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M+择录收集📝【五桂山四十六村庄】

【五桂山】据清道光七年(1827年)《香山县志》载,五桂山主峰顶有五峰,产木犀、岩桂,故称五桂山。民国初年完稿的《香山县乡土志》云:“宋史《太平宇记》,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日香山。以里数计之,疑即今县东南五桂山。考旧志称,五桂山多异花、神仙茶与《寰宇记》所言正合”。古代香山乃以五桂山而得名。

五桂山镇因地处五桂山腹地,故名。位于中山市南部,介于北纬22°16’12”至22°27’,东经113°35’至113°20’。东与南朗镇**亨村相连,西南与板美镇交界,西北接南区,南邻三乡镇,北连东区街道。辖区面积100.4平方公里。镇属46个自然村庄呈长藤结瓜之状,依附在境内的公路两旁。

据1986年龙塘出土的沙丘遗址及有关史料表明,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五桂山就有先民在此生存,是香山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置县后,今五桂山镇地域分属仁厚乡(今石岐、环城一带)、丰乐乡(今三乡、神湾一带);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分属良字都、得能都、谷字都;清道光七年(1827年)改称为仁良都、得能都、谷都;民国33年(1944年),境域内的南桥村和长命水村的全部村庄,石鼓村和桂南村的部分村庄属五桂山区民主政权下辖的乡村。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多次调整。1951年属五桂山区桂南乡和桂北乡;1953年分属第一、第二、第四区;1957年分属沙涌乡、三乡乡、濠头乡,1958年10月,分属三乡大公社三乡耕作区和沙涌耕作区以及张家边大公社濠头耕作区;1967年后分属三乡公社和环城公社。1969年冬,成立山区建设指挥部,1974年后,从三乡公社和环城公社先后划入桂南、南桥、石鼓、龙塘、长命水大队归山区建设指挥部管辖,属公社级建制。1983年改置为五桂山区公所,1986年改称五桂山镇,2005年11月改置为五桂山街道办事处,辖社区居委会1个,桂南、南桥、龙石、长命水村委会4个。

【五桂山街道办事处】位于中山市中南部,北距市城区中心12公里,南邻三乡镇,东与南朗镇**亨村相连,西南与板芙镇交界,西北接南区,东北连东区。相传五桂山顶峰有五峰(五桂山主峰、芋子排、石寨山、风吹罗带、亚婆抱孙),产木樨、岩桂等桂花品种而名。总面积100.84平方公里,全境属低山丘陵地区,山地面积11.2万亩;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境内溪流总长33公里,山谷间建有小水库14座,总库容1045万立方米,含多种矿物质的地下水资源丰富。森林植被300平方公里,是珠江口唯一的大面积绿地。2005年3月被定为中山市生态保护区。五桂山辖五桂山社区和桂南、南桥、龙石、长命水4个行政村,是中山客家人的聚居地。户籍人口95%以上使用受到粤语同化的梅县客家话,全镇(街)通行粤语及普通话。

五桂山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至今仍保留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SL部旧址、中区纵队政治部旧址、十六烈士牺牲地遗址、日伪军十路围攻主战场遗址等一批革命遗址,是革命前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指挥部及SL部驻地古氏宗祠于1980年获中山县人民政府拨专款修缮,被列入中山市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宋朝】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置县。据《香山县乡土志》载:“宋史《太平寰宇记》,东莞县香山在县南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以里数计,疑即今县南五桂山。考旧志称,五桂山多异花,神仙茶,与《寰宇记》所言正合。”香山县乃以五桂山多神仙花卉而命名。
香山置县后设置仁厚乡(今石岐、环城一带)、德庆乡、永乐乡(今濠头、张家边一带)、长乐乡、水宁乡、丰乐乡(今三乡、神湾一带)、长安乡、宁安乡、古海乡、潮居乡等10个乡。今五桂山镇地域分属仁厚乡、永乐乡、丰乐乡。
祥兴元年(1278年)六月,宋帝派山陵使曾渊子,护送端宗灵柩到香山县,在沙涌马南宝家举殡。马南宝把伪作的灵柩葬于镇境寿星塘山坟头岗上,筑疑冢5处,以遮掩端宗真实葬处,后人称为宋端宗疑陵。

【元朝】元朝起延用宋制(1279年起),今五桂山镇地域仍分属仁厚乡、水乐乡、丰乐乡。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香山县改乡为坊都,设1坊10都。今镇境分属良字都、得能都、谷字都地域。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据黄佐修《香山县志》载:明代香山八景为金鼓朝阳、石岐晚渡、南台秋月、浮虚春涛、阜峰文笔、天池之荷、金紫岩溜、长洲烟雨。今镇境南台山之“南台秋月”,属香山八景之一。据《香山县志》记述,镇境龙塘村,属仁厚乡良字都。为香山设县后境内第一个出现的村名。

【清朝】康熙十二年(1678年)据欧阳羽文修《香山县志》记述,镇境龙塘属仁厚乡良字都。
乾隆十五年(1750年)据李卓揆修《香山县志》记述,镇境桂南(当时称榕树埔、马鞭埔)属丰乐乡谷字都;龙塘、石鼓属仁厚乡良字都。
嘉庆十年(1805年)建石鼓挞桥,长二十六丈,宽六尺余,南北走向,用花岗石筑砌。由何国堔等人修建。崩塌于1987年。
道光七年(1827年)香山县设9个都、518个村。今五桂山镇域龙塘、石鼓村(当时分称双合山村和石鼓挞村)属仁良都;桂南村(当时分称榕树埔村和马鞭埔村)、南桥村(当时称石莹桥村)属谷都;长命水村属得能都。
光绪九年(1883年)南桥槟榔山村乡绅古腾芳兄弟于道光年间捐资兴建的古氏宗祠,是年重修。
宣统二年(1910年)香山县改设9个区。今五桂山镇域各村分属第一区、四区、五区。

【五桂山近代历史】
1924年4月15日,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功德,永志不忘。
1936年,全县设9个区。今镇域龙塘、石鼓属第一区,长命水属第四区,桂南、南桥属第五区。

1951年1月,全县设置1个区级镇、11个区。今五桂山镇域各村分属五桂山区桂南乡、桂北乡。2月,撤销五桂山区,镇域石鼓(含龙塘)乡属第一区,桂南、南桥乡属第二区,长命水乡属第四区。
1953年8月,各区人民政府一律改为区公所。今镇域各村分属第一区、二区、四区。
1955年8月,全县15个区名称取消数字排列,改以所在地名称命名。今镇域各村分属沙涌区、平岚区和张家边区。
1957年2月,全县撤销区建制,改设34个大乡。今五桂山镇域石鼓(含龙塘)属沙涌乡,桂南、南桥属三乡乡,长命水属濠头乡。
1958年8月,全县34个大乡撤销乡建制,成立人民公社,均为一乡一社。10月,34个公社合并为7个大公社,今镇域各村分属三乡公社三乡耕作区和沙涌耕作区、张家边公社濠头耕作区,实行政社合一体制。
1959年4月,全县撤销大公社,改设29个公社4个镇。

1961年8月,恢复区一级建制,下辖小公社。全县调整为13个区、3个镇、62个小公社。今五桂山镇域桂南(含南桥)属三乡区三乡公社,石鼓(含龙塘)、长命水分属环城区沙涌公社和长江公社。
1963年初,撤销区建制,全县改设18个公社、3个镇。今五桂山镇域桂南、南桥村属三乡公社管辖,石鼓、龙塘、长命水村属环城公社管辖。

