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深圳> 关于蛇的一点知识

关于蛇的一点知识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关于蛇的一点知识

2021-04-06 21:49:52 981

蛇,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既熟悉而又神秘的动物。一提起蛇,不少人第一反应是害怕,很多关于蛇的影视作品,也都充满了恐怖神秘气息。然而,除了极个别种类外,大部分蛇都是怕人的。很多时候,当你在野外遇到蛇的时候,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蛇可能就已经跑的无影无踪了。有句话说的好,恐惧来自未知,如果我们对蛇这种动物多一点点了解,也许就不会特别害怕了。

蛇的起源和分布

最早的蛇出现在距今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中早期,在那个爬行动物繁盛的年代,蛇从蜥蜴的一支开始逐渐分化出来。至于蛇的具体进化途径,科学家们一直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有两种说法:海洋起源说和陆地起源说。蛇类是由蜥蜴演化而来,这两种说法的区别是,这种演化是在何种环境下进行的,是海洋还是陆地?目前陆地起源说得到了更多科学家的支持。

在爬行动物中,蛇的种类之多仅次于蜥蜴,它进化出了花样繁多的形态并几乎布满全球。其中,亚太地区(亚洲太平洋地区)是蛇的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其次是南美洲和非洲,而大洋洲则是毒蛇种类所占比例最多的地区,有近一半的种类都是剧毒蛇。世界上大部分的岛屿上也分布着蛇,像我国的蛇岛,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分布着上万条蝮蛇,而在遥远的南大西洋,也有一座同样布满矛头蝮蛇的小岛。全世界真正没有蛇类分布的地点,只有少数几处,新西兰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夏威夷,格陵兰,关岛和南极北极这几个地方。除了南极和北极因为天气太过寒冷不适合蛇类生存,有的地方潮湿温暖的环境其实是很适合蛇类的繁殖,至于为什么没有蛇的分布,可能和地壳运动有关了,也许在大自然还没进化出蛇类之前,这些地方都已经远离大陆,变成了汪洋大海中的一片岛屿。(由于人类的活动,全世界范围除了不适合蛇类生存的地方外,其它地方都有可能有蛇的分布)

蛇的一些特殊身体构造

1、毒牙

令人不寒而栗的毒牙是蛇类最引以为傲的装备,也是毒蛇最重要的捕食与防御武器。各种蛇类的毒牙大小相差悬殊,从最小的针尖大小的珊瑚蛇到最大的长达5厘米的加蓬丝蝰,毒牙越长,注射得就越深,伤害就越大,但眼镜蛇科一些环蛇、珊瑚蛇几毫米长的微小毒牙同样可以带来致命的一击,总体来说,毒牙分成三大种类:管牙,前沟牙,后沟牙

管牙:顾名思义,指毒牙内有中空的管道,就像是注射器一样,通过这根管道直接从毒腺注射毒液的毒牙类总称。拥有这一类毒牙的蛇以蝰科的毒蛇为主,此类毒牙普遍较长,可折叠在口腔内,在咬人或猎食时,直接通过长长的管牙把毒液注射到被捕物肌肉深处。此类蛇毒一般以血循毒素为主,猎物被咬后一般疼痛难忍。


前沟牙 :此类毒蛇以眼镜蛇科为主,毒牙普遍较短,不可折叠,牙沟内有一排毒管道与毒腺直接相连。拥有此类毒牙的蛇咬人或猎食时,以沟牙直接注射毒液,因牙位于口腔前段,很容易造成致命伤害。此类毒蛇的毒液以神经毒素与混合毒素为主。


后沟牙:有一些游蛇种类,也进化出了毒牙结构,但这一类毒牙一般位于口腔深处,咬人后难以注射毒液,因此这类蛇毒性不强,或对人类的毒性作用不是很明显,但少数种类除外。常见的游蛇就属于后沟牙类毒蛇,如水蛇属及林蛇属的一些种类。

2、毒液

对于毒蛇来说,毒牙只是结构性的装备,而毒液才是真正的致命所在。毒蛇的毒液成分复杂,主要是毒性蛋白质。针对不同的动物,其毒性也相差巨大,按毒理作用的差别,总的来说可归结为三大类:神经毒素,血循毒素,混合毒素,细胞毒素

