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中登顶妙峰山

相关轨迹:妙峰山-凤凰岭穿越



对于一个喜欢在北京徒步登山的人来说,妙峰山,一般是“三峰穿越”及其它延伸出的多条线路中的“一峰”,必不可少。雨中登顶妙峰山,饱览山中雨、雾、烟、云,实属难得。




妙峰山位于门头沟北与昌平的交界处,主峰(海拔1291米)略高于阳台山主峰(海拔1278米),是京城近郊的最高峰,被称为“金顶”。妙峰山最早名为大云山,其名称源自佛教。因山势雄峻,五峰并举,妙高为其一,金、元时期亦称为妙高峰。明代妙峰山和妙高峰两名并称,所指范围包括小西山周边的诸山。清末专指主峰为金顶妙峰山。而民间有一种说法,指妙峰山位于京城西北方,归入”西“,西方镇物为“金”,故称金顶妙峰山。此外,妙峰山又有大羊山、阳山、仰山、梁山、阳台山等多个名字,我认为,妙峰山中的“妙”,充满了美好、神秘、妙不可言寓意,山峰荟聚人文色彩。



妙峰山为”京西形胜第一“名山,以“古刹、奇松、怪石、异卉”而闻名,具有“四面山川皆入画,奇花异草开不败”的特有风貌。位列著名的“五顶”之一,以“金顶庙会”著称。老北京的“五顶”,代表了京城的五个方向,功能颇具特色。中顶以走会、社火为主;南顶赛马、跑车闻名;西顶为皇太后祝寿场所;东顶、北顶为庙市,是民间易货的场所。而所谓的“顶”,是因将泰山顶上的碧霞元君恭请入京,如同北京各“顶”伫立泰山“顶”上。妙峰山的主神为天仙圣母,俗称娘娘或泰山娘娘、老娘娘。据说,北京天仙圣母信仰源于泰山玉女的信仰,而泰山玉女信仰被道家所用,冠以碧霞元君封号,致妙峰山主祀碧霞元君的娘娘庙香火很旺,素有“甲天下”之势,并以庙会民俗文化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发源地。



1925年农历四月,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和他的同事等一行人到妙峰山,考察庙会的进香风俗,历时三天。后几位学者从各自角度对香会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研究,顾先生将此编辑为《妙峰山进香专号》在《京报》副刊上陆续发表,引起学术界极大的重视,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独立开展的田野民俗调查。相较世界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之丹丹乌里克位古城、楼兰古城;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斯坦因(A.Stein)按图索骥,找到丹丹乌里克遗址,从中发掘出大量佛教艺术品、古代钱币、唐代文书以及婆罗谜文写本;以及斯文•赫定田野调查完毕后,撰写出两种类型的作品:即科学考察报告和通俗的探险游记;顾颉刚的民俗调查更具有开创性,他们的调查成果分为“学术”和“文学”两类,影响更大。其中《妙峰山的香会》,对群众朝拜碧霞元君的盛况作了考察研究,且分析各种人朝拜、祈福的迷信心理,及庙主假神戚敛财的实质,发现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祈福心理的关系。这体现了顾颉刚调查和研究的科学态度,不愧于刘半农所赞誉的“中国民俗学的第一把交椅”。




我第一次有幸于初夏巡游妙峰山,途遇暴雨,从地铁金安桥站下,乘滴滴快车直奔妙峰山(涧沟村)。见村口“平西情报联络站”门口红旗飘扬,倍感亲切。忆想走“林迈可小道”的国际友人林迈可,抗战时期,曾躲避日军追击,在游击队的帮助下,到此停留,并经此去往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不觉心潮澎湃。而见通往古道各处皆有大妈把守,便选择一“烧香”处,花费40元过村口,沿古道上山。雨中,过“灵官殿”、“傻佛殿”、“松听雾香”亭至南门,此刻,雨已转弱,进入“妙峰胜境”门洞,其左旁嵌有“莲台”石刻。


妙峰山曾一度荒废,现已修复重建多处庙宇。进入山顶,有惠济祠(即娘娘庙)。娘娘庙供奉佛、道、儒、俗各路神灵。内有山门殿、灵感宫、地藏殿、药王殿、喜神殿、观音殿、月老殿、财神殿、王三奶奶殿、东岳殿、武圣殿、文昌殿、玉皇顶。惠济祠主殿为灵感宫,供奉着妙峰山的主神“碧霞元君”;其左供奉着斑疹娘娘、子孙娘娘;其右供奉着眼光娘娘、送生娘娘,主管男女老幼的身体健康,也主导人间的繁衍。文昌殿供奉着文昌帝君,曾73次化身人间,志为士大夫,他为官清廉,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惠济祠门前两侧是碑林,立有民间香会所立石碑数座,与山门相对,院内东南处矗立着一座白塔。这种象征神权的建筑物----惠济祠和白塔,置于妙峰山最重要的位置,具有主宰全局的气势,如借助“君权神授”,表明妙峰山既民俗亦非同一般。



