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后的阳台山……
相关活动:阳台山 凤凰岭
相关轨迹:2023-08-13 08:36阳台山
很少来这里了,这次感觉比较特殊有必要记录一下,百年不遇大事件731大暴雨,今年夏天北京天气很热持续高温,最近户外活动也都是去了坝上,原本感觉立秋后天气应该凉爽些,也一直想看看731大暴雨后对平时常去的阳台山发生了多大的影响,发了13日阳台山凤凰岭活动,当天最高气温35℃风力1级,活动人数2人,8.45分大觉寺集合开始上山,


刚一进山就感觉非常的潮湿闷热没有一丝的风,爬升大汗淋漓心跳急剧加速,山体水土饱和整个山体土壤全是湿的,一路艰难闷热的爬升感觉要窒息!平时六日热闹的场面,今天见不到几个爬山的


太难受有点上不去的感觉,小歇一会咬牙继续,大口喝水水量消耗很大,

这段潮湿闷热难耐一直持续到海拔接近600才开始有点微微凉风,感觉舒服点,


持续坚持到了萝芭地垭口海拔900,此刻最艰难路段度过,心里感觉舒服了很多,后面爬升路段基本都较比平缓,心想到了妙儿洼茶棚好好凉快下,吃点冰镇西瓜爽爽,垭口休息,又上来几个山友大家聊天,有个山友说茶棚大雨一直没开,听了大家都有点崩溃,水都带的不是很多,妙儿洼茶棚是阳台山及京城户外著名三峰线路上驴友重要补给点,每到六日茶棚里驴友满满热热闹闹,大家继续向前,原本大口喝水腐败改忍耐节水状态,不行就改变线路就近下山,过了北尖望去茶棚有人,开了开了哈哈,老板真够意思,运气还不错

西瓜🍉饮料水腐败享受一通造,完事直奔阳台山


上了阳台山,就是一个暴晒基本没有风


稍待片刻下了阳台山有个凉亭,景色优美,在此休息会吃个路餐,




继续前行。原计划凤凰岭南线下山,天气实在太热太晒,改大风口老北道走山谷下山,阳台山老北道妙峰山进香古道,始于明末清初,也是阳台山凤凰岭两山分界结合部,大风口开始峡谷很宽海拔落差980米左右,全长大约6公里左右(包括车耳营村),景色优美,也是京城户外知名徒步线路,植被丰富茂密,山谷凉爽,


山谷海拔落差大山路长,下山走在山谷里心生忐忑,心想731百年不遇大暴雨对这种山谷地带肯定是有影响的,但影响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继续前行下山开始出现冲刷滑坡








