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圣之旅 ——梅里雪山重装外转、内转游记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的诗再次触动我远行的执念,圣洁的神山一直是我的念想,于是朝圣便成了我这次的远行之旅。我不是什么圣教徒,只是基于对自然的崇尚,对雪山的敬畏。凡尘世间没有什么能够如雪山一样让人荡涤自由的灵魂,也没有什么能与高原雪峰一样的冰清玉洁,令人仰止……
朝圣——只是用我自己的行为方式去一个自己认为神圣的地方的旅程与探寻!
梅里雪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它列为世界上最后的5片净土之一;世界上最美丽的雪山。
早在四月底五月初,明月老大就把梅里雪山之行的计划在群里公诸于众了,无论报名多寡,偶反正是铁了心的跟上。计划启程的日子来的实在是快,2019年5月25日,这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出行的心情自然如阳光般灿烂,满满的行囊,装着满满的远行与期许,随着清晨的动车驶向远方……经过八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下午六点多,明月老大、偶(老海)、百度、爱姐、楠木、歌舞升平等六个小伙伴抵达昆明站。此次活动的其他伙伴,其中的老咸鱼已提前两天赶往雨崩,阿友和中中则在24日从南宁自驾先到丽江等待。


雪山行程的第一站,先到小饭馆腐败一下,到了雪域高原,只能忆苦餐了,小伙伴们先充垫一些脂肪。然后晚上10点多的卧铺列车赶往丽江。↑
5月26日。昨天的第一站昆明小酒馆,偶和楠木大哥就喝的懵圈了,也木知道是怎么登上昆明——丽江的夜车(火车)卧铺的,懵懵懂懂的一夜,只是依稀记得,在车厢里依然是酒精燃烧着身体,与一位网名叫“君在路上”的旅途仁兄好一阵攀谈,天南地北,偶已全然木知了,大概是在吹嘘一些户外话题吧,实在是惭愧至极啊!不过,能在世间浮尘之隅,与君叙一段夜话,也算是一种有幸相逢吧,有道是:天下皆尘缘,何处不识君。好在清晨列车即将到达丽江前半小时,还知道醒来,匆忙漱洗和解决一下已经饥饿了的肚皮,列车已马上到站,感谢君在路上仁兄帮我把重重的行囊从高高的行李架上提了下来,兄弟再见!——君在路上,旅途愉快、平安!
在车站临时停车上下点旁,偶和明月老大、百度等待阿友和中中驾驶的商务小车,然后一同赶往德钦,楠木和爱姐、歌舞升平三人搭乘大巴,在德钦与我们以及先到的老咸鱼汇合。因头一晚上的迷糊,一上车就闭目养神。临近中午,经过一个小村子,见到路边有上好的新鲜草莓零售,才15元一斤,称上两斤,既解酒又解渴。车子一路爬升,从香格里拉海拔的1800多米到达德钦浓雾岭的4000多米海拔,蓝天白云下的高山海子透澈如镜,经过浓雾岭,可以远眺浓雾下的梅里雪山。


下午两点多抵达德钦县城,德钦县城海拔3200多米。老咸鱼早就帮在汽车站附近的旅馆给订好了客房,随后,楠木他们几个也赶到了,稍稍整理一下,旅馆不远的小酒店继续腐败,偶总量控制,分享中中自带的黑米佳酿,小有二两左右。
明天的行程,将从德钦县城乘班车两个小时左右到达查里通德贡大桥,再步行五个小时这样抵达永久村前边草原扎营,第一天的步行时间较短,但随后数天的步行都是八小时以上或10来个小时,海拔大多在三千几米到四千几米,线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够虐的。
皑皑白雪将陪伴小伙伴们度过数日雪域的长夜……生命的感悟或许在苍凉的雪境里会有新的诠释——一种力量一种毅力!
“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 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迟子建
5月27日,晴。转山的第一天,从德钦乘坐早上八点的大巴,九点二十到达德贡大桥——转山起点,开始拔步,过了大桥,走到白塔,小伙伴们围绕白塔转上一圈,藏族风俗,意为取转山钥匙。随后从1900多米爬升,经海拔2610米的永久村,到达原计划的在永久村上头往前的山腰营地(以前曾经的客栈或营地,木屋已拆除,尚存遗址痕迹),因没水源,把行程营地推进到3200多米的多拉垭口。
沿途烈日当空,原以为上到永久村,就可以有补水点进行补水,上得永久村,只见路边人家都是关门闭户,我和阿友先走到一户新建的楼房,看到一位大叔,语言不太通畅,只是勉强听懂他说的,新房子还没接上水,说是我们经过村后的山腰的水池里有水。到了山腰的水池,我和阿友打开水阀,一股浓黑的水浆喷了出来,放了一会,还是黑黑的脏水,偶只能作罢,往前先行。明月老大他们则继续等水放到稍微清一些进行补水……
一路上升,一会机耕路,一会小道,干渴难耐,也木知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有水源的营地,明月老大一个人不停的继续往前开进,我们几个则路边休息,等上楠木了解轨迹和前边营地情况,根据楠木的轨迹判断,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离多拉垭口不远了,即使垭口没有水源,垭口往下,沿路就是峡谷溪流,可以随时补水,也可以寻找合适的地方扎营,听楠木这样的分析,心里就踏实多了。终于在下午的四点半左右抵达多拉垭口营地,耗时七个多小时,比原计划多了两个小时,明月老大早我们已先到许久。这是一处转山客栈,建有新的砖混楼房和保留先前的木屋,东南边的屋头旁边有一个大大的储水池,从山上引来的山泉满满一大池子,水源充沛。营地一大块水泥平地,非常理想的扎营的地方。

