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北京> 一座6000米级的真正宝藏级雪山——贡嘎卫峰6410米金银山攀登纪实

一座6000米级的真正宝藏级雪山——贡嘎卫峰6410米金银山攀登纪实
8月2日至10日,我和另外两位伙伴相约从重庆出发,参加了成都逍遥客户外组织的贡嘎卫峰海拔6410米金银山的定制团攀登活动,三名队员中两人有幸登顶并安全下撤。
作为大名鼎鼎的蜀山之王贡嘎最南侧的一座独立6000米级卫峰、一座无论从风景、线路、难度……任何维度来衡量,都能超额满足爱山之人对真正的6000米级雪山全部想象的这样一座金银山,在实地完成对她的攀登以后,我发现她之前被大家完完全全的忽视和低估了。出发前近半年时间,我在网上收集这座山的资料,除了2018年金银山首登者逍遥客领队张少超在8264上的发帖,其余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少之又少,登顶记录就更难找到了。
就是如此低调的一座山,却带给我足够的惊喜,对比此前我所登顶过的四座雪山(哈巴、三峰、雀儿山、那玛峰),个人客观认为,金银山无论从线路丰富性、风景、攀登强度……都全面碾压了这四座。还在为雀儿山关门遗憾吗?攀登过金银山你就会忘记这件事,因为无论从任何方面衡量,金银山都只会是雀儿山的Plus版甚至是完全越级版(虽同在6000米级,但仅攀登落差一个指标,金银山3700米,雀儿山2000米,就远非一个量级)。
多年没有写贴了,完成一篇帖子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特别是认真地完成。就是这样一座足够低调被人忽略的宝藏级雪山,让我不怨其烦,想为她写点什么。通过此贴,希望能让更多真正爱山的山友了解她、走近她。
























什么是金银山?
她是贡嘎主峰南边相距约10公里处一座海拔6410米独立卫峰,千万年来与贡嘎主峰和海螺沟遥相呼应(图1图2图3);
2018年人类足迹第一次触及她的顶峰(由逍遥客张少超等两人首登,8264有发帖记录可寻),至今登顶人数不到20人(不含向导协作)
虽然海拔不高,但因为贡嘎山区地势原因,形成巨大落差,攀登落差超过3700米(山顶到山底攀登起点的垂直距离),贡嘎主峰及其多座卫峰落差也超过了珠峰南坡的落差(约3600米)(图4图5);
蜀山之王贡嘎及其主要(南侧)6000+级卫峰(图6、7、8、9)。








金银山西坡山体威武雄壮,从贡嘎卫峰三连峰(又名神鹰峰)和贡嘎主峰方向看,金银山形似一尊神兽(图1);从金银山西南坡攀登路线方向仰望,其西南侧山壁和山脊,又似乎有一躺一侧两张人面(图2画圈处),颇为神奇。
从山体东边海螺沟景区一侧,金银山东坡则形如折扇(图3、4、5、6);金银山与三连峰共同成为海螺沟景区地标雪山,亦因东坡常年有日照金山美景,故得名“金银山”(图7),如大家去海螺沟旅游即可在景区看见此山(东坡),但她的适合攀登线路则在南坡;
天气好时,数百公里外的成都市区亦能看见她的身影(图8、9)。
选择攀登山峰时,个人一度因为此山名字金银山略显俗气,不如贡嘎其他卫峰如爱德嘉、嘉子峰、诸多曼因名称好听而差点放弃此山,笑~~其实此山名称是取意“日照金山”之意,而且的确名副其实,东坡西坡两面山体日出日落没有遮挡,都能照耀。










