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初探广州菊花石山
.
. 发帖去菊花山来源于度娘一个美好传说,花山镇有一个传说:菊花仙女下凡与人间男子相爱,两人结成夫妻后一直生活美满,但有一天天兵突然驾云而至,将违规下凡的仙女押回天庭惩办。仙女悲而洒泪,眼泪溅在菊花上就变成了菊花石。

. . (转帖自花都政府 - 花山镇)
. “花山”一词最早起源于清朝顺治年间。据史书记载,顺治四年(1647年),练复宁、吴万雄等自循州率众入踞盘古峒(今梯面一带)聚义,号称“花山寨”。清政府于花山地方设县,因地属花山,遂取名“花县”,县治设平岭村,即现今的花城墟。花都区(2014年之前为广州花县)
“花山”的起源另有一民间说法,据花都《花县志》记载:“花山镇两龙东北8.5公里处,有座菊花山,因含特殊石英岩,石击破的断面呈立体菊花状,称菊花石,山因而得名。” 但未有文献支持
. 前两天相约老弱病残队去探寻相关地理风物,因路况不熟,加上天气严热,来去葱葱,未能去认真搜寻,发掘奇石,等一下波吧.
当天在花城小学处上山,环境很好,体育设施免费使用。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利后,部分起义**撤往花县花城,并进行整编,成立了红四师,地址在广州市花都区花城圩内的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 1927年12月13日,广州起义失败,由叶镛、袁裕、徐向前、唐维等率领的教导团、警卫团余部及工人赤卫队、农军部分人员于15日撤退至花县县城——花城,击退花县反动民团1000多人的围攻,汇合花县农军,乘胜拔掉民团盘踞的石岩塘、水渭、仙阁三个据点。花县各地的农民武装及农会骨干纷纷会聚花城,“农民群众不期而来者数千人,大杀豪绅地主,自己动手没收土地,要求革命的士兵和他们一齐去打反动乡村”(见1928年1月30日出版的《布尔什维克》第15期),并带来物品热情慰问起义军。
. 教导团和警卫团全部撤到花县后,与先期撤退到这里的由王侃予、宋湘涛、吴展率领的黄埔军校特务营余部汇合,合共1000多人,其中**党员300多人,枪1100支,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唐维鉴于起义军余部以教导团、警卫团、黄埔军校特务营分头指挥,给**的统一领导带来不便等情况,与王侃予等人商量,提出将**加以整编,得到大家一致支持。
. 12月16日,起义**在花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的一间教室里举行党的会议,讨论**的整编及今后的行动问题,花县县委重要成员及农军骨干刘绥华、徐广松、张耀东、侯立墀、王炳坤等也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将起义**和部分花县农军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推选叶镛为师长,宋湘涛为副师长,袁裕为师参谋长。会议还选举产生了师的委员会,委员有唐维、王侃予、陆更夫、徐向前,唐维为师**,王侃予为红四师党代表。会议最后决定前往韶关与朱德的**会合,并立即派人前去联络。
. 12月17日午后,**集合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的操场上,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红四师成立大会。
下面是位于花城小学内的纪念馆。 是红色教育基地。

路边一处旧建筑,

特色的门楼吸引了我的注意。

穿过一个鸡场,没人看管,但我们遵纪守法,没人偷过鸡。

一片2米高的草丛挡住了去路,只能插过去。之后的沙地这样的草很多。

穿过一个工地,

磨刀坑水库,山清水秀



大坝上的不明物体

大坝


网红打卡点

天气闷热,要凉快一下,当天温度太压力了

网红天池,跟六片山池差不多,


大家兴奋地打卡


帅气的回眸

菊花溪,小朋友玩水正欢,露营野炊佳品.


菊花山顶

比较晒

山顶是沙石路,草多树少

羊都晒黑了,乔帮主说的。

在猛男帮助下 ,成功翻门


*

****************************************************************************************************
放两张花山镇菊花山菊花石,大家欣赏
花都图书馆有过 花山菊花石的展览,展馆装饰图案也是菊花石为特点, 黄花石寨好象也有这样子的的石结晶,捡过。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钟落潭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