据查,白塔建于1934年,白色大理石雕砌,高6.9米。方形石砌基座,共有两层。底层地基石与地面持平,地面围雕海水江崖,四立面雕二龙戏珠和二侍卫,四角由金刚大力士托举宝塔,须弥座上下出檐浮雕仰覆莲纹。须弥座上为五层递减的梯形石阶,上为覆钵式塔身,其四面开窗雕“如意观音”、“净水观音”、“莲花观音”等,并环雕祥云纹、卷草纹、缠枝花卉纹。塔刹上刻十三道相箍,象征“十三重天”;其上端为铜质华盖,饰有流苏和铃铎;塔尖由宝葫芦顶宝珠组成。此白塔非僧人墓塔。

我环顾四周,看出塔基与塔身及以上部分略有不同,明显感觉塔基即“海水江崖”“二龙戏珠”、“二侍卫”“大力士”等雕刻精美,刻工遒劲娴熟,形象栩栩如生;与北海公园中“琼岛春阴”碑座石雕有“异曲同工”。“琼岛春阴”为金代“燕京八景”之一,碑阳楷书大字“琼岛春阴”四字,另三面皆刻乾隆行书诗句,于乾隆16年(1751)七月刻立,碑座四周满刻“观音”、“大力士”、“螭龙纹”、“蕉叶纹”、“缠枝莲纹”等,刻画规整有序,并凸显人物形象,即观音慈眉善目,力士肚大且力大无穷。此碑保存完好,适合不同季节、多角度欣赏,情与景结合,印象颇美好。




在娘娘庙朝顶进香后,去财神庙(妙峰山回香阁)“回香”。后院立有5块石碑,据说是张帅夫人重修碑、清道光3年、道光14年、道光24年、民国25年义兴万缘老会碑,因年代久远、风吹日晒,已漫漶不清。经仔细辨认和查找北京文物保护协会张文大先生所著的《妙峰山石碑》后,能够确认出其中两块。其一义兴万缘清茶老会碑:汉白玉材质,清道光3年(1823)立。碑阳、碑阴各有500多人名,尚可读出的约百名。碑阳、碑阴之额题“永垂不朽”(楷书阴刻),碑侧:大清道光三年四月初八吉日立。其二义兴万缘粥茶圣会碑,为沙子白灰钢筋,已残破,无首无趺,现已加底座,能辨认的字迹还算清晰,民国25年四月吉日立。其它几块义兴万缘碑,皆记录当时名人志士、企业家、香会人员乐善好施,对庙会活动所涉及的场所、配置、物品、娱乐、后勤服务等所给予的爱心和赞助。



妙峰山石刻遍布四处,古松旁立有香会传承弟子对恩师隋少甫先生的纪念碑。隋少甫被民俗界称为“活化石”。为了恢复和发扬花会文化,隋先生曾卖掉了祖上传下来的三座宅院。他收了九个徒弟,帮助恢复了龙潭湖庙会,1985年主持恢复了地坛庙会,1990年恢复了妙峰山庙会。见到地上立有门头沟区政府1981年文物保护单位之“娘娘庙及灵官殿”碑;“八圣道分”石刻;启功的“金顶妙峰山”立石;“缘源”石刻等。


妙峰山围墙挂满各代名人诗词石刻板,如“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的《朝妙峰六载句(选二)》:“肩兴款款背东风,几点山头晓日红,忽见西南峰势峻,妙连高拥碧霞宫;画栋朱楹殿阔开,纷纷男女进香来,村民不解迎神曲,社鼓声传鸾驾回”。清同治时期翰林院编修宝廷的《凤凰岭至妙峰山》:“重冈夏岫四围环,曲径蟠空不可攀,万岭参天朝古寺,一峰拔地镇群山;磬声吹落层云外,香气飞腾霄汉间,何必远游登泰岱,此中幽绝即仙寰”。清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妙高峰》:“青翠攀缘试一临,眼前丘壑异晴阴,迭泉涧底流清响,啼鸟枝头转好音;香漫野花难辩路,色鲜山果自成林,风光到处堪幽赏,环顾悠然物外心”。现妙峰山风景区经理管瑞有《缘源》诗:“辽金始建成,兴旺属明清,缘源含真谛,民俗世颂承;庙会四百庚,行善济万众,三香文化深,金顶华夏名”。





赞颂妙峰山的珍贵诗词,只是此处旖旎风光、民俗风貌的“缩小版”,想了解全部,应置身其中、登顶步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因基于民间而多彩;因包容丰富而令人回味。金顶妙峰山,果然名不虚传,值得寻幽探秘。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小明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