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北京> 龙脊之上寻谜踪,陡崖险恶谨慎行--涿鹿龙字台长城行记

龙脊之上寻谜踪,陡崖险恶谨慎行--涿鹿龙字台长城行记
相关轨迹:2019-09-15 涿鹿龙字台长城
出差好长一段时间,趁中秋休息,赶紧联系群友,看周末有何动作。骆驼想去龙字台长城,说得非常有吸引力。
那就去吧。我对那一块长城缺乏了解,没有任何概念,路就交给大家了。只是--天下长城数万里,为何唯独此段长城命名为龙字台系列呢?为何这段长城是一段孤墙,与两侧的长城都不相连?那丢失的龙字台牌匾,又去了哪里?--这些问题,谜一样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等待寻求答案。
我爱我的小红马驾驭一辆四轮座驾,老夏、骆驼、风风筝、我四人拼车同行。
出发得还算早,9:20就从北京赶到了涿鹿的白家口村。村子座落在山下的斜坡上,有狭窄的水泥村道与外界相通;村委会所属的一处办公室前有一块空地,正好可以停车。下车就见上方一座巍然屹立的敌楼,知道我们的目的地就要到了。

旁边闲坐的一位老村民,笑问是否登长城。行前我爱我的小红马、骆驼转发的其他驴友的游记,多有提到登长城受阻的情形,一路担心,甚至做好了不能登城的其他预案。见得老者友善的态度,知道此行顺利了。
老者告诉我们,登长城还要再走5里地,行至第二座小桥,可以在桥头开始爬山,也可以继续到村子里爬山。
谢过老者,我们重新驱车前行。果不其然,手机记录轨迹2.48公里,水泥路尽,这就是白家口了,应当是白家口行政村的白家口自然村。停车整装,沿山路上行。
路边溪水潺潺,水流清澈,好不清澈。

小村大部分人家应该是外迁了,留下不多的几户,有搬迁之后遗留的一段墙基,差点以为是一段城墙或者是城堡遗迹。

又遇一收获土豆的老人,告诉我们,沿山路前行,过一道沟,再翻上一道小梁,就是长城了。为表示感谢,我们与其联系返程时买其土豆。
下这道沟的时候,我们可能走的不是正道,我一脚下去,左脚踩落一块人工所垒的像是护坡的石块,眼看要坠入沟谷这中,还好反应及时,右手带着手杖反手向上抓住陡坡上的一根不粗不细的小树,止住了下滑,不过,脚踝上也新添了几道伤,加上头天独行二道关长城的伤,四肢都没有完好的了。当然,都是擦破点皮的小伤痕。
对了,以下我轨迹标注点的距离,都应当减去白家口村委会至白家口登山起始点的2.48公里。
(距离起点2.86km 当前海拔990m)

沟谷中流水轰鸣,回音四荡,这应该是下方简易水泥路边的溪水的上游。
(距离起点2.86km 当前海拔990m)

翻过沟谷,寻到山路,一路上行。没几步,发现轨迹偏离,返还重新寻找,发现正确的道路在一个拐弯处,被草遮掩,不易被发现。

骆驼快速跑在了前面,探了一下路,又返回等候大家,说是有两条路,一条环山腰绕行,一条直切向上。骆驼和老夏都主张垂直向上直切,我看了一下,直切的路不在轨迹上,还是有些担心。因为上山的路,有轨迹还时常会丢失,何况没有轨迹。小红马连续问我两次,就从直切的路上吧,我犹豫着没有吭声,不过还是遵从大家的意见,跟在后面走了。上行没几步,果然找不到了路,有路都能走丢,没有路硬闯的话肯定不那么容易。于是决定我、我爱我的小红马、风风筝沿轨迹上行,骆驼与老夏闯上去。
这两个在一起,定然是不肯走平常路,也走不惯平常路,一定要把平常的线路,走成不平常的轨迹。我们相信他俩的能力,且随他们去吧。--后来果然他们就走出了大概是前无古人的线路,且在后面再说。

走着走着,轨迹就不明显了,就丢失了轨迹。没有路的时候,就沿光滑的风化了的花岗岩向上切,到达一截小横梁上,再次寻到线路,只是荒草深可没腰膝,须得小心寻找,不然会再次丢失。
接近敌楼,并且从所处的山腰上,可以看到连续四座敌楼,往西远眺,分明上龙字台的二、三、四号敌楼了。