营地的水泥场上,远远的可以看到对面那边的白马雪山,傍晚(傍晚将近八点)的白马雪山,在晚霞的映射下,金碧辉煌,感谢佛祖的眷顾,转山的第一天,就让偶等欣赏到了日照金山。


多拉垭口对面的白马雪山。↑
5月28日,晴。转山的第二天,早上五点醒来,担心自己动作慢,跟不上大队伍拔营的节奏,虽然,天还没开始大亮,还是起床,先在帐篷里把睡袋和气垫收拾好,随后便是漱洗,弄早餐,六点这样天已完全大亮了,又是一个艳阳天气,赶在七点这样,已经把行囊收拾妥当,只待队伍出发,立马可以跟上。原定的七点半拔营,还是提前了近六分钟,这已成为习惯,不足为奇。
从多拉垭口营地右边小路下降,八点二十三分便从3200多米下降到曲夏峡谷的2756米,直降近500米的海拔,用时一个小时,下山的楠木日如往常的一样极速穿行,偶等随明月老大紧跟其后,除阿友和百度尚暂时离有小段距离,行进的队伍不是拉的太长。曲夏峡谷短暂休憩后,明月老大率先起步,往前的线路虽已是缓和的横切,但起伏的坡段还是小有,一会爬升一会下降。拐上前边的曲夏牛棚,明月老大观察了一下说,此地也可以扎营,牛棚的上层能扎上九顶这样的帐篷。过了曲夏牛棚,沿路便是雪山下的森林峡谷,烈日下的雪山之巅甚是显眼。

再爬升和横过一段小路,远远的可以听到峡谷深处溪水的轰响,下到坡下,见到路旁搭有几间木屋,在木屋的边上,遇到一干活的老乡,打听从这前往永是通营地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老乡说估计应该两个小时这样,但以我们这样的负重速度,明月老大预计我们可能需要三个小时。

从小木屋行进的路段,是一段直上的森林峡谷路段,一路爬升,慢慢的楠木就与我们的距离逐渐拉远了。沿途可见湍急的溪流,这应该是地壳运动和高山雪水的冲刷而形成的雪山森林之中的沟谷,浅绿的溪水犹如飘浮在峡谷中的翡翠。从小生长在桂北山区的偶,桂北的山山水水游历不少,如果说家乡的峡谷和溪流是一种婉约与灵秀,如江南女子的温婉,相比之下的梅里雪山中的峡谷飞流,在山水的画卷里,时而如奔腾在林中的骏马,时而又似飘动的玉带,給人一种撞叩心灵的大气,又不失婉约之清新。而深谷之处的轰鸣声声 ,又何尝不是大自然奏响的自然与和谐的美妙乐章呢。


森林里,参天的古木随处可见,横卧在林中的巨大而古老的枯木,默默的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前边的小桥流水又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山间铃响马帮来,扎西德勒——远远的与从山上牵马下来的藏族老乡相互招呼问好,马帮的身影渐渐远去,我们旅途的故事仍在继续。




走出森林,又见雪山之下杜鹃烂漫,与远远的雪山遥相呼应。

越过峡谷草地,来到了永是通牦牛场,恰遇老乡宰杀了一头牦牛,正在切肉剔骨,看到刚宰杀不久的新鲜牦牛肉,勾起小伙伴们好吃的神经,明月老大和老乡商量,是否可以卖一些给我们尝鲜,老乡答应非常的爽快,二十元一斤牦牛肉,真的是超乎出想象的便宜,九名小伙伴,每人半斤,应该可以满足大家晚餐的一饱口福了的,割上一大块,足足超过四斤半分量,但热情朴实的老乡还要给加上一块,旁边的小伙伴觉得已经足够了,谢绝了老乡的慷慨,架上锅头,就着旺盛的火塘,老乡帮我们煮熟,我们可以省却了在营地烹煮的麻烦,真的非常感谢。在等待侍弄牛肉的间隙,落后相当一段距离的楠木也终于赶到了,爬升断后已成了楠木的习惯。


