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来看你——富士山登山手记
漂洋过海来看你——富士山登山手记
——小精灵
(2019年8月21日)
富士山是日本最高(海拔3776米)的活火山,2013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信仰的对象和艺术的源泉,在漫长的历史中给日本人的自然观和日本文化带来了深远影响。作为日本的象征,它和樱花、新干线、相扑、柔道一样成为日本的代名词,享誉世界,名满天下。到日本不去富士山,好似没来日本。就像来中国,不到长城非好汉,讲的是一个道理。
享誉世界的富士山






富士山是典型的複式火山,数十万年前开始形成,属于标准的锥状火山,具有独特优美轮廓。据估,距今一万一千年前至八千年前的三千年间富士山顶仍在不断喷发熔岩。此后山顶部没有新的喷发,但长尾山和宝永山等侧火山仍有过断断续续喷发活动,宝永山最后一次喷发活动是在1707年。宝永山是富士山周围最显眼的寄生火山,位于富士山东南斜面,标高2693米,在宝永山西侧有一巨大火山口。富士山每年九月中旬至十月中旬开始冠雪,山顶积雪一直到次年六月逐渐融化,七月中旬仍有残雪。
富士山喷发想象图




2010年7月,我首次随团来日本,也去了富士山,可当时跟团,时间有限,仅爬了一小段就折返,望着那些登山者一个个往上爬,既羡慕又心动,恨不得自己也能去。今天再次造访,还是要圆这个登山梦的。富士山共有四个主要登山口,分别是吉田口、须走口、御殿场口、富士宫口,每条路线都分上山路和下山路。从五合目到山顶约需7至10个小时,下山约3至5个小时。每年7至8月是最佳登山季节。我们选择长度最长,提升最大,难度最高的一条上山,即从御殿场新五合目进山。选下山难度最大(陡峭、岩石多)的富士宫线出山。
新宿到御殿场





富士山四个主要登山口




出发御殿场




8月21日,天气阴转多云,老天还是很眷顾我们,上午下雨也只是给几点雨滴,中午过后还时不时开晴,让太阳透出几片光芒,天空露出几许湛蓝,好让我们美美拍上几张。御殿场新五合目,海拔I440米,离山顶10.5km。登顶约需7个小时.路程17.5km,累积标高差2250米,上午9时40分开爬,沿着御殿场现行山道一路爬升。沿途所走均是砂石路,上山爬起来还真有些费劲,砂石踩下去松软,溜滑,所以想快步飞走几乎会打滑又耗体力,而且沙子很容易带进鞋子内,较适合你一步一步稳稳迈,即所谓的龟爬。但下山走这种大滑砂道还好,连跑带滑,有健步如飞之感,感觉真的不一样,只是由于沙踩上去没足,一定得穿上鞋套或雪套,要不然沙子带进鞋内走起来很难受。
松软溜滑的黑砂路



下山道——大砂走



砂石颜色随海拔提升也有变化,由灰黑到八、九合目以上的灰中带褐。七合目以下沙石颗粒较规整,就像筛子筛过一样,只是经年累月风化,一部分变成了土,和火山灰交织一起,遇上干燥天气,走起来或风带起来就是尖土飞扬了。但到了八、九合目以上则变得粗大起来,路两边也布满了各色火山石,或裸露,或浅埋,或成堆,或成片,或成崖,状态不一,简直就是个火山石的活化展馆。
形态不一的各色火山石











植被也是垂直变化的,山麓底下都是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青翠碧净的茂密森林。五合目以上由云杉等针叶林、低矮灌木快速过度到草本植物,种类也较单一,眼观似六七种,且大部分正值花季,竞相绽放,给这片黑色大地带来许多生机和活力,只是没有成片或连片,稀疏分布居多,足见这里生态的严酷和脆弱。可到了海拔2000余米开始,这些花草就像人间蒸发一样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这一带有活火山,每次火山活动产生大量火山灰把这一带范围内的植被覆盖或摧毁了。但过了海拔3000米后一种叫御蓼的花草却奇迹般再现了,其垂直分布持续到八合目之高,绿叶黄花,黄中泛着微白,星星点点,远看整片似稀疏的菜地,不得不让你惊叹此种植物生命力的顽强。
山麓下的茂密森林


五合目以上的草本植物





神奇的御蓼


离开新五合目沿两边植被良好的山路走5分钟即到大石茶屋,这里可适当做些补给。接下来一路将沿着黑灰的沙石山路逶迤而上,不久进入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这个地质公园主要以火山质为主要卖点。路两边的山腰都是黑嘘嘘的沙土覆盖着,看似一座连绵不绝的大煤场,这是长年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形成的火山灰沉积而成的地貌,在贫瘠的沙土上面一丛丛或一簇簇长着些许高山植物,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艰辛。到了新五合五勺,海拔1920米处,就到次朗坊了,这是御殿场线路上山道与下山大滑沙道及宝永火口三个方向的分界点。也是御殿场方向植被垂直分布的分水岭,差不多这以上到海拔3000米之间的山坡几乎是光秃秃的,寸草不生。
富士箱根伊豆公园