日照金山常伴,于是谓之金银山。
此次攀登在c1冰川末端(4900)以上西南坡设c2(5500)、高c3(6200)两个营地。
攀登实景若干。















个人过往攀登经历
几年前电视里偶然看到一部攀登《梅鲁》的纪录片,入了雪山攀登的坑。四年多来先后五次参加各个商业队攀登,依次登顶过哈巴、三峰、雀儿山、那玛峰四座雪山。相对雪山的海拔,个人对雪山的攀登线路或者雪山本身的山形更有兴趣,而且我也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更高海拔雪山的攀登。攀登过几座入门级雪山以后,一座雪山对我而言的吸引力,排第一位的一定是线路,要有特点,而不仅仅是海拔。
金银山是自己第五座雪山,也是目前为止感觉相对最难的一座,无论线路难度、体力强度,当然风景总体也成正比。线路的丰富性、强度或风景而言,金银山对自己攀登过的前四座几乎都是碾压的存在,包括同为6000米的雀儿山。金银山的强度和体能消耗,我和攀登的队友感觉,大体是两个雀儿山或是三个那玛峰或三峰的叠加。
顺带回忆一下,哈巴——三峰——雀儿山——那玛峰,大家可以从穿着上看出一个雪山小白的进阶之路(虽然装备上依然还是相当的不咋地,笑~~)





体能准备
2019年开始业余时间系统练习跑步,本次出发前进行自测,1000米能跑到3分以内、1500米跑进5分以内、3000米跑进11分以内,5公里跑进20分、半马跑进135,虽然离国家田径运动员标准还有差距,但在普通跑友里也算说得过去。本以为会比以往爬山更轻松一些,然而上山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两年没有上过山了,连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方都没去过,此次到了3500以上就开始出现喘气和头胀,虽然到6000以上高营还能睡着觉,但高海拔行进中的喘气严重消耗了体能,状态还不如同行队友,更别说那些在高海拔生龙活虎的协作了。
个人体会,平原平跑虽有助提高体能,但并非高海拔攀登最贴合的锻炼科目。对攀登雪山最有帮助的依次是:一是个人体质,也就是对高反的适应性和抗受力,这个除了先天遗传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很难改善;二是户外爬山徒步,最好负重,这才是最贴合雪山攀登的模拟运动方式;三是负重爬楼梯;四是健身房各种楼梯机椭圆机,加抗阻。单纯的跑步效率靠后。个人体会,供参考。




目标山峰选择及出发
同伴还未攀登过6000米级山峰,于是此行的目标自然也就在6000米山峰中进行选择。雀儿山、阿尼玛卿相继封山以后,国内6000米级可攀雪山一时青黄不接,抛开西藏那座近乎旅游性质的洛堆峰先不说,(玉珠峰的山形对我们也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对山友态度相对友好包容的四川地区主要可登6000级山峰几乎都集中在贡嘎山区。去年勒多曼因的商业登顶一度让我们眼前一亮,但碍于商业队行程安排略觉冗长,加上雪脊线路看上去略感惊悚,暂时搁置;中山峰一度也进入我们视野,但7月上旬我们决定前往金银山时,中山峰暂未有商业队探路登顶(高立个人那次不算在内),中山峰低海拔的蚂蝗也是一个忌惮。
正在纠结之时,首登并主做金银山的逍遥客在7月中旬传来带队6人登顶消息,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激励和信心,金银山半年来也一直在我们目标视野,贡嘎独立卫峰的位置、子干沟的进山线路、丰富的地形地貌、海拔4000以上其照片中陡峭的山形和冰川几乎没有缓冲地带一气呵成、3700米与珠峰南坡相当的攀登落差,都对我们有着巨大的诱惑。
为了确保登顶概率,我们选择了2比1的定制团,即3名队员,6名协作(首登者张少超亲自领队),另有背夫若干负责到 BC及C1营地的物质运送(金银山地势陡峭,马匹只能到达4200左右位置,不能到达C1海拔4900营地)。
时值疫情,我们一行三人从重庆连续自驾7小时绕开疫情风险城市,到达山脚的草科乡(那玛峰攀登基地同在此乡)。从接近性看,金银山是优秀的,如果成都开车4小时即可到达山下的草科乡,乡里吃饭、超市、简易酒店都很便捷。出发前手记的物品清单(请忽略我潦草的字迹)。