带上煮好的牛肉向目标营地的方向行进,牛场前方过去一小段,便是永是通营地(海拔3410米),营地依山傍水,青草如茵,是一处非常理想的扎营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原行程计划的扎营之地,为了均衡接下来几天行程的难度,所以,把今天扎营的地方再往前推进一段距离——直接到达多克拉垭口营地(海拔3500多米)。
在永是通牛场为享受晚餐的牦牛大宴,耽搁了一个小时20来分钟时间,下午四点终于抵达了今天营地,放下疲惫的行囊,在享受美味之前,先在溪中体会一把高山雪水冰浸透骨的味道。
水煮酸菜牦牛汤、梅菜炖牦牛、盐菜煎牛片——明月老大、爱姐和老咸鱼充分展示他们的厨艺,飘香的菜肴,早让小伙伴们已经垂涎三尺了……
酒毕茶侍,刚过七点,小伙伴们就陆续钻进了帐篷,明天的行程将会更加艰辛。一会,雨滴飘落,帐篷内,雪山夜雨的童话随指尖在手机屏幕上翻腾……
5月29日,多云。转山的第三天,5点半醒来,探头帐外,晨光微露,应该又是一个晴天,感谢老天爷,不再下雨,只是夜雨把帐篷的外帐淋湿透了,凭空給今天的行囊增添了一斤左右的重量。还是惯例,赶在队伍拔营之前收拾妥当,今天的拔营出乎意料的准时,队伍七点半准时开拔,今天穿越的雪山是多克拉垭口,垭口海拔4480米。
沿营地向上的小路爬升,坡度相对缓和,经过多克拉垭口半坡营地,向上的坡路不再缓和,原本晴好的天气,突然飘起了密密麻麻的雨来,好在雨不是太久,在踏上垭口雪地的时候,太阳还是露出了一丝笑脸。
与几名小伙伴在垭口下边的雪地来个小合影, 便踩着几乎没过小腿的厚厚的积雪向垭口的巅峰艰难的爬升,尽管前面的路比较艰险,但雪山给人的一种挑战与震撼,对我总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带给我的只是视觉盛宴,还有一种执着与征服撞击在内心深处。


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向上攀登,临近下午一点,小伙伴们陆续登上垭口顶端,玛尼堆上的五彩经幡显得隆重而又肃穆。


接着,就是往垭口前方长长的雪坡下滑,从垭口海拔4480米,直接下降到3800多米。走下雪坡,左边的小路往下,又进入到雪山峡谷,一路欣赏峡谷风光,把雪山的激情和沿途风景定格在镜头与记忆的收藏里。



下午四点半左右,到达海拔3250米的作阿德江营地,安营扎寨。
5月30日,雨转晴。今天是外转第四天,相较于前1——3天来讲,是非常虐的一天,从早晨七点半拔营起步,至下午五点过才到达辛康拉垭口营地,楠木大哥殿后,比我们晚到差不多一个半小时。之所以说今天的路线相对比较虐,主要是从作阿德江营地至辛康拉垭口营地的下降和爬升分别达到海拔800多米和1000多米。
清晨醒来,已过六点,夜雨一直持续到早上,蜷缩在睡袋里,听帐篷外雨声滴嗒,真不想离开睡袋,但七点半的拔营,俺不得不匆匆爬起来,赶紧收拾帐篷和行囊,胡乱弄些吃的,连方便的时间都来不及,爱姐和老咸鱼已经提前开拔,马上已到了七点半拔营的时间了,偶和楠木紧跟明月老大身后开拔,其他小伙伴的行囊已经基本收拾完毕。行走在清晨的雨中,不一会就感觉全身发热,于是赶忙脱了冲锋衣,楠木一直速度飞快的把我们远远的甩在了身后,下坡一直是楠木的强项。在明月老大也在更换衣服的时候,我也一溜小跑,先后追上了老咸鱼和爱姐,正一直往前疾走,眼前出现了沟谷泥石流滑坡路段,非常险要,又不能从上或下绕行,因为下边是深谷,上头也是看不到顶的深沟泥石流陡坡,踏上陡坡,头上碎片石还不时的往下滑落,俺只能小心翼翼的沿楠木留下的足迹,用拐杖试探片石和泥土陡坡,鼓起勇气有惊无险越过险要之地,刚爬过陡坡,明月老大这个时候也追赶过来了,不愧是资深强驴,但看到这样的路段,也还是感觉惊险,我让他沿我的足迹,还是有些费力的爬越了过来。前边不远,楠木在抽烟休息,于是一起休憩一会,不大功夫,爱姐和歌舞升平也赶了上来,今天大家的状态不错,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路上疾走如飞。越过一道惊险,殊不知前边又是好几道沟谷泥石流在等着大伙的到来,路面也是被泥流碎片石全部覆盖阻断,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滑石陡坡,我们几个只能再次硬起头皮,斗胆的攀爬越过,如果撤退,那么转山只能终止,前功尽弃了,歌舞升平则上演了飞毛腿精彩片段。连续出现的数处险要的泥石流滑坡路段,颇费一番功夫爬越,着实考验大家的胆量和勇气……
卢阿森垭口(海拔2920米)很快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这是一块非常神秘的宗教佛地,垭口堆满了宗教信徒们丢放的碗、罐及衣物等物品,沿下峡谷的路边、树上也丢放悬挂有衣物、鞋帽等东西,这应该是佛教信徒们的一种虔诚与膜拜吧。