次郎坊

(次郎坊到海拔3000米)几近寸草不生




还好走在这段几近荒芜的土地上,不会儿起了雾,朝着山上刮,好像在推着我们走,真有腾云驾雾之感,人置身雾中,拨云见雾,如梦如幻,仿若神仙。随着雾气越来越大,视线由朦胧到模糊几近”伸手不见五指”。走着隐约感觉路的前左侧三五步远处裹着红袋直统统横着一样东西,雾朦朦中预感到是什么,着实吓我一跳,走近看时感觉那东西有起伏,旁边脱着一双靴子和一个背包。刚过两三步,回头看钻出个人头,咧嘴跟我们打招呼。我的乖,是个大活人!嘿,户外人不讲究,累了就以大地为床,在路边席地而卧,美美睡上一觉呗……。
人在雾中如梦如幻




大地为床好惬意



路边黑色的山包也不显得那么单调,反而有山色空朦之美。过一会儿,云开雾散,拨云见日,远处天空透出一片蔚蓝,洁净透亮,与黑色山峰相映衬,如同一幅雕刻的幔,美丽极了。我们边走边拍,速度慢了,激情来了,好让美景不住定格。当然,美景之外更不乏美事。在途中我们认识了一位穆斯林女孩,阳光大方,美丽善良,我们边走边攀谈,得知她父母是伊拉克人,现住丹麦,喜欢爬山,只身一人来日本,此前刚从新西兰爬完山过来。她英语水平很好,安远用英语居间翻译,但口语一般,交流卡壳时她就热情地用手机打字,用谷歌软件即席翻译成中文让我们明白。嘿嘿,这招聪明灵验,我突然想起手机上也有有道翻译官,有了它一来一去,接下来交流就更欢畅了。我问她要不要去中国爬山,那儿有许多巍峨壮美的山脉,她说她喜欢中国,此前也略了解那儿的情况,只是没去过。之后我们和她一起拍照留念。巧合的是晚上我们也同住一家山小屋,而且还是隔壁床,第二天相约一起登顶看日出,下山时在中途又遇见她,也算很有奇缘了。
云开雾散




偶遇丹麦女孩




到了海拔3000米左右,我们又遇到了三个马来西亚华侨,一人老家还是安溪的,异国他乡遇老乡,自然感到更亲切,原来他们一干子浩浩荡荡有近20余人,今儿专门来爬富士山的,之后还要去越南爬山。看来爬山运动在世界还是很兴的。过了新六合目(海拔2830米,至山顶3.7Km),山坡又渐渐变得有生机起来,原来一种叫御蓼的花草又春回大地装点来了,尽管在无垠的旷野里显得那么单一。可因为这样才显出它的奇特、尊贵,我说它们是这儿的尤物、精灵,如同天山的雪莲花一样。但到了八合目后,由于环境严酷恶劣,连这种奇特的高山植物也不再长了。
又遇老乡



又见御蓼花





大约午后2点多,我们到七合目,海拔3030米,离山顶2.7km。不到10分钟到达七合四勺叫草鞋馆的山小屋,海拔3050米,离山顶2.5km。原计划在这里入住,明早登顶看日出。但由于时间还早,我和安远合计还是再往上走一程,到本线最后一个山小屋住宿,这样离山顶更近些,减少明早登顶路程和时间。于是我们越过了海拔3090米的七合五勺山小屋——砂走馆,一口气走到七合九勺山小屋——赤岩八合馆时才午后3时足点。该处海拔3290米,离山顶仅1.5km。我们原打算把行李放下后一鼓作气去登顶,因为体能和时间都允许,只是就餐时间太早(下午5时就开始了),担心下来后赶不上饭,就放弃了。
七合目




七合四勺草鞋馆





七合五勺砂走馆






赤岩八合馆




有道翻译来帮忙

小小山屋挤满人


儿时记忆的统铺

晚餐咖喱饭配茶水

高山觅知音



22日凌晨一点多,我、安远、丹麦女孩三个草草吃点面包,穿上雨衣,带上头灯,被着夜色开始登顶。八合目以上的登山道愈来愈陡,路中也常是岩石绊脚,夜幕中明显感觉路两边有好多成型的火山壁或粗大的火山石,只是黑夜中,无法看清这里的地质地貌,算是小小的遗憾了。但我们回头往山下望,城市灯火辉煌,景色美极了。由于我带的头灯昏暗,黑暗中爬起来总是磕磕碰碰,甚至走斜跑偏,还好上山道两边基本上有拦绳拉着,让你还没撞到南墙就回头。安远虽然头灯也暗,但方向感好,不易走偏,后来由他走在我前面,我跟着感觉走也就好多了。可那丹麦女孩头灯很亮,如同探照灯,一路上一个人都跑在前头,离我们有一截远,真佩服她胆大,要知道今晚这条道上算我们仨爬得最早了。登顶中,夜风总不时伴着我们,特别是遇到向风口刮得你站都站不稳,风夹着雨打在脸上,冰凉冰凉的。不到一个半小时我们仨顺利登顶。
黑夜中登顶