我们已经处于连绵无尽的群山深处,四周皆是高耸入云的大山,登山处的路口,海拔已经在960余米,山头上已经是大约1100米。向远处眺望的时候,山谷深处,还藏有一座敌楼(后来证实,这便是龙字五号台)。


观察山谷深处的敌楼时,有了一个疑问:敌楼修在此处,扼守的是东西向的山脊,与折向南方的一座大山,那长城的防线,为何不是继续向西延伸,与对面的山峦连成一线呢?为何折向南方呢?--这似乎又是一个谜题。或许,折向南,是将防守重点置于更加难攻的狭窄的山口,而将平直向西延伸的宽阔的山口置于长城之外,是以最少的防守力量,更加有效地组织防御。
当然,这段长城是内长城,长城之外,还不能说是关外。
终于到达一号台。
(距离起点3.53km 当前海拔1081m)

从一号台下,远眺二三四号台。
(距离起点3.54km 当前海拔1085m)

西侧券门位置过高,且半是悬空,于是绕道从东侧寻找登楼通道。敌楼是4X3形制的券窗,此后的几座敌楼,大致都是同一形制。巨大的花岗岩条石基础,敌楼的台基相当高大,因而坚固非常;券门券窗与腰线皆以汉白玉材质镶嵌,汉白玉构件上的细致逼真的雕花,异常精美。

只是敌楼接近顶部的数层砖,颜色与下部有明显差异,观察楼内券门附近的城砖,痕迹更加明显,砖非常完整,没有岁月剥蚀的痕迹,似是曾经局部修复过。但可以确定的是,基座的花岗岩条石仍是原始状况。
后来下山后我曾向路遇的山民打听,山上的敌楼是否经过修复,山民给予否定的答复。看来文物部门修复加固长城时,基本做到了修旧如旧,而且没有惊扰山下的村民。

东西券门上方的牌匾,龙字壹号台。石料颜色发青,也似有新做迹象;边框有精美雕纹。--既然长城经过局部修复,那牌匾是否是新做?如果是,那岂不是说,原有的龙字系列牌匾,多糟黑手?

楼为双楼梯,双梯对面而设--此后的五座楼,都是双楼梯,除一座双梯在不能互见的对称位置外,其余的双梯皆是对面可见的对称排列--这使我想起旺泉峪-耷拉边段长城,也是巨大的花岗岩台基,也是汉白玉的券门券窗以及精美的雕花,那些汉白玉及花岗岩的构件,使得那段长城的敌楼被称为玉石楼、宾馆楼等;也是双梯,也是大部分双梯均为对面对称,也有一座是不能互见的对称设置--何其相似!
--这是否隐藏着什么历史的密码?这两段长城的敌楼的材质,修筑质量,形制,无不高度相似,难道,这两段长城的修筑者,是同一批将士或工匠?总不会那个时代,就已经是标准化作业,标准化生产施工?

登上敌楼,遥见东边地势更高的山头上时有有人头晃动,老夏骆驼两个,还在远远的山巅的灌木乱石之间艰苦挣扎,他两个果然走得并不顺利,比我们慢了整整一个山头。


远远地担心着他们是否可以寻到下来的路,特别是这段光滑陡峭的崖壁,还好,他们轻松而越。
据他们两个说,那座山脊上有一段城墙,在东面断崖戛然而止;继续向东,还有一段,只是不再有敌楼。这倒是我们有点遗憾没能一起走过。

等他们赶上我们,上了龙字一号台,稍事休整,继续向前。
(自一号台向西远眺二三四号台,距离起点3.72km 当前海拔1094m)

通往第二座敌楼的城墙经过一段急降的陡坡。墙以毛石所砌,毛石间有三合土粘合,只是多已破败不堪,石块之间基本松散。幸亏这段城墙高居于人迹罕至的山脊,否则,早被人踩蹋成堆了。

第二座敌楼座落于山脊之上的一个鞍部,略向墙外探出,扼守谷口。
(二号台,距离起点4.18km 当前海拔1052m)

