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牧牛”
相关活动:冬日牧牛惜辛丑
相关轨迹:西山金牛【实走2021】
冬日“牧牛”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年的时光就进入了尾声,此时已是天寒地冻,12月最后一个周末的气温都在冰点以下,本能的惰性让我不想起早贪黑去太远的地方爬山,而稥山当然是除此之外的不二选择。因是在年末,重温一下今年的经典路线(即西山金牛)再合适不过,“西山金牛”路线是我在去年3月份设计并实走的,那时我初入户外不久,很多地方的道路也不太熟,路线设计出来后,我连续探路走了两次才最终定稿。

“西山金牛”原型
本以为可以一劳永逸,然而到了2021年元旦,牛年将至,将“西山金牛”作为徒步路线的山友猛增,我们那时畅行无碍的三个地方因为走的人多引起了当地业主的不满与围堵,这三个地方分别是谭峪南边的非开放区、双湶寺南边的农地、陳家沟的一处民房。为免去这诸多不便,我在黄山过完元旦返京后即组织了“钻牛角尖”的探路活动,乔老爷和螭吻一同参加了本次的探路,并为打通釖背岭与谭峪大坡之间的新路(即牛角沟)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版的“西山金牛”
1月份的活动以探路为主,并没有走“西山金牛”路线全程,是时候去“牧牛”了,过了今年就少了些纪念意义。在活动前两天,我对着年初修正后的路线思索,突然有一个灵感浮现在脑海里,若是从转馬台那边绕一下,就可以将牛前蹄修成弯曲的形状,虽然不太匀称,但也能很好地弥补因绕过了双泉寺南边的农地而导致的前脚与牛头形状模糊的不足,我将修改后的图形发给大家品评,都觉得这样改动的好,新的版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周末活动的轨迹。
活动的计划集合时间是8:30,不过有好几个队友提前四五十分钟就到了,天气寒冷,要他们等到集合时间不太现实,他们在附近吃完早餐后即先行出发。我会合其他几人于原定时间起行,由于路线强度不大,毋需着急赶时间,前面很长一段路我们都只按正常的行进速度溜达。可惜的是时值冬日,山上空留灰褐色的树枝,画面过于萧瑟,这自然调动不起我们赏景的兴致,再加上天太冷,拍照有些冻手,因此除了看轨迹便很少去掏手机。


前后小分队集合照
循着台阶行至红叶岭,这是牛尾与牛身的交汇点,本次一改以往按逆时针转牛身的惯例,在路口先左转向南去西山公园,即按顺时针转。因南边的山海拔普遍较低,所以前面的爬升较小,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西山这一片的道路纵横交错,稍不留意就会误入歧途。往日的公园熙熙攘攘,而我们路过时已看不到什么游客,只是这严寒挡不住我们的热情。

西山公园
南馬场水库与陳家沟之间山脊圆坑前面的7.7公里都走的非常惬意,也基本是去年的“西山金牛”版本走过的路,圆坑向西至防火道的那200米还是第一次走,灌木略微有点密,偶尔还有张牙舞爪的酸枣树,还好现在是冬天,屈膝猫腰、左躲右闪之下总算没有让那些酸枣刺占到什么便宜。双泉寺东边至转馬台这200多米小路以前也没有走过,起初还很担心有没有什么阻挡,到了现场看见路很明显,居民楼边也没有围墙,前蹄的优化工作顺利完成。

画完前蹄向西要经过万善桥,该桥始建于金代,原桥为木桥,称双泉桥,专供金章宗皇帝来双泉寺避暑而修建的,木桥规模不大,而且低矮,沟中水大时会涨过桥面,成为漫水桥。明朝弘治年间,由太监戚至昌和戈公受命督修石桥,1493年修成,光绪年间又重修,并易名万善桥。它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砖石结构,桥弧形像虹,虽历经沧桑,却仍保持着古桥的风貌,桥体完整,拱券不塌陷,桥栏板外侧青石上的“万善桥”三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历史上万善桥是由翠微山去天泰山慈善寺进香的必经之路。该桥北侧还有一石龛,掩映在两株古柏之间,龛内供奉石佛一尊,即接引佛,刻工精巧,外型生动。

万善桥
牛的前脚、脖子和头部是一个小环线,中间是慈善寺。慈善寺始建年代不详,最迟在清初已成庙。分中、东、西三路,以西路的大悲殿为主,大悲殿三楹,正中供金漆木雕观音像,两旁有碧霞元君等八尊塑像,该寺的主要特点是集佛教,道教及民间诸神为一体,这样的布局在国内是少见的。慈善寺属于景区,需要买票进入,我只在远处遥望过寺内的建筑,具体是怎样的布局我未曾亲见。

远眺慈善寺
关于慈善寺的由来,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康熙年间,有一疯僧来到天泰山修行,后成正果,朝廷赐疯僧为“魔王和尚”。因此慈善寺早期在民间又被称为“魔王和尚庙”。因疯僧的肉胎与清世祖顺治极为相似,因此在民间又衍生出“顺治出家天泰山”的传说。来此的专家学者认为,顺治在此出家一说并非空穴来风,此地离京城近,风水好,比较隐蔽;其次,慈善寺虽是民间建筑,却存在某些皇家规制,比如大悲殿屋脊的雕龙与和玺彩绘;传说康熙也曾多次到天泰山拜祭,或赐匾额、或赐金帛,似乎也印证着顺治在此出家的传说。

与前队会师
我们是在谭峪村北的机耕道追上前队的,大家一起画牛眼睛,并在“点睛”之时利用路边的反光镜拍了全员合影。此后大家开始向谭峪大坡进发,但我们并不是走大坡全程,而是在上到第一个平台后向西北切出,经大裂缝折向西,随后下到一条山石沟,继续沿沟向西上行即可接到釖背岭。这条路是乔老爷、螭吻和我在2021年初为优化牛角特意开辟的,故命名为牛角沟,当时林木较密,全赖乔老爷和螭吻用柴刀和木锯将沿途的枝条清理才得以打通。后来在广大“徒牛者”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路迹已经明显多了。


“点睛”合影

乔老爷和螭吻在开路
釖背岭与谭峪大坡交叉处的石头很有特点,是一个著名的打卡点,有些人专程慕名而来,我们正好路过当然也的抓住拍照为证的机会。若是恐高,则可以从石头南边绕行。由釖背岭转到谭峪大坡继续往上爬,仍有300多米的爬升,从山上的防火道路口到最高点克勤峪则还要再爬几十米,后面基本是一路的防火道下坡,直到另一个打卡点——掛甲塔。



釖背岭与谭峪大坡
从掛甲塔到稥山公园西墙还有最后100多米爬升,上行路段的路况还不错,就是公园西墙根路沿途酸枣树多一些,公园还在围墙边拉了一根电缆,所以需要眼观六路,以免被酸枣刺扎或被电缆绊倒。南段的西墙根路相对还不错,灌木本来就不多,且基本被护林员清理的比较干净。


我们到筷活林时还不到下午3点,后面几乎都是景区步道和防火道,且都是下坡,本打算慢慢溜达到终点,可山脊挡住了西边的太阳,使得位于东面的道路变得甚为阴冷,我们只好小跑着让身体暖和起来。转完牛尾巴尖的那个小圈时,后面的队友赶上来了,活动顺利提前结束!

新版“西山金牛”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火勺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