巨大的石头冲下来


半个山谷冲下来石头填了

















哗哗流淌的泉水,很是凉爽舒服……


山谷填了一半















大致从海拔800开始,妙峰老北道陆陆续续开始出现山体滑坡现象,原来山泉水海拔500开始流淌,这次徒步海拔750就开始出现山水流淌,有些段落损坏严重也有一定危险性。乱石林立,途中出现碰伤歪脚,通过此次徒步勘察,对老北道目前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感叹了731百年不遇大暴雨的威力,几百年的山间古道未曾遭受过这么大的破坏力,在此提醒大家走此线路注意安全,(此次上山线路选择了走山脊,也是三峰上山线路,基本无事,就望京楼附近有两处小滑坡 三峰下山线路,冷风口到大觉寺,基本都是山谷海拔落差900米左右,根据地形有的段落应该受到较大影响有大滑坡,没有实走,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妙峰山古香道位于**北方京津地区,是近代民俗学野外调查研究的发祥地。
从明末至清、民国时期,**北方京津地区香火最为旺盛的的宗教场所,应该就是以供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为主的妙峰山娘娘庙了。因其山顶的娘娘庙(碧霞元君祠)内有一高大的岩石独立,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闪光,所以人们称为“金顶妙峰山”。清康熙皇帝也赐封“金顶妙峰山”。现此石上书写有“金顶妙峰山”五个大字,石旁有一巨大“金顶松”挺立。妙峰山的娘娘庙始建于元代,兴盛于明清两代。其庙会在明清及民国时期,是京城最盛的庙会。届时,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北至东北三省,西至山西、陕西,南到广东、广西,全国各地以及日本、东南亚各国的香客信徒们,纷纷前来“朝顶进香”。各路的香会、花会、茶会等民间组织,更是蜂拥而至,各显其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妙峰山碧霞元君庙在京城西北八十余里,山路四十余里,共一百三十余里。地属昌平。每届四月,自初一日开庙半月,香火极盛。---庙在万山中,孤峰矗立,盘旋而上,誓如绕螺,前可践后者之顶,后可见前者之足。自始迄终,继昼以夜,人无停趾,香无断烟。奇观哉!”而当年去往妙峰山进香的古香道有多条,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应该是起点位于北安河的这条中北道。在《燕京岁时记》一书中,这样写道:“进香之路日辟日多。---近日之最称繁盛者,莫如北安合(河)。人烟辐辏,车马喧闇,夜间灯火之繁,灿若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假于天下矣”。
1925年著名民俗学者顾颉刚先生以妙峰山及其古香道为基地,开创了**近代民俗学研究野外调查的先河,是**近代民俗学野外调查研究的发祥地,因此这条古香道一直为**民俗学界所关注,并不断有民俗学者考证和研究,留下了许多研究这条古香道的学术专著。其中著名的有奉宽的《妙峰山琐记》、顾颉刚的《妙峰山香会调查报告》,金勋的《妙峰山志》以及近年常华的《妙峰香道考察记》等等,这些都为今人研究妙峰山及其古香道的民俗活动留下了宝贵财富。
据相关史料记载,自山前去往妙峰山进香有多条山道可到达,但最为著名的应该有四条。《妙峰山琐记》记载:“四条进香山道,南道山景幽胜,中道、北道亦佳,中北道次之。以道里计,则中道最近,中北道稍远,北道又远,南道最远”。这四条香道上文物古迹很多,而且还有很多当时的茶棚、粥棚遗址。据《光绪顺天府志》记:在光绪年间,有茶棚65座。以后又发展到妙峰山周围40里的上山香道上有茶棚30多座,现还有遗址20余处。北京城外到妙峰山平原上的茶棚也有40多座。山上的很多茶棚还设在沿途的古庙里。茶棚一般以所在的地名简称,但都有吉祥的会名。这些古香道不但是访古探幽的佳处,也是研究北京民俗文化的好地方。所以在1996年春,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特组织几位著名的北京史地民俗专家,有常华、白鹤群、李新乐、张振华等众先生,专门考查了这四条古香道。
