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三峡,此生必达!
早在1888年,到重庆开办洋行的英国商人、冒险家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乐在他的《扁舟过三峡》一书中对长江三峡美景的感叹,将三峡两岸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称为“徒步旅行者的天堂”。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散文名著《文化苦旅》中《三峡》一文的开篇: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么?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很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数次带队徒步长江三峡之后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觉得是“颠覆”;
从小学习的课文里,诗词中以及各种神话传说无时无刻不在与我们讲述着长江三峡,每个人心中对长江,对三峡都有些自己的思想建构,就连余秋雨老师在《文化苦旅》三峡一文中,也提及了自己童年时对三峡的想象;


但是当我站在神女峰下,当我走到三峡之巅,当我看到夔门之险后,我脑海里的构想的三峡模样全都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时山水三峡,是历史三峡,是诗词三峡,是几千年来奔涌不息的滔滔三峡;


当前疫情之下,催生出的一个新名词“时空伴随者”,而在长江三峡徒步,我脑子里一直在回想这个词;
我们走过的路,看到的山岭,经过的江峡,曾经有多少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在此流连,这种感觉真的不一样!
诗人西川老师说:你只要走过万里山川,山川就会成为你的一部分,变成你精神的一部分,成为你的气象,那么这个气象也一定会显现出来!
徒步长江三峡,看到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都在其次,走在这中华文明传承的江河之上,首重当为身处其中的体验和感受,那是思想的延续和精神的传承!


纵观中国大地的风景名胜,以山水风光之雄秀、历史人文之渊厚、地理区位之适中、交通往来之便捷而综合论之,知名度和影响力雄居冠冕者,非长江三峡莫属。


有些地方是非徒步不能抵达,非抵达不能想象的,长江三峡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来这里只走一次的旅行之路,却是这里很多人走了一生的生存之路,每一步都挥洒着汗水和努力,亲身经历才能感同身受,此刻我能想到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豪迈,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沉郁,毛**“截断巫山云雨”的激昂;在这里走的每一步都是有历史承载的,这是一条体悟之路;
有人说:见过大山大水的人,都会有广阔的胸怀,由此我不难想象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会怎样的豪迈和从容;在夔门古象馆里,有三峡没蓄水之前的照片,当看到长江纤夫的笑容时,难以名状的情绪充斥胸腔,我深吸着气快速的眨着眼,有激动也有感动;


长江三峡,集众美而擅美名,历来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灵感之源。古往今来,人们赞美长江三峡的诗歌数量之多,恐怕很难有哪个风景名胜可以匹敌。从屈原的《山鬼》到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从汉代乐府《巫山高》的“巫山高,高以大”到南北朝《巴东三峡歌》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到杜甫的”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从陆游的“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到张船山的“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描写赞美长江三峡的诗作何止万千。


而我认为徒步长江三峡,自然风光,历史人文都在其次,走在这中华文明传承的江河之上,首重当为身处其中的体验和感受,那是思想的延续和精神的传承!
余秋雨老师说:三峡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是险峻奔涌的流动体,很难让笔墨在何处稍稍滞留。是啊,在这里,在此时,任何文字性的描述都显的苍白无力,甚至是粗陋,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长江三峡的称颂,我喜欢这里,我愿意带我的孩子,我的家人来了解这里,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走到这里!
以上图片均为带队途中实地拍摄,使用请注明来源!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户外领队木子(6月7带队乌孙古道)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