在快下到卢阿森垭口峡谷的路段,又一处大的滑坡挡在了小伙伴们的面前……历尽艰难险阻的小伙伴们陆续下到峡谷驿站,抓紧时间把被雨打湿了的帐篷晾晒后,往辛康拉垭口行进,经过峡谷营地,便是开始爬升,吃了午餐和补水,一路的拔高,大家体力的消耗也在上升,已然没有了早上打了鸡血的那般状态,如蜗牛一样缓慢的向上爬动。明月老大和阿友领先前头,渐渐的拉开了大部队的距离,楠木大哥继续殿后。偶等几个感觉急需补水和喉咙干渴难耐的时候,辛康拉垭口营地(海拔3465米)终于出现在了大家的视线里,明月老大和阿友早就到此多时,并告诉大家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营地没有水源,如果再往前走,至少还有四个多小时的路程,爬越垭口下到阿丙村,才能有水源,但天色已是五点多了,要是选择下到村庄,最快也需要晚上九点以后才能到达,而小伙伴们已是“虐残”了的状态,选择夜行,已是不可能的了,几经寻找,虽发现有从山上布下来的水管,但没有水,最后只在“伸佛”的边上看到一个水池,但水池里边水满是淤泥,明月和阿友用瓢把淤泥掏尽,希望沉淀后可以饮用,我也试着往营地右边的山窝寻找水源,走了一大段,寻找无果,而干渴难耐的中中则舀起一大瓢黄泥“神水”一饮而下。当大家都准备用“黄泥汤”挨过漫长之夜的时候,百度赶到,听了情况,便尝试地到营地的后山顺着老乡先前布放的水管去寻找水源,大概过了近半个小时,百度回到营地,随之也给小伙伴们带来极好的消息,在里营地几百米的后山发现了水源,小伙伴们好一阵兴奋与激动,感谢百度的辛苦和聪明,让众伙伴免去了品尝“黄泥汤”之苦。
黄泥汤↓

温暖的火塘↓

经过一天的爆走虐行,是夜,小伙伴们早早就猫进了帐篷,不大功夫,呼噜声彼此起伏,偶和中中则继续围在坐歌舞升平燃起的火塘边。把最后一壶茶喝完,似乎要把一天下来的身体缺水弥补过来。各自回到自己的帐篷,除了小伙伴们的鼾声,夜是安静的,文字拙于安静,思绪源于感悟,于是,今天的故事记录在了鼾声与静夜的交织之中。
5月31日,晴。按照穿越行程计划,今天的线路相对轻松,或许头一晚上睡的特香,大家不约而同的早早的整理好了行装,七点二十,拔营启程。
今天是转山的第五天,行程由辛康拉垭口营地拔高200多米,再从海拔3710米左右的辛康拉垭口下降到2222米海拔的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阿丙村。


楠木还是下坡飞速,先下到了阿丙村,并联系了包车赶往察瓦龙的车辆。偶和明月、爱姐也在10点10多分下到了村庄,大家一起到村里藏族大叔的小卖部,购上几瓶啤酒和几包烧串,热情的藏族大叔给小伙伴们免费送上了一大钵瓜子,在开怀畅饮中,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光。

将近11点 ,所有的小伙伴们陆续到齐,乘车前往西藏察隅县一个边境小镇——察瓦龙乡,休整和采购补给。下午一点左右便 到达了察瓦龙乡小镇上,在小镇的街头,可以远眺雪山。平生第一次进藏,却是步行,重装翻越雪山。美丽的西藏,真的是一片净土,蓝天白云、雪山,无不令人神往和惊叹!