1974年8月,从三乡公社划出桂南、南桥大队,从环城公社划出石鼓大队归五桂山区建设指挥部管辖。指挥部部址迁到南桥泥屋山脚(原水电管理站),常住人口5645人。属公社级建制。
1976年1月,从环城公社划出龙塘、长命水大队归山区建设指挥部。山建指挥部管辖桂南、南桥、石鼓、龙塘、长命水、县林场农业大队等6个生产大队以及各公社在五桂山兴办的林场、电站。辖区内共1685户,常住户口8314人。

1983年11月,全县实行政社分设,撤销农村人民公社,设25个区公所。五桂山改称为区公所,区公所成立后,山建指挥部仍保留。驻南桥乡石莹桥村。12月9日,县政府发出《关于五桂山区公所撤队建乡报告的批复》,同意五桂山区建立桂南乡、南桥乡、石鼓乡、龙塘乡、长命水乡。区公所辖5个乡,常住人口
7383人。12月22日,中山县撤县建市(县级市),从此脱离农业县,跨进城市行列。
1985年10月,南桥乡大寮村划归长江管理处长江乡,划出人口91人,全区人口减为7024人。12月,全市调整行政区划,市郊撤区建镇。五桂山区改称为五桂山镇,镇府驻南桥乡石莹桥村,山区建设指挥部仍保留。
1989年3月,根据市人民政府决定,五桂山镇撤销镇辖乡建制,乡改设为管理区。镇管辖范围不变,人口6528人。

1991年3月6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批复,同意五桂山镇址搬迁到石鼓管理区客仁地村至马槽村建立新镇址,要求按城市功能进行建设。
1993年1月5日,镇政府新办公区落成使用,占地面积71.33亩,建筑面积为8236平方米。镇址由南桥石莹桥村搬迁至石鼓马槽村。
2005年11月16日,成立中共中山市五桂山工作委员会、中山市人民政府五桂山办事处。

【五桂山社区居民委员会】在镇政府(街办)东南0.4公里处,驻桂祥苑生活小区内。始建于1987年6月,因地处镇中心区内,故名。居委会驻地曾三度搬迁:成立之初,随镇政府驻南桥石莹桥村;1993年随新镇址搬迁至石鼓马槽村;驻政府大院;2003年移驻今址。2005年11月,撤镇设街道办事处,五桂山居委会改置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桂南村民委员会】在石岐(城区)南偏东16.5公里、镇政府(街办)南偏东8公里处。因地处五桂山主峰之南,故名。驻地马溪村。辖:马溪村、王屋村、社贝村、旗溪村、田心村、石井村、控虾村、禾虾村、担水坑,共9个自然村。桂南村委共有古、毛、李、王、张、温、陈、周、黄、陆、谢、林等姓86个,其中古姓、毛姓和张姓人数较多。

清朝乾隆、道光年代,桂南村属谷都辖村,民国33年(1944年)属五山抗日根据地五桂山区政务委员会管辖,分称旗溪乡、田心乡、石井乡。1953年属第二区三乡管辖的乡,1958年属三乡人民公社,称大队,1961年属中山县五桂山农场,称桂南分场,分为马溪、社贝、田心、南桥四个大队。1963年,南桥大队析出,原马溪、社贝、田心三个大队合并为桂南大队,同属三乡公社管辖。1974年划归山区建设指挥部(后称五桂山区、五桂山镇)1984年称为乡,1986年改称村,1989年称管理区,1998年复称村委会。

桂南村人杰地灵,在近现代历史中,曾涌现一批知名的人物。有清末秀才古炜楠、古俊三,知名诗人古卓伦,有原国民党军长爱国将领古鼎华,经济学家古念良,有孙中山先生侍卫黄耀坤和山区才子之誉的林澄鑑等。桂南村旅居外国和港澳地区人数众多,属中山侨乡之一。该村是抗战时期的革命老区乡村,旗溪、田心、石井、控虾4个自然村是革命老区村庄。

【桂南果场】位于镇政府(街办)东南12公里,**山公路桂南路段侧。于1989年开办,占地面积600亩,是镇政府和台湾商人的合作项目,从台湾引进优质芒果等品种。果场内有种龙眼、芒果、杨桃、荔枝等仅芒果的产量,年产超10万斤。果场远处山顶上是浓郁的人工松林,半山腰至山脚,到山谷平地,是一排排整齐的各种果树,山脚下有个30多亩的鱼塘。

【五桂雄峰】是中山十景之一。五桂山雄踞珠江口,俯视南海,主峰海拔531米,因地濒海洋,显得挺拔峻秀,乃中山、珠海两市的最高点,成为两市的屋脊。山中有奇岩怪石,异羽奇禽,流泉飞瀑。主峰西北部是传说中留下仙人足印的大小花园,其间吊钟花、杜鹃花、兰花和沉香木,争香斗妍。景色可与岭南胜景西樵、罗浮山媲美。建国以来,人工种植的松林桉林、杉林和相思林,长得郁郁葱葱,覆盖群山。

据清・道光《香山县志》所载,明朝梁思诚有诗云:“桂岭插云表,苍茫天四围。洪泉劈涧落,寒瀑破空飞。百道穿危磴,千寻下**微。晓烟洗残黛,白雾掩轻扉。流响方成韵,闻声未觉希。香炉思渺渺,庐阜梦依依。雨气杂晴霰,电光浮夕辉。沿洄卷绡幕,喷薄洒珠玑。低咽青溪玉,斜侵白袷衣。云垂大鹏翼,风助巨鳌威。树杪层冰折,帘间赤日辉。隔崖烟袅袅,阴壑草霏霏。蜿地长虹似,绷云彩带非。莲开太华晓,芝吐雪苗肥。清啸灵禽和,高吟木客稀。二楼山月白,三岛露桃绯。遇物结遐想,观空悟化机。重林时徒倚,鸾鹤夜深归”。

又清・道光杨随诗云:“灵瀑下层巘,高齐五桂飞。晨光侵晓霰,寒气薄朝晖。影落长虹挂,声连古洞微。午风吹面面,微雨白霏霏。对月垂珠箔,连空张素帏。银河遥汉泻,天籁暮春希。洒沫沾鲮湿,联珠点客衣。花园分大小,松壑出因依。入夜闻方切,寻□□不违。枕流思漱石,洗耳欲忘机。香霭随时变,氤氲人梦非。远游知汗漫,藉草借芳菲。浅**平如镜,清苔绿上矶。灵禽鸣历历,山色净辉辉。苍壁题将遍,凝津墨未晞。茶枪看欲展,□子摘来肥。羽盖晴霞合,丝桐白昼挥。高低咽危石,断续应清徽。豁尔迟幽思,长歌踏嶂归”。

【五桂山观音庙】位于五桂山主峰。建于清道光年间,全部用花岗岩石条砌筑,庙中供奉观音瓷塑像。1974年庙顶石条被拆,1982年间大涌人重修为钢筋混凝土庙顶。庙宇面积约20平方米。建国初,每逢观音诞,村民上山祭拜,祈求多福平安。1954年6月,曾发生五桂山拜观音求“仙水”事件。

【马溪村】在石岐(城区)南偏东16.5公里、五桂山镇政府(街办)南偏东8公里处。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广东省五华县古庆云迁此,建村于茅草丛生的山冈旁,初称茅边埔。后因地形似马鞭,清乾隆元年(1736年),易名马鞭埔。又因村边有河溪,1949年后改称今名。马溪村聚落在五桂山主峰南麓呈正方形块状分布。

马溪村还有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武侯庙和1990年由华侨、港澳乡亲投资兴建的恰心公园、马溪牌坊。原国民党军长古鼎华,原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港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古念良,著名侨商谢宝山、谢继兴,知名诗人古卓伦等均是该村人。