龙字贰号台也是东西券门上方各有一块牌匾的双匾,其中西侧牌匾下边缘被人为撬坏,估计是偷窃未能得逞。牌匾材质像是青石。色泽感觉较新。


敌楼面向城墙处,也开有礌石孔,不仅要防御墙外的敌人,而且在敌人攻上城墙时,还要攻击攻上城墙的敌人。

过龙字贰号台向东,上坡处内侧有半条石阶路,原来是上兵道。长城上的上兵道,多有券门,在毛石垒砌的城墙上的上兵道,无法保留券门,原状即是如此的可能性更大。
上兵道联结一条山路,应是一条可以下撤之路。
(简易上兵道,距离起点4.35km 当前海拔1069m)

回望一二号台,回望这段山脊,回望山脊上的长城,就如巨龙蜿蜒在群山之巅,这就是长城,这就是山脊,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龙脊。在这龙脊之上,饱经的苦难,历经的沧桑,无声诉说着,多少的谜题,湮没于历史风云之中。

上方的一段毛石墙,内侧被粉刷了一面白灰--这薄薄一层灰,竟然没有被风雨剥蚀?这样的做法,至今在别处长城中没有见到,难道是旧时之物?会不会是修复时的画蛇添足?如果是修复时的做法,大可不必;如果是城墙原状,当为长城修筑模式里刷新了记载的做法。

三号台,与前两座敌楼保存状况大致类似,两层之间的隔板全部腐朽不见。
(距离起点4.46km 当前海拔1092m)

两侧券门上的牌匾,均已缺失不见,明显有人工撬走的痕迹。

楼顶有双旗杆石。

顶部各个角设排水槽、水嘴,大多保存完好,也有少量塌落于长城之下。

过三号台不远,有一座设于小高点之上的烽火台,规格形制略小,边长约3米有余,大致呈方形,明显没有二层建筑,不是敌楼;向外凸出不够明显,应不是马面;只因地势略高于三四号敌楼,故设烽火台一座。

在烽火台上远眺一二号台。
(距离起点4.53km 当前海拔1110m)

前方即是四号台。四号台东侧原有牌匾,今已无存。西侧断崖山脊之上长城以山为险,未再继续修筑,因而东侧不设券门,牌匾也是单匾形制;券门为三面4券加一面3券,有别于其他三座敌楼。
(距离起点4.70km 当前海拔1104m)

券门上方,有X形交叉点,造型美观,中心残留有木桩,应为修筑时所留。

四角皆是小型穹顶,中有孔隙,疑为排气孔。这种筑法,充满艺术气质与美感,再次与我对旺泉峪蝴蝶结段长城的评价相符。


四号台内部的双楼梯。

四号台西侧的山脊,两侧皆是悬崖峭壁。

后来从四号台下降过程中所见到的山脊两侧峭壁。

离开四号台,寻路向五六号台下降。开始并不知山路艰险,只见四号台西侧树枝上有路标,于是寻路下行。行不久,才知山高路远,鲜有人至,曾经有山路都湮没在荒草丛中,用手杖或者手撇开灌木丛,才能看见草木根部稀疏处,当是以前的路径。这条路径,不久前应该有人走过,老路新痕,可以分得很清楚。
下降不远,道路似乎是出现分岔,对比了一下轨迹,我与我爱我的小红马下载的轨迹当是绕过四号台,沿山脊而行,终点是谢家堡;而另一条路与骆驼下载的轨迹吻合,可以直降至山下五号台六号台附近。于是决定按骆驼的轨迹下降。
轨迹附近的路时而清晰,时而不可寻,于是在不停地前进和倒退中往前挪。

部分路段是几乎垂直的下降,有时候路又在悬崖峭壁的边缘行走。在下面这段峭壁之上,再次失去了轨迹。骆驼借助崖壁上的灌木探路,我们很是担心下方其实难以通行。

后来在山下所拍的照片,部分地段的山体是千仞绝壁。

眼见山谷间的一座敌楼(五号楼)就在脚下,却阻于峭壁而无法到达。

在几乎面临绝境的情况下,风风筝在崖壁之上的右手边发现了道路,于是除骆驼以外的我们4个沿轨迹继续下行,这是一条水冲沟,崖壁之间的一条水冲沟,而我们就在绝壁之侧的水冲沟中沿前人的轨迹向下崖降。不久,骆驼脚下的断崖彻底无法通行,他也横切到我们这条路上。于是,有骆驼与老夏在前开路,终于顺着陡峭但长满灌木的大致在80度左右的山崖下降到谷底。


