虽然不高大,但也遮天蔽日

竹林区

楠竹

下午的林光

一条小山沟

树杈在竹子上,竹子杈在树上

一路下到机耕路,注意要右拐,这里有点反常识。

这该是竹林种植区,不像山上那些这一棵那一堆的散养区。

林间大路

山民伐的竹堆

挺标准的大竹子

三人行,必有第四人拍照焉。

初见柏油路

立体山景

对面的高低远近各不同

前方到达文明区

跨过溪流,夏季不知道多美这环境

大家赶往指定集合点

晒腊肉,猜一下为啥晾那么高

扛竹子,五百一吨

此桥可通往起点登山口

终点路标牌

右边的溪潭

左边的滴泉

青瓦白墙,江西非常多徽派风格

纯手工

茶园

路过五指峰大峡谷漂流

漂流小水库

漂流弯道

这张有点味道

下游的竹子桥

大狗一路跟随,不知是去别的村子谈朋友还是打架

景区有且仅有一辆大巴。场地路面还可以

路线总略图。起点出发后,原计划走蓝色线全程,结果大队走的是绿色终点线,尾队应该走的是往上的紫橙线。所以他们要绕过大山赶往我们目前定位所在地的路口汇合。

插播一个尾队开路的视频,爬着走的,难为他们了

在这等人时无意间拍的一张无法描述的夜景图,像动漫还是玄幻,星际还是黑洞。

接到尾队后全车出发回深。

数据上18.75公里,刨去最后四五公里柏油路,实际最多14公里山路。累计拔高才1039米,这就比梧桐山高一点罢了,但耗时挺长,热量消耗也挺高,赶上茶五的消耗了。整体有点像去年也是十二月份走的雪山嶂-金竹嶂那条线。下的坡也大,一个大坡就三四百。

​这条路线是集合了高,美,雪,冷,陡,密,诸多起伏的因素。​路线不算长,所以体力尚存,但精气神空了一大截;血条还有一半,蓝条只剩一滴。前面一路目不暇接的,看到眼累;后段手不暇接的,身累。这俩一组合,上车后心累。因此回城的路上不仅车里只有大车发动机的声响,群里也是静悄悄无人发图。

34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万里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万里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