傍晚六点,一起到镇上川味饭馆聚餐,连续扒了三碗米饭,三瓶二锅头,偶一人就分享了两杯,应该4两有余。满桌的菜肴,如风卷残云,畅快淋漓,俺在想,此时此刻,世间所有的美味佳肴也只不过如此吧!

回到旅馆, 利用休整的空闲,顺便整理了一下这几天的雪山行碎片。
接下来的几天都将是高海拔穿越,从3000多米的海拔到4800多米海拔的雪山垭口,继续挑战小伙伴们的毅力和信心。这次参加活动的老咸鱼和楠木,他们曾走了鳌太和洛克,他们说,这次的线比他们走的鳌太和洛克强度大多了,老咸鱼说:“鳌太穿越相对于这次梅里雪山,简直就是小马菜”。偶没有亲自体验过鳌太和洛克的穿越,自不敢妄断与评判,网络上也有驴友在帖子上描述长线重装穿越的各种不同情形与感受,抑或天气因素以及个人的各方状况,每一个人的体会也会大相径庭、不尽相同,这不足为奇,无论线路是否强弱,并不重要,毕竟只有自己亲历,才会感触深刻。徒行的出发点和归属就是强身健体、身心愉悦。
6月1日,雨转晴。转山的第六天,也正是儿童节,转山的小伙伴们借圣山之灵、佛祖恩泽和庇佑,在高山之巅,我们这些大儿童,祝愿天下所有的儿童节日快乐、健康成长!
早上八点从察瓦龙乡包车至格布村,在村子海拔的2700米左右起步,计划的目的地是扎热吉利营地(海拔3230米)。

明月老大的这次攻略,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对行程营地的环境、路程距离及海拔爬升高度出现误判,当爬升到海拔3200多米,攻略里的扎热吉利营地不见踪迹,再一路爬升到了3500多米,仍未发现与攻略里描述的营地出现,大家做了最坏的打算,准备继续爬升翻越4100多米的达古拉垭口,增加7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行程,到下一站寻找合适的营地扎营,我和明月老大一直领先在队伍一定距离的前面,在接近海拔的3700米,发现路旁林子比较平坦 ,适合扎帐,但观察四周,没发现水源,这时,歌舞升平、中中和老咸鱼等小伙伴也靠近了林子,中中老远的跟我打招呼,我告诉他,一路木有水源,明月老大的建议是翻越垭口,到下一站营地的计划……

水是生命之源,重装户外,水源是最考验人的基本要素之一,于是,打起十二分精神,移步向前,三点左右,明月老大第一个爬上垭口海拔3800多米之处,我随后也跟上,终于发现了木屋,明月老大依木屋水管,也在不远处发现了水源,这应该是达古拉垭口营地或转山客栈——而在攻略里却没有提到。抑或是吾辈转山的虔诚感动了佛祖,圣山显灵,一路走来一路顺利。

偶早早的就把帐篷扎好,接着解决已经感到饥饿了的肚皮,刚放下碗筷,准备去小溪流处冲洗汗味,听到百度在喊,让我上去与他们一起喝酒了。我和明月老大、爱姐、歌舞升平几个在营地下方木屋扎营,其余小伙伴在营地上方的木屋里通铺,与我们有几十米的距离,明月老大已先上去与他们推杯换盏了。偶昨晚的酒店凉菜估计吃坏了肚子,不想再喝酒,就拿上茶杯上去蹭茶吧,尽管兄弟们热情举杯邀请,我还是固执的拒绝了酒杯,用茶与大家分享今天收获的快乐。

傍晚的雪山更显庄重肃穆↓


小木屋外的平台上,远望傍晚的雪山,虽然,没有霞光万丈,但圣洁的神山,仍不失庄重肃穆。亲们纷纷用手机把圣山巍峨的身躯与小伙伴的身影拉近在了一起,酒后的阿友更是兴奋的手舞足蹈,夕阳已远下山的那边,寒气也渐逼人,我和明月老大下撤回到了自己的帐篷。
6月2日,又是烈日当空。转山第七天,早上七点二十七分拔营,从营地的海拔3800米左右爬升到海拔4100多米的达古拉垭口,拔高300来米。
然后,从垭口下降到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碧土乡的来得桥,海拔2466米,直降近1700米。中午的太阳,真是骄阳似火,虽是围绕雪域的大山行走,但炽热的阳光炙烤大地,一样是汗水湿透了衣衫,中午12点55分,下到来得桥,原以为可以在来得桥转山驿站小卖部补水,只见旅店客栈和小卖部都是大门紧闭,联系小卖部门上留下的电话,对方回答的含糊不清,好像是讲小卖部已经没可吃的东西卖了。小伙伴们在原地休息,两点左右从来得桥爬往海拔3000多米的来得村,爬升海拔550米。