到了山顶,感觉来到一个小盆地(这个小盆地应是曾经的火山口),雾矇朦一片,透过灯光,依次隐约可见路牌、木拱门、铜碑(上书”镇国之山”四个大字)、碑柱、石墙、奥宫、神社、馆舍等,幽暗中颇显神秘神圣、庄严肃穆。在富士山顶直径约800米的火山口周边共有八座山峰。据说,当年日本人还沿山顶的火山壁修建信仰据点,展开钵巡,将火山口周围的八个山峰作为代表极乐净土的八叶莲花巡礼膜拜。由于今晚黑暗夜色笼罩,盆地周围山峰信仰遗迹群根本看不到,所以也一时无法一睹它的真容。
幽暗中的庄严与神圣




到顶时间约凌晨2点半,离日出时间凌晨5时还有足足两个半小时。我们只能在山顶找个相对避风处等待。风裹着雨呼呼地刮着,吹得人直打哆嗦,冻得你瑟瑟发抖。尽管已备好了相关衣物,但还是觉得冷。无奈,只能不停地就地跳动,让身体产生热量。随着5时的临近,登顶观日出的人越来越多,天也愈加光亮,把个山顶小小平台挤得水泄不通,本是肃杀之境也变得喧嚣热闹了。临近5时,大家不约而同朝东边的小山峰挤,或直接就近朝东方远眺,翘首以待,只是天空不作美,云厚雾重,刚开始还能看到东边天际线露出一抹红色,很快就被云层遮住了。大家屏住呼吸,耐着性子等着,但终归失去耐性,因为日出那一刻的绚烂与多彩没有了,在等下去也没多大意义。
肃穆之境也变得喧嚣热闹了

我们仨在山顶上拍照留念后,我和安远与丹麦女孩道别后决定改从富士宫路线下山。富士宫线下山距离虽短,到山底才4.3㎞,但刚下山的那段路十分陡峭且岩石多,并不好走,这点在下山时只看到上山的人多、下山的人少便可得到印证,我们想接受下挑战。5时45分后我们开始下山,一路下切,天越来越亮,路两边可看到典型的火山岩地貌,下到九合五勺(胸突山荘,海拔3590m)位置,对面天空逐步放白,朝霞映满天际,雄伟壮观的云海呈现在我们面前,近层是白净透亮的厚厚云层,状若棉花,一团紧挨一团;中层是宽阔透蓝的水平云带,看似平静的湖面,抑如静止的海面;远层是白皑皑的微薄云层带,与近层厚云层相辉映,把中层透蓝云带护在中间。左侧云海在阳光折射下,煜煜生辉,宛若天空之镜。再看山下,翠绿苍莽的群峰以及鳞次栉比的城市建筑群尽收眼底,一览无遗。我们欢呼了,纷纷停下拍照,止步不前,流连忘返。老天总是公平的,上山时起雾看不到山脚下景色,登顶时阴雨天看不到日出,却让你在下山时欣赏到如此壮丽的云海和山麓美景。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富士宫线下山



山顶火山地貌


络绎不绝的登山客



东方泛白


壮观的云海





我们继续下行,约6时半来到八合目池田馆(海拔3250米)。接到山下朋友来消息说富士宫口线路出山口位置离他们住的太远,来接我们很不方便。还好我们也刚下山不久,且所处位置横切有条道作为联络线与御殿场线路是相连的,于是我们就沿着这条道左切到七合五勺沙走馆位置转入御殿场线路下山。过了沙走馆,开始从大滑沙道笔直下山,本来会有很好体验,但我们没穿鞋套或雪套,没走多久沙子就跑进满满一鞋子,中途要停下来不断清理,是件麻烦又痛苦的事。安远就沿路的边坡上走,可是地很硬,脚踩着疼,易滑倒,也不好下。只好硬着头皮一路奔到海拔1550米处,算到了比较平缓地段,才舒了口气。这样走到山脚时才8点半,前后用时不到三小时,还是挺快的。上下全程共走18Km。圆满完成此次登山任务。
八合目池田馆

又见云海




人与自然通过信仰和艺术共存,这是富士山的一大特征。作为日本最高的山,对于日本人而言是极为神圣的。但对富士山的向往与热爱是不分国界的,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外国人慕名而来。作为一个外国人,这次再访富士山这块圣地,我们也是带着虔诚和信仰。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融共存,一直是户外人秉承的理念,也是不分国界的,特别是看到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对保护富士山所做的种种努力,这点在爬完富士山后感触特别深。让我们为守护人类共同的遗产也来尽自己的一份力吧!
只留记忆不留痕迹






给cmx1474923692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