【马溪武侯祖庙】在马溪村门口。建于清咸丰辛酉年(1861年),经民国35年(1946年)和1991年两度修缮。祖庙为前后进结构,中间天井,两侧为偏殿(偏殿已拆除),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祖庙建筑设计独特,庙门为风雨廊,门框是花岗岩石,刻横联曰:“经纶自昔追三代,治化扵今遍九州”。前进由4条方形石柱支撑,后进由6条圆形木柱支撑。正殿后进正面摆放着武侯塑像。建国初每年正月初七,村民均烧香拜祭,供奉烧猪果品,并举行隆重的醒狮汇演。

【古氏墓园】(又名古鼎华山庄)位于马溪村东南面1公里处,为原国民党军长古鼎华所建,是花园式设计的墓园,占地面积约20亩,建成于1936年。墓园四周是通花围墙,内建有凉亭、假山、水池、古氏墓因之牌花坛、石狮子、石牌坊,东侧建有古鼎华父母的两个衣冠,为水泥构筑,园内植有苍松、**柏、青竹、花树、绿草。“文化大革命”期间,园内衣冠、石牌坊被拆除,后由于兴建中山高尔夫球场的需要,墓园已全部清拆。

【马溪牌坊】在马溪村门处,为华侨港澳同胞及村民捐资兴建,于1990年12月落成。牌坊宏伟、美观,颇具艺术特色。正坊高6米,宽5米;两侧各设附坊1个,高3.5米,宽2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牌坊顶部铺盖黄色琉璃瓦飞檐。正坊两侧柱上刻有楹联曰:“骏马骋驰长寿地,清溪流注幸福村”,横批“桂南马溪”,为村民林兆宽撰联并书写。后翻新修建改灰瓦飞檐,楹联变更为“骏马骄骁扬蹄跃进康庄道,清溪流溢上善来传礼仪村”,横批“马溪”。

【马溪怡心园】位于马溪村门牌坊后方,由华侨和港澳同胞及村民捐资兴建,于1990年12月15日落成。心园坐北向南,呈梯形状,占地面积980平方米。正门处,为一向南奔驰的骏马水泥雕塑,后有东西两个凉亭。东为思乡亭,亭联曰“卓识方知土乡意,荣华更显赤子心”。西为卧龙亭,亭联曰:“桂岭苍松常**绿,马溪碧水永长流”。园内绿树成荫,是村民纳凉休息的好地方。

【王屋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东7.6公里处。清咸丰年间(1851至1861年),王鸿发、王润发兄弟俩从石莹桥迁此。建村于牛爬石迳(地名)右侧,故初名迳口埔。又因该村村民均姓王,于1958年易称今名,王屋村聚落呈线状分布,于社贝村西北。

【社贝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东8.2公里处。清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古平秀从石莹桥迁此,在沙丘前建村,初名沙背,后因村背有姑爷社庙,故改称社背。又因“贝”与“背”谐音,于1949年前改称今名。原榕树埔村在1980年后与社贝村合并,统称为社贝村,社贝村聚落在五桂山主峰西南麓黄泥洞山下,呈带状分布。


【旗溪村】在镇政府(街办)东偏南7.4公里处。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毛运昌从下恭都神涌前村(属今珠海市)迁此建村。村北有山冈似面旗,称旗岭,因村在岭下,故初名旗岭下。1949年后,以岭前有河溪,易称今名。旗溪村聚落呈长方形块状分布,村东北有横栏镇和古镇镇建的利石水库和田寮水库水电站,粤山泉矿泉水厂在村东,村背为牛栏坑和五桂山主峰,建有中山市电视发射差转台。旗溪村是中山抗日根据地之一,属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庄。

【田心村】在镇政府(街办)东偏南8.4公里处。清嘉庆年间(1796至1820年),毛秀琪等从邻村旗溪迁此,在旗岭东南麓和石井山西北麓间的山窝聚居,在四周垦荒造田,故村初称田寮,1949年后改称今名。田心村聚落呈正方形块状分布,1990年后,村民陆续搬迁到村南高亢处(禾虾村侧)新建村居住,村东北有三乡镇办的田心水库。田心村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庄。


【石井村】在镇政府(街办)东偏南5.7公里处。清咸丰年间(1851至1861年),温姓人从广东省紫金县迁此建村。因村旁有石泉,故名。石井村聚落在石井山西麓呈线状分布,村东有溪名石井坑,上游建闸筑成小型水库(郊区区办)修有七孔桥,下游向西折南绕马溪流入东坑河。石井村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村庄。

【控虾村】在镇政府(街办)东偏南5.2公里处。清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古姓人从邻村马溪迁此。因稻田禾虾(水稻害虫)为患,村民灭虫称控虾。因方言谐音,村曾名控下,惯称控虾。控虾村聚落在石井山西侧呈线状分布,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村庄。

【禾虾村】在镇政府(街办)东偏南5.6公里处。清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古姓人从邻村马溪迁此建村。因稻田滋生禾虾(水稻害虫),村民称为禾虾地,又称禾虾垅,惯称禾虾,禾虾村聚落在石井坑西侧呈长方形块状分布。

【担水坑村】在镇政府(街办)东偏南5.6公里处。清咸丰年间(1851至1861年)张庭赞从广东省紫金县迁此建村。石井坑水流经村边,村民常到坑边挑水,粤语称担水,故名。担水坑村聚落在黄牛寨山北麓呈线状分布。

【南桥村民委员会】在石岐(城区)南偏东15公里,镇政府(街办)南偏东4.8公里处,辖:槟榔山村、石莹桥村、和平村、白石坳村、南坑村、南坑尾村、南塘村、石窝口村、巫屋村、南桥新村,共10个自然村。驻地溴脚(地名)。1953年建南桥乡,因所辖南坑、石莹桥两村最大,且在乡的中心,交通方便,故在两村名中各取一字而命名,沿用至今。南桥村委共有古、张、甘、陈、巫、黄、钟等姓65个,其中古姓和张姓人数较多。

清乾隆和道光年间,南桥属谷都管辖;1944年属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五桂山区政务委员会管辖,称石莹桥乡;1953年属第二区三乡管辖的乡;1958年属三乡公社,称生产大队;1974年划归五桂山区建设指挥部(后称五桂山区、五桂山镇)管辖,1984年称为乡,1986年改称村,1989年称管理区,1998年复称村委会。

【逍遥谷】是1996年在中山市森林公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景点,属中山市旅游规划重点项目之一。位于五桂山腹地的银坑,是一个集休闲度假、健身、娱乐与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景区,是中山市“休闲逍遥游”的典型代表。

五桂山遥谷的开发意向是要使之成为珠江三角洲一个著名的丘陵森林风景区和中山“一山一水一河”的支柱景区之经过专家的实地考察和研究论证,制定出完备的开发计划:10年之内,建成东起五桂山主峰石仔庙,西城桂公路入口,北达港口林场,南抵船底窝水库,总面积8平方公里的“逍遥谷森林生态景区”。

逍遥谷内沟谷纵横,泉清石奇,林荫蔽日,气候宜人。景区内有油松、云杉、白皮松、阴香、青果榕、剑叶灰树、山杜英等常绿植物160多种以及众多名贵中草药。茂盛的森林,使具有“空气维生素”之称的负离子在景区空气中含量极高,每立方厘米达2.5万个以上,比一般城市的负离子高出千倍。人们在吸收后除直接有益于呼吸和肺机能外,还能够加速全身细胞的新陈代谢,增进血液循环和心脏活力。旅客步入景区就可享受到“森林浴”、“天然草药浴”和“负离子浴”。

