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中山> 300M+户外游记【香山百峰⛰️罗三妹山】
300M+户外游记【香山百峰⛰️罗三妹山】

相关轨迹:300M+2019【罗三妹山】
【罗三妹山】W9G52/76
五桂山地区·第九行列·飞云洞山列
中山市境·三乡镇
【山峰资料】罗三妹山,古名:锣鼓岗,别名:罗仙姑山、两岗、岭岗。官方海拔102米,实测海拔89米,座标113°30’49.14”E,22°29’26.62”N。位置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境内。属五桂山地区飞云洞山列。古代谷都香山百峰。2019年2月8日首次完成攀登。
【附属山峰】罗三妹山,属黄牛寨(海拔305米)附属山峰,在黄牛寨西南1200米。

【标注来源】
《中山市标准地名志》罗三妹山,在中山市南部,三乡镇境内;属于五桂山山脉,此山上有一奇石,以石头敲击,有“咚咚”响声,有如铜鼓在响,古称铜鼓石,后因乡人敬仰孝顺的罗三妹,改称罗三妹山,沿用至今。东至黄牛寨,南至中山温泉宾馆,西至阿诺庞玛球场,北至桂南茶场。南北走向。面积0.33平方千米, 海拔102米。有撑天奇石,高10多米,直径35米,中间有缝隙有“一线天”之称,大石旁建有一座罗三妹庙。
《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罗三妹山,又名锣鼓岗,在石岐南偏东18.4公里,圩仔东北4.3公里处。面积0.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0米。相传,古时有少女罗三妹,幼丧父,家贫困,与母相依为命,靠看牛耕田度日。母常卧病,三妹辛勤服侍,还乐于助人。母病逝,三妹悲痛不已,饮食不思,跪在岗下,日夜号泣,旬日身亡,是时三妹年仅十四岁。乡人敬仰之,将此岗改称罗三妹山,作为纪念。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旅檀香山华侨黄子洋等損资建届祀之,1915年修建,改为座北向南,1921年建成。山上有撑天奇石,高10多米,直径35米,有“一线天”之称。岩石形似牛,称“石牛”。中山温泉宾馆建于山之南麓。北麓建有我国大陆第一个高尔夫球场。山上天然林300亩,近年来人工植湿地松、大叶相思,景色秀丽。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罗三妹山,在中山市南部,雍陌村委会境内。面积0.33平方千米,海拔102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杂树、湿地松、大叶相思树。有撑天奇石、罗三妹庙。
《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罗三妹山,别名铜鼓石。在三乡镇东北部,雍陌村境内。属三乡镇。东至黄牛寨,南至中山温泉宾馆,西至阿诺庞玛球场,北至桂南茶场。因山上有一奇石,以石头敲击,有如铜鼓在响,故称铜鼓石。后因山下的乡人敬仰孝顺的罗三妹,故改子头,故名。海拔230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土表为黄壤覆盖。主植松树、杂树。有简易路通山脚。
《中山村情》罗三妹山,在雍陌村有载。
《中山城市地图集》《屏南五万分一之尺地图》有标注。

【志書记载】
嘉靖《香山县志》锣鼓岡,在谷字都大芒山。西有石击之作金革声。旧传山上有石鼓自鸣,声闻数里,人以铜钉凿其上后走泄气脉,为冷热池云。
同治《香山县志》大芒山,在县南八十里。西有锣鼓冈。《大清一统志》石室可容十余人,左右两石相并,分扣之作金革声。《祝志》旧传山上有石鼓自鸣,声闻数里,后人以铜钉凿其上,走泄气脉,为冷热池。《申志》今铜钉尚时隐时见。《张府志》案石鼓铜钉二事传闻失实以旧志所有姑仍之。
《广州府志》大芒山,在县南八十里雍陌村。势如奔龙昂首睨海。西有锣鼓冈,石室可容十余人,左右两石相并,分扣之作金革声。旧传山上有石鼓自鸣,声闻数里,后人以铜钉凿其上,走泄气脉,为冷热池。今铜钉尚时隐时见。据《大清一统志》《张府志》《香山志》参修。
《中山市三乡镇志》锣鼓石,在三乡镇雍陌村委员会西北1000米处,又名罗三妹山,山上有一块撑天奇石,高10多米,直径35米,中间有罅隙,由下可望上天空有“一线天”之称,用硬物击打石壁,发出鼓般声。大石旁建有一座“罗三妹”庙,有松树、大叶相思树。
《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志》罗三妹山,旧名锣鼓岗,在雍陌村西北部,欹头山西面,位于飞云洞山列起点。海拔98.8米,面积约0.22平方千米。山上巍峨累石,景致绝妙。据明朝和清朝编撰的《香山县志》载:“锣鼓岗在谷字都大芒山西,石室可容十余人左右,两石相并,分扣之作金革声,旧传山上有石鼓自鸣,声闻数里。后人以铜钉凿其上,走泄气脉为冷热池云。”整山林木覆盖,树木参天,品类繁多。罗三妹是雍陌村重要山岭,山上建有孝女罗仙姑庙。1984年1月28日,邓小平登上罗三妹山,在山上留下“不走回头路”的名句,为纪念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2010年,三乡镇政府以“不走回头路”为主题兴建罗三妹山公园,公园建成后被评为广东省黨史教育基地。

