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永州> 永州飞仙源环线徒步--一日阅尽春夏秋冬

永州飞仙源环线徒步--一日阅尽春夏秋冬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永州飞仙源环线徒步--一日阅尽春夏秋冬

2025-02-27 12:40:42 13422

背景

原由

去年高中同学成哥儿,就在说他门家有山,很多人去爬,邀请鄙人去66。大胆猜测是偶尔看到鄙人不堪入目的小作文,所以有此一邀。

回了声好,只是对于这种线路具体,时间自由的徒步线路,正常都乐呵呵地冲就完了。这次一反常态不敢轻易答,因为回家之后就身不由己了。

上次收到消息国庆回来,开始两天忙到飞起,后面大雨下得飞起。导就没有条件来飞仙源,当然也没有条件想起来@_@,嘿嘿

whatever没去成对于鄙人来说可惜了好久是真的。

这不过年回家就想着把心心念的飞仙源环线给走了。紧锣密鼓地把行程挨个敲定,腾出时间,联系好成哥儿,油门一踩就来了。

准备

到地方,鄙人就准备了点芭蕉,连盐丸都没带。

全程13km,最高1600m,爬升1300,一个梧桐山的距离,只是爬升比梧桐山高小一半。想来是用不上盐丸的。

想起鄙人爬自家后山顶多一瓶水,不能再多了,还有花花两个鸡蛋两瓶水就搞东森。想来这次成哥儿开启老大爷溜弯模式,最多一瓶水,属实没想到是这个准备充分、严阵以待画风,盯着那一脸习以为常的表情几秒,确认没错没装。

更没想到成哥儿这本地人到是准备了几盒速热米饭,还有一袋子沃柑,一时噎住竟不知该说啥,徒留鄙人在风中凌乱。

想起他一直说爬山要一天原来不是在消遣,不是调笑,不是藏拙,现在看来It's ture!

自家山,自家后山要这么搞,不理解,鄙人不理解。

计划凌晨四点起,想着再早点就可以赶日出了,可是现在看来是为了早点回来,赶在天黑之前回来,鄙人可以来得及上班车。@_@

蹭饭

萝卜炖牛肉的萝卜好清甜,全程萝卜吃了没停过,了解到萝卜是成哥儿家种的,据姐姐兼大厨说了个小窍门在田里黑土地种的不如地里黄土地种的甜。

还有一边的上海青是自家种的,带有些许苦味,也是地道家乡味。 还有炒牛肉,炒鸡蛋。。。 都好吃又地道,让长期在外地的鄙人有梦回小时候。

天公作美

天气预报 明天晴,2-13度,爬山绝好天气。又从姐姐肯定的语气中介得到明天是大晴天的预测,这少说九成八的把握稳了。

不由感叹:咋天看还是阴来着,就打算走一轮认认路就行,以后再逢大晴天。此时临近了,倒是天公作美--出晴天了。

叫醒服务

4点准时起床,真的凉得不行,只是为了爬山也是要拼一把的。起了之后还给成哥儿上演一把叫起服务。

用微波炉热了饭菜,匆匆吃了点后,就坐着昨天的女式摩托车前往出发点。

热菜当头看到了成哥儿家的风干腊肉,顾名思义是用食盐腌制后晾干用以长久保存的肉。跟鄙人家里的烟薰腊肉不同,所谓烟薰腊肉也是用食盐腌制好,不同于风干而是将腊肉挂在灶头上烟头上薰干保存。两种都是难得一件的料理,哽要比拼长相风干胜一筹,论口味嘛个人作为几十年的腊肉食用者来说烟薰更nice,当然得看厨师是谁,要是鄙人龙肉都给整黄喽。

徒步开始

披星戴月

一出门上车后,成哥儿就大呼看天上好多星星,下意识反应是今天焊死的大晴天,接着抬头看着满天繁星,每一颗都将原本幽黑广博的天慕点缀得明亮起来,这无边无尽、互相交织的星儿门成群在挂在天上形成一幅绝美画卷,让人陶醉不已。

成哥还说到就冲头顶的一片满一星,不枉费1点睡4点起,平常在家这个点都在被窝里,晚上也是拱在火堆旁取暖,屋外扑面而来寒风让人全然没有开门的想法,但凡给门开个缝都要面对全家幽怨的眼神,更别提出门了。。。

面对闪亮的星方知空有宝山而不自知,只是美景无法用渣渣手机拍出来,就只能期待自己看饱了。@_@ 话说是不是多了一条换手机的理由了?(^_^)

4:27在门中开始骑车前往起点,先是一段不长的水泥硬化道路。包裹严严实实的鄙人坐在后座仰着头都没低过,算是看了半饱,西北风倒是吃得够够的了。

上伍堡盘王大庙(起)

在4:30到了盘王大庙,就是飞仙源徒步的起点了。

因为天太黑只能有一点影子,不过门前那满墙的红纸预示喜最近的喜事不少。看盘王大庙横扁上被“热烈庆祝2024甲辰年上伍堡盘王仁圣节隆重举行”的大红横幅给遮盖了。黄底对联没理解是代表的意义,不过占满两扇大门的两个黄系门神神性十足却也不缺本地的烟火气息。

2024年上伍堡盘王仁圣节日,在岭下(盘王)大庙举行了连续一周的庆祝活动。江华上伍堡:相公岭下,百年瑶寨续写文化新篇 谁能想到27年前,上伍堡地区才开始通电,通电仪式上也进行了热闹的舞龙,真是跨越时空的舞龙。

水泥路--一小节

走完了一小段水泥路,接着就是缓上坡的机耕路,天气依然冷但身体因为由龟速启动到慢步开慢慢热了起来。

光线不足,成哥儿也在七弯八绕后对着路口犯了难,当然这些在两步路轨迹导航下都不是问题。相信成哥儿此时一如当初的鄙人,知道了恰当的工具的重要性,不过晚上才开始走这条道的机会实在太小,也不是那么需要工具来着。

过溪

冬季枯水期溪水得躲在石床下,只有少量的水积起个头浅浅地露出一点头,不知是怕冷还是害羞。

过了河开始走上小的土路了,顺着河岸向着前方的山谷方向走去,走了几步就听到溪流的渐渐变大的声音,原来是来到水源地了,也随着落差的逐渐变大,水流声音也起大来了,最后轰隆作响竟然有在瀑布边的既视感。那孱弱的小溪的源头居然有如此声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成语都不敢这么用,带着浓浓的不解和极度的不自信去看,居然真的有不小的溪流在往下冲激着,微型瀑布实锤。不过这明明很充足的水流怎么到过溪的地方说没就变没了?