景区主要景点有:自然生态景区,保留着原始森林风貌,有藤萝密布,纤竹幽幽,可享天籁之音的“绿阴蟠藤”、“纤竹坪”、“天音涧”;有泉清石奇的“九莲池”、“滚石峪”;有木石情缘奇景的“柘园”和“悬石顽榕”、“白马仙女洞”、“七姊妹树”。天然山水游泳池,面积达4000平方米,是中山市面积最大的泳池,以天然山溪为水源,将热带海洋风情融入崇山秀岭之中,将游泳、戏水、足浴、户外按摩等多种功能集为一体。竹溪,溪流潺潺,**竹夹岸。清流之下是错落有致的鹅卵石,赤足踩在石上,自然按摩足底,是逍遥谷在省内首家推出的公益项目。

【曾哥潭韵】曾哥潭位于镇政府(街办)西南2.2公里处。以清泉、深潭、奇石、**竹闻名,尤为奇特的是其因长年急流漩涡形成的怪穴。潭畔**竹丛丛,生机勃勃,巨石累累,形态各异。山间清泉,晶莹透亮,其间一条白玉般的溪流蜿蜒于苍山**林之中。

在浓荫覆盖下有一段长达2000多米的河谷,由于急流长年累月的冲刷,坚硬的石质河床被水切成“U”形,河谷谷底光滑不见棱角。清澈温静的溪水到此变得暴怒不拘,咆哮穿行于山间形成急流、漩涡、险滩,拍击两岸岩石扬起层层薄雾。1999年,此处被开发为**竹林漂流乐园景点。

【**竹漂流乐园】原为鹰哥潭(曾哥潭)旅游点,建于1999年,位于山岭峻秀,交通便利的城桂公路石鼓路段的鹰哥潭。以清泉、奇山、**竹、深潭著称,凭借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中山市仙沐园娱乐服务有限公司投入资金将其建成集“绿色、休闲、健康”为一体的景区。


鹰哥潭山峦连绵起伏,终年碧绿,流经山间的清泉,晶莹透亮。其间有一条白玉般的溪流蜿蜒于苍山**林之中,在浓荫覆盖下有一段长达2000多米的河谷,**竹林漂流乐园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优势开发漂流项目,景区内还设有高山滑草场、活水游泳池、水上碰碰船、森林烧烤园等。自正式开业后,在节假日每天有近百个旅游团进入**竹林漂流乐园。

漂流,是中山市内独有的项目,极具吸引力。漂流河段全长约1000多米,漂流全程需40分钟左右。漂流是一种新兴的水上活动,它不仅顺应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而且在漂流过程中亲近大自然。在苍山秀水间漂流,清风拂面,山水一色,在碧波荡漾中领略大自然的温柔与幽雅,到中流击水,与怒涛搏击,在有惊无险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雄浑与壮阔。

【聚华园】位于城桂公路旁,南桥黄茅坪村路口处。聚华园,意为聚集人间之精华,其坐落在郁郁葱葱、林荫蔽日、潺潺流水的溪水旁。聚华园生态养殖场利用天然矿泉水,建成总面积2500平方米的多个活水养殖池,分别养殖鲟龙鱼、锦鲤和龟。游客到此可观赏到长相各异的史氏鲟、中华鲟、鸭嘴鲟和ZhongHua鲟,和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名贵锦鲤以及形态各异的寿星山龟、鳄鱼龟、鹰嘴龟、巴西龟、地图龟、蛇颈龟、葫芦龟、太阳龟和名贵的金钱龟。此处风景优美,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极高,赏鱼观景,使人心旷神。园内还设有灵芝种植场,栽培血灵芝,并设有特色餐厅,让游客品尝珍贵乌鸡炖血灵芝汤。是个休闲、求知的旅游点。

【客家庄】位于镇政府(街办)东南4.5公里,城桂公路南桥路段侧。由客凤凰茶庄家人陈龙华和陈永兴父子投资400多万元于2003年12月25日建成开业,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楼高三层,为圆形设计,直径43米,共66间厅房,是一座大型瓦面圆形土楼建筑,砖混结构仿土墙,其建筑风格特点均仿照先辈客家围屋,围屋中间是1个宽阔的圆形天井院子,院内圆心能将声音扩大8倍。这里青山绿水,围屋如一座飞碟,坐落在万绿丛中。

客家庄以传统、独特客家菜式吸引宾客,其烹调的客家菜的最大特点是地道正宗,运用传统的制作方法,采用自种自养的原料,健康、环保、可口。客家庄除供游客品尝客家美食外,还分别设有客家风情图片、客家农具、古式生活用品展厅,围屋外面有岭南佳果园,栽培荔枝、龙眼、木瓜等;围屋前面设有活水泳池。客家庄是以客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饮食点。

【银坑碧水】银坑位于镇政府(街办)东偏南5.7公里的南桥村境内。每当下雨,水从山顶倾泻而下,注入坑溪,沿沟谷蜿蜒流淌数里,从高处俯视,状如天上银河,故名银坑。1973年,在附近山头筑有横窝口水库。银坑以碧水著称,青山环绕,沟谷纵横,泉清石奇,溪水潺潺长流不息,草木纷繁林荫蔽日1996年,开发为逍遥谷旅游景点,以流水泳池闻名。

【槟榔山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东4.5公里处。清乾隆年间(1736至1795年)古琪胜从马鞭埔(今马溪)迁此建村,村前有山状似槟榔,故名槟榔山。槟榔山村聚落在五桂山主峰西麓呈线状分布,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庄。1943年秋与1945年春,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及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SiLing部先后设于该村古氏宗祠。槟榔山村经历10多年战争的洗礼,房舍多被敌伪军焚毁。建国后,古氏宗祠定为中山市革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古氏宗祠】位于石岐南偏东11公里、距镇政府6.5公里的槟榔山村古氏宗祠,原是乡绅古腾芳兄弟于清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为纪念开村先祖古琪胜而捐资兴建,光绪癸未年(1883年)重修。宗祠为硬山式顶,前进为砖木结构,中间天井,两边有回廊连接,后进为台梁式木架构。祠堂两旁有偏殿,为两进三间布局,祠堂门前有大块空地和池塘,占地面积1062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两旁偏殿后因虫蛀蚀严重已倒塌。古氏宗是广东人民游击队中区队、江纵队成立旧址,中山市重点文物保护位。

【石莹桥村】在石岐(城区)南偏东13公里,镇政府(街办)南偏东3.7公里处。清乾隆初期(1736至1745年)古琪禄从马溪迁此建村。在村前小溪上砌石墩架松木成桥,称石松桥。清道光六年(1826年)改用石英石筑桥墩,洁白晶莹,并铺上石条,改为石莹桥,村以此得名。

1974年至1992年曾是五桂山区建设指挥部、五桂山区公所、五桂山镇驻地,1993年各机构随新镇址搬迁到石鼓。石莹桥村聚落在城桂公路北侧呈线、块状混合分布。石横公路经该村与城桂公路接通。1995年在公路旁征地开发新村凤形村,各村居民购地自建房有20多间。

石莹桥村是抗日老区村庄。1942年1月中山县人民抗日游击队进入五桂山后,曾为BuDui驻地。1944年春,游击队在此伏击歼灭日伪军,粉碎敌人“十路围攻”。同年冬,中山县行政督导处(民主政权)在此成立。村背山下有块大石,称“烈士石”,该石位于镇政府(街办)东面6公里,面积约120平方米,1945年日伪军围攻五桂山区时在该石杀害16位抗日游击队员。

【烈士纪念碑】位于镇政府以东6公里,槟榔山村南面,石莹桥村西北面的跳石桥(又名石莹桥)边。1993年春,中共中山市五桂山镇委员会、五桂山镇人民政府在桥旁烈士牺牲的地方修建此纪念碑,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碑文由原珠江纵队一支队ZhengWei梁奇达撰写,原珠江纵队ZhengWei梁嘉书写。