神经毒素:此类毒素存在于大部分眼镜蛇科的蛇类中,如所有的海蛇亚科以及极少部分的蝰科种类。这种毒素的主要毒理是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麻痹神经末梢,造成人体多个器官无法正常工作,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神经毒素一般毒性剧烈,毒性发作快,且一旦被咬,人体并无明显疼痛感,极易造成受害人的麻痹大意,耽误最佳的就医时间。在我国,比较著名的神经毒素类的蛇主要有金环蛇、银环蛇、中华珊瑚蛇等,与神经毒素相匹配的毒牙一般是前沟牙。

血循毒素:这种蛇毒主要通过受害人的血液扩散,并作用于人的免疫系统,造成流血不止,肌肉组织坏死,破坏血液与淋巴系统的功能,最终因大出血或肾功能衰竭而死亡。这类毒蛇的毒液一般通过长长的注射器状的管状毒牙直接注射到皮肤深处,人被咬后会立即感觉到剧烈的疼痛,并迅速出现严重的肿胀,最终伤口会出现组织溃烂,如没有及时的治疗,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很多情况下,即使治疗好了,也会留下一定的后遗症甚至导致残疾。在我国,比较著名的血循毒素类毒蛇主要有竹叶青蛇、五步蛇、蝰蛇、蝮蛇等。

混合毒素:顾名思义,就是混合了神经毒素和血循毒素两种类型的毒素,以既破坏人体的循环系统,又能侵害人体的神经系统而得名。比较著名的种类有眼镜蛇、眼镜王蛇以及一部分蝰蛇。被这类毒蛇咬伤后同时伴有伤口肿胀、组织坏死等血循毒素中毒特征与眼睑下垂、呼吸不畅等神经毒素中毒特征,一般伤情严重,毒性发作迅速,曾有伤者被眼镜王蛇咬伤后10多分钟内死亡的极端案例。

细胞毒素:细胞毒素是一种特殊的毒性,和神经毒中毒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种蛇毒主要是属眼镜蛇近亲的海蛇属于细胞毒 素。海蛇毒液对人体损害的部位主要是随意肌,而不是神经系统。海蛇咬人无疼痛感,其毒性发作又有一段潜伏期,被海蛇 咬伤后30分钟甚至3小时内都没有明显中毒症状,然而这很危险,容易使人麻痹大意。

3、颊窝

在一些蛇类的吻部会看到一些鼻孔状的小孔,但这些孔的作用并不是用来呼吸,二十蛇类身上特有的一种进化出来的“高科技”红外感应器官——颊窝。蛇类的猎食通常以伏击为主,这种被动守株待兔型的猎食方式注定了猎物的遇见率不高,且伏击的地点有的在树上,有的在黑暗的灌木底层。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嗅觉与视觉对捕猎所起的作用就很有限。为了提高捕食成功率,蛇类进化出了动物界少有的奇迹——颊窝,颊窝内有一层特殊的薄膜,正是通过这层薄膜实现了对温度变化的极灵敏的感知能力。不是所有的蛇类都具有颊窝,比如游蛇科就没有,在一些蝮亚科的蛇类中,颊窝最为发达,比如说常见的 竹叶青蛇或者五步蛇(一些山区流传着“五步蛇扑火”的传说,就是因为五步蛇的颊窝能感知热量,进而去扑咬),一些树栖的蟒科种类的蛇也具有较发达的颊窝,用来辅助它们在树枝上有效地抓住猎物。有颊窝的蛇类通常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颊窝,这样不仅能感知到温度的极小变化,还能通过颊窝来有效锁定热源,起到准确定位、追踪的作用。著名的“响尾蛇”**正是应用了响尾蛇的这一特征。

4、梨鼻器

一说到蛇,除了害怕,一般让人印象较深刻的还有它那不停吐动的舌头,俗称“吐信子”。蛇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是蛇类和部分蜥蜴特有的一种感觉方式,功能就相当于我们的鼻孔,用来捕获嗅觉。这种“吐信子”的行为后面隐藏着一个秘密:在蛇的上颌腔内,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器官——犁鼻器。蛇类通过分叉而又尖细的舌头来收集空气中的气味分子,黏附在湿湿的舌尖上,再把收集了气味分子的舌尖送到这个犁鼻器内,犁鼻器的内壁具有一种黏膜,通过大量的嗅觉神经与蛇的大脑相连。蛇通过这种反复的伸缩舌头、分析气味的方式,来有效实现了对猎物的追踪,让爬行动物第一次进化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嗅觉。犁鼻器最早出现在一些两栖类动物身上,但在蛇这里进化到了巅峰。