下游河道干涸的三个可能原因:

  • 源头和跟刚过的河道之间有流通的地下河,部分河水先补充下去。

  • 村民用水,在路上已经看到了几口蓄水池,部分水流向日用水。

  • 周边灌溉用水,有不少的园林啥的有水渠流向。

东线上山

过了水源,远处看时有一块长满草的平地,地面还微微泛白,近了踩上去还有咔呲声响起,原来是泛白是因为这片草地已经结上了霜,变得晶莹一片,鄙人是真的没反应过来居然会打霜,也是广东待久了就不会想着有结霜这回事,冷补丁遇到也算是一件惊喜来着。

过了平地之后,走向竹林,水源地之上所以泥土是黑色的湿泥沃土,前几天又下过雨所以旁边的树枝竹叶还是有不少雨滴残留。走上去还是要稍稍注意否则容易脚滑,嘿嘿

从山谷走上山坳口之后向右走转弯,沿着飞仙源东线山脊开始一路的爬坡,在山上也看到漫天繁星,奈何拍不出效果,有机会还是应该亲身去领略一下绝美的夜景、友人相伴共赏漫天的繁星。

尝试了一下长曝光,ok,拍残了。

再往上,突然就看到前方有一个亮度一般在远处的光源,成哥儿觉得是前面的光源是一个前面的水库的灯光,也不是那么亮,但是凌晨还在亮着,非常符合电站的灯。

再往上走发现原来那光亮也在升高,最后露出月牙的样式高悬空中,ok其实是初月挂在天上,只是山脚的那个角度看容易混,又因为亮度和满月相比差了好几个量级,导致一时间居然没反应过来。

有星空为伴就已经很满足了,没想到还有初月同行,简直不要太惊喜,无论如可此行已经是天胡开局,就连脚步都轻快了不少,走起来更起劲了,一路上坡都没有想要特意停下来休息。

山脊崖壁--树欲静而风不止

绕过大石块走到了凹槽,映入眼帘的是悬崖峭壁,两侧是悬崖,正对着的是一整块的80度峭壁乍一看就危险的那种,听成哥儿说有村民做了拉绳不然就这一段就要打道回府。看着成哥儿干净利索地顺着粗大的绳子攀爬上去,特意拍了下视频,只是还是天黑的,拍出的效果就是完全没有效果,看不清一点。

继续上,听到了类流水的声音,只是登山已过半,怎么可能还有这么大的水,更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水声,只有可能是风的声,而且不是一般的大风。只是风声居然是可以呈现出流水声,倒是头一次见。

越往上走风声越急越大,反到不像流水声,直到跨过上图尖峭的巨石,四周的松树在狂风的冲击下摇曳不停,直面狂风时温度的瞬间下降,不得不把外衣的帽子盖上,全身裹严实得像个大粽子似的才得以确证温度无法到冰点,得以保往狗命。

整棵树都在风中零乱,犹其是大幅度左摇右摆的枝杈,真实的觉着下一秒树杈会吹断飘飞出来,甚至整棵树都拔地而起,单看着会有种世界末日来临的既视感,压迫感满满。再看这些松树即使如此狂风下坚韧生长着,并没有说断掉的意思,反而迎风茁壮成如今高大模样,是不会轻易折枝的。

第一眼看到和自已日常所见不同的松树,与经过时间的风雨洗礼而出的事实,鄙人在瞎担心什么呢?真的是又短视又杞人忧天了。想到这一层,也是对这摇晃的树佩服起来。

6点41分,东边泛起鱼肚白,星光也就此隐去,独留一弯弯月浮游天际,知道天快亮了。

天亮起来就非常快了,一眨眼从一抹白到现在亮了大片,山的轮廓上还上了一层虹光。此时也可以不用手电了,算是解放了一个手了。

迎客松--少年相信光么?

继续向上,看着远方山脊的虹光转变成金色并且更亮,有此许刺眼。

太阳将出未出时的金色霞光。

绕了一个大石头终是到了第一颗迎客松。听成哥儿说,这是一棵非常经典的迎客松,飞仙源被称为”小黄山“也由此而来。 生长在悬崖边,一侧有巨大石块,在长年累月的单向风的环境下,最终成迎这迎客模样,而且枝干十分粗壮,枝繁叶荗的模样属实还处在风华下貌的年纪。

不由的想起刚刚没有遮蔽的松树比较起来,才注意到那在风中飘的欢的树的主干和枝干都是非常细小以达成完全靠自身面对风雨,枝干不柔韧不细小都长不大也活不过第二天。相反迎客松一边依靠大石,主干部分不用直面风雨,所以长得异常茁壮,果然环境不同长成的模样都千差万别。

从此时回看一路上来的山脊线,对面的小山是相公岭,在左边就是河路口镇了。

此刻身在山间,群山环抱的镇子,有一层薄薄的雾在覆盖,再远处雾气越重,最终连山带村庄一并隐藏起来,到头只放出一片山的山脊带,更神奇的是在此之上还有一条彩带,不似彩虹的明亮,但也清晰可见,而且规模远非小小彩虹可比的,知道这是朝霞,只是和往常看到的不一样,不是以红黄橙为主的彩霞,而是看自上而下黄蓝紫三淡色形成的一条在雾中的拉直的丝带,神性十足,只消看上一眼就再也没法移开眼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一眼就注定终生难忘,那时贪婪的目光就差死死瞪着眼来展现了。

犹记得当时在嘴角念叨着:“飞仙源,不愧是飞仙之地,这仙气飘飘的不成样子!”,鄙人怎么现在才发现老家有这么个圣地呢?白在家这么多年了,更别提来河路口镇次数更不少。。。亏到家了。