【民间传说】
【罗三妹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香山金斗湾一村庄(现雍陌村)有一户姓罗的人家。家里有一个聪明漂亮的姑娘,排行第三,就叫三妹,出生于农历四月初四日。罗三妹自幼丧父,两位兄长从军征战,音信全无。三妹与母亲相依为命。小小的三妹已十分懂事,母亲起早贫黑地在田里耕种,三妹就在家做饭,操持家务,还要上山砍柴并且照看家中的一头老牛。
罗三妹待人热情、乐于助人,对慈母十分孝顺。在村里有口皆碑。十四岁那年,母亲积劳成疾,卧病不起,三妹根据乡间流传的药方,自己上山采药熬成药汁给母亲服用,又煮稀粥让母亲充饥而自己每次都只是喝母亲吃剩的粥水。

一日,三妹从山上采药回来,疲惫不堪,就在一堆柴草上躺下很快就睡觉了,朦胧中感觉家中的老牛向自己走来,到了跟前变成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老人对三妹说:“我在你们家几十年了,你家里人一直对我很好,我要为你们做点事。我每次和你上山砍柴采药,发现锣鼓岗上的‘一线天’有些不寻常。今天,我终于发现原来那里住着一名狐仙,每天天亮才回来,回来后在人石上敲三下,石门就会打开,射出万道霞光,耀眼非常,里面放着很多金银珠宝。狐仙每天太阳下山就出门去了。今晚我和你一起到石室里取些珠宝回来,或许能帮你家里度过难关。”

三妹醒来,老人的话言尤在耳。她带着疑感向山上走去,与老牛一起很快来到“一线天”。她对着巨石敲了三下,石门缓缓打开,石洞里果然有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当三妹正想伸手去拿时,母亲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不是自己的东西我们是不能要的。”最终三妹什么也没有拿,两手空空回家了。尽管罗三妹每日都为母亲采药、熬药,细心地照料母亲,但始终没能把母亲的病治好。一日,母亲把三妹叫到床前,对她说:“我是不行了,以后你好好照顾自己。”说完便撒手人寰。母亲死后,三妹茶饭不思,每日牵着老牛到母新坟前哭泣,呼天抢地。十数天后,三妹也倒在母亲坟前,乡亲们将她的遗骸安葬在母亲坟墓一侧,而老牛则跪在母女坟前,眼前泛起泪光,任凭乡亲们牵拉、鞭笞,老牛就是不肯起来。乡亲们无奈,只好随它了,过了几天,老牛竟变成一块大石头守在坟前。

一天,天空乌云密布,一道电光划破长空,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雷鸣,罗三妹及其母亲的坟墓不见了,而在岭岗山的北麓,一片较为平缓的坡地上,留下一条裂缝深不可及,直到现在裂缝依然存在。罗三妹孝母之事不胫而走,传遍四乡,村民为她的孝义感动。清光绪十三年(1886年)由旅檀侨梓及乡人募捐建造了罗仙姑庙,以花岗石、石板、石条构筑而成,仙姑庙建成后,香火不断,四时祀之。随着罗仙姑庙为人所辣悉,人们逐渐把锣鼓岗改叫为罗三妹山。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信众到庙里祭祀祈福,相传每多灵验。每年四月初四日,登山祭祀者更是络绎不绝,香火鼎盛。罗三妹山成了雍陌村民心目中的圣山。罗三妹山上绿树婆娑,山花吐艳,清香四溢,沁人肺腑,各种鸟类呼朋引伴,清脆悦耳的鸟声响遍山头,庙宇两侧,奇石嶙峋,在“一线天”的地方,两块巨石悄然裂开,如同刀削斧劈,令人概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不走回头路】:改革开放的春雷响遍神州大地,也震撼着罗三妹山。1980年,在罗三妹山南麓崛起了全国第一座中外合资的宾馆“中山温泉宾馆”。1982年,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游览罗三妹山,欣然题写了“鼓鼎仙台”四个字。1984年1月28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登上了罗三妹山。小平同志是由东南坡经653 级阶梯登上山顶的,如果由西南坡下山要走427级阶梯且山势陡峭,考虑到老人家的安全,随行人员提议由原路下山,小平同志把手一挥,坚定地说:“不走回头路。”表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坚定的决心。