寻路间,突然谁在前面惊呼了一下,原来最后一座迟迟没有找到的敌楼,就隐在山谷底部的路口处。大家一口气直奔过去,才知道我们进山时,就从此楼下面经过。看完五号台以后,才明确地判断出这是六号台。
这座楼地势最低,破坏最为严重,部分砖石应该是早年间被山民用于建房了。
(六号台,距离起点5.92km 当前海拔850m)

但券门的石柱与券顶立面的雕刻却尤为精美。有一根腰线的汉白玉石条被从墙体中拽出一个倾角,只是与券门相连处应当是承压过大而没有拽动,幸哉!

楼也是4X3的券孔,四角也有穹顶,券门处与四号楼相近而略有区别,因残破严重,没有见到匾额。

从六号台向上,墙体倒塌严重,其实此处墙体比1-4号台附近的墙体更为坚固,只是离人过近,从而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最后一段也是以山脊以断崖为墙,问前面探路的骆驼与老夏,知道前方是一处断崖,我与我爱我的小红马、风风筝立即调头绕路往五号台方向前进。想让骆驼老夏两个跟我们一道绕路,看到他们没有做此打算,只能作罢。

在山脊上已经看到断崖对面的最后一座敌楼,一路上一直遥遥相伴的那座深藏于山谷中的敌楼。

沿公路和溪水上行,尔后跨过溪上的石块与石条搭成的小桥,往最后一座敌楼进发。
(距离起点6.60km 当前海拔862m)

五号台,上半部分同样有颜色不一的更新的砖。
(距离起点6.69km 当前海拔872m)

龙字五号台的牌匾,这个肯定是老物件了,汉白玉的材质很是细腻,石面被风雨侵蚀的痕迹明显,但雕刻的花纹更为精美,比起壹贰号台材质、雕工都胜出不少。这也是进一步怀疑壹贰号台的牌匾是修复时后做的考虑因素。
伍号台的牌匾只有单面。

四角也各有穹顶。

礌石孔也保存完善,材质上乘,做工精良。

伍号台与近处的山崖之间,还有一道短墙,以确保万无一失。

五六号台,共同扼守在白家口的山口之中,这个山口,有两个低点,都可能是防御薄弱之处,因而设了两座敌楼,中间以断崖天险相接。
只是,让我疑惑的是,伍六号台,与1-4号台的排列顺序似乎不衔接,这又是为何?如下图所示。有怀疑是先修了5号台,后修了6号台的,有按地势高低猜测的,终无权威解释。

登上楼顶,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是,骆驼与老夏背帖几乎垂直的崖壁,双臂平伸,站在对面的山崖中间的边缘,看样子上也上不得,下也不不来,这可如何是好?
赶紧喊了一句,是否有可能原路返回,问过我自己立即后悔了,原路返回也不是好主意,上面就是一道光滑平整的崖壁,崖有两人多高,两侧皆是悬崖,又如何能原路回去!

骆驼轻松说了一句,既然到这儿了,哪还能再回去。
我还是不信,追问了一句,要不要叫救援?
俩人回复没事,然后就是他们的精彩表演:
特别强调:这段崖降,高度危险,不可复制,不可模仿,并且在征得骆驼的同意下,让他把他崖降的轨迹设置为私有,以免误导普通驴友。太吓人了。
原来他们站立的地方,脚下是一处平台,宽约一米有米;但从上方降落到这个平台,仍然是危险重重,他们是从左上方的这个有凹陷的岩角往下落的,那可两面全是悬崖,一旦失足,后果不堪设想!

从这个断崖下来,崖壁虽然陡峭,但有几处台阶,虽然狭窄,但足够二人下降,老夏甚至放言闲庭信步,我赶紧劝他好好看路。
等到了两个人下了断崖,与我们会合,顺便终结本次行程。

只是,那几块缺失了的牌匾,是被谁偷去了?让人百般怅惘,无限可惜。
回程不忘寻找那个收获土豆的老汉,每人都带了些土豆回去。印象最深的,还是老人的两只青皮南瓜,瓜皮就不一般,个头更是鲜见,卖又没人买,吃又吃不了,吃不几口,估计大部分会坏掉。

2019-9-15,18日补记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客舟听雨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