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深圳> 【文化散文】从五岳、三山到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从集体叙事到个体觉醒的转身

【文化散文】从五岳、三山到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从集体叙事到个体觉醒的转身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文化散文】从五岳、三山到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从集体叙事到个体觉醒的转身

2025-09-05 19:01:43 7448

题记:少年时便向往山野,曾梦想如徐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亦向往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洒脱。二十年来踏遍青山,五岳登临,三山览胜,十大非著名山峰已访其八。近日感悟愈深,特撰此文以记之。

中国的山岳,从来不只是自然造物,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从帝王封禅的祭天仪典,到文人墨客的寄情山水,再到当代驴友的登山徒步——中国人与山的对话,始终铭刻着时代精神的印记。

从五岳的神权象征、三山的人文寄托,到“十大非著名山峰”的个体觉醒,登山行为的演变,实则是一场关于“人如何定义山、山如何映照人”的精神嬗变。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形成了三重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的精神范式:五岳代表儒家秩序,三山承载道家审美,非著名山峰象征个体探索,共同构成中华山岳精神的三重维度。

一、五岳:帝王的天命祭坛与秩序象征(第一重:君权天授的宇宙观)

“三山五岳”作为中国名山体系的核心概念,其形成与演变贯穿数千年文明史。

五岳体系肇始于先秦祭祀传统,《周礼》所载“祭五岳”之制,源于原始山神崇拜与五行方位观念——东、西、南、北、中五方对应木、金、火、水、土五行,为山岳体系奠定了最初的哲学基础。

泰山玉皇顶的封禅大典,使五岳成为“君权天授”的具象表征。自秦始皇首开先河,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相继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彰显“天命所归”与天下太平。岱庙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中,皇家仪仗与山神巡游交相辉映,恰是权力借助山岳确证合法性的视觉宣言。武则天独选嵩山封禅,更凸显山岳作为权力地理符号的灵活性。

至汉代,五岳观念趋于成熟。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诏令,将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天柱山、北岳河北曲阳的大茂山(古恒山)、中岳嵩山)正式纳入国家祭祀体系,标志着其官方地位的确立。这一以中原为中心的择取标准,暗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神学。

此后,五岳称谓屡经变迁——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诏定湖南衡山为南岳,强化对南方的统治象征;明清两代对北岳所在地争论不休,最终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诏令将北岳祭祀之地从河北曲阳移至山西浑源,自此山西浑源的玄武山被正式确立为北岳恒山,形成今日五岳格局。然“五岳为天下中心”的核心逻辑一以贯之,历代调整实为中央政权经略南北的战略宣示。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有云:“失恒山则天下之势必至倒悬”、“弃华山则关中不守”。恒山作为农耕与游牧文明的缓冲地带,华山扼守关中通往中原的潼关要隘,五岳不仅是祭祀对象,更是王朝疆域的“精神界碑”。

二、三山:从神话仙境到人文圣地的蜕变(第二重:文人精神的个性化寄托)

较之五岳的官方属性,“三山”概念的演变更具民间与文学色彩,标志着文化精英的“山水转向”。

“三山”所指历来众说纷纭:一说出自战国至秦汉方仙道传说,指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承载古人长生幻想;当今主流观点多指黄山、庐山、雁荡山三座文化名山。

李白诗云“三山半落青天外”,将南京西南长江畔三座山峰纳入这一体系,完成从神话概念向地理标识的初步转型。此后,在文学与地理概念中,“三山”的内涵不断流变与丰富,如后世形成的镇江“京口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等说,进一步拓展了“三山”的文化外延。

真正的蜕变始于魏晋南北朝后,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兴盛,黄山、庐山、雁荡山凭其殊绝景致进入主流视野。道教赋予黄山“黄帝炼丹”的仙迹传说,佛教则为雁荡山增添诺讵那尊者道场的故事,而文人墨客更使其超越地理属性:谢灵运的山水诗重塑了文人与自然的关系,李白“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的浪漫、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的哲思,共同将三山塑造为可与之对话的精神知音。


三山精神各具特色:黄山以奇松怪石成就自然美学典范,其景观成为新安画派“师法自然”的核心题材;庐山因佛教东林寺、理学白鹿洞书院熔铸儒释道精神于一炉;雁荡山将火山地貌与“秋雁栖峰”诗意融合,兼具地质科学与审美价值,补全了五岳体系缺失的南方山水话语权。至明清时期,三山终与五岳并称,共同构成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山水范式。

特别要提到的是,徐霞客是文人中的“叛逆者”,他的旅行方式和目的与传统文人有明显差异。传统文人的出游多与仕途、酬唱、寄情山水以抒怀等相关,往往带有较强的文化应酬或情感寄托色彩;而徐霞客以考察地理、探索自然为核心,行程艰险,注重实地记录,这种专注于游历本身、带有探索性的特质,更接近现代驴友“体验自然、挑战自我”的特点。徐霞客是穿越时空的“第一驴友”。