第一日
早晨9点从海拔1500米草科乡出发,乘车沿田湾河界碑石(多数路段同那玛峰车辆进山路线,至子干沟沟口分道,那玛峰进山则是经巴王沟进贡嘎沟)车行40分钟爬升1200米达到海拔2700米徒步攀登起点。车离开草科10分钟后手机就没有了任何信号,此后攀登全程直至下山回到草科乡,仅移动手机在海拔6000以上至顶峰路段有通讯信号(但不能上网),以上切记,我们此行全程使用商业队提供的卫星电话定时与外界保持联系报平安。
此行三名队员,我(42岁)、小老鱼(43岁)和大老鱼(55岁)兄弟俩,是2019年一起登顶那玛峰的队友,大概率也是金银山攀登史上平均年龄最大的一组队员,在子干沟河谷边海拔2700起点与6名协作及背夫队伍合影后即开始了正式攀登。
为预防蚂蝗和雨水,我在徒步靴额外贴上了光面胶带,后来发现没什么必要,这条徒步攀登线路虽然落差大,但有明显路迹(日常有附近山民沿此路进山挖虫草和草药),地势原因线路位置远高于河流(不潮湿),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蚂蝗。











经过最初200米缓慢爬升后,明显感觉坡度逐渐变陡,之前还在身边的河谷渐渐落到脚下,落差拉大,好在路迹清楚也不潮湿。路途中会经过两三处山体滑坡路段,观察后通过。
经过近三小时攀爬,走出森林进入灌木地带,地貌变化明显。队伍在大约3400米海拔插旗稍事休息,身后的雪山群是仁宗雪山,主峰6079米,在3400这个小平台我们第一次看到了金银山,不过这里看到的山尖是6240海拔的卫峰(山形仿佛一张侧脸),真正的主峰c1以下都是看不到的。








在3400米左右海拔,河谷和行进线路重回一个平面,跨过枯木搭起的简易独木桥,吃过午饭后队伍开始在河谷边穿行上行,河谷石头不大,不算特别难走,与那玛峰贡嘎寺下那条河谷相当。河水是金银山的融雪,这条沟就是子干沟,沿河谷路段又缓慢爬升350米后,队伍下午不到4点到达BC营地。
BC营地海拔3750米,有当地山民搭建的石头围栏和石头房子。队伍的大帐搭建在石头围栏内围,这是必要的,因为周围有一定攻击性的牦牛在石房子周边活动。
总体来讲,第一天爬升1000米左右,路程7-8公里左右,一半多路段是森林和灌木丛里海拔快速爬升,一小半路段是河谷地带海拔缓升,路况还好(大雨及涨水另说),难度适中,作为第一天适应性路段比较合适,当然这也是几天攀登路途最轻松的一天。
走到3500以上就开始有喘气和头胀现象,状态不如队友小老鱼和大老鱼两兄弟。
最后一张图背景山体大致可以看到,相比前面阶段的山体爬升,金银山在4000海拔以上的山体是比较陡的,后来几天的攀登印证了我们这一看法。









第二日
3750米BC营地休息适应,对于我这样海拔适应性不强的人来说,这一天虽然无聊,但却相当必要。高海拔的强紫外线大太阳炙烤下的我们不敢造次,乖乖在帐篷里躲了一天,逍遥客准备了藏式火锅和水果,但我下山后还想念的,却是那道糊辣壳爆炒的川味高山土豆丝,食材很简单,却是可遇不可求的美味……







第三日
经过第一日的热身和第二日的海拔适应,真正有挑战性的攀登从第三日正式开始,当日天气总体为阴天,虽然一路云里雾里损失了不少风景,但相比高原烈日或者大雨,这样的天气也倒是有利攀登这件事本身。
第三日海拔将拔升近1200米,达到海拔4900米冰川末端的C1营地,行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海拔3750米BC营地出发沿河谷边小径缓升,再次垮过河谷到达高山草甸起点,海拔大约4200米。如果是马匹,这里是马匹的终点,再往上坡度变陡,马匹不能上去,我们此行是雇佣的背夫。3750到4200这段大约3.5公里缓升路况很好,大约耗时两小时,算是第三日的热身了。












