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纯阳宫见韦驮
听闻太原纯阳宫有**韦陀像,形态极为传神,堪称一绝,心中欣悦,遂前往观瞻。
韦陀本为源自西方的佛家菩萨,传入中国后,已然本土化,其人物故事亦与中国神话传说相融。传说昙花仙子下凡,化作昙花之形,爱上了每日悉心照料她的凡人。玉帝为此勃然大怒,将凡人送至佛主处修行,使其忘却前世今生。佛主赐凡人法名韦陀,多年过去,韦陀修行有成,早已忘却昙花。然而历经诸多波折的昙花,仍痴痴等待心中爱人。韦陀每年春天都会下山,为佛主采集朝露煮茶,于是昙花便在韦陀必经之地悄然盛开。但千万年过去,韦陀却始终视若无睹,丝毫记不起曾经的昙花。聿明氏是一位甘愿为帮助他人而承受天诛地伐的老人,他圆寂之时,舍弃来世轮回,带着昙花奔赴佛国,终使有情人得以相会。这故事恰似牛郎织女传说的另一个版本,只是在此故事中,道家成了反派,佛家结下善果,多少有些抑道扬佛之意。而聿明氏,正是我们阴阳家的鼻祖。在久远以前,阴阳家与道家本是不同流派,如今却在很大程度上已模糊,多被归为道家。其实,韦陀曾在释迦佛入灭之际,奋力追赶并夺回被邪魔抢走的佛祖遗骨。据《大藏经》记载,韦陀生于农历六月初三日,拥有强大力量与坚定誓愿,承诺护持佛法,庇佑佛教信徒,故而成为佛家寺院的护法菩萨。
展现在我眼前的韦陀像是明代的**鎏金铜像。其面相丰腴如童子,双目微微睁开,嘴角轻轻上扬,笑容含蓄,威严之中透着一种令人心生喜爱的亲切感。它昂首挺胸,体态微微右倾,右手自然下垂,左手上举。左手掌心看似虚空,仿若原本持有别的法器,右掌上举呈托着须弥山状的宝杵。肩部一缕飘带,似飞似静。整体形态生动传神,色泽飘逸,充满动感。它头戴凤翅兜鍪盔,身着黄金锁子甲,倒披帔帛,腰束革带,虎盔虎肩,膝甲紧扣,足蹬乌云皂履。其甲帔雕刻纹路细腻逼真,仿佛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其坚硬与厚重,尽显英武之气。《大藏经》有言:韦陀十七世为真童像,十八世为将军。此造型或许与此经传相关。
从工艺角度来看,造像越是细腻、灵动且复杂,对所用腊模的雕刻要求就越繁琐精细,对铸铜的成分配比、浇注时的温度火候及流动性的要求也越发精密。这种制造技术,彰显出当时我国冶炼技术已达出神入化之境。从经济层面分析,此寺庙规制颇高,财力雄厚,因而舍得投入资金聘请能工巧匠,选用精细原料,也愿意接待四方云游的客人免费多日挂单。这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僧人对禅宗的执着追求。特别要指出的是,须弥宝杵世间少见,此像将其举于手掌,推测可能象征着贵族家庙的身份,也代表着深厚的实力以及禅宗的派别。
从将军形象来分析,盔甲最早出现于冷兵器时代,起初一般是用兽皮、藤绳串结而成,用于护身。随着青铜、铁器冶炼技术的发展以及兵器的革新,战士们的防护盔甲也进一步演变。到唐宋时期,盔甲发展达到顶峰。肩吞、腹吞的神鬼形象不仅代表着身份,还被赋予了神秘力量。这种装束,防护功能完备,但在战时的动作灵活性方面有所欠缺。所以说,这些装束与其说是用于战争的盔甲,倒不如说更偏向于礼制的体现。总之,整体装饰华丽,形象伟岸,视觉美感与冲击力极强。
世间有如此精妙的韦陀像,实乃罕见。中国文物承载着中华数千年的文化变迁,也见证了一段段灿烂辉煌的历史。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秀才9312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