三、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解构与重构中的“个体觉醒”革命(第三重:平民时代的自我证悟)

及至现代,集体意志主导的山岳文化在个体意识觉醒中迎来变革。

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汇聚专家与读者、网友之见,以“原始生态、地貌多样性、文化独特性”为准绳,评选出“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彻底剥离帝王封禅与文人题咏的光环。这些海拔1000-5000米的山峰因“非著名”而保有原始野性,成为平民户外运动的圣地,标志着山岳精神从精英话语走向大众时代,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此后,全国各地户外组织与登山活动风起云涌,自带某种反叛基因。卫星导航与轻量化装备在降低风险、普及户外运动的同时,也重塑了人山关系,既将部分未知探险转化为可控体验,也重塑了人山关系;AA制分摊与商业俱乐部并存,打破等级化登山体系;驴友自发命名的“伤心大草坡”、“绝望坡”等土俗地貌称谓,取代帝王赐封的崇高性,彰显草根话语权。

这些山峰各具精神象征,将登山升华为“存在主义实践”——即在极限环境中,通过对自我选择的担当来界定自身存在价值:韭菜岭因高强度徒步被驴友称为“湖南K2”,瑶族圣地千家峒的文化血脉与极限挑战精神在此交融;船底顶因复杂地貌成为“广东驴友毕业线”,草根命名权解构传统神圣性;扎尕那藏寨石城与吐蕃时期六字真言石刻并存,成为自然与文明共生的活态见证;海陀山以海拔梯度植被变化,成为户外爱好者的生态课堂;鳌太线曾以高难度穿越考验个体韧性,2017年11月,陕西官方发布公告禁止所有人员穿越,其生态脆弱与事故频发成为现代山地伦理的警示标志。

这些山峰颠覆传统价值评判,实现向自然本真的回归。雪岭火峰凭借第四纪冰川地貌与高山杜鹃花海之景,融合彝、苗等少数民族山地智慧;佛顶山作为黔金丝猴栖息地、仡佬族傩文化载体,展现生态与人文的双重价值。

实则,十大非著名山峰不过冰山一角,今日驴友足迹早已遍及神州山野。藏区雪域神山与高原海子成为背包客心驰神往的徒步圣地,神山的宗教意蕴之上,又叠加了驴友赋予的精神寄托。更有历代**关隘、商道古道,如太行八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徽杭古道,同样被驴友赋予新意——他们在探索中偶遇古代遗迹,使个体探索与历史痕迹不期而遇,促成古今精神的对话。

人在山野中直面孤独、恐惧与自由,借助科技、装备与团队协作,践行“敬畏自然却不臣服于自然”的现代山地伦理,完成从集体朝圣到个体觉醒的转变,实现从“仰视”到“平视”的根本跨越。

四、结语


三山五岳乃华夏文明的系统结晶,源于原始崇拜与政治需求,凝练“刚柔并济、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核。而这种“三重跃迁”实为交融共生——今人登泰山仍震撼于其历史厚重,小五台连穿则享受挑战乐趣,体现文明记忆与当代实践的辩证统一。

从五岳、三山到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是中国人认知的深层演进:从权力的山到文化的山,再到每个人的山;从集体叙事到文人情怀,再到个体觉醒;从仰视神性到寄寓情怀,再到平视生命。

于我而言,山岳早已融入生命的脉络。青年时,便与同窗踏遍华山之险、嵩山之峻、恒山之幽、大五台山之圣、中条山之秀,群山见证了我们热烈的青春。而今携子重游,衡山云雾中为他指点江山,黄山奇松下讲述地质传奇,庐山瀑布前共享自然之趣,泰山日出时分见证生命轮回,雁荡夜色里细数文化传承——山还是那些山,我却从登山者变成了引路人。

真正让我领悟登山真谛的,却是那些“非著名”的山野。在船底顶落日峰顶,以橘皮为杯共饮人头马的酣畅;韭菜岭山谷中,猝不及防遭遇“蚂蟥雨”的惊心动魄;佛顶山脚下,赤手捕捉稻花鱼的野趣盎然。连续25小时穿越武功山与明月山的极限挑战,在雪岭火峰之巅埋下梦想“漂流瓶”的浪漫时刻,小五台山金莲花海的视觉盛宴,海陀山上与消防人员的意外对话,扎尕那与“小鸟户外”队友们从陌生到好朋友的温暖情谊——这些片段共同编织出一幅属于当代登山者的精神图景。

山岳亘古未变,改变的是登山之人及其精神追求。在与山的对话中寻觅更强大、更自由的自我——这便是登山精神千年传承的真谛。

(版权归作者所有)

13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江湖醉子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江湖醉子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