2008年,三乡镇开发利用罗三妹山的人文资源,建设三乡地标式景观。2010年1月28日,随着罗三妹山公园奠基典礼举行,投资3000多万元的罗三妹山公园建设工程启动。经过一年的建设,2011年1月28日,公园落成对公众开放。承载了罗仙姑孝义的传说和伟人“不走回头路”的世纪强音的罗三妹山,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百峰考实】
罗三妹山,古名:锣鼓岗,别名:兩岗,岭岗。官方海拔190米,实测海拔89米,座标113°30’49.14”E,22°29’26.62”N。位置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境内。属五桂山区飞云洞山列。古代谷都香山百峰。2019年2月8日完成攀登。
罗三妹山东北面与两岗相连,实为同一山体,兩岗相对较高,海拔190米,是该山体主峰,罗三妹庙所在岭岗海拔实测89米,相对底矮属次要侧峰,两岗均属于东北面的黄牛寨附属山峰,飞云洞山列从此山屹起向东北延伸至崖口四门岗赴海。
罗三妹山东面蕉坑顶、文昌山、铰剪地、狮地等,为中山市五桂山地区飞云洞山列与珠海市凤凰山地区石人山列间之纵谷,该谷口一带分布有:里外塘橄、西山、那洲、竹林堡、双龙等中珠村落。
罗三妹山东南面尖角岭、大尖岭等山,两山山下有一谷为陈公迳,内外埔村在谷中,现尖角岭已建为尖角岭森林公园供市民休闲旅游。
罗三妹山南面山下雍陌村,稍南三里有冷热池,偏西南五里鸦岗村,南六里茅湾村,偏东南七里古鹤村。山南远处五指山与大尖岭谷口,茅湾涌聚诸山水人人谷口出金斗湾入南海。
罗三妹山西南面山下大布村,西南六里乌石、平岚村。远处将軍岭和烟塾顶,中通佛仔迳,为平岚至坦洲古山迳。西南偏西金字山、百杭顶、榄山,山下东面桥头村。
罗三妹山西面大布、平湖、沙冈诸村,稍西高山下。西面远处偏北五桂山列断崖层,分布尖峰岭、北边山、五面舖、时茶岭,山西南坑谷。
罗三妹山西北面牛爬石和五桂行龙迳,为古今要道纵谷而出,谷内通南蛇塘、南坑、白石坳、石莹桥、槟榔山诸村,古时属谷都域。
罗三妹山北面黄泥洞、大帽山、风门坳和五桂山主峰,山下桂南马鞭埔、旗岭下、田心、石井、控虾、社背、榕树埔诸村。

【附近山峰及地势】
罗三妹山南麓的雍陌村地势北高南低,靠山面南金斗湾,北面五桂山脉飞云岭山列,山脉起伏连绵不断,自村西罗三妹山、月地山、岭岗、老虎头连接欹头山(又名黄牛寨、大芒山)。欹头山海拔308米,为周边最高点,欹头山向东伸展为罗大冒山、琴山、磨刀岭等山列,延绵至珠海上栅出海口,该山列势若奔龙,雄伟壮观。
欹头山:古称黄牛寨,又名大芒山,属五桂山飞云岭山列,位于雍陌村北面海拔308.1米,是全村的最高点。山上植被繁茂,四季常绿,郁郁葱葱。
罗三妹山:旧名锣鼓岗,位于雍陌村西北面,欹头山之西,乃飞云岭山列西面起点,山林合一,大树遮天蔽日,山上石龙巍峨累石,景妙绝伦。
除欹头山、罗三妹山外,由西向东,较为主要的山列依次为越地山、岭岗、老虎头,连接主峰欹头山向东为罗大冒山、琴山、磨刀岭等,组成飞云岭系列之西段。
雍陌村高地大多数由上列山系向南延伸地,由西向东较大地名为罗三妹山南山地、乌石斧头山地、山头节、圆山仔、长埔、牛阵埔等。

【附近河流及水利】
前洋河:古称门限岭右支。发源于五柱山镇田心村门限岭山涧小溪。一路南流,沿途汇集众多小溪形成一河流,自北向南流经雍陌村西北面,继而沿公路折东流约1000米(沿公路河道乃修建岐关公路时改道而成),然后折南,经公路下文阁等住宅区一带,往南过东围等地,汇入茅湾涌注入孖洲海,全长约15公里,流经雍陌村约5公里。前洋河是雍陌村耕地灌溉主要水源。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是文阁下各居民点村民的主要食用水。
西围河道:乃潮水涨退河流,受潮水控制,由外坦河向北潮水顶托倒流,直到公路南面,全长约2000米,是雍陌村西围大田的灌溉水源。
东围河道:亦是潮水涨退河,上接前洋河之来水,下受外坦河水涨顶托,全长约2500米,乃雍陌村东围一带广阔土地的主要耕作水源。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金斗湾一带村民利用东围河水涨退时,用小货船装载物资顺潮水直达雍陌村公路边卸货进入雍陌墟场。
其他溪流:雍陌村北面飞云岭山列,山多谷深,形成众多小溪流,自北向南流人前洋河。由西向东较大的溪流有:小坑、横石坑、后坑、陈家坑、蕉坑等。众多溪流成为该地段的灌溉水源。
人工河中珠排洪渠:是在七十年代为整治中山南部洪涝灾害而开挖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该工程从三乡镇铁炉山起,沿五桂山山脚,从北向东南伸展,迂回经桂南、雍陌、东桂等乡村,直通往珠海市的上栅地区。把五桂山山洪接引流出珠江口。该工程跨中山、珠海两市,渠长18.5公里,设计日暴雨量258毫米,排洪量每秒200立方米,经雍陌村段约3公里。

【古代交通要塞】古代金斗湾平原尚未沉积形成,雍陌村出海就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一度成为交通中心和**,明清时期,雍陌村水上交通发达,村两头设东、西码头。始建于宋代的雍陌村石板长街连接东西,渡船往返石岐和前山、澳门,雍陌村东、西码头成为中转站。陆路交通也很方便,北面县城经五桂山出牛爬石官道经此村,东面亦有村道连接塘敢村、那洲村,东达珠海大金鼎。岐关公路修成后,建于雍陌墟尾的官道驿站被撤销,遗址已建民居。