而往山顶方向,看着不高其实也不高。飞仙源是花岗岩地貌,山上也不少的奇妙石头,这也是飞仙源的一特点。只是这峭壁怪石,这翠绿奇松,还有两帅哥。(^_^)

这边是上飞仙源山的另一边,亦是非常险峻,就只有少量的松树灌木得以寻缝生长,虽不多也免强给大“马兰古”披上一层绿衣。

也是一边受风较大的松树了。

对着天空拍松树就是有气吞山河,遗世独立的感觉。

青黄相接的朝霞,青色如海,其下犹如海底世界般如梦似幻。

是日常的朝霞,虽依旧美到不可方物,奈何一来见得多了,二来早已被那淡淡的霞雾迷了眼。

一看就是久经风霜的松树,岁月在它身上留下褶皱,风雨折了它数根枝杈,但它依旧在此倔强地挺立生长着,不似那随风摇摆的细枝松,也不似在巨石边粗壮的迎客松,而无论面对什么都无法磨灭它那份独有的生命力的坚韧(倔驴)松。

ok,相信光么?鄙人信。不管信与不信,清晨的的第一缕阳光鄙人是注定不会错过的。

马兰古,绝壁上的层叠交错的石头裸露在外,可以想像这座山体内部是大部分都是多大的巨石才能撑起如此挺立的石山。

两个硕大的石块在两边护驾安全感拉满。就像这种巨石这边还有非常多,眼前的两个还是相当平凡的来着。

这被催残得有点厉害呀,左边还有一半活着,一半死了,右边就剩下枯树干了。

好像是仙人石,不知道有这天生地养有要有可能出个美猴王二代。

与阳光平齐的成哥儿,超炫酷的有木有。当然风有点大是没看出来的,此时鄙人是背靠仙人石的,冷风把鄙人老老实实地摁在这个角度拍照,不敢玩其它花样。

等鄙人走到成哥儿的位置想要拍照时,一阵风吹来那到口的话立马收回来,多侍一秒都算鄙人厉害,还是要赶紧、马上立刻下去,狗命也是命,还是要珍惜的。那刚刚成哥儿下去又被鄙人叫上去,还摆了那么久的pose,我去,本地人那么不讲道理的?@_@

算了,你家后花园,你说了算呀,还能说啥!回想了下鄙人并没有托大,说过啥不着调的话,那没事了,不用尴尬了。(^_^)

成哥儿就是冒着寒风从这大石头又上去的,鄙人小小偿试了下,那么大的风根本不敢上,哦,说明下两边都是悬崖,下去就原地开席的那种。所以成哥儿老强了,还一路跟《侠客行》里狗哥一样谦虚,还好鄙人不中计。

所以就在这儿背着风拍了一张,在往前一步没法站稳,风还是不小的,果然还是太高估自己了,决定了猥琐一点坚决不张扬。ok,拍好了就赶忙下去,自此发现鄙人认清了一个现实:“恐高和找死是不同的。”QAQ

温暖的阳光照在这三棵树上,就下意识想起与三有关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ok,也有“三人行,必有一个电灯泡!”。

从高处看”仙人石“,显得是如此娇小可爱,而且非常容易从更大石块下滑落下去,尤其有风雨的时候。远了不说,就刚刚鄙人被吹走的那阵风就足够了,可是它依然立在哪里,未曾动过多少,刚刚更是作为鄙人坚实的托背,安全不得了。不得不说对于自然鄙人的还是过于小看了。

向更远处看去,正下面的泥沙和鹅卵石裸露的河道就是流车源了,成哥儿说夏天特别的凉爽,水质特别清澈,非常多人到这边洗冷水澡,他们村这边的男孩尤其喜欢翻山越岭过来玩,也有很多人坐越野车从一侧翻山过去野炊纳凉,听起来是避暑胜地。

据说里面还有流车源瀑布,瀑布顺势飞泻而下,撞击在岩石上,有如雷鸣般。只是现在是枯水期,而且鄙人眼神无法比肩老鹰,直接摆烂不找。

在眺望远方的成哥儿,有点想配个文字“看这是朕给你打下的江山,(pia),那边不是!”

登高望远,心胸自然开阔起来,就连四点被鄙人拉起来的那一股困顿也消失不见了,大概吧!果然还是要出来走走天朝的大好河山,往大了说不登个山怎么气吞山河、一往无前,往小了说发呆也要找个风景绝佳之地吧。

此时看对面的山窝,是小片泛黄的草地,一脚踏入就是一整个秋天。

看看阳光照耀下的影子,山形成的轮廓都已经显示出山的险峻了,光在空气中穿行而过留下一条光亮的通道,是丁达尔效应没跑了。边走边看那光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从一个个房屋扫过,通路从明显到消失,这种见证神圣而过瘾。

在山阴处有些许冰花,是有点点过冬的意思了,还得是冬天,结冰打霜才是可见的。不过这只有一点点,也只有在山阴处,气流波及很少或者波及不到的树上才能见到这冰晶树挂。

这个角度看上去虽然冰是一样的少,但比上面那张有更突出些。半边阳另一边阴,阴的尽头是树花,阳的极点乃天穹,阴阳都出来了,道还远不?想来就在前面的路上了。

一早上一路的爬坡扶摇直上,此时终是到了平缓又可以好好欣赏的天高云淡,漫游天地间,就一个字“爽”。

又是一颗茁壮的迎客松,听成哥儿描述,眼前是第二棵经典的迎客松,正向前角度拍出郁郁葱葱张显无与伦比的生命力,突出的核心就是稳,并没有单边迎客的效果。

仰角拍,苍松如如擎天之柱,屹立群山之下,气吞穹宇。不枉费鄙人特意绕一个大圏的找到的绝佳位置,要不是核心不是太差,只小小滑落了一截,稍有偏差摔个狗吃翔就是板上钉钉了。

两片草地--南国之秋

充满秋意的草地,金黄一片,没带滑板,不然从草坪顶上滑下去,那可不是一般地好玩,嘿嘿。^_^

一个险峻的坳口,远近都可以除了没法欣赏和描述,主要是想说不敢再朝下看,不然对恐高患都并不友好。

一颗枯松。这枝干蜿蜒错节,像极了贴地飞行的飞鹰,想必以前也是这一片的扛把子!