【和平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东4.3公里处。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广东省紫金县张发奎迁此,建村于南台山东麓山沟旁。四周茅草茂密,秋冬枯黄,山坡似披上黄衣,故称黄茅坪,1966年改称今名,寓意村人和睦平等相处。村后曾建有中山县林场和平分杨,以前有种竹编织竹器的传统,故有竹村之称。和平村聚落呈弓形线状分布,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老区村庄。

【白石坳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东4.7公里处。清咸丰年间(1851至1861年)古姓人从邻村石莹桥迁此,建村于大帽山(大磨山)西北侧山窝间,因周围岩石呈白色,故名。白石坳村聚落呈线状分布,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老区村庄。

【南坑村】镇政府(街办)南偏东5.3公里处。清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古奎秀从邻村石莹桥迁此,建村于大帽山(大磨山)西侧大山沟南面,故名大南坑。1950年分南坑上、南坑下,1981年合并,称今名。南坑村聚落呈点状分布,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区村庄。

【南坑尾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东6.8公里处。清康熙元年(1662年)广东省紫金县南塘村甘姓人迁此。有山沟自南坑村向南伸延至此,村建于山沟末端,故名。南坑尾村聚落在蟾蜍塘山(北边山)北麓呈微弓形线状分布,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区村庄。

南坑村往西进入南坑尾村会途经两户人家,卫星地图上标注为李家村,从外观上看该两住户已搬出无人居住。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变,年轻一辈不愿留在村庄生活,五桂山的一些小村落会出现人去楼空的情况,所以房屋空置无人居住不出为奇。

【南塘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东5.5公里处。清乾隆年间(1736至1795年)广东省五华县陈天高迁此建村。当时树林茂密,林间水塘常有蟒蛇出没,村民称蟒蛇为南蛇,故村初名南蛇塘,1949年后雅称今名。南塘村聚落在城桂公路北侧呈线状分布,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区村庄。

【石窝口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东5.5公里处。清嘉庆年间(1796至1820年)古祖绍从马溪迁此建村,村旁有溪,溪水在月光下闪烁着点点银光,称银溪,1949年后,以地处石山窝口而称今名。石窝口村聚落在城桂公路南侧呈线状分布,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区村庄,旅外华侨较多,是秘鲁国致公党ZS古榕的家乡。

【南桥华帝殿】位于南桥华帝殿位于南桥石窝口北50米山脚处。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9月建。1991年5月由旅外华侨、港澳同胞及村民捐资重修。华帝殿为前后进砖瓦结构,中间天井分隔采光,殿内8根水泥梁柱支撑瓦面,建筑总面积约130平方米。殿门上方刻有“华帝殿”三字,两旁花岗岩石门框刻有“恩光普照,火德长明”对联。建国前,每年正月初四,均在此举行烧炮抢炮活动,殿前人头涌涌,场面十分热闹。建国后,每逢华光诞,村民均用烧猪果品拜祭。

【巫屋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东5.7公里处。清咸丰年间(1851至1861年)广东省紫金县巫乾英迁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称巫屋。村原建于石窝口村西侧山坡下,因交通不便,于1972年迁今址。巫屋村聚落在城桂公路北侧呈线状分布,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区村庄。

【南桥新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东8.3公里处。1959年因建南桥水库,石莹桥与槟榔山、和平部分村民迁此建村,初称新村,又名新屋场。南桥新村聚落在牛爬石径脚(地名)南侧呈长方形状分布。

【龙石村民委员会】2001年11月,五桂山镇属区划调整,原龙塘村民委员会与石鼓村民委员会合并,称龙石村民委员会。合并后,分为龙塘、石鼓2个经济联合社,行政上由龙石村民委员会统一管理,经济由经联社核算。

石鼓经联社位于石岐(城区)南9.5公里,镇政府(街办)西南1.3公里处,驻紫泥环村。辖:双合山村、郑家山村、百叶岭村、马槽村、客人地村、紫泥环村、瓦窑村、南边埔村、河背村、寿星塘村、汛地村、沙井头村、杨桃山村、张屋排村、何屋排村、坑尾村、三家村、西坑村,共18个自然村。计有李、刘、黄、叶、张、何、廖、陈等姓88个,其中李姓、刘姓、叶姓、黄姓人口数占比较多。传说山有一巨石,击之如鼓鸣,故初称石鼓挞,后改称石鼓。

境内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山上青松缓坡果木郁郁葱葱,溪堤**竹,相互辉映。东有天葬坟山与长命水相接,南隔五桂山脉与南桥相近,西有南台山与龙塘相连,北靠大尖山,是四面环山的一块小盆地,18个自然村分布在盆地的周边。 境内有古墓多座,其中旗楼岭有南宋工部侍郎马南宝父亲之墓,大尖山南麓有清道光钦点御前侍卫郑锦峰的墓地,寿星塘有宋端宗疑冢。 北台涌流经境内约5公里多,河道弯曲,河面狭窄。1974至1976年间,对该河段进行全面整治,裁弯取直,拓宽河面为25至45米,取名为“红旗河”。

清乾隆和道光年代称石鼓挞村,属良都管辖;1951年属五桂山区桂北乡管辖;1953年建石鼓乡(含龙塘),属第一区管辖;1958年分为石一、石二、石三、石四大队同属三乡公社沙涌耕作区;1963年石四大队析出,改为龙塘大队,石一、石二、石三大队合并为石鼓大队;1974年划入五桂山区建设指挥部(后称五桂山区、五桂山镇)辖,1984年称为乡,1986年改称村,1989年称管理区,1998年复称村委会。

【大尖奇观】大尖山(古称贵峰山)位于镇政府(街办)西北1.8公里,石鼓村与东区新安村交界处。主峰海拔391米,高耸峻秀,霞雾缭绕,因山势似剑插云霄,故名。山巅有观音庙,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满山青松**竹,郁郁葱葱。山虽不高,但险要异常,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被迷信风水的达官贵人选为葬身之处。大尖南麓寿星塘村,有宋端宗疑冢和宋工部侍郎马宝南之父马会龙墓。

据清・道光《香山县志》所载,清代梁金霞有诗云:“高拱仁山独擅灵,烟霞长护昼冥冥。江边晓映千重碧,天际遥连一片青”。“飞瀑苍凉疑雾雨,悬崖缥缈俨云屏。何时直蹑孤峰顶,笑指扶桑探日星”。又杨辉诗云:“绝壁峭无际,凌空谁与俦。云疑从屐起,人欲傍天游”。“险道惊猿避,崩崖过鸟愁。浪言尘世阔,双眼已全收”。

建国后,大尖山为中山市政府开放的登高处,每年重阳节,登高览胜者络绎不绝,特别是重阳节前夜,登高人群从各地涌来,熙熙攘攘,达数万之众1997年8月,市政府拨款30万元,在大尖山东面新辟一条长4.5公里,宽4米的环山道路,沿途安装电灯,供分流登山人群。

【大尖山观音庙】位于大尖山顶峰。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观音庙由巨石堆垒而成。大尖山海拔391米,是中山市政府开放的登高处。每年重阳节前夜,数万市民来此登山拜观音祈求好运,场面非常热闹。

【双合山村】在镇政府(街办)北偏东1.6公里处。该村因后门山有两山峰相连竞势,宛如合一,故而得名。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邻村汛地李胜葵迁此居住,廖、贺两姓亦随后迁来。双合山村聚落在千秋岭西麓,呈线形分布。