【“秤土”选址建县城的故事】
宋朝时,香山尚为寨,隶属于东莞县,只设寨官一员管理。每年输粮莞城,常被海盗所掠。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时寨官陈天觉请求把香山改寨为县,以便输纳。东莞县姚孝资上报广州府及朝廷,要求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之地和海岛,加上香山寨设为县。朝廷诏准设立香山县。
新县既立,陈天觉主持划地建立县城。香山寨原以香山场(今珠海山场村 ) 为中心驻地。 设县后增划进了南海 、番禺、 新会三县滨海之地和海岛, 香山场已不适宜作为县的管治中心。 经过勘察和比较,陈天觉欲在其乡釜涌(今库充) 附近(今石岐)设立县城。
当时,住在桥头村(今三乡桥头)的郑姓乡绅提出反对。桥头村的郑氏是惠州路判郑菊叟的子孙,家业丰厚,为人疏财仗义,热心公益。是乡中甚得众望的乡绅,他们对当时县内的事务有一定的发言权。他们认为雍陌村(宋时称洪化村)更适合建县城。雍陌村在宋代时已有一定规模,是水陆交通中心,接近濠潭(今唐家) 、濠镜澳(今澳门)等海运出口。周边地区农业、手工业、集市贸易也较发达。
两地基本条件不相伯仲,两种意见各执一词,争持不下。为了终止无休止的争论。陈天觉提出:建城须贵地,地贵者土重。不如取两地的泥土称一称,哪里的土重,就选在哪里建城。众人一致表示赞同。后陈天觉暗中派人把铁砂掺在釜涌的土壤里,接下来的 “秤土”当然是掺了铁砂的土重于在雍陌村取的土壤。 于是就确定了在金涌附近建立县城。因此石岐又称作 “铁城”。 雍陌村落选,使之失去了一个发展的良机。
这个令雍陌乡亲引以为荣的历史事件,历来流传在雍陌民间,也永远记录在《香山县志》《香山乡土志》等中山的史册上。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罗三妹山所在的雍陌村拥有众多名人古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东山书院、文阁、古井以及郑族宗祠、郑氏名人都闪耀着三乡雍陌这颗谷都明珠,接下来将择选介绍部份山周人文历史。

【东山书院】同治《香山县志》载:东山书院,原在雍陌乡。乾隆二十一年,知县彭科倡建。《阮通志》嘉庆四年,知县尧茂德率绅士黄绍庭等迁建于东堡。《祝志》道光间,为飓风所,同治六年董事郑集良黄赞良等修复。《采访册》

东山书院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由时任知县彭科倡建,官府拔草坦地三顷九十八亩作膏火田。书院由地方官员、乡绅、耆老担任董事,设山长、夫子任教,以四书五经为主,对学生进行“六行”“六艺”教化。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时任知县尧茂德,率乡绅黄绍庭(清嘉庆三年中第十八名举人)将书院迁于本村东堡(即雍陌村现址)。
清道光年间受台风吹袭,书院校舍倒塌。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时任书院董事郑集良、黄赞良主持重修。
民国期间,书院受台风吹袭损毁部分校舍。公元1940年,香山县沦陷,东山书院一度成为日伪警卫队地。后来书院建筑进一步损毁,最后被拆卸,留下东山书院遗址~书院捕。
建国初期,书院埔曾作为村民大型集会坊所。后来,东堡村民在遗上修建地坪、晒谷场。
公元2004年,村委会与村民协调,在遗址上修建集娱乐、体育设施之休闲公园。
公元2015年,村委会应村民建议,在遗址上立碑以供凭吊。

【文阁】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703年至1713年),由乡绅郑爱文、黄元惠等主持建造。位于雍陌村公路下,前洋河边。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底层约36平方米,楼高三层,呈八角形,砖木结构。每层用木梯连接登顶,顶部外琉璃瓦辅设,每层四面开日字窗。文阁是当时雍陌村最高建筑物,经几百年风雨,屹立如故。1958年,大跃进时期被拆毁,现仅存遗址。

【古井】
中堡凉水井,位于今招商局会所內。该井用石板砌成,井水清澈甘甜,历来是中堡村民食水水源。
孖井,位于中山温泉南边,也是用石板砌成长方形,井面盖石板,上开两个圆形井口,故称孖井。孖井是西堡村民食水水源。自从村内通了自来水后两井俱已废置。现今两井尚存。