来都来了,多拍点照片,多发呆,走慢点再慢一点。

过了前面的凹下的山谷脊线往前一点的就是飞仙源的最高点的,看起来不高也不远,但成哥儿说还是有点路程的。

路过双子星松树,都笔直地长着,加上成哥儿,三格信号不能再多了。

8点半,太阳已经升得挺高了。这张是随手拍的一个角度,没想到又是一“相信光”系列。(^_^)

弃用吊索木架

又串了一截竹林路,没几分钟就到了弃用的索架上了,忘了这索架以前是干啥用的了。只看到锈迹斑斑的样子已经有不少年头了。

竹海--微风吹拂如盛夏

前面是一大片竹海,和煦的风吹迎面吹过来整个人都相当巴适,而竹儿们就一直不停迎风招展,是大夏天的感觉。

惠风和畅,一片夏天的模样。

只是这片地上的雪还是说明是冬天。

又是泛黄的一片,是到了成哥儿说的第二片草地了。

有和成哥儿在说山间切口是怎么出现的?杨二郎是劈桃册桃山,沉香劈的是华山,这难到是那飞仙无意间试验法器威力?又或者啥神通?不小心劈开的。

中间鲜有人至之地

到了半截,看到有一块横出的小坡地,前面来起来就是一片不毛之地,据成哥儿说,之前上飞仙源的时候就没去过,所以想去看看,来来回说了一把像极了给鄙人做心理建设。

本就想多走一点的当然是不可能错过可以多玩的机会的,不过鄙人没多说啥,就看着成哥在那说,哈哈。

因为人迹罕至,所以没法正常走,只能慢慢拱过去。

虽然拱得堪比白卡莲银徒步-顺势开摆的林了,还有几个比较险的攀爬点的,不小心比较容易原地开席的地方的,不过好在路程并不长,没啥问题。何况此路上的景色独美呢。

有一块石头平台,就坐在上面休息又双叒叕遥望云淡风清、浅雾薄烟的远方发呆。

右脚耷拉在石块上,左手肘关节搭在另一只成90度垂直于石面的左膝盖上,左手拿着吃渐少的芭蕉,右手还在等着随手的一拍,嘴巴一直在不短咀嚼,上扬的嘴角一刻都没有下降的趋势,真不怕给自己多挤出点鱼尾纹。 时不时和成哥儿聊着天,良辰、美食、绝景、好友,此一刻简直不要太开心,真的超满足的。

然而整个大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把这绝美风景给深深印在脑门上,嘿嘿!

向下拍一个树杈,原地开席的陡坡就是如此险峻,但依然有松树灌木在见缝穿针地落地生根、迎着风生长。 当然更重要的是中间枝条上的芭蕉皮是鄙人一把扔上去了,搭在上面的一刻别提多有成就感了,运气也是没谁了,要不是手机没信号,不然高低买个**刮一刮。

呆了一段不短时间后,就往山顶进发,也不远两步路的事情。

登顶

山顶最正的枯松了,相比当年也是木秀于林的顶级存在了,听成哥儿说他们把这个称呼为“蝙蝠”松,没太理解为啥是描述成“蝙蝠”,只能说挺形象的。不过在一篇游记中的一个称呼觉得巧妙--“凤凰”松,只是变成有神韵却少了生机。好在

到山顶,最高海拔1625,咋记得当时好像站在最顶上的石头最高也是1619,差一点1620的整数搞得强迫症都犯了,跳了几把发现海拔还是上不去,气得鄙人找了一圈的石头,奈何要么搬不动要么就还不如跳得高。只是此时看最高海拔都1625,真是咄咄怪事。

在休息间隙,无意间想起了一直有一件萦绕鄙人心头良久的问题,此时才蹦然出现,恰好成哥儿也在就直接问了:为什么这山会叫飞仙源名字?如此仙气飘飘的名字,咱祖先已经是那么腹有诗气的存在了么!

  • 飞仙源:由来与一个民间爱情故事有关‌。相传在上伍堡的民间爱情故事中,相公和姑婆相爱并最终成仙,因此这个地方被称为“飞仙源”。左侧相公岭、右边为姑婆山,就是为了纪念这个相爱成仙故事。

  • ‌飞仙:在北边有山名八仙界又有仙姑,那八成与八仙中的何仙姑有关,莫不是仙姑飞升之地,据说某个村子还有仙姑庙可以证实,故名飞仙。

  • 源为水的源头:如南边红花源、扎头源、春头源、杉木源,北边流车源、旦久源、大塘源、黄贯源、漕对源。

像鸟嘴也像一把不规则的伞,当然在做过不农活的鄙人看来就是一把镐头,且在泛黄的草地上更显锐利,下一刻就想把下面的地给刨了,听成哥儿说品种是属于黑松。

终于看到了成片常规挺立的松树,不容易呀。

西线下山

近距离看成群的松树灌木在直立的悬崖峭壁边疯狂生长,长势居然比向阳坡的还多还直。没明白是背阴地利于松树成长还是说向阳坡长得好的都被砍了?

向阳面剩下大多是一些极具特色松,所谓奇松也是这么来的喽? 干枯得又也展示了原来这棵树曾经努力向四周沿伸,积极的样子并海没长成想要的模样,反而在重回大地之后留下向天空沿伸的独特的画风。

山的右后侧的天堂顶,根据成哥儿估计,如果想要上去来回还要不短的时间,大约三小时,就此约定下次到天堂顶,那条线路叫做飞天线,下下次就是最后一个线路--飞天姑。任重而道远,也是第一次从成哥儿眼中看到了一丝丝凝重,不容易呀。

开始下山了,轻轻松松的样子,越发坚定了成哥儿作为本地人缺乏自身就自身爬山就很强的认知。

美得太多了,根本看不过来,也拍不过来。

一生四杈--彰显春之季

在老远的山上就看见下方有一撮长得高大枝十分出众的松树,还的成哥儿猜是四棵还是三棵来着,看着路貌似没有经过,没法去看那不得不说是有一件憾事。

随着不断接近这棵树,确认了有四棵,也刚好快到与之齐平的位置时,发现有一条小路可以直通,本着“来都来了”,也才上午10点,不去看看怎么行。

走近了才发现它比远处看起来高大多了,越走近越明显,越仰拍越明白有个词用来形容这棵树的气质--屹立于群山之巅。

看上去是四棵相挨极近的树,粗壮饱满,像四人亲兄弟似的簇拥在一起,每棵都往一个方向伸展枝叶,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的树冠,相互协作的精神是人都会无比佩服和赞扬。(^_^)