第三日第二阶段
海拔4200--4600左右的高山草甸,不同于那玛峰到c1前那段高山草甸地形处于谷底,金银山这段高山草甸地处山脊,高山草甸也能走出暴露感也是没谁了……
而且这段草甸有连续5-6个坡,坡度总体都较陡(比那玛峰那段草甸陡峭得多),有一两个点位还比较险,暴露感强,需要小心通过防止滑坠,必要时可由协作提供保护。为防露水和泥水,第三日路程可考虑使用雪套。















第三日第三阶段路程
海拔4600--4900碎石坡爬升至冰川末端C1营地。此路段总体难度与四姑娘山三峰垭口前及那玛峰冰壁前碎石坡路段大致相当,碎石坡地形总体仍在山脊之上,好在没什么暴露感,其中部分路段有路迹,部分路段无路迹甚至需要开启四驱模式,但比起后面C1到C2那个漫长陡峭的大石坡,这段碎石路已称得上舒坦,这个后面再讲。
BC到C1这段路耗时7个小时,拔升近1200米,相对难点在后面的高山草甸和碎石坡,整体强度及难度均明显大于雀儿山BC到C1路段(拔升仅750,路线也更好走),也难于三峰和那玛峰同海拔路段。但总体强度及安全性,尚都在可接受范围。
刚上C1,就迎来一顿冰雹夾着中雨,赶紧钻进帐篷。C1营地建在冰川之上,上面覆盖着大量岩石和碎石,在一块相对平整过的碎石上扎营,虽然偶尔也会听到周边冰崩和落石,但由于位置开阔,距离预留充裕,所以还是非常安全的。












第四日
中雨整整下了一夜,好在早上起来雨渐渐停了。
昨天状态神勇的老鱼兄弟俩出现恶心头痛失眠等反应,状态不佳。我虽然一路喘气跌跌撞撞上来,但经过一晚4、5小时的休息,尚能回一些血,我是每天状态都不咋地,但每天也能凑合一直熬下去那种类型。
大老鱼决定放弃,我们没有劝阻,毕竟已是55岁老人,后面的路途只会更加艰难(大老鱼在19年第一次攀登雪山就登顶了那玛峰,是位值得尊敬的老哥)。
小老鱼其实高反适应性比我们两人都强得多,凭我对他的了解和感觉,他应该过了这个坎就有很大概率恢复状态,于是我鼓励他再跟着队伍走走试一试,不行再下撤不迟,协作数量足够,毕竟出来一趟不容易。后来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早上看似已经摇摇欲坠的小老鱼走了一个小时左右就逐渐找回了状态,又走到我前面去了,其实还是我比较菜~~
我们决定1名协作护送大老鱼下撤,大老鱼早上九点半从海拔4900米营地出发,在当日下午5点撤到海拔2700米徒步起点并由车接回海拔1500米草科乡。其余5名协作由少超领队,继续领着我和小老鱼两人往上前进。2:1协作的优势体现出来,既保障了下撤队友安全,又保障队伍还能保有足够人手和能力支持后续更艰苦的旅程。



第四日的热身
从营地出发,下一段碎石坡到冰川之上,然后横跨冰川,走到大石坡攀登起点。这段耗时约半小时,没有难度和危险,冰川没有大的裂缝,这个季节也没有暗裂缝,除了没有路径,视野和路况都良好,横垮冰川这段也没有明显坡度抬升,所以高山靴不用上冰爪就能走得很稳,算是第四日的开胃前菜了。





第四日,攀登路线的选择
C1出发经过半小时徒步,来到海拔4950米攀登起点,有两个选择,图中,橙色沿硬冰川上,头上将是破碎的悬冰川,硬冰川本身坡度暂且不说,遇到高温或下雨,这条线落石落冰也很频繁,走橙色硬冰川路线赌的是运气;红色石头海路线(没有路迹,大致方向),虽然石头下也是冰川不是泥土,但石头体积普遍较大,相对稳定(石海路段遇到中雨及以上恶劣天气最好不要勉强上,湿滑不说,更会有滑坡及滚石风险)。
此处没有其他上山路线可走,我们选择了费力但相对更可靠的石海路线。