沿着来得桥客栈后的机耕绕上来得村,仅凭着剩下的400毫升水,在烈日下行走了差不多3个小时,只有在干渴难耐的时候,才吝啬的呡上一小口,如果不是这样,痛快的把仅剩的水一口到底,那最后一个小时的路程,恐怕就很难迈动脚步了的。在接近来得村的一处拐弯阴凉处,见到了从小路超在我们前边的阿友在此休息,在这可以看到来得村房屋,村子已经不远了,后边上来的小伙伴便在这一起休息,偶则继续慢慢上挪,只想早些到了村里,痛快的喝上一大杯凉水。
在快靠近村头的时候,只见一个藏族大嫂坐在路边的石头上,远远的注视着我走来的方向,靠近大嫂,扎西德勒——她热情的跟我打着招呼,偶也回应着扎西德勒,她比划着要帮我背包,因语言不通,只是一个近的比划,一边说着谢谢和扎西德勒,这时阿友和中中也走了过来,阿友上前去询问,也问不出什么所然,大嫂只是又比划指着村子青稞田边一处房屋,意思应该是让我们跟上她走,我和阿友以为是先到的明月老大让她到村口接我们的,于是跟着大嫂走过青稞田埂,村边几个小孩在嬉戏玩耍。一会便来到了大嫂的房屋,但未见到明月老大,我便拨打老大的电话,无法接通,他的手机是移动网络,在这偏僻的地方应该又是没有信号了。这时,大嫂的家人打来电话,便让阿友接听,交流了一番,对方说是可以安排住宿,每个人收费25元,价格还是比较便宜,阿友告诉对方,我们还有其他小伙伴,可能入住其他地方了,我们要找到他们住在一起的。我走出屋边的小路上,向村子高处的几处房屋望去,老大发现了我,因距离太远,只是隐约听到“下边有住的地方没有?”,再也听不清楚后面的喊话,我的回应他们恐怕也一句都没听清。偶回到大嫂家院子,告诉阿友,老大他们在村子的上边客栈。于是,跟大嫂及家人说声再见,往老大他们的方向寻找过去。整个村子,除了在大嫂家见到一个年老的长者和一个大叔,就是在村边见到嬉戏的几个顽童和村子屋场的几个中老年妇女了。一会功夫,偶和阿友、中中找到了老大他们入住的客栈。就这样,将近5点小伙伴们陆续汇合在了一起。明月老大则是打前阵,第一个到达来得村,比我们提前到达半个多小时。这的客栈也是收费25元/人(通铺)。

来得村——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碧土乡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隐藏在高山的山凹里,这是个只有4户人家的小村落,青稞、绿树、蓝色的屋顶,构织成原土的乡村风貌,虽然,没有看到桃花溪水,但其淡然恬静的环境,有如世外桃源。
6月3日,晴。转山第8天,从来得村起步。早上刚过七点,队伍陆续开拔,今天的行程,是翻越海拔4800米的雪拉垭口,再下到4200左右的扎西牧场,计划用时10个小时。
沿来得村的村后小路左拐右绕盘行而上,前半段的900米升高路段不是很难,走在树林里,路还是比较宽阔,登上一些开阔的山坳,可以远眺高耸的雪山。

3个小时左右,从村子的海拔3000多米就爬升到了海拔3900多米的高度,拔高了900多。这么轻而易举的拿下计划拔高海拔的一半,就天真的以为,顶多再用4个小时这样,就可以翻越垭口到达扎西牧场,而且,大多数的小伙伴们都认为扎西牧场就在海拔4800多米的雪拉垭口不远的地方。当时针慢慢指向下午一点,上升的步履已然变得缓慢,下午13点多,经过梅求补功(海拔4430米左右),抬头望着前边高而陡的垭口,禁不住一个激楞寒颤。
梅求补功(海拔4430米)↓


雪拉垭口(海拔4810米)↓


风夹着雪的寒冷,迎难而上,黄色的小花盛开在雪地的边上,顽强的绽放它的生命与绚丽。


踩过陡滑的坡段,继续攀登,下午三点,终于成功登上海拔4818米的雪拉垭口,站在垭口,往垭口那边的雪坡望去,却见不到半点牧场的踪迹,大家才明白,今天的行程并没有这样的简单。


随后翻过垭口直下,望着白雪和矗立的山峰一直绵延的伸向远方,期待中的牧场营地,木知多久才能看到,随着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中中对今天的时间规划产生了质疑,但路还得继续向前。好在沿途的雪山风景,让偶等忘记了疲倦,下坡还是一路小跑,全然忘记了这是在海拔四千几百米的高原负重行走,或许数日的高原攀爬虐行,让小伙伴们已经完全适应了高原环境。