直到走近看清全貌,猜想全部军覆没,无论如何都没法猜出四棵巨树主干只是一棵树从离树根一捏捏的树干就开始分成了四次主干,被深深的震撼到了。

一生四杈,十分好奇为啥在这个位置能生长出这么一棵分身为四又茁壮得不像话的树?老子最多一气化三清,三为极这活脱脱出四,而且都没出现”和尚挑水喝难题“、“相煎何太急”的情况,反而配合妙到毫巅,难得十分难得。

猜得对与错已经并不重要了,激动的心、颤抖的手,下意识相去拥抱一下这棵大松树,顺带合个影。

会被揍不?

近处风景悠然宁静,远处的姑婆山顶银白色的是积雪呈现出来的颜色,和近处的绿意形成鲜明对比。那边是广西来着,怎的还”倒翻天罡“地有如此明显的雪层?而更北面的此地依然如春,不科学。

在这一段遇到了第二波登山的队伍,ok,小姐姐多还贼漂亮一个,成哥儿去交流了一下,几点爬山的,感觉咋样,balabala。重点也不问是不是单身,也不要微信,给鄙人在一旁好一顿急,成哥儿这是开摆了?

没可能的呀,合理的解释就是经常来爬山的小姐姐还是不少的,成哥儿这是见多了,这次主要是陪鄙人来转转山、长长见识,相对来说那一时忘记加小姐姐的微信也是情理之中。早知道有小姐姐爬山就提前打好招乎不用在乎鄙人这个拖油瓶,毕竟只是菜,但还没菜到家,希望成哥儿姐姐看到这一段文字之后揍人的时候下手轻点儿。。。阿弥陀佛。。。(^_^)

好像还听到了其中一个红色衣服小姐姐说下面有雾凇,不过要早点下去,不然就现在的大太阳下,说不准一会儿就化了。想了想山上的雾凇才那么一丢丢,已经下了这么二百米了还能出啥雾凇?又没概念,以为没啥,该咋走就继续咋走。

悬崖边上的生机--震撼当场

走到一个小凹谷处,看到有小路有明显的脚印形成的小路,凑过去一看,断崖上一棵直立生长的迎客松几乎平行于崖壁而上,而且长得那么高大,还那么稳稳当当,如果说这算是正直代表,那更绝的是下面那棵树根活生生紧锁在大于90度的崖壁上,树身则蜿蜓出来树干虽不如上方的硕大,但在那个位置已的难以想像的大小,更难以那树根得多坚韧多强劲才能托举起如此繁茂的树冠?细思极恐,越想越头皮发麻,用一个词可以形容:”强者从不抱怨环境,弱者才会怨天尤人;智者不会遇到绝境,愚者才会自困心中。“

靠,编不下去了,联想去吧。@_@

雾松--意外之冬

慢悠悠地下了并不算长的路,看到成片的松树,以及被冰棱覆盖一层、晶莹一片如冰雪般的世界,那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白光,清冽典雅立在那,这雾凇比山上那小撮大得不是一星半点,差别大到可以认为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有种错觉这才是冬天该有的样子吧。此时全身心被这银白世界吸引再无暇去想为啥下降几百米还有如此大规模雾凇的问题了,毕竟事实胜于雄辨。

找到最近最大雾松最多也是美到掉渣,鄙人转了一圈确定只有背阴处可以一观,果然是角度问题。只是成哥儿一直老神在在地一直站在背阴处,一手抓一把另一个送着进嘴里吃着红瓜子,目不转睛地欣赏,果然是本地的动都带动的,一直是这最佳角度。

回到绝佳角度,也学着成哥儿的模样在阴处欣赏,看松枝上的冰结的纹理的混然天成,看轻风吹过时搭在树梢上的松针白衣解体掉落的过程,更多是对着发呆因为更多在不言中(词汇匮乏、思维贫穷之地)。。。@_@

接着来了第二波上山的人,忽悠过来一个小姐姐,首先表示我俩是本地人,其次分享了本地红瓜子表示友好,同时顺带问了一下刚刚想问没问的问题:“即将过年了怎么还来这徒步。从哪过来的?”,得知他们是从不远的梧州市过来的,ok,合理。

然后学着成哥儿的样子小小地唠一下,不过帅不过三秒过后就请出成哥儿接下去唠了。

下了又一段,又双叒叕遇到大片的雾凇了,这会儿那股子新鲜劲过了,冷静下来就再也止不住在想弄清楚为相差几百米低海拔雾松能成规模山顶就零星一点呢?开动脑子

  • 温度差:首先否决,山顶肯定更冷--no

  • 向阳的背阴:貌似都是背阴处--no

  • 湿度差:山顶湿度较山下湿度低?地处南方,水汽充沛,又在万山之中,即使是冬天,湿度差几分可以忽略不记--no

  • 风差:山顶风大,比这下几百米的大的不是一个量级。路过的时候还看到正在被风吹起的冰晶,也就是雾凇,几经吹过大部分都被顺跑了,无论如何都是完整不了,自然也不可能成规模,能留下一星半点就不错了。相反山下这些雾凇形成之地都是处于的三面环山背向北面的和少接触光照的阴地,天然可成成片雾凇。

这儿看到大片雾凇的最后一个地方了,刚好又是在一个平山脊处,还有奇石可以坐着,就是需要些许胆量,因为一侧的悬崖,一个不小心伤筋动骨一百天都是运气好的。不过风与景兼优,让鄙人少说呆愣了有20分钟,超享受的。(^_^)

红色松针路毯

磨磨蹭蹭地慢慢往下走,恋恋不舍地回头看雾凇的那四处眺望皆景的俏丽峻石,再往下说没可就没了。

就浑浑噩噩地下了一大段路,其中意外又发现不远处有一棵巨松,只是这次没法过去求个抱抱了。此时也收了刚刚还在为离开心中的冬天而难过的情绪,转向眼前的生机勃勃,毕竟再忧伤下去就该起鸡皮疙瘩了。