借几张网上拍的这段破碎悬冰川的仰视图就看得更清楚了





第四日的难点,翻越石海
图2画圈处为C1营地帐篷
不只是第四日,攀登石海也是金银山全程的难点,这样高海拔的长距离大石坡攀登线路,在以前我爬过的四座雪山地形里是没有的,无论上去还是下来,这段都有相当难度。原因在于:
一是海拔,此段位于海拔4950至5250之间,已属高海拔,含氧量仅为普通地面一半;
二是落差,垂直落差约300米,路程约1.5公里左右,坡度大约在30--60度,且接近顶端会有一段上斜的横切,攀登时间在3小时左右;
三是地形,全是大石,没有任何路迹可循,全程(注意是全程)手脚并用四驱模式;
四是这个海拔已上高山靴,高山靴在大石头上的路感如何各位自有体会,如还是重装负重攀登,难度还要再加两级;
五是,大石虽然相对稳定,但整体位于冰川之上,如遇中雨及以上恶劣天气,难免出现落石甚至滑坡(下山时我们走到这里遇到下雨,经过此路段又吃了不少苦头),建议攀登此路段如天气不佳不要冒险尝试,在C1等候天气时机为好(不是中雨以上天气即可)。
现场肉眼感觉会比照片感觉坡度更陡。





石海攀登
图1,真的是全程四驱模式
图2,无尽的石海,甚至没有任何平台以供喘息,爬得生无可恋,一度想要放弃,在恢复状态的小老鱼鼓励下,继续攀登
图3,回望4900米C1营地,已远在身下
图4,横望石海旁边的冰川
图5,终于爬到石海的尽头,海拔大约5250米





第四日第二段,硬冰坡攀登
石海刚爽完,硬冰坡大餐又接踵而至。
海拔5250到5500路段主要由硬冰坡路段构成,其实也不算硬冰,只是这里海拔和地势的原因,覆雪不如5500以上路段厚实,只有稀疏的薄薄一点,很多冰面裸露在外。此段前段陡,后段地势相对缓和。硬冰坡起始段坡度及难度与那玛峰上冰川前那段冰壁基本相当,但稍长一些。从此处须穿冰爪,队员须挂路绳用上升器辅助攀登。如果使用路绳此路段虽稍有难度但几乎无风险。













第四日,硬冰坡后程
进入后程,坡度平缓了许多,但此段冰裂缝增多,须防暗裂缝,好在这里暗裂缝虽多,但开口都较为细小,陷入多半是卡住状态(我在下山时就陷入两次暗裂缝,一次卡在肋骨,协作拉出,一次卡住小腿,自己拔出),此处结组前进是很好的选择,即使掉入,前后同伴也能依靠自重拉住。严格执行结组纪律则风险可控。








硬冰坡后程,最怕冰裂缝的小老鱼中招掉入暗裂缝,我们决定先摆拍以后再把他拉上来,哈哈~这里裂缝开口普遍不大,前后绳子拉住其实会比看上去安全很多


第四日,来到硬冰坡后程约5400海拔休息
爬到这里天气也好起来,太阳出来了,埋头爬了大半天突然回头一望,才发现已经走在云端之上了,有种拨云见日、天高海阔的爽快感。想想前面路段的各种挣扎,我和队友都有过放弃念头,爬到这里看到这般景致,也觉值了。有时爬雪山挺像人生,熬不住的时候你再坚持一下,说不定接下来就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了。
协作们用携带的蓝牙音箱放起了音乐,在这海拔这景色放音乐,那种体验怎么形容呢——哪怕只是能听个响的山寨器材,也必须比平日里听过的各种发烧器材都更带感吧!