5、腹鳞

蛇的腹部鳞片对于蛇的运动起到了关键作用。试想一下,一只没有脚的动物,不但能轻松实现爬行、跳跃、游泳、爬树,甚至能飞向空中滑翔,是不是非常不可思议?但是蛇类很轻松的做到了这一点,以最简单的身体结构,实现了最复杂的运动方式。世界上没有脚的动物很多,比如蛞蝓、蚯蚓、蜗牛,蚓螈,还有部分蜥蜴与蛇,但蛇是所有这些无脚动物中进化到最高级的形态。那么蛇是怎么运动的呢?概括的说,蛇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腹鳞伸缩推进拉伸式、蜿蜒S形运动式、侧形跳跃式、腹鳞攀爬式、滑翔式

腹鳞伸缩推进拉伸式这是很多没有脚的动物通用的运动方式,比如说蚯蚓。这种运动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行进的速度太慢,因此采用该方式的蛇类通常以体型庞大笨重的蟒蛇以及一些拥有较强的迷彩防护色的蛇类为主,不少穴居蛇类也采用这一运动方式,它们要么少有天敌,要么不容易被天敌发现。

蜿蜒S形运动式:这是一种大多数游蛇都普遍采用的运动方式,靠腹鳞摩擦产生的反向推动力前进,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此类运动方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速度很快,如草丛、石块,水中等地(如果是在光滑的地面上,比如水泥地板,蛇运动起来就很慢了),但是比较消耗体力,所以常见于一些中小型的游蛇类身上,而且更多的是用在受到侵害逃跑的时候。

侧形跳跃式:这种方式可以看成是蜿蜒S形的升级版,只不过方式稍有改变。

腹鳞攀爬式:很多蛇类不但能爬树,还能爬上墙壁,或者垂直的悬崖。蛇为什么能攀爬呢?秘密就藏在它们的鳞片里面。不少攀爬能力强的种类,都有较为特化的腹鳞。蛇的腹鳞与身体的侧面成直角构造,腹部平坦甚至内凹,在爬树的时候,直角状的身体侧边会得到出充分伸张,并紧紧的嵌入到树或墙壁的裂缝中,像一只只无形的“爪子”。我们身边常见的“家蛇”黑眉曙蛇,就具有这种攀爬能力。

滑翔式:这是蛇类中高度特化的一种运动方式。在东南亚特有的热带雨林中,一些种类的树木长得十分高大,树林分成很多层,为了适应这种立体的“空中楼阁”,东南亚很多热带物种都进化出了滑翔能力,如鼯鼠、树蛙、蜥蜴,甚至壁虎和蛇,其中大部分物种是在四肢间或趾间长了滑翔膜。蛇类没有脚,便通过把身体的肋骨展开,使整个身体变得又薄又宽,以此来适应空气动力原理。全世界真正能滑翔的蛇只有金花蛇属的三个种,全部分布在从喜马拉雅山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内。

蛇的生活习性及天敌

蛇是变温动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血动物。它本身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来产生和维持恒定的体温,所以蛇的体温会随环境变化,当冬天温度过低时,蛇的体温也随之降低。最适合蛇类生长和繁殖的温度是20到30℃之间,当环境温度低于10到13℃左右的时候,蛇会钻进洞穴不吃不喝进入冬眠状态,而当温度超过40℃的时候,也不适合大部分蛇类生存。

在冬眠前,蛇类通常会有一个活动高峰,在此期间,只要天气允许,蛇类会疯狂进食,为自己囤积脂肪,用于维持冬眠期间的新陈代谢。所以一般秋季的时候(大概9到11月上旬),在野外遇到蛇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蛇类冬眠的洞穴一般都选择在土层干燥,排水良好的地方,或位于向阳的山坡,或是很深的山坡石缝。在南方,如果气温合适,冬眠中的蛇也可能出来在洞口附近晒太阳,比如说1到2月份也可能在深圳的野外见到蛇活动的踪迹。

北半球的蛇类平均在4月中旬结束冬眠,开始频繁在野外活动。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方,比如广东福建等地,蛇可能3月份就开始出洞了,而在东北一带,可能要晚到5月中旬才能看到蛇。蛇类复苏的条件通常是白天有稳定超过20℃的气温(当然也会有例外)。

蛇冬眠结束之后,在性激素的刺激下,会到处寻找异性进行交配。所以在4到5月份,野外蛇的活动比较频繁。如果一个地方是蛇类的集中冬眠的点,那么春天交配期到来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万蛇汇集”的奇观。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在野外遇到两条缠绕在一起的蛇是不吉利的,必须打死才行。那时候可能大人们认为两条蛇在交配,其实这只是两条雄性的蛇在互相争斗一条雌蛇而已。当争斗互分高下后,失败的一方一般会主动远离雌蛇,胜利的一方获得交配权。大部分蛇类在6到7月份产卵。