【雍陌郑公祠】坐落在西堡与中堡交界,雍陌村上街北,坐北向南。原占地约1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80余平方米。村民俗称“老祠堂”。祠堂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约1485年),雍陌郑氏族人郑西栅之嗣子郑光贤为官,致仕后回乡为纪念九世祖郑子纲(号雍陌)而建的祠堂。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祠堂由于历岁久远,飘摇剥蚀,将就倾颓。郑氏族人郑清泰、时泰、恒泰兄弟主持重建。重建后的祠堂外墙用蚝壳砌成,分为前门、中堂、后寝三进。设一大天井和一中天井分隔,周边回廊。西面设有厢房。正门两面有高出地面的平台,称钓鱼台。台的两边立有一对横头石狮。祠堂前放置刻有族人得过功名的旗杆石。整体为砖瓦木结构,第一进挂省很多记载郑氏族人得过功名的牌匾。过前座后为大天井,两边回廊通向中座。中座和后寝为瓜柱抬梁式结构,中座由四条石柱及四条木柱支撑,称八柱大厅。中厅是族长和族中耆老议事、排解族中纠纷的地方。过中座后又设中天井,后寝与中厅格局大致一样,供奉郑氏历代祖先牌位。 西面厢房内设厨房、水井、食厅、议室、寝室,样样俱全。清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元1839年9月2日),时任朝廷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偕两广总督邓庭桢到澳门巡阅,查办禁烟。途经雍陌村,遇暴雨,在雍陌祖祠堂厢房留宿一晚,次日莅澳。解放初,村府将西面厢房分与村民居住;1958年大跃进期间,拆卸中、后座,仅剩前座三分之二尚存,石狮亦不知去向。2008年,雍陌村委会为抢救古迹重新修葺前座,恢复原貌,供村民凭吊。

【西栅郑公祠】是郑氏族人为纪念郑雍陌长子郑善由(号西栅)而建立的祠堂,又称为长房祠。西栅郑公祠位于中、西堡交界处,雍陌祖祠西南侧,雍陌上街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祠堂占地面积832平方米,建筑面积416平方米,砖木结构,分前后两进,东面厢房,前后座中间天井间隔,厢房设有各种厨房用具。祠堂的前面置有旗杆石。解放后,西栅祖祠曾一度改作他用,曾经用作生产队址、粮仓,又曾用作牛栏之用。2008年,村委会斥资重新修复上盖,并重修东面厢房,供村民喜丧事办酒席之用。祠堂内重新设立历代祖先牌位,供后人上香瞻仰。

【潜庵郑公祠】是郑氏族人为纪念郑雍陌二子郑善宏(号潜庵)而建立的祠堂,又称为二房祠。潜庵祖祠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祠堂坐落于中堡石板街下,占地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祠堂东、西两边及后面墙身以蚝壳叠砌而成,砖木结构。分前后两进,中间天井间隔,前座主要为族人聚集,后座摆放历代祖先灵位。解放后,祠堂改为他用,后来作为生产队社址、粮仓;现在祠堂规模尚在,只是破旧不堪,有待修葺。

【鼓冈郑公祠】是郑氏族人为纪念郑雍陌三子郑善参(号鼓冈)而建的大型祠堂,又称三房祠。鼓冈祠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祠堂位于中堡及东堡交界处,雍陌村上街之上,占地1400余平方米,祠堂用蚝壳作外墙,祠堂三进三间布局,中、后座置有西厢房。前座面向石板大街,街下设有地坪,每座设天井分隔。中后座均为八柱抬梁式木架构建筑。1958年,祠堂前座被拆卸,只剩下中后座。一度作为生产队队址及粮仓之用。至今,中、后座尚存。据传鼓冈祖祠有一付对联:“源出于莆,流分于粤,龙剑莆珠两处合。”“前彰其美,后盛其传,香山兰水一般清。

【东轩郑公祠】是郑氏族人为纪念郑雍陌五子郑善全(号东轩)而建的祠堂,又称五房祠。东轩祖祠是雍陌村中保存最完整的宗祠,除西面厢房被分与私人作居所外,其他大致保持完好。东轩祖祠坐落于全村中心位置。曾作为村的行政、文化、娱乐中心。东轩祖祠始建不知何时。清代乾隆年间,爱文公主持重修。祠堂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米, 建筑面积850余平方米,两厢三进布局,抬梁式木架构建筑。前座面向石板大街,大门两侧设高出地面1.2米的平台(又称钓鱼台),两边钩鱼台前各安放石狮 、石鼓。正门南面置有旗秆石,照壁墙上有一大圆灰雕图案,上书“一品当朝”。表示有族人得过功名,和曾经有族人在朝廷任高官。过前座后,设一天井分隔中座,两边回廊。中座用木柱、石柱共八根支撑,成八柱大厅,柱上用瓜柱抬梁木架构。大厅可容数百人。过中堂,设天井间隔,后寝规模与中厅相同。祠堂西面厢房设有厨房、水井、饭厅等。祠堂后面为果园,种植大批果木。抗日期间,日本兵曾在祠堂前座纵火,村民扑救,祠堂得以保存。现在火烧痕迹尚存。解放后,东轩祖祠曾作为村府驻地。改革开放后,曾作为本村第一间工厂厂址,九十年代,工厂撤出。2006年,村委会斥资修葺。现在,东轩祠作为中堡的村民活动中心。

【纯一郑公祠】是郑氏五房族人为纪念十六世祖启诚公(号纯一)而建的词堂。纯一祖祠位于中堡上街,东轩祖祠东面。清代乾隆年间,爱文公重修东轩祖祠时,同时建成纯一祖祠。祠堂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50平方米,砖木结构。两间二进布局,东面厢房。前后座中间天井间隔。厢房作厨房、寝室之用。纯一祖祠解放后一直作为公用场所。后来作为生产队队址及粮仓,祠堂保持完整。