第四日,前往海拔5500C2营地最后这段缓雪坡爬升
转过一个山脊就看见C2营地位置了,在一个山壁半环抱的雪盆里,三面有山体遮风(高海拔营地风况是个不确定因素,所以高海拔营地地形的御风性很重要,上了C3四周没了山体遮挡,攀登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就会增大很多,这样的不确定性至少在C2营地会小很多),周围环境开阔,与山体落石可保持足够安全距离,是个理想的营地,关键,C2营地景色还超美,只要天气给力,云海那只是基础标配。











图1,前往C2,C2位于这面山壁下方,这面山壁像不像一个仰躺的人脸(高额头高眉骨、鼻子、还有黑色山体像大胡子),我们觉得很像列宁,于是后面我们就管这块巨大的山壁叫列宁
图2图3,C2营地日落
图4图5,帐外美景,协作们用手机支架在这里拍日落延时云海,配上《天空之城》背景音乐,画面简直美呆了,我想真正的天空之城大约也就这样的景色吧,可惜视频不知如何上传,画面各位只好脑补啦
图6,帐外远处海拔6079米的仁宗雪山群






第五日,通往C3之路
为了尽量压缩C3到冲顶的各种不确定性,并且压缩下撤时间(登顶两天内撤到草科),我们决定把C3设在尽量高一点的位置,在海拔6200米的位置。
相应第五日的行程也就更有了挑战性,一方面是因为高海拔冰川地带要爬升700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地形,平视一般不太看得出坡度,如果使用无人机观测整个山体,就会看到金银山C2以上的山体是相当陡峭的,没有明显的缓冲地带,只有陡峭的雪坡和不那么陡峭雪坡的差异。



第五日
C2营地右边的雪坡就是今天要上的第一道雪坡,路线方面坡的右边要与山体保持一些距离,而左边雪况又较软,只能从坡度相对陡的中间路线上去(一点懒也偷不到),远看雪坡坡度似乎还算温柔,走到跟前看感觉就不同了











雪坡山体覆盖着近百米厚的冰川,仿佛位置一高一低两只巨兽趴在山体上,俯视眈眈,让人心生敬畏






雪坡走到跟前,视觉效果变成了这样子,都走到这里了,还能放弃?不要怂就是干吧!






这段雪坡肉测坡度大约在45-70度之间,与雀儿山第一段大雪坡坡度相当,问题是,雀儿山那段长度最多一百米,而金银山这个是连续几个雪坡组成的长距离雪坡(当然坡度越往后也会越缓一些),总之就是不停的上雪坡,直到上到一个可以坐下休息的缓坡,海拔已经来到5800米,比C2营地拔高了300米










一些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只是视频暂难以上传。
从上帝的视角看,人在雪山中就象一只蚂蚁般微弱渺小。



来到一处缓雪坡休息喝水,大约海拔5800-5900米左右,C2以上全程雪坡









第五日,通往C3之路
一边大口大口喘气,一边埋头继续往上干,这就是我雪山攀登的常态。虽然步履艰难,但依然一点一点向着目标前进,仿佛打不死的一只雪山小强。
6000米以上还是一个雪坡接一个雪坡,沿途冰川也愈加壮观,不同于雀儿山的高海拔大雪盆地形,金银山地势陡峭,这里的冰川更陡更立体,沿途还有巨大的悬冰川冰帽和岩石结合在一起,蔚为壮观。好在多数时候冰川并不挡道,上升线路清晰而开阔。
海拔5800以上路线难点除了海拔和不断的爬升,在海拔6000左右一个位置需要向上通过一个雪桥,有专业向导引路并提供保护就问题不大,小心观察通过即可。































无人机又飞起来了,以后学会上传视频了再和大家分享了,无人机拍下的金银山6000以上冰川还是很壮观的,虽然海拔不算高,但山体落差大、气势足。


第五日连续爬了差不多8个小时,一个雪坡接一个雪坡,似乎永远到不了尽头,水也喝干了,正走得想爆粗,C3到了……
背后那个山头就是金银山海拔6410主峰,在地平线上越来越近。
把C3扎到这么高虽然累,但第二天冲顶只要天气和身体不出现极端情况,登顶就稳当多了,毕竟只需爬升200米,下撤也会节省时间。