下午四点多,扎西牧场终于映入眼帘。明月、阿友、我(老海)、中中、爱姐分别四点前后到达,用时9小时左右;随后,百度、歌舞升平也赶到了牧场,耗时9.5小时左右;楠木和老咸鱼五点这样先后到达营地,耗时10小时。今天的队伍拉的还是比较长。
6月4日,雨转晴。外转的最后一天,凌晨的雨一直淅淅沥沥的持续到了早晨七点多。六点醒来,只能在帐篷的外帐里烧水、煮早餐。七点二十左右,雨也渐渐的小了下来,赶忙动手收拾帐篷,七点二十五分,老咸鱼提前开拔,七点半,明月老大、楠木、爱姐三人也准时启程。每次的拔营,只有提前或准时,雷厉风行,这是快乐家园之精英群一惯的风格,而我们几个今天却一改平常的作风,落后了25分钟。7点55分,我(老海)、阿友、中中、百度、歌舞升平等小伙伴才先后拔营跟上。


今天的行程,从海拔4200多米的扎西牧场下降到海拔2100多米茶马古道梅里段。11点48分,我们几个延后拔营的几个小伙伴一同抵达了目的地,明月老大他们比我们先到近20分钟,用时基本相同,都未到4小时,下降速度还是相当的快。

一个过路的揽客的柳微车司机,见到小伙伴们在路边候车,便把车子开了过来,一开口要价就是500元,而且还是七座的车,如果挤上九个人和九个大背包,真的是拥挤不堪。明月老大等几个和他还价,但柳微司机要价很硬,少一分都不行,只能作罢。明月老大于是马上联系了两辆小车,车费总共才400元,既宽松又便宜,还是老大英明。

下午三点左右,车子顺利抵达德钦,卸下包袱,一番冲浴、清洗、晾晒。和明月老大到农贸市场采购水果,顺便买了一只烤鸭和一斤多的凉拌猪头皮,晚上到餐馆聚餐A起。聚餐的地方是旅馆老板娘帮联系的其亲戚开的饭馆,下午六点钟,小伙伴们跟着老板娘前往。点上满桌的佳肴加上自带的菜谱,很是丰富,满上香醇的青稞酒,小伙伴们开始大快朵颐、频频举杯,庆贺神山外转的圆满成功。
6月5日,晴。在结束梅里雪山外转后,明月老大、我(老海)、百度、阿友、中中、歌舞升平等六位小伙伴接着开启了雨崩——梅里雪山内转。早上七点半,阿青(德钦载客司机)开着小车准时来到旅馆,包车前往位于澜沧江边的西当村——雨崩入口——徒步起点,车费每人55元(包往返),门票60元/人。从德钦县城至徒步起点,可以领略神女峰和卡瓦格博的神韵,蓝天白云下的圣山耀眼夺目。
神女峰↓


卡瓦格博——梅里雪山主峰(海拔6740米)↓




上午9点半,车子到达雨崩徒步起点,起点海拔2660米,开始爬升。
还是头晚的酒精作用,虽是已经轻装上阵,偶的爬升比较缓慢 ,渐渐的与小伙伴们拉开了距离,沿途遇上来自上海的轻装徒步队伍,一帮小伙子得知偶刚结束了九天的神山外转,争相浏览我的照片,并热情的邀我合影留念,几个人要求加我微信,希望在微信里分享到我的更多图片。他们的行走速度比我更是缓慢,慢慢的我也把他们甩开长长的路,离他们越行越远了。下午1点48分偶独自一人才翻越海拔3736的南争垭口,在垭口处,又遇上一个美女在拍照,见到我走来,便向我问好,说是在等后边的同伴,并让我如果在前边见到两女一男,就告诉他们说是他们的大队伍还未到达垭口。拐下坡数米,见到了美女说的同伴,便把刚才的话转告了他们,其中的美女连声道谢,挥手告别,继续一人行走。10来分钟,下到一处观景台,见到了在此拍片休憩的阿友和中中,留下几个镜头,一同结伴而行。


下午三点终于下到海拔3190米的雨崩,入住雨崩上村的问路者客栈,先到的明月老大早已定好了客房,偶与他同一个标间,房间价格100元/晚,价格还是相对便宜,房间的阳台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观景点。
世人称为天堂的雨崩,静谧安详。↓

站在阳台,更能清晰的观赏神女峰和将军峰,雨崩就位于两座雪峰的脚下,近在咫尺。晚餐则是由客栈老板娘亲自下厨,炖了一大锅松茸鸡汤,老板娘非常豁达开朗,一边掌勺,一边吟唱藏族民歌,在我们举杯的时候,又为大家演唱了几曲,给我们的晚餐增添了浓浓的藏域风情。