【云庄郑公祠】是郑氏三房族人为纪念十二世祖文通公(号云庄)而建的祠堂。云庄祖祠位于东堡上街,建于清代,占地约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0平方米,砖木结构。分前后两进,中间天井间隔。解放后曾经用作供销社购买点,后作为生产队队址及粮仓之用。2009年,由该房族人自发捐资,村府支持,得以重新修葺,恢复原貌。

【鉴泉郑公祠】是郑氏族人为纪念十三世祖道铨公(号鉴泉)而建的祠堂。祠堂位于西堡上街,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0平方米,砖木结构,分前后两进,中间天井间隔。解放后曾作为供销社买卖点,直至改革开放后。1998年,村民自发捐资将祠堂重新修葺;现在,作为西堡老人活动中心。

【攀登攻略】从中山城区(以孙文公园为例)向三乡镇雍陌村出发。
【乘坐公交】K15路→998路/211路/688路;K15路→999路/605路/609路;213路→998路/688路/609路等到达中山温泉后徒步约3公里进山。或乘K15路→601路;213路→601路等到达雅居乐御龙山后徒步约2.5公里进山。
【自驾车】导航至三乡镇罗三妹山,途经城桂路→坦洲快线→沙坦路→景观大道→登贤路→温泉路→怡心路,到达罗三妹山不走回头路主题公园。在公园附近指定停车点(原山下正门东侧建有小型停车场,因近期拓宽修建“中珠排洪渠”取消了原有停车场设施,所以车辆需要停放在“中山温泉宾馆”区域内的停车场位置,请勿将车辆停放在怡心路边,会造成车辆进出公园主要通道的拥堵,很可能会被抄罚单或被拖车。)找到停车位置。

【进山】罗三妺山坐北向南,公园主入口在中珠排洪渠北岸,目前已重新架设桥梁平台供游客进山。由于中山市三乡镇四面环山,天然地理造成三乡平岚谷地(盘地状)环境,每缝大雨,四方的五桂山、北边山、北含山、金字山、烟墩、五指山、马骝洞、大芒山等汇聚大量雨水到城镇中心造成水浸,仅凭茅湾涌一主河道的排洪显然乏力,进一步拓宽、改造原门限岭右涧水(前洋河),充分发挥中珠排洪渠的洪水分流迫在眉睫。目前公园因河道施工,部份园区路段及配套设施需跟随河道工程重修建,暂停对外开放公告乃然生效,具体重开时间待公告。

本期登山攻略以2019年2月登山线路,即邓公登山方向线路进行介绍,从东向西正门起,途经:摸石过河景观桥、丰碑廊、仙池、东亭、邓小平塑像纪念平台、锣鼓石、一线天、罗仙姑庙、高尔夫球场景观台、西亭,从西南侧门下山。全程约为1.5公里,累计爬升65米,线路行程相对休闲,适合不同年龄段人员前往。

进园后,沿着公园东侧的台阶开始登山,登山步道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休闲徒步的好去处。山里怪石奇木,溪水灿灿,隐现于树林之中。风景秀丽的路边上立有很多石碑,上面刻着小平同志的名言,这些名言铿锵有力早已名传中外。沿途还设有音箱,循环播放着小平同志当年的重要讲话,听起来让人感觉特别亲切,同时又让人感到振奋!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南巡,27日下榻于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宾馆~中山温泉宾馆。次日上午8时许登上了罗三妹山至罗仙姑庙,陪同人员以下山路径崎岖为由,劝老人家原路返回,邓小平同志说:“我们不走回头路”游毕全程。如今,为纪念邓小平同志,将罗三妹山锣鼓岗一带建设成为“不走回头路主题公园”。

【摸着石头过河】上山不远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景点,这里在小溪上筑起了小桥,桥头竖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石碑。桥旁小溪上还放置了供人踏步过河的石块,映衬着摸石过河的典故:“一个人想过一条不熟悉的河流,在没有前人给出经验和没有船只桥梁的情况下,是难以区分水的深浅的。在事先不知道这条河流详细的情况下,比较稳妥的方法是弯下身姿摸着河里的石头渡河。”对于我们未来、未知领域的道路,也是需要通过摸索试探的模式前往,逐步取得成功的经验免入困境。摸着石头过河,是对脚踏实地、尊重实践、从实践中摸经验摸规律,努力做到实事求是的一种做法。

【丰碑廊】是罗三妹山“不走回头路”主题公园的重要景点,蕴涵着鄧小平同志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该园廊巧妙地利用原有地形,改建成一个具有浓郁岭南建筑风格的回廊。正面入口是“锅耳墙”,青砖灰瓦,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墙中间是进入回廊的大门,内廊碑林选取世界上二十个国家、国际組織和領導人对鄧小平同志丰功伟绩的高度评价,包括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对鄧小平同志为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事业、推动世界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仙池】丰碑廊旁边筑建了一堤坝,蓄水成湖名“仙池”,池中鱼龟戏水生态昂然,犹如诗写着一遍春天的故事和蓬勃生机的景象。仙池的水源出自锣鼓山,聚泉成溪流向山下的中珠排洪渠,再沿东汇集飞云洞及石人山两列溪水出伶仃洋。

