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两步路数据,破解陡坡难题

户外徒步,如何正确识别陡坡风险,是绕不开的难题。巧用两步路数据,即使不亲临现场,也可以有效判断陡坡风险,增加安全性。
第一步:看等高线
等高线的密集度(间距)与坡的倾斜度相关,等高线越密集,证明越陡。
图1的两座山的高度差不多,但“白云顶”的等高线比“千秋岭”密集,"白云顶"比"千秋岭"陡。

事实也如此,图2的正中是"千秋岭",右后是"白云顶 ",谁更陡,一目了然。

*如果几条等高线汇集在一起,那是断崖,需要10分警惕。
第二步:看陡坡的照片。
一般情况下,用等高性基本上可以判断陡坡的倾斜度。但等高线在个别地方可能会错,特别是距离很短的V型山坳处。这时等高线无法完全反映真实情况,要结合所在位置的照片进行判断。
图3是一条中山秀丽湖附近,从西往东走的轨迹,只看等高线,是缓慢下降,应该没什么风险,但实际这里却有个深V。

图4是从西往东走,在V底向上仰拍

图5是从V顶俯拍的照片

这么陡的V,光看等高线是发现不了的。
如果线路没照片,可将光标(手指)移至线路上下坡处,按下后,点选"搜周边",找其他人发的照片(图6)

个人经验,坡底仰拍(如图4)与坡顶俯拍(如图5),受拍摄角度的影响,都会低于实际倾斜度,而坡中侧拍照片比较接近实际(如下图7)(非上述的图4图5所在的V)
从反映倾斜度的准确性看,坡中侧拍>坡顶俯拍>坡底仰拍。
如果从坡底照片都能看出比较陡时,那不用说,现场就肯定非常陡了。

通过坡底,坡顶,坡中的照片,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就能比较准确识别陡坡的风险。
如果想准确量化陡坡的倾斜度,
可以分别计出坡顶与坡底的路程差和海拨差,
查找初中函数表sin值,找出对应的角度。
还是以上述中山秀丽湖的V做例子
图8是坡底的路程,海拨的数据(2.24km,239m)

图9是坡顶的路程,海拨的数据(2.26km,251m)

路程差=2.26-2.24=0.02km=20m
海拨差=251-239=12m
12/20=0.6
查函数表sin值,角度约为37度。
这里没考虑上下坡走"之"型路,默认直线上下。
实际的路程差应该再少点,角度大于37度。
粗粗一看,37度并不陡。但大家经常上的楼梯,一般小于30度。而且楼梯的每一级台阶都是平的,楼梯都是有扶手的。每上一段,都有一个小平台。所以你上楼梯不费劲。但上述这些,户外的陡坡都没有的。
而在日常生活中,超过45度的,都只能用装修的A字型的爬梯😂
没有对比,就不知厉害。
中山双合山附近的网红坡,"绝*坡",坡底坡顶的路程差和海拔差如下:
路程差=3.77-3.42=0.35km=350m,
海拨差=239-67=172m,
172/350=0.49,
角度才30度,很多人都喊爬不动了。
户外,超过30度都是有难度了。
第三步:看分析图
如果此轨迹没有坡底、坡顶、坡中的照片,还有一个方法。点轨迹的右下角的"分析图",
将光标移至坡底,记录路程与海拨数据(图10)

将光标移至坡顶,记录路程和海拨数据(图11)

按上述的方法,计算坡底与坡顶的路程差与海拨差,再查函数表sin值,找出相应的角度。
用分析图的方法,坡底坡顶的准确值有误差,计算出的结果也不够精确,但"有"总比"没有"好。
判断倾斜度,只是解决了陡坡难题中的一项。浮沙坡,滑泥坡,小碎石坡等不同类型的坡,都各有各的难度,不可小视。
事前每一项的准备,都是为户外活动添上一个安全扣。再精彩的旅途,也比不过推开门时看到永远为你留灯的家人。
给zstravel136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