金色的余晖,映衬在天堂之上——神女峰与将军峰牵手相连。↑


客栈显具民族特色的藏式装饰布局格调。↑
6月6日,晴。早上八点起步,从雨崩问路者客栈(海拔3200米)起步,前往圣山冰湖,冰湖位于将军峰山脚(海拔3900米),是攀登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的必经之路。
村头的一处水塘透澈如镜,把圣山雪峰清晰的映入了水里。

往前行走,一片沙棘林呈现在面前,数株高大的沙棘树已经干枯,遒劲的枝干依然默守曾经的岁月。



走过沙棘林平缓的小路,便一直沿森林小道爬升,林中小路荫蔽,晨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撒在树林里,光影斑驳,溪潺鸟鸣,清晨的山林一派生机盎然。

一路爬升经过笑农垭口观景台,往前不远就是笑农牧场——卡瓦格博登山大本营。

10点15分到达笑农牧场(登山大本营),海拔3591米。↓



往前行走,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冰湖,一路向上,杜鹃烂漫,争奇斗艳,姹紫嫣红,风景宜人。





11点19分,小伙伴们先后到达冰湖。或许我们来的不是就季节,也抑或大概是由于夏季气候的影响,冰湖已经没有象在网络上看到的那样壮观神奇,无论怎样,我们还是走进了传说中的神奇之地,也不为憾了。


冰湖↑
6月7日,晴。内转的最后一天,七点半从雨崩上村出发,经由雨崩下村,往神女峰方向的神瀑行进。当日,正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赶早去神瀑朝拜的当地村民和游客还是不少。
上午10点,登上海拔3600多米的神瀑,只见两条不是很大的飞流从雪山高处倾泻而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一层薄薄的雾岚,如佛光笼罩在山崖,即刻又飘散而去,等偶反应过来却已经迟了,只惜这一奇观偶未能抓拍到,明月老大有幸的把这一奇观定格在了他的镜头里,却吝啬的只让我们瞄了一眼。
环顾神瀑四周,云雾之中的雪山气势磅礴,不愧为圣山神地。
神瀑下的经幡↓

神瀑全景↓


神瀑飞流↓

观瞻神瀑结束,11点40分返回到雨崩下村(海拔3044米),拐往尼农大峡谷,这是雨崩内转行程的最后一站,也是返回到德钦的一条出口通道,高原峡谷的险峻,这一路走来,观之不少,基本上大同小异,故一路不再作过多停留观赏,沿峡谷而下,再走过一条长长的水渠,下午15点10分,就下到了尼农峡谷出口,阿青的小车已早在路边等候。车子抵达德钦,歌舞升平一人到车站购第二天德钦至丽江的车票,再从丽江转昆明返桂。我和明月老大、百度则继续搭乘阿友、中中商务小车,连夜赶往昆明,中途在香格里拉晚餐,凌晨六点多,车子抵达昆明站,偶(老海)、明月老大、百度乘坐10点多的动车至柳州转车,晚**近八点回到离开数日的家。阿友、中中则继续驱车赶回南宁。为期半个月的行程圆满结束。
短短半个月的行程已然降下帷幕,路的遥远,山的圣洁,都给我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痕以及或多或少的感悟,历练了身体也历练了灵魂。
沿途的风景自然赏心悦目,转山的过程,不时可见悬挂在路旁醒目位置的“善待环境,关爱自然。游山游水游天下,爱国爱家爱自然。”等温馨提示,我想这应该成为人们珍爱大自然的自觉操守,也是一个人热爱生活的基本准则,但一些与人类文明规则和心灵操守不相符的画面总会映入眼帘,随手丢弃的垃圾,如牛皮癣般撒落在路边、小溪、丛林……
遵守规则,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明丽的天空、纯净的大地、秀美的山川、清澈的河流,这应该是我们共同期待的地球家园的模样。不能因一个无心之举,触动散漫的灵魂,触动大地之痒。
一路走来,除了森林峡谷、草地雪山,看到最多的还有五彩经幡,在高原藏区的雪山垭口、江畔河边、山林道旁、寺庙等各处被认为有灵气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五彩经幡的存在,据说,这些五彩缤纷的经幡,其颜色都有固定的含意,蓝幡象征天空,白幡象征白云,红幡象征火焰,绿幡象征绿水,黄幡象征土地,经幡所在即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这应该是藏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存同求异,和谐共生,这就是文明,这就是进步。
另:此行,因非转山季节,行程时间跨度较大,沿途原设置的客栈、小卖部或废弃或关门暂停服务,所以,在非转山季节前往,需要自备户外装备(帐篷、睡袋、御寒衣物、炉具等),备足充分食物。
给老海.海之源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