【邓小平纪念平台】东亭往西约100米靠近山顶的位置,设立了“邓小平纪念平台”和“青铜塑像”。该平台中央矗立着小平同志青铜塑像,由霍英东家族敬立。只见伟人铜像双手叉腰,目光如炬,表情坚毅,神采斐然。这里曾是邓小平同志当年驻足眺望三乡的地方,象征着中国正在崛起,屹立在东方,面向着世界,展望着未来。铜像后方是弧环状石壁,浮雕刻撰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十二个大字。

【不走回头路】这一铿锵有力的世纪强音,对于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当晚,邓小平在温泉宾馆会见港澳知名人士时还不无感慨地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看来路子走对了。”在此之前,他也曾多次谈过这个问题,他说:“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路子不会越走越窄,只会越走越宽。路子走窄的苦头,我们是吃得太多了。如果我们走回头路,会回到哪里?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

【藏宝洞和一线天】:罗三妹山顶有众多嶙峋巨石,型态各异,其中顶峰之上的铜鼓石最为闻名。1982年,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游览罗三妹山,今锣鼓石上欣然可见其当年题写的“鼓鼎仙台”四个大字。相传久以前,雍陌村前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山丘。山丘之下住着一户人家,这人家有一个儿子,当地人记不起他的名字,都叫他“牛仔王”。牛仔王家里有几亩田地,虽然不算富有,但两餐总算无优。父母对牛仔王宠爱有加,自幼过着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生活。十七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留下几亩田一头老水牛给他。由于牛仔王一向好逸恶劳,只想做有钱人,甚至妄想当皇帝,没多久,牛仔王变卖了祖上剩下的几亩田地。正所谓“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卖田的钱很快就用完了,这时,只有老牛伴随肴他。

其时,金斗湾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都认为是锣鼓岗上的仙翁庇佑。一日,牛仔王打听得仙翁有移山倒海、点石成金之术,决意上山尋觅仙翁,以求学得如此仙术。牛仔王骑上家里仅剩的老牛在山上转悠。 爬上此山,翻过彼山,转来转去,几座山头都寻遍了,哪里见到仙翁的影子。正当太阳西沉,牛困人饥之际,忽见山路边躺着老翁,此人红光满面,长须飘拂,只听他喊道:“看牛仔过来、过来。”牛仔王发现有人叫他甚觉奇怪。上前一问,得知老翁就住在深山中,回家时不慎扭伤了脚,动弹不得, 想叫牛仔王借头牛驮他回家。牛仔王心想:他久居深山,正好向他打听仙翁的住处。想到这便答应了老翁的请求。

一路上,左拐弯右拐弯,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山间小路上。牛仔王几次想与老翁攀谈,老翁就是不开口说话。而且在牛背上呼呼大睡。稍一醒来就指路向,然后又睡着了。牛仔王很难问到什么东西,很是恼火,后悔不该答应用牛背他回家了。 到次日清晨,他们走到一处山顶上,老翁伸伸懒腰,精神奕奕地对牛仔王说:“我就住在这里。”牛牛仔王环顾四周,有什么屋啊,只有几块嶙峋巨石,周围古木参天。牛仔王甚觉奇怪问道:“老公公,您就住在这里吗?”老翁没有答理,乐呵呵地捋着胸前飘逸的长须,轻巧地从牛背上跳了下来。昨日还要我扶他上牛背,今朝就能自己跳下来,牛仔王更觉奇怪了。“你的脚怎么好得这样快? ”牛仔王问道。“是你的牛治好了我的脚。”老翁边说边走近巨石,用手敲了敲,只听见“隆、隆、隆”一阵闷雷声。接着,老翁又朝巨石轻轻一推“吱呀”一声门开了。原来巨石是有门有户的石屋,屋里有石枱、石凳、石床,环境异常优雅。牛仔王目睹这一切,心里明白眼前人就是朝思暮想的神仙。他“扑通”一声跪下,头也不敢抬地说:“活神仙,我生仔王有眼不识泰山,多多冒犯,望仙翁您海量汪涵...。”仙翁扶起牛仔王,说:“你我也是有缘,全靠你的牛将我驮回家,我应该酬谢你才是。”

为了报答牛仔王,仙翁教会他移山填海之术,并嘱咐他勤動恳恳,多开垦田地造福百姓,这样,自然会成王。说着,便打发他下山,牛仔王凭着刚学会的法术,将眼前的山一推,推到了海洋中去,成了现在的五指山。五指山的五个山峰便是牛仔王发力时留下的五个手指印。推开大山,成就了我们村前一望无垠的良田。牛仔王想:仙翁传授的移山填海术果然 了得,后悔当初没有让仙翁教他点石成金之术。次日,牛仔王又贸然上山,到了锣鼓岗,对着巨石又敲又推,只想打开石室的门,进去求仙翁教他点石成金术。但是,无论他如何折腾,门总不能打开,反而累得精疲力竭。就这样牛仔王一连等了数日,哪里见到仙翁的影子,牛仔王忿忿地下山了。他找来铜锤铁凿,决定凿开石室,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仙翁。他挥舞铜锤,拼尽平生力气,往巨石凿去。“乒”的一声,射出一道耀眼的红光,红光飞向远处,钻进地下就不见了。瞬间,红光着地之处,喷涌出一股冲天沸腾的泉水,这就是现在的热池。牛仔王见到这道红光,以为仙翁害怕他了就继续挥舞铜锤铁凿,向着巨石又是一锤。这一锤下去,射出一道刺眼的白光。白光同样射向远方,钻入地下,地下涌出冰冷的泉水,成了冷池。推测山顶上铜鼓石间的“一线天”,就是牛仔王拿铜锤铁凿造成的石缝。如今科技发达用科学角度去分析,很容易理解山石裂缝的形成,但古人会以更丰富的想象力去构想出形式各异的神话传说,目的还是希望通过正反例子去导人向善。