南道
南道从门头沟的三家店村起,经军庄、桃园、南庄、仰山十八盘、樱桃沟村、栖隐寺(又名仰山寺)、到涧沟村。这条香道虽然远,但景致幽胜,尤其是三家店村是京西古道上的重镇,来往客商都要在此休整。在庙会期间,各地香客更是云集在此,现在有公路通到山顶,所以游客大多从此道上山。南道上有茶棚10座:陈各庄西北涧关帝庙的茶棚,全名是“提灯乐善粥茶老会”、桃园村茶棚、樱桃沟茶棚老会、兴隆十八盘茶会、水泉降香会、樱桃沟村西北的“诚献白米粥会”、仰山药王殿燃香老会、香风岭、引香亭等。
在南道上有很多摩崖石刻,最著名的是桃园村外悬崖石壁上的石刻,石刻为对联一副,上联是“古出奇峰遮日月”,下联是“岸有幽背显神灵”,额题为“静与天游”。这些刻字,字体苍劲有力。据当地的文物部门考查,这些大刻字都是刻工们用长绳悬吊在半空,冒着性命危险凿刻的。在樱桃沟村外的崖壁上,有“松柏常寿”、“为善最乐”、“虔心永在”等石刻。还有栖隐寺在樱桃沟村北,是北京历史上的一座佛山,向以五峰八亭著称。五峰为:独秀、**微、紫盖、妙高、紫微,五峰相拱,形如莲花。五峰之上建有八亭,即:接官、回香、洗面、具服、列服、龙王、梨园、招凉。辽金时著名的皇家寺院栖隐寺(又名仰山寺)就在莲花五峰的环抱中。栖隐寺始建于辽代,金代时为金章宗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的“灵水院”。到元代时寺院最盛,僧人最多达千人,寺外塔林达七八百座,为京郊最大的塔林之一。元代时著名的高僧万松行秀(万松老人)就是在这里住持。圆寂后埋葬在西城的砖塔内。
滴水岩和檀木林也是一景。滴水岩在南庄村北约五里地。在古代为宛平八景之一“灵岩探胜”。滴水岩洞中是洞中套洞,“需侧身螺旋而下”,“水光所射,几灭绝,再人则潭深莫测也”。其洞口处有一滴水泉,终年长流。在洞旁有一大片青檀木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几棵为元代遗物。据专家们考证,这片檀木林,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檀木林。因在北京地区很少有檀木,故现已引起林学家们的关注,林业大学的师生们曾前去考察。
在南道的东边有一条分叉香道,人们称为中南道:也是从三家店起,经军庄、灰峪村、六郎塔、到仰山寺,再与南路汇合。此道可游六郎塔、赏灰峪的建阳古洞。六郎塔原本是仰山寺最东边的一座高僧佛塔,相传杨六郎曾在此大败辽兵。
中道
中道从海淀区的徐各庄起,经大觉寺、寨尔峪、冷风口、三百六十胳臂肘、五道岭、萝卜地到涧沟。此道有茶棚8座,徐各庄关帝庙茶棚、栗子台、寨尔峪、上平台、萝卜地茶棚、松棚、三岔涧等。
大觉寺
在大觉寺是西山著名的古寺。该寺始建于辽代,其朝向坐西朝东,是北京地区辽金古刹“面东朝日”的典型代表。大觉寺为金章宗时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的“清水院”。寺内多有古树名木而著称。像著名的辽代“银杏王”、清代乾隆年间的白玉兰等。
从大觉寺前行有寨尔峪清泉,山上有山寨遗址,相传绿林好汉窦尔墩曾在此占山为王。但戏剧中说他是河涧府的人。寨尔峪有一股清泉为当地名泉。自古就为附近乡民的饮用之水。故这里有“寨尔峪茶棚”。
中北道
中北道是过去到娘娘庙进香的主香道。从北安河村起,经环谷园(现北京四十七中学)、响墙茶棚、骆驼石、古刹金山寺,瓜打石、快活三里、妙儿洼(又名“饭台子”),就到了涧沟。过去这条香道被称为“善心金阶”。因香道的石阶路是清光绪年间大太监安德海出资修建的。当然他的钱是勒索百官的,而百官的钱又是压榨老百姓的。当年慈禧就是从这条香道让宫人抬着坐轿进香的。现在这条古香道已开辟为阳台山自然风景区。这条香道有茶棚7座,清福观、响塘庙、响墙茶棚、朝阳院、金仙庵、玉仙台、妙儿洼。
骆驼石
响墙茶棚是一座大茶棚,因其院墙是空心的,一敲能发出响声,故名“响墙”。现已复修,仍为茶社。骆驼石为一巨石,为“古香道上的三奇石”之一。它形似卧姿的大骆驼,向为京西名石。