松林松林,总算是见到了由松针铺地的路面了,红了大片,踩上去松松软软地,就像冬日垫的毛毯一般。走在上面也是稍稍缓解了走了那久的脚底板,舒服得鄙人有想要原地躺一把的冲动,看着前面的成哥儿,ok,下次再躺。

回到日常的路了,平平无奇,冲就完了。

小水渠--生活的气息

走了一小段竹林陡路后,就到这小水沟了,意味着回来平地了,因为接下来的路是机耕路了。

恰好遇到当地的大叔在放牛,人在这边坐着,牛群在河对岸觅食,是不要太惬意,看了下小牛犊特多,老可爱了。

在路边躺着的大叔,身边那土狗刚刚还凶鄙人来着,真是狗。

今儿个凌晨开走的机耕路也是这样式的,反正比水泥马路好走。

乡下生活,一小块田加点水,用长竹条编织围一把圏,随手一养--鸡鸭双全,所谓田园牧歌不外如是,真是一时羡慕得紧了。

远处是相公山,山上有一座庙,据成哥儿描述,当时抬庙里供奉的神像上山的时候参与人员众多,当时不宽的路现在能看出来明显的痕迹就是当时留下来的,还说当时把神像用车拉到半山的路上,之后大家几十个轮着抬上去,恰逢天气干燥,所以引起了相当可观的尘土,只是再大的尘都没有丝毫影响到当时人们对神的敬爱,也没吹散人群的热情,更别提阻碍到半点前行的脚步。。。

只是可惜居然没机会得见那么激动人心的时刻。ps:神像只是看起来高大,其实并不是实心的,所以远没看上去重。

凌晨走向的拗口,现在得见全貌,还好是黑灯瞎火,不怎感知到有爬升多难,只要闷头干就完了,要是再来一次目测就爬得就没有那么轻松写意了。

身后是下山的方向,巍然而立的飞仙源和天堂顶。

两边河谷的地种了大片的果园,在成哥儿的指向下:

  • 身左则沙糖橘,到了缺口处看到已经收完的树上还仅剩几颗橘子,就拱进去摘来5个来尝尝本地的沙糖橘,成哥儿说这样收完剩下的吃几颗是没关系的,另外他好像吃到了巨酸的一颗,塞了给他3个,60%的概率是酸的。哈哈(^_^)

  • 身右则种黄桃

  • 周边有李子

  • 有弥猴桃

  • ...

昨天晚上路过地方的荒地好像也有人计划承包下来作为果园,准备种沙糖橘来着。只是后来因为一些问题没弄成,同时今年沙糖橘卖不出价格,那片地能被承包出去的可能无限降低。

可爱牛牛

终于近距离见到小黑牛犊,萌萌地,是个胆子大的主,还懂得配合拍照,要不是害怕不知从哪会突然拱出一头母牛的话,还真想多逗逗它。

小黄牛犊和大黄牛,这头就比较胆小,看到我俩过来就躲得远远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_@

上伍堡盘王大庙(终)

再多走两步路就到了此行终点,亦是起点,天亮果然什么都看清楚了,而且托太阳高举的福,相比早晨的瑟瑟发抖到现在的暖洋洋地,正眼望去,左边的琉璃瓦重顶的是戏台,右边满墙红纸的则是凌晨看到了上伍堡大庙了,中间用铁皮盖的顶的广场,不论是在左边听戏还是在庙里准备上香祭拜都是在此地举行。

平常,如现在则是飞仙源的起点,也是放车的地方,嘿嘿。

上伍堡所在的区域四面环山,位于姑婆山脚下,这里矿产资源丰富,有“水晶、萤、铜、铁、锡”五种矿石,又因为位于潇水上游,因此被瑶民们称为“上五宝”,慢慢演变为现在的“上伍堡”。

大庙,红纸上写满了红榜,可以看出活动圆满,从纸张的崭新程度来看,这庙又经历了一轮翻新。 与众不同的是“盘王昭三宿物华天宝,仁圣佑伍堡人杰地灵”。黑边黄底黑字的楹联简述了上伍堡地区的历史,从中或可窥见本地文化。

戏台,据说,在每年农历10月16日,盘王节时候这边都会有节目表演,台下的会神奇出现长凳,且坐满了从十里八乡来的男女老少观众,也是好不热闹。。。鄙人就这么听着说,然后眼巴巴地看着空舞台,想象不出来。@_@

早上就是从这时出发的,一直往前,晚上走没感觉,现在望去路程还是蛮长的,所谓望山跑死马,这长度应该是远远不够的。

至此按下飞仙源环线的终止键。已经到13:00了,想着今天是河路口镇赶集的日子,集市干饭就提上日程。

顺路去下网红湖

路过村子

收割过后的稻田草根,一片金黄地,预示来年有个丰收。

路过村子,此时万人空巷,大家都取赶集去了,想必今天河路口集市又是拥挤的人潮,一会大概会寸步难行,这午餐怕是不容易快速吃上。

老式建筑,还不小心拍下广告了,看样子是要不到广告费了。。。233

突然成哥儿提议带鄙人去当地的网红湖转转,来都来了,而且就算去镇上吃东西的人也多,一时半会也没法干上饭,ok,去。碧绿湖水,还是美出天际了。

据说是铜矿丰富,而高中学过化学,里卖弄有关于铜的反应说明,此时面前上演的就是一个自然版本的:化学原理--硫酸铜(CuSO₄)溶液的的形成。

硫酸铜溶液(CuSO₄)为硫酸铜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为天蓝色溶液,呈弱酸性,同石灰水混合可得波尔多液,用作杀菌剂。•硫酸铜溶液通常是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其浓度,当浓度较高时,溶液会呈现绿色;浓度较低时,则呈现蓝色。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的原因是因为其中的铜离子与水分子络合形成的四水合铜离子呈蓝色。此外,硫酸铜溶液呈弱酸性。•硫酸铜(CuSO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无机化合物。它常见于五水合硫酸铜(CuSO₄·5H₂O)的形式,俗称蓝矾,为蓝色晶体。硫酸铜在干燥条件下会失去结晶水,变为无水硫酸铜,呈白色或灰白色粉末状。硫酸铜的制备通常通过浓硫酸和铜的反应实现,也可通过处理含铜矿石与硫酸的混合物来获得。硫酸铜溶液在工业上有多种应用,例如用作杀菌剂、电镀和印染工业中的媒介,以及水处理领域的杀菌、藻类控制和防腐等。此外,硫酸铜还常用于制作波尔多液、铜皂液和铜铵制剂等。