【冷热池】在雍陌村境內,冷池在大芒山(现欹头山)的南坡,名为芒山庙的山坡下,狮子林北边。泉水清初甘寒,泉中及周边满布卵石,称之为石井。冷池早已不存在,遗址大概在现中山温泉高尔夫球场内。热池即温泉泉眼,温泉泉眼区方圆500米,泉眼流出的泉水水温为摄氏80度以上。自流量每天188吨。开放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1980年,罗三妹山南麓崛起一座举世瞩目的中山温泉宾馆。宾馆引来温泉水,通过管道输送到每间客户。建起了“华清池” 、“仙沐园”。游人在那里享受温泉浴,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温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对风湿关节炎,皮肤病等均有疗效。

【罗仙姑庙】在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庙,历经百年再度重修。如今庙门有一对联:“音鸣金革惊奇石,迹幻琅环瞰沸泉”。预示庙前有巨石,敲之有金革之声。向南远眺,可见温泉水汽蒸腾。2010年乡镇两级决定对锣鼓岗一带进行改造建设,成为该镇孝廉教育和休闲旅游的主题公园,并对罗仙姑庙进行了修缮,增建孝德浮雕墙、三妹牧牛等情景雕塑,将罗三妹的孝义美德源远流长。山顶罗仙姑庙旁设置了三妹牧牛铜雕塑,生动可爱,受人怜悯。一段歌颂罗三妹孝女的故事,道出了“百善之首,以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

公元2010年重修罗仙姑碑志:“窃以吾村锣鼓岗,又名罗三妹山。北倚桂峰,东枕龙岭,俯脁沸泉而岗起石龙,山路盘旋而曲径通幽,巨石垒顶而金革声闻,山林合一而增其势,庙石混成以显其灵。仰思吾罗仙姑庙立于山林之巅,风雨有年矣。曩者,吾村有罗氏三妹者,少姑贫,侍母至孝。年十四,母丧,三妹哀绝而殉于锣鼓岗崖下。乡人敬而哀之,崇祀孝女于斯崖下。久之,遂称罗仙姑,山又名罗三妹山也。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旅檀乡彦黄子年君募金,就斯山上伐石依崖,北向建庙。后郑植馨、玉琨二公于民国乙卯年(公元1915年)再募金依崖之东辟址南向迁建庙宇。自此,仙气日灵,声名日重,远近香客慕名来者日盛。改革开放,中山温泉宾馆建于山下,公元1984年,邓小平先生南巡驾幸斯山,并发出净言。由是,山庙挟温泉之名而扬名海外,籍伟人之迹而名震八方。时至公元2010年,国泰歌传,民风起振。地方政府就势于锣鼓岗一带起造旅游地标。仙姑庙定于改造项目,并委吾村府承改,村府民主议事,集村贤者数十登临斯庙前议重修事,众议归一:拟清除后人谬建复其质朴,改原二金顶合一以增其貌,加建石盖、石壁以增厚重,重雕神像,再塑金身。能工巧匠,动工逾月,竣工落成,峨峨而现者矣,为记盛举,泐文以志之。”

【下山】从山顶往西是“不走回头路”的下山路,该路段曾有427级台阶,相比东坡的653级台阶较为陡峭。后来登山径经过重修,绕开了原本崎岖陡峭的一段旧路不让通行,在较为陡峭路段还安装上栏杆扶手,下山路比过往更安全好走了,但过别路段依旧陡峭,仍然需要小心行走。山西下坡线路全长约为500米,到达山下后可从西南侧门离开罗三妹山,也可以向东沿着中珠排洪渠畔小道回到正门的位置,当中会经过“任成秀凿渠治水患”和“林则徐雨夜宿祠堂”两处景观点(受近期修渠拓宽水利工程的影响,西南门桥及山脚下的渠畔小道已被封修,公园恢复开放期待正式通知)。

罗三妹山,因为孝感动天的罗三妹故事渐渐成为了三乡人民心目中的神圣之山,伟人一句“不走回头路”坚定了我们改革开放的铿锵步伐。中山市三乡镇罗三妹山公园,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孝义典材,更是中华民族复兴走向富强之路的缩影。我们再度踏着伟人的足迹,慢步在满目苍翠的山间步道,一起重温改革开放走过的辉煌历程,感受祖国强盛带来的一切美好。倾听着春天的故事,迈步走向新时代。
【线路里程】约1.5公里
【累计攀升】约65米
【难度指数】★☆☆☆☆
【山野指数】★☆☆☆☆
【风景指数】★★★★★
【综合评价】★★★★★
注:公园休闲式步道,老少佳宜,推荐攀登。
给無欲則剛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