金山寺始建于辽金时代,在金章宗时为西山八大水院之一的“金水院”。在寺内有两棵巨大的金代雌雄银杏。寺前有一大片天然的银杏林。寺北的山崖上有“迎客松”、“母子松”、“姊妹松”、“王冠松”等名松。寺前的“金山泉”自古就是京西名泉。在金山寺前有一大片空地,这里是观日出的佳境。有文人写过在这里观日出的散文。这里也经常有旅游者野营露宿。
响墙茶棚
京西名石“瓜打石”为“古香道上的三奇石”之一。它半突兀半山崖,挡住山路。“瓜打石”原名“刮倒石”,即大风一刮,巨石就倒下山崖。远看巨石当空。近前一看,巨石四分五裂,有巨大裂缝可通。游人香客要钻过巨石才能通过。轿子也可通过瓜打石。瓜打石东的茶棚叫“遇仙石茶棚”,全名是“普善全心素供老会”。
老北道
老北道是从聂各庄或抬头村起,经关帝庙或龙泉寺,到车耳营古村落,经双龙岭、磕头岭、鲜花洞、悬空寺、张玉亭墓和贵子港到涧沟。此道上有茶棚9座。过去天津人进香都走这条香道,所以此道上的茶棚也有为天津人所建,像老爷庙茶棚、车耳营粥茶老会茶棚、双水泉茶棚、磨镰石河“天津磨镰石河馒首粥茶会”、双龙岭茶棚、大风口“天津合郡路灯茶会”、磕头岭茶棚、苇子港粥茶老会茶棚、贵子港茶棚。
老北道上的古刹龙泉寺始建于辽代,为西山北端的大寺。寺的西部原建于辽代,故坐西朝东,而东部现在的主要建筑则重修于明代,故坐南朝北。寺内以明代的“神柏”和古银杏著名。现已以龙泉寺为中心建成“凤凰岭自然风景区”。
车耳营村成村在辽金时代。其村北有古刹石佛寺,寺内供奉有在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北魏石佛”(现存放在五塔寺北京石刻艺术馆)、村西北有金代的古刹黄普寺遗址,为金章宗时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圣水院”。寺的山门处有一姿态奇绝的“石上塔”。村东有辽代时的关帝庙,此庙过去是“老爷庙茶棚”,庙前有辽代的“迎客松”,其干周长为3.5米,是北京的“古油松之最”。迎客松向南的一个大枝长长的伸延向大道(过去的香道),日夜迎接着来往的村民、香客、游人。
以上所述,只是通往妙峰山的部分景点。这几条香道,因山峦叠**、树海沧茫、流泉淙淙,风景幽丽,尤其是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丰厚。既有自然风物,又有人文景观。所以就不是在庙会期间,也经常有游人前去访古探幽。现在这几条古香道更是喜欢登山的北京中老年朋友的主要登山路线。门头沟的金秋是美丽的,百里河山绚丽如画。随着门头沟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妙峰山的管理部门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又举办了“秋香”大庙会。也是游人如潮。
妙峰香会
在古代,到娘娘庙进香,讲究的是抢头香。有钱妇女们都争抢头香。后来,皇宫里的娘娘们都争抢头香。到清同治、光绪年间,这头香就被慈禧占了。她曾进香为同治发痘保平安。她还下旨:“先期预诏庙祝,必须宫中进香后,始行开庙,谓之头香”。有宫词云“昨夜慈宁亲诏下,妙高峰里进头香”(故宫里的慈宁宫,是太后居住的地方。这里指的为慈禧)。
妙峰山的香会分为“武会”和“文会”两种,并有“老会”和“圣会”之别。“老会”是百年以上的香会,而“圣会”则不到百年。“武会”又叫“花会”、“走会”,是表演舞蹈技艺的组织。据《京都风物志》载:“城内诸般歌舞之会,必于此月登山酬赛,谓之‘朝顶进香’。如开路(要耍三股叉)、秧歌、挎鼓、高跷、太少师、五虎棍、扛箱会”等。“武会”大多从京城菜市口的山西洪洞会馆、白纸坊纸业公会、德胜门外松林闸三处出发,途中,锣鼓齐奏,每到茶棚,都要表演,“观者如堵,使进香沿途十分热闹壮观”。“文会”又为“善会”,是北京、天津地区人们组织起来的为进香人服务性的慈善组织,如“茶棚老会”(供茶)、“施粥老会”(供粥)、“献盐老会”(供盐)、“拜席老会”(供席棚)、“燃灯老会”(供灯火)等。

古香道示意图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野路v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