【郑家山村】在镇政府(街办)北面0.3公里处。因道光帝的钦点御前侍卫郑锦峰墓葬于该村对面的山上,故而得名。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刘宗传从邻村马槽迁此建村。郑家山村聚落在大尖山东侧呈线形分布,因交通不便,1963年全村搬迁到纲地居住。1992年因建设镇第三工业区及城桂公路征用全部土地,郑家山村民全部搬迁到桂城新村。

【百叶岭村】(八页岭)在镇政府(街办)北0.6公里处。因四面环山,有八个山面围绕,故名“八叶岭”,又传山上有柏树,枝繁叶茂,又称柏叶岭。清道光初期(1821至1826年)因“百”与“柏”谐音而易称今名。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刘宗魁次子清凤从邻村马槽迁此建村。因交通甚为不便,于1962年全村搬迁到纲地建村居住,仍沿用现名。1992年因建设城桂公路及中兴丝袜厂征用全部土地,全村搬迁到桂城新村。百叶岭村聚落在大尖山东麓,呈正方形块状分布。

【郑锦峰墓】位于大尖山东面的百叶岭上,建于清代,道光丙戌年(1826年)重修。该墓坐西向东,封土堆前呈环形构筑,内径2.24米,墓墙用麻石块、灰沙构筑而成。墓碑高65厘米,宽33厘米。碑刻上款:“道光丙戌年冬重修土名百叶岭坐辛向乙兼西卯之原”,中为:“皇清贡生显二十世祖考锦峰郑公墓”,下款:“奉祀孙聚奎等立石”。距墓地13米前,有相隔7米,用高1.13米、宽40厘米、厚8厘米的麻石四块组成山门。右边刻有“道光丁未科进士”,左边刻有“钦赐御前侍卫郑”的字样。

【马槽村】是五桂山镇政府(街办)驻地,在石鼓村委会北面2公里处。东与竹排顶山,南与客仁地相连,西面与紫泥环交界,北面百叶岭。因地势如盆,五座山脊汇集,如骏马归巢,村初名为马巢,清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因谐音“槽”与“巢”而改称今名。彭姓人于清代乾隆年间先在此建村居住,乾隆五十一年(1712年)刘姓人宗魁、宗传兄弟俩从隆都(今沙溪谿角)迁来与彭姓做工,并定居于此。马槽村聚落在大尖山东南麓,呈方形块状分布。

【马槽牌坊】建于1999年6月,为马槽旅巴拿马华侨刘学明捐资所建。牌坊正面题有对联,上联为:“马骏人强发奋创大业”,下联为:“槽丰民裕安居庆升平”,横批是:马槽村。

【客人地村】(又名客仁地)在镇政府(街办)南1公里处。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李姓从邻村汛地迁此。据传,该村初有乞丐聚居,曾称“乞儿地”。因名不雅,而村民又是客家人,故清道光元年(1821年)改称今名。1992年因五桂山镇新镇址建设需要,全部耕地被征用,建有五桂山中学、医院、农贸市场、供电公司等。客人地村聚落在大尖山东南麓,呈微弓形块状分布。

【紫泥环村】(原名烂泥环)在镇政府(街办)南1.3公里处。原为沼泽滩涂地,初名烂泥环。是龙石村委会驻地。明**年间(1628至1644年)先有揭姓人家迁此,继有李永元、李永庆、黄色正从广东省紫金县迁来,三姓人家披荆斩棘,将该地改造成良田,年年丰收,且村前耕地下蕴藏有泥炭土和锡矿,村民认为有紫气东来,故清道光元年(1821年)改称紫泥环,沿用至今。紫泥环聚落在大尖山南麓,呈环状分布。清代所修的“康公庙”也建于此,此庙建国后被拆除。

【马会龙墓】马会龙是宋朝工部侍郎马南宝之父,其墓位于大尖山南部紫泥环下窝子,始建于宋代,经民国4年(1915年)和1980年两次重修。该墓坐北向南,封土堆前呈环形状,内径3.1米,墓碑高172厘米,宽62厘米。碑额上刻有花果图案和篆书“福禄寿”的字样,墓碑上款:“宋葬于土名楼旗岭坐壬向丙兼子午三分之原”。中为:“宋封工部侍郎四世相考讳会龙马公、诰封太夫人妣毛氏、淑慎慈勤副妣周氏之墓”。下款:“孝男工部尚书南宝立石”、“民国四年岁次乙卯季夏吉日裔孙沙涌房、塘土敢房、张家边等重修”。

【紫泥环村老人活动中心】位于村中心,为村民小组集资15万元所建。2002年冬动工,2003年12月落成使用。占地面积1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红墙琉璃瓦屋顶。门前题有对联,上联为:“得天时雨顺风调福神禄”,下联为:“添地利山清水秀草堂音”,横批是:“人和昌”。中心四周绿草葱葱,林木成荫,环境优美。

【瓦窑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西2.2公里处。清末民初,隆都李启辉、梁顺合到此建窑烧砖瓦,后在此定居,村因此得名。1964年因避山洪,部分村民迁往北坑口的东西两段,建平房居住,仍用原村名。瓦窑村聚落在大尖山南偏西,微弓型线状分布。山上长满松木,地下有陶土。村内办有刘汉培大型腐竹厂,所制作的“山水腐竹”远近闻名。村民黄成孚擅长打石,是著名的石匠。


【南边埔村】在镇政府(街办)西偏南3.2公里处。清嘉庆年间(1796至1820年)刘姓从隆都谿角迁此,建村于南台山北麓边缘的土坡上,故名。后有杜姓从张家边迁来,李姓从邻村信地迁入,张姓从邻村张屋排迁入。南边埔村聚落呈微弓形线状分布,山上长满松树,地下有陶土。红旗河流经村边,因交通不便,1995年后,村民陆续搬迁到北坑口上段聚居,仅剩几户在原村居住。

【河背村】在镇政府(街办)西偏南约2.6公里处。清乾隆年间,邻村汛地李姓迁此。因地处红旗河南岸,俗称“河南”为“河背”,村因此得名。河背村聚落在南台山北偏东麓,呈线状分布,山上长满松树,河岸长满**竹,地下有陶土,旧河道有大量的河沙,1980年曾开办过沙场,是知名华侨李剑的故乡。

【寿星塘村】在镇政府(街办)西偏南1.8公里处。南宋有黄姓人居此,因村旁有一污水凼,常发臭气,称臭青塘,村因而得名。清康熙年间(1662至1722年)又有广东省紫金县叶维实迁来居住。因村名不雅,且村北有寿星塘山,故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改称今名。寿星塘村聚落呈微弓形线状分布,山长松树,地下有陶土,旧河道有大量河沙,曾开办过沙场。村北寿星塘山有南宋端宗时代疑冢5座,仍留部分遗迹。

【端宗疑冢】1278年,宋帝端宗率领的BuDui被元兵追杀,战败的宋端宗逃难到环城沙涌马南宝工部侍郎家中。宋端宗因病死后,**陆秀夫择大尖山寿星塘给他埋下五处疑冢,至今地面仍留有部分遗迹。


【李氏宗祠】位于石鼓汛地村中。建于明**年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扩建为二进三间,建筑面积16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硬山顶,台梁与穿斗式木构梁章架,面积约150多平方米,四周墙壁用灰批荡,内墙上部画有古代人物彩墨画,祠门风雨廊上部及屋顶上部均有飞禽走兽灰雕,工艺华美,保存良好。是石鼓一带规模较大的祠堂,现仍保存完好。