蹭个赶集

兜兜转转了,还尝试了骑了一把女式摩托了。反正最后到了镇上,停好车后开始觅食。

集市一角,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还得是过年,还得是有集市的镇子才有这种感觉。

好吃的太多了,看得眼花瞭乱,糖葫芦和棉花糖,还有油炸小粑粑,都是鄙人爱吃的。所以先到一家特受欢迎的粉店干上一碗当地的三鲜粉,受欢迎就即使13:40了店里还是乌泱泱一片,座无虚席,其中嗷嗷待哺的还有不少,就意味着要等一下(夏)。

也是想着休息一下,顺带处理点事情就等着,也是终是在等到想另寻它家的时候,粉才开始做,做的非快两分钟就行,好在好吃是真好吃。

咋晚上的马蹄果非常好吃,所以想带着吃。在转悠了一圈之后最后买了2斤的份的马蹄果。

接着成哥儿推存了当地的一种豆腐,是在已经弄好的豆腐的基础上再捣碎合成一个圆饼状的豆腐块,据说是已经熟的常规的听吃法是下火锅,也可以水煮一下。

稍稍想了下,和水豆腐想比这玩意优势的是稍耐储存的,长个两三天,而且比起不小心一颠就会碎掉的水豆腐,这圆饼形状豆腐明显不容易变形,而且变形也不影响什么。 而另一个对比则是油炸豆腐,储存的做法都是处于劣势,仅有的优势就暂时只想到还保留了大部分的豆腐的原汁原味。而当地又喜爱豆腐味道又好储存的就是选实它了。



重点不是速度

跟朋有一起走图的就是开心、一起扯蛋、互不着调是常态,志趣相投又行事又求同存异,此时速度并没那么重要了,开心完成全程就是最完美的收官。(^O^)

前面心里活动有点多了,哈哈哈哈!

一天历四季--单日阅尽春夏秋冬

最大的惊喜是无意中在一天之中用自己的脚走遍了的四季,穿越四季除了说坐火车以外穿越大天朝能够做到、坐飞机能够拥有,此时细数下来居然确实做到了。

春:一山的绿色,随处都是关不住的春色。

夏:微风吹过的片片竹海,盛夏的最好证明。

秋: 云顶两座金黄的草坪,秋季的最佳代表。

冬:雾凇大片的雾凇,冬天美到没朋友。

唐代诗人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时所作的一首七绝《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正面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一时间的欢快豪迈情绪。此时居然不由地想到并吟咏了这两句,想来是可以表达此刻愉悦的心情的。(^_^)

小丑竟是我自己

感觉被演了,上山除了几次喝水和吃水果芭蕉补给;以及被鄙人拍照耽误的时间之外,上坡全程是成哥儿就没有停过,就说他家后花园准备那么充分干啥? 目测、貌似、probably是为鄙人准备的,ok,小丑竟是我自己。。。@_@

原来真的需要8小时

之前预估的上山也就两小时,下山快的话1.5个小时,玩一下顶天5小时。

只是路上难度大了一丢丢,当然也不致于慢到8小时才结束。

那什么原因?

景色绝美,奇松、怪石、雾松、美不胜收,数不胜数,不由驻足欣赏,当下意识要走时却发现怎么都挪不动步子,此时深刻理解了一个词--流连忘返。

在上面感实实在在地忘记了无数充斥脑中的烦忧,给予心灵极大的治愈;心情不错的话思绪会变得更明晰。所以不得不再次感叹,无论如何还是要出门走一走,最好出户外来亲近自然。

原来少了家的味道

没想到跟着走遍天朝多处,美则美矣,还是差了一线,是无论如何都填补满的。直到回过头来徒步家乡的飞仙源,发现原来是漏了家乡的味道,缺少从小缔结的缘。

所谓金窝银窝布瑞自己的狗窝,何况这符合鄙人口味和审美的地方是不是“狗窝”不知道,但是知道之前一直想着怎么骗F4其它人来家里转转,看看鄙人家乡的风景,此时已然明了不需要了。

因为景色绝美,奇松、怪石、雾松、美不胜收,数不胜数,不由驻足欣赏,当下意识要走时却发现怎么都挪不动步子,到时他们会深刻理解了一个词--流连忘返。

基于此,是吧,爱来不来,不来鄙人就自己多转几圈权当帮他们欣赏来着,哈哈哈哈。(^_^)



一些名词

鱼肚白,形容日出将出未出的样子。

所谓单边树枝,都是这边向阳+水汽皆多,因此这边的枝叶多吗?也许在高山上这种资源紧张的地方,树也只能长出一定数量的枝叶,多数植物依然均匀分配,少数大聪明例如松树,直接开启了马太效应,哪边光热水多就加强哪边,哪边风力大就躲开哪边,把头顶歪过去都可以,有木有。

早晨的霞光叫朝霞

在曙暮光时间内,阳光斜穿过大气层,并且在低层大气中有很长的光程,由于大气中空气分子、水汽、尘埃微粒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使阳光受到很大衰减,各种不同颜色光衰减情况又不相同,因此,通过气层后的阳光已经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这些光再经过大气中散射粒子的散射,才能到达人的眼睛.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天空色彩的复杂性.大气中成份与状态都在不断地变化,形成了变化万千的美丽彩霞.当阳光穿过大气层时,波长较短的紫光散射衰减较多,透射后“剩余”的日光中颜色偏于波长较长的红光,因此,我们在太阳高度角很低的日出、日落时,看到的太阳光盘是橙红色的,这种偏于红色的阳光再通过天空中散射粒子散射后仍然是波长较长的光居多,因此,霞光大多偏于红、橙、黄等色彩.而且越接近地平线,霞的色彩越偏于红色.在接近天顶方向,阳光穿过低层大气较少,波长较短的光衰减相对少些,“剩余阳光”中仍有一些蓝绿色光,因而有时能看到蓝绿色霞光.有时,高层大气散射的蓝光与低层大气散射的红光“重叠”进入人的眼睛,就会看到显示紫色的天空.一般来讲,在日出日落方向上,从地面向天顶,霞的色彩排列是接近地面为红色,渐次变为橙、黄、绿、蓝各种颜色.