C3营地,两顶高山帐2名队员和5名协作,这样的海拔挤在一起倒也暖和。C3由于四周没有山体遮挡,风明显大了很多,上来扎营不久,天气就阴下来,雾也上来了,能见度不是太好。



营地的旁边,走过去就是金银山6240米卫峰,也就是山下一路上看着的那个尖尖(图4),从高C3营地走过去大约爬升40米就到了,从C3营地这个方向登顶卫峰不难,图2中我把C3位置标得低了一些,实际C3位于6200米还要高一点。



由于起雾,周位的山峰能见度很差,海拔6114米的年波贡嘎和7556米贡嘎主峰都看不清楚,补发一些逍遥客以往带队的照片,天气好应该能看到这些山峰。
图1是当天实际看到的贡嘎,只有模糊一点轮廓,图3是天气好日落时c3能看到的年波贡嘎,图5是天气好时看到的贡嘎主峰东壁,金字塔形状非常明显,和那玛峰角度看到的贡嘎像是完全不同的山。





第六日第七日,登顶及下撤
这次上山一直状态一般,好在晚上都能迷迷糊糊睡着4、5个小时,为第二天少量**,继续挣扎。这次在海拔6200的C3,本来作好睡不着的准备,结果虽然也头痛、吃不下东西,但也睡着了,小老鱼情况也差不多。第二天起来风还好,但天气还是云里雾里,预计爬上去也大概率看不到风景,我们还是跟着协作继续往上走,大约海拔6330处要上一个较陡的冰雪坡,好在高度大约只有30-40米,跟着协作的路绳和足印也就上去了,这个平台海拔大约6370,金银山是一个螺旋顶,螺旋越往上暴露感越强,需要协作向导作好充分保护。从C3出发大约2小时,10点左右登顶,周围还是一片云里雾里,我们合影以后就开始下撤。近三座雪山,雀儿山、那玛峰、金银山冲顶都是这样的云雾天气,好在C1-C3给了一天半的好天气,在高海拔雪山有一两天好天气已经可以出很多好照片了,哪怕只用手机。登山就是这样,认真对待旅程,也接受旅程的安排。
第一天下撤到了C1。途中下到海拔6100左右手机失手滑落,3秒钟不到就在冰坡滑坠中消失在了视线中,手机存有大量通讯信息又未备份保存,情急之下立即重金悬赏寻找,几位协作给力,万幸不久就在下方约150米处的一个冰裂缝中捞回,实在万幸,是一插曲。
下午在硬冰坡和石海遇上中雨,虽然有雨衣但还是湿了不少,尤其高山靴从腿部进水,走起来太酸爽,不会走下山路的老问题在这样严苛的环境下暴露无遗,以致于大脚趾甲在下石海过程中顶伤,傍晚狼狈回到C1,在湿润的睡袋中熬过一夜
第二日从早上开始下撤,因脚趾甲受伤且体力消耗,我和队友在协作带领下晚上11点过才撤到海拔2700乘车点,下山竟然走得比上山慢多了,几天来的连续消耗,出山几乎用完了最后一点能量,跌跌撞撞,实在狼狈,但也是一段难得和难忘的经历
下山中,我和队友两人的斯卡帕重装鞋均出现脱胶,也可见行程不易和路途艰苦,脸部手部均不同程度有所晒伤,我大脚趾甲报废一个,小老鱼则严重晒伤,半个月闭关不能会客,其余醉氧等身体反应不在话下。
这就是痛并快乐着的雪山攀登,有精彩,有煎熬,有期待,更有回味。
攀登经过全文完。







衷心感谢小老鱼、大老鱼两位老队友,一路相助,互相鼓励。
无兄弟、不登山,没有你们,就没有此行,就没有一路的轻松和快乐。
亦衷心感谢少超团队一路成熟组织和耐心照顾,你们是值得信赖的团队,期待有缘再相会。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张少超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