【汛地村】(又名信地下)在镇政府(街办)南偏西约1.3公里处。明**年间(1628至1644年)李安元之三子(祥震、祥麟、祥凤)从广东省五华县迁此。清朝曾派兵在此驻防,因河道向村前流经,有专人负责“防汛”,当山洪暴发时响锣通知村民疏散,故称汛地,村又建于山下,也称汛地下,1981年易为今名。村内原为纯一李姓,后有廖姓迁到村侧立村,称廖屋,属汛地村;尚有几家李姓人从汛地搬迁到“盼铺”;又有张姓从广东省紫金县迁到梅花坑居住,同属汛地管理。

汛地村聚落在城桂公路石鼓段西侧呈块状分布,村南曾哥潭曾开发为旅游度假区;村东地豆岗,是石鼓林业基地,今已辟为果场,山上有大量的花岗岩石。1992年建设新镇址需要,土地被征用,村民洗脚上田,从事其他职业。该村李亚盼,是石鼓最早经商的商人,村民把其经营的小商店称为“铺”。

【沙井头村】在镇政府(街办)西南约1.9公里处。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陈姓从广东省紫金县迁入居住。康熙二十六年何姓四兄弟从紫金县先到南坑底沙梨园居住,后迁此村。之后,还有詹姓从广东省河源市迁入,李姓从邻村汛地迁入。相传,村中有口沙底水井,村因而得名。因靠山边不便,1964年起,村民逐步向马家山南麓拓展(现居住地),修建民宅居住,但仍用原村名。沙井头村聚落呈块状分布,地下有锡矿,山上有花岗岩石场。


【杨桃山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西1.2公里处。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何姓从南坑底沙梨园迁此建村。据传,当时村后山上盛长杨桃树,村因此得名。杨桃山村聚落呈块状分布,地下蕴藏大量陶土。

【张屋排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西2.1公里处。清初广东省紫金县胡姓人迁此,建村于香炉峰下(现称长洲黄山),村侧有一庵堂(解放前已废),称香炉庵。清嘉庆年间(1796至1820年)又有张姓从紫金县迁入,在河东建屋成排,初称香炉庵村。
.

【张严云公祠】清末民初,张、何两姓以西坑河为界分成两村,河东以张姓人多而命名为张屋排。张屋排村聚落河东呈线状分布,地下蕴藏陶土。该村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庄,中GongDang组织曾在此建立秘密交通站,游击队经常在张氏祠堂驻扎。

【何屋排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西2.3公里处。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何姓兄弟从南坑底沙梨园迁此建房成排,与张姓隔河相望,初称香炉庵。清末民初,以姓氏命名为何屋排。何屋排村聚落西坑河西岸呈线状分布。村侧耕地下蕴藏大量白陶土,1993年耕地大部分被征用,村民多外迁建房居住。该村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庄,抗战时期抗日游击队曾驻该村。

【坑尾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西2.9公里处。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广东省紫金县何姓四兄弟从南坑底沙梨园迁此居住。建村在山谷的尽头,村因而得名。聚落在黄屋山下,呈线形分布,地下蕴藏陶土。1993年耕地被征用,全村6户人家搬迁到市内各地居住,旧房闲置。

【三家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西2.6公里处。清光绪年间(1875至1908年)邻村汛地李姓3户在此建村。村后猪门兜山蜿而下(又称蜈蚣地)状若蟠龙,原称小龙岗,又因建村时,仅有三户人家,俗称三家村。三家村聚落呈线状分布,地下蕴藏陶土。1993年全部耕地被征用,全村外迁建房居住,旧房闲置。


【西坑村】在镇政府(街办)南偏西3.3公里处。清咸丰年间(1851至186年)。李清安偕同家眷从邻村汛地迁此建村,开垦村前山坡地以作耕种之梯田。由于建村于香炉庵谷地的西边,因而名为西坑。西坑村聚落呈线形分布,地下有陶土,村内原盛长荷树、樟树和榕树,于1958被砍作大炼钢铁用。西坑村内曾建有4座碉楼,其中1座于民国32年(1943年)被日军放火焚毁,现仍有3座保存完好。



【龙塘经联社】在石岐(城区)南面9公里,镇政府(街办)西面4公里处,驻大山脚村。因龙塘自然村开村最早,历史上这一带统称龙塘,故以此命名。辖:大山脚村、龙塘村、鲤鱼山村、金竹园村、杉坑村,共5个自然村。计有吕、杨、叶、李、刘、黄等姓70个,其中吕姓、杨姓、叶姓人数较多。

明代、清代,属香山县良(字)都辖村;民国25年(1936年)属第一区管辖的乡;1951年属五桂山区桂北乡的辖村;1961年属环城公社石鼓第四生产大队;1963年建龙塘大队;1976年划入五桂山区建设指挥部(后称五桂山区、五桂山镇)管辖,1984年称为乡,1986年改称村,1989年称管理区,1998年复称村委会。2001年11月行政村调整,龙塘村与石鼓村合并,称为龙石村。

境内由东向西有宽30多米的红旗河通向北台涌,南有3至4米宽的南台坑河与红旗河交汇成“T”形,每逢山洪暴发,河水暴涨,经常水淹农田。1973至1976年间,对红旗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工程,1998年又整治扩宽龙塘段河道至40米,后未出现过水浸。境内南有南台山、西有大东洋山,北有大肚岭和牛头岭。

【龙塘大桥】2000年村委会筹资80多万元,将1975年所建的龙塘水泥拱桥拆去,新建成钢筋混凝土大桥,桥长45米,宽20米,横跨红旗河龙塘河段。大桥建成后,更有利于开发龙塘工业大道南侧的大片工业用地。该桥为镇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座乡村桥梁。龙塘市场坐落于龙塘村马石公路侧,2004年村委会投资600万元兴建,是年7月落成,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6250平方米。

【南台果场】位于镇政府(街办)西南5公里,于1992年开办。南台果场在南台山(香山八景,南台秋月)下,面积2000多亩,山路左边的山谷中,是一个连一个的鱼塘,两侧山上种满芒果树、荔枝树、龙眼树。猪场、鸽场依次排在山谷间,两边山上可见巨石孤立其上。南台果场景色最美处乃水帘洞,由岩石形成一面山坡,坡下有一石洞,有水经石坡飞流直下形成瀑布,仿似花果山下的水帘洞。

【南台秋月】南台山位于镇政府西南5.3公里,横跨五桂山、板芙两镇。面积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80米。因在石岐之南,且山顶宽阔平坦,故名。南台山顶有古庙,山涧有观音岩,峰峦耸立,景色秀丽,尤以秋景宜人。

“南台秋月”为明嘉靖年间香山八景之一。据清・道光《香山县志》所载,清代康乙酉科举诗人萧桐青有诗云:“枫落荒林万壑哀,晚来乘月步南台。空山别有闲天地,胜会曾无辟草莱”。“倚杖静看云上下,吹笙谁共鹤徊徘。晴光遍瞩群峰小,千仞头一啸回”。

【大山脚村】在镇政府(街办)西面4公里处。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吕好仔从山西省永安县(古县名,即今山西霍县)迁此建村,因地处大肚岭山南麓,故名大山脚村。大山脚村聚落在马石公路北侧,呈长方形块状分布。


【龙塘村】在镇政府(街办)西面3.5公里处。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建村,当时村前有一水塘,旁边有一条树根,形状似龙,并有泉水流入塘中,故称龙塘村。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刘子忠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迁居石鼓垯花树坑(古村名,已废)。康熙六十年(1721年),其后裔迁此定居。龙塘村聚落在大肚岭与大尖山间南坡呈长方形状分布,红旗河流经村南。