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散射出来,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透射为很强。因此,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地平线上空的光线只剩下波长较长的黄、橙、红光了。这些光线经空气分子和水汽等杂质的散射后,那时的天空就带上了绚丽多彩的彩霞。

向阳坡,背阴坡

马烂古:本地方言,意思是石头,在这里是指飞仙源上的大块石头。

‌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Tyndalleffect)是一种光的散射现象,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于19世纪首次发现和研究•。当光线穿过不均匀介质,如大气中的烟尘、水滴或胶体溶液中的微小颗粒时,光线会发生散射,即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散射现象的特点是散射光的强度与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波长越短的光(如蓝光和紫光)散射越强烈。•历史背景丁达尔效应的发现者约翰·丁达尔是19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他对胶体中的微粒散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这种现象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现象描述丁达尔效应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例如在清晨、日落时分或雨后云层较多的时候,太阳光穿过大气中的雾气或灰尘,会被分割成一条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被称为丁达尔现象。在实验室中,当激光笔照射氢氧化铁胶体溶液时也会出现类似的光路。实际应用丁达尔效应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还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例如,通过测量散射光的强度和方向分布,可以了解大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大小和分布情况,进而研究大气的成分、结构和变化。此外,丁达尔效应还广泛用于胶体鉴别实验中,通过观察光线通过胶体时的散射现象来识别胶体。

雾凇

•雾凇•,俗称“冰花”、“树挂”,是一种在低温条件下,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雾凇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足够低的气温和稳定的大气环境。通常在气温低于零下15摄氏度时,雾凇容易形成,尤其是在晴天和微风或静风条件下。•
##形成条件
•**充足的水汽•**:雾凇多形成在河湖边上,尤其是未冻结的水面或流动性较强的河面,这些地方蒸发产生大量的水汽,是凝结为雾凇的基础。•
•**足够低的气温•
•**:当气温达到零下15摄氏度以下时,雾凇就很容易形成,尤其是在晴天,昼夜温差大,地面温度降低快,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
•**稳定的大气环境•**•: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会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因此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分布地区
雾凇在我国南北方均可观赏到,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最为集中。北方冬季普遍寒冷,雾凇景观分布范围较广,多出现在水畔两岸,如黑龙江库尔滨、吉林雾凇岛、内蒙古阿尔山、新疆布尔津、陕西华山、河南老君山等都是绝佳观赏地。南方海拔较高的地区如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湖南天门山、四川峨眉山,由于水汽充足,积雪茫茫,冬日景象丛生,雾凇景观也别具特色。

##观赏时间
雾凇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每年12月下旬到翌年2月时集中出现。

视频

照片

硫酸铜溶液呈什么颜色

##硫酸铜溶液的颜色特性及其相关应用
###硫酸铜溶液的基本颜色描述
硫酸铜溶液,化学式为CuSO₄,是硫酸铜溶解于水形成的溶液。其基本颜色通常呈天蓝色,这种颜色是由于水合铜离子的存在所导致的。在实验室中,硫酸铜溶液的这一鲜明颜色使其在众多化学试剂中显得格外醒目,易于识别。当天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被置于透明容器中时,其清澈而深邃的色泽往往给观察者留下深刻印象。

###硫酸铜溶液颜色与浓度的关系
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与其浓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在较低浓度下,硫酸铜溶液呈现出典型的天蓝色。然而,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铜离子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导致光线在溶液中的传播路径变得更加复杂。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溶液的颜色会由天蓝色逐渐转变为绿色,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浓度非常高,可能会呈现出黄绿色。这种颜色变化不仅反映了溶液的浓度,也为判断硫酸铜溶液的浓度提供了直观的依据。在实验室中,通过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深浅,可以大致判断其浓度,从而为后续的实验操作提供重要参考。

###硫酸铜溶液颜色变化的可能原因
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变化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首先,溶液的浓度是影响其颜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溶液的pH值也会对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产生显著影响。在酸性条件下,硫酸铜溶液保持其天蓝色的特征;而当溶液逐渐变为碱性时,铜离子可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氢氧化铜沉淀,导致溶液颜色发生变化。此外,硫酸铜溶液的颜色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光照条件以及溶液中是否存在其他络合剂等。例如,当硫酸铜溶液与某些络合剂(如氯离子)结合时,可能会形成不同颜色的络离子,从而影响溶液的颜色。值得注意的是,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变化还可能与铜离子的价态变化有关。在空气中暴露一段时间后,硫酸铜溶液中的二价铜离子(Cu²⁺)可能会逐渐被氧化为一价铜离子(Cu⁺),导致溶液由蓝色变为绿色,甚至逐渐变为棕色。

###硫酸铜溶液颜色在实验室中的应用
硫酸铜溶液的颜色特性使其在实验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首先,由于其天蓝色的特性,硫酸铜溶液常被用来作为水指示剂。例如,通过调整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和pH值,可以制备出不同颜色和性质的铜络合物,用于进一步的化学研究和分析。其次,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变化还可以作为化学反应进程或反应终点的直观判断依据。例如,在铜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变化可以反映铜离子的价态变化。此外,硫酸铜溶液还常用于制备波尔多液等杀菌剂,在农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波尔多液的颜色变化可以反映溶液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安全处理硫酸铜溶液的注意事项
尽管硫酸铜溶液在实验室和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处理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安全问题。硫酸铜溶液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时应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和误食。如果不慎接触到硫酸铜溶液,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此外,硫酸铜溶液的处理和储存也需要遵循相关的安全规范,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在处理硫酸铜溶液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等,以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同时,硫酸铜溶液的储存也应注意防潮、防晒和防火等措施,以避免溶液发生意外变化或泄漏。

轨迹

--- 致第一次徒步飞仙源环线

23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潘帅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潘帅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