【鲤鱼山村】在镇政府(街办)西偏南4.2公里处。清雍正五年(1727年)吕复昌从山西省永安县迁此建村。村前有一山丘在河溪旁,每逢大雨,溪水从上冲下,水势较猛,常有许多鲤鱼跃水,故称鲤鱼地,又因村背靠大东洋山,后称鲤鱼山村。鲤鱼山村聚落在大东洋山东北麓呈微弓形线状分布。

【鲤鱼山遗址】1986年,龙塘村民在红旗河鲤鱼山河段挖沙时发现罐、钵、碗等古文物,村干部即报中山市博物馆,市博物馆派出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和采集。经鉴定属沙丘遗址,由于挖沙的关系,文化层已乱,其遗物散布范围约1000平方米。所采集文化遗物有夹砂陶和泥质陶片两种,纹饰有曲折纹、米字纹、小方格带截印纹。器形有罐、钵、碗等。属新石器晚期、汉代的文化遗址。

【金竹园村】(又名叶屋)在镇政府(街办)西南5.6公里处。清乾隆五十二年至六十年(1787至1795年)广东省紫金县叶华荣迁此建村,后有杨姓迁入,以叶姓居多,又称叶屋。金竹园村聚落在南台山北麓,呈“V”形线状分布,村门有南台坑河。

【杉坑村】(又名杨屋)在镇政府(街办)西偏南3.9公里处。清光绪年(1875至1908年)张就有、张佩波兄弟俩从外地迁此,建村于南台山北麓,因当时周围山冈盛长杉树,故名杉坑。该村有杨、李两姓,以杨姓居多,又称杨屋,杉坑村聚落呈弓形线状分布。

【长命水村民委员会】在石岐(城区)东南5.5公里,镇政府(街办)北3.8公里处,驻石榴坑村。因镜内有沙井泉,清水长流,村民喜饮用,祈望长寿,称长命水,村因而得名。辖:石榴坑村、白栏桥村、邱屋村、龙贡村,共4个自然村。计有廖、邱、张、陈、李等姓67个,其中廖姓八百多人,邱姓一百多人。

清乾隆元年(1736年),属得能都管辖的村。宣统二年(1910年)分白栏桥、龙贡、长命水3个村,同属第四区,称段。民国34年(1945年)称长命水乡,属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五桂山区政务委员会辖乡。1953年属第四区辖乡。1958年属张家边公社濠头耕作区,称生产营。1961年分设石榴坑、白兰桥2个大队,属环城区长江公社。1963年合并,统称长命水大队。1967年曾改称向阳大队,属环城公社管辖。1976年划入五桂山区建设指挥部(后称五桂山区、五桂山镇)管辖,1984年称为乡,1986年改称村,1989年称管理区,1998年复称村委会。

【长命水凉亭】建于1998年7月,分别建在走马墩、白兰桥、邱屋自然村的中心点,每村1至2个,共5个。凉亭恢弘雄伟,风格独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黄色琉璃瓦飞檐,每亭占地约20多平方米,供村民纳凉休息。

【清代古尸】1993年5月25日,长命水管理区在土地开发中发现一具古尸,并报中山市博物馆进行挖掘。经中山大学及广东药学院解剖教研专家鉴定,死者为男性,死于45岁至50岁之间,为心脑血管疾病致死。从服饰判断为清代四品文官,因墓志铭遗失,死者姓名及生平不详。该古尸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南端、最潮湿地带首次出的较完整的百年鞣尸,为广东少有的古尸之一。该古尸由中山市博物馆收藏。

【中国蜜蜂博物馆】位于镇政府(街办)西北3.5公里,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秀丽湖山庄,于2001年开办,是由中国蜂业最高学术机构“中国养蜂学会”策划筹办,广东省养蜂学会协办,中山市银兴蜂业有限公司主办的生态科普基地。

蜜蜂博物馆展出的内容主要是养蜂史少数民族养蜂、养蜂器具、养蜂科技成果、蜜蜂与蜜源植物资源、古代养蜂、现代养蜂、各种蜂产品的功能等方面,通过各种图片、实物、标本等手段,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介绍源远流长的养蜂发展历史、蜜蜂生物学、生态学知识、现代养蜂科技和养蜂业的发展成就。

在此可以看到形态大小不同的蜂种和硕大罕见的美国达旦大蜂箱;可以欣赏到养蜂工人让蜂王歇息在自己的颈脖上,立时在外采蜜的蜜蜂便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形成万“凤”绕颈的奇观。馆内设有蜂产品销售处和蜂产品餐厅,所有的菜肴、美点都用蜜蜂产品制成。是一个生物科学普及基地和旅游景点。

【长命圣泉】长命水井位于长命水村委会西,据传此井开凿近300年历史,大旱之年,井水仍源源不断,村民多饮用此井水,后因房地产开发被填。2001年村民集资重修,井边立有一块阴刻着“长命水井”的黄褐色天然石头。水井四周用石条制作成一个六角形的栏杆,用打磨光滑的黑色石材护边及铺底。井底有两条栩栩如生的石制白色鲤鱼,黑白分明,水从鱼嘴中汨流出,晶莹剔透,温润玉滑,饮之清甜适口。

据传此井开凿历经几百年,源流不竭,万世不枯,历史上大旱之年,山溪水塘干枯,但此井水位从没下降。村历代人都饮用此井水,长寿者多。于是,村民自发筹款,把已填埋的老井清挖出来,并立碑警示后人:“先祖积善德,上苍赐仙泉。琼液长命水,佑民百千年。愿君讲文明,玷污人人嫌。护井皆有责,甘泉万代传”。长命圣泉成了不少浏览者探求长寿之谜的好去处。

【**湖碧水】位于五桂山镇(街道)北部的长命水村。**丽湖原名石榴坑水库,一条大坝锁住一湖碧水,水面达300亩。微风拂过,宽阔的湖面上,荡起阵阵涟漪,三面环绕的青山,**绿得如浓墨的中国画。沿湖建有别墅公寓,风格各异,美轮美奂的建筑,倒映在湖水中,似是琼台玉宇,人间仙境。


【石榴坑村】在石岐(城区)东南5.5公里,镇政府(街办)北3.8公里处,为村委会驻地。据传原为陈姓人建村,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广东省紫金县廖有怀又迁此定居,因村前田中有9个泥墩,状似跑马,故初名走马墩。道光元年(1821年)以村西山沟旁有棵大石榴树,为寓意吉祥多子孙,改称今名。石榴坑村聚落在城桂公路两侧呈线状分布,村南有石榴坑水库,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庄。

【白兰桥村】在镇政府(街办)北偏东4.5公里处。清雍正元年(1723年),廖启元从广东省紫金县迁此建村,在河溪上筑独木桥,上置栏杆,称耙栏桥,村因而得名。1949年后,以方言“白兰”与“耙栏”谐音而改称今名。白兰桥聚落在天葬坟山北麓呈长方形块状分布,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庄。


【邱屋村】在镇政府(街办)北偏东3.4公里处。清雍正元年至四年(1723至1726年)邱锦南从广东省紫金县迁居于此。以姓氏命村名,沿用至今。村内邱屋正街建有欢乐凉亭和长命水龙泉,邱屋村聚落在將軍岭东麓呈弓形线状分布,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庄。


【龙贡村】在镇政府(街办)北偏东4.5公里处。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邻村白兰桥廖姓人迁此建村,因村后山冈逶迤起伏,如群龙蜷伏,故初名龙共。1949年后,以“贡”与“共”谐音而改称今名。龙贡村聚落在天葬坟山北麓呈弓形线状分布,2000年村委会规划将此村开辟为新工业园区,村民由村委会安排搬迁到白兰桥村东建房居住,龙贡村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庄。

注:参考文献资料来自《中山市五桂山镇志》、《中山市志》。

给無欲則剛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