全世界的蛇都是食肉动物,然而自身也难逃被猎食的命运。大自然中,蛇的天敌也有很多。主要有三大类:猛禽(如我国与东南亚广泛分布的蛇雕,在非洲分布的冠蛇鹫,还有一些大型鸟类如苍鹫)、中小型猛兽(如獴、一些猫科动物、鼬科的黄鼠狼、灵猫科的大灵猫等)、其他蛇类(如眼镜王蛇、王锦蛇、金环蛇、银环蛇等)。

我国野外常见毒蛇

我国常见的毒蛇仅有如下几种,国内90%的蛇伤都是因这几种毒蛇所造成的,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它们的习性与分布,以便在遇到蛇的时候,我们知道该怎么办。

1、五步蛇:这种蛇一般喜欢生活在华南地区海拔较高的山区,主要集中在秦岭以南,南岭以北,云南以东的广大亚热带山区,尤其以武夷山脉、罗霄山脉、武陵山脉数量最多。五步蛇属于体型较大的毒蛇之一,长度可达1.5米,体重最大可达4到5千克。该蛇尾端有大而尖的一块整体鳞片,类似指甲,所以又称该蛇为佛指甲。五步蛇又称尖吻蝮,得名于其独特的像叶柄一样长尖而翘的吻部,身上三角菱形的几何图案具有很强的迷彩功效,具有较强的隐蔽能力,该蛇喜欢盘在溪流边的石头上,或是躲在路边落叶堆或草丛里,利用它那敏感的颊窝,守株待兔般地等待猎物,有时甚至在一个地方一待就是几天到一个月。五步蛇是典型的山区森林蛇类,喜欢较为凉爽的气候,尤其是在阴雨天活动比较频繁,在某些时候,比如怀孕期,该蛇也喜欢晒太阳。民间传说五步蛇有晚上扑火的习性,所以晚上在有五步蛇活动的地方需留意。

2、银环蛇: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南方,主要活动于水边或老房子的附近,有这黑白相间的规则条纹。该蛇白天一般不活动,性格较温驯,但在夜晚攻击性有所增强,晚上去水边或树林中活动时,一定要注意看路走,该蛇毒牙较短,穿上橡皮靴或较厚的袜子,一般就咬不透了。该蛇属于神经毒素类毒蛇,被咬后一般没有明显的局部伤口反应,容易让人忽略,以为是无毒蛇咬伤的。


银环蛇,坂田银湖山拍的视频


3、眼镜蛇:我国的眼镜蛇通常是指舟山眼镜蛇,它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直到华南地区。眼镜蛇属于白天晚上都活动的蛇种,但通常是白天活动的次数更多一些。在野外向阳的山坡,一般在较干燥的农田或石块较多的开阔地,遇见眼镜蛇的几率比较大,而在茂密潮湿的树林中,是很难遇到眼镜蛇的。眼镜蛇属于少数智商较高的蛇类之一(虽然还比不上眼镜王蛇),一般在攻击前会有非常典型的警告动作,因为它也不希望做浪费性的攻击。只要与它保持合理距离,一般不会为它所伤,真正被眼镜蛇咬伤的人大部分是想要抓它,或者准备打蛇的人。因此不靠近它,是避免被咬的最有效方式(眼镜王蛇也一样,其实如果你不去惹它的话,它一般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

4、竹叶青蛇:竹叶青喜欢晚上出没于近水的地带,尤其喜欢在低矮的灌木丛上等待觅食。这类蛇与植被颜色接近,人眼不易发现,且一旦靠得过近,它的攻击性又比较强。因此,在夏天,尤其是傍晚或者晚上的时候,尽量不要靠近路边或水边有灌木或草丛的植被地带行走,晚上行走一定要看清楚路面,即使在公园绿道散步,最好也要带上手电筒,尽量不要穿拖鞋凉鞋。在一些山区小路上行走时,还要注意身体的上半部分尽量不要与树枝接触,以免被在矮树上伏击的竹叶青蛇咬到。竹叶青虽然排毒量小,毒性不强,但是一旦咬到头部或上半身,还是相当危险的。

5、矛头蝮与山烙铁头蛇:这是两种常活动于山区的蛇,在海拔较低的平原一般见不到,头部都是三角状,头背部都是密布细鳞片。这两种蛇喜欢觅食鼠类,经常会出现在山区人类的住所附近,在一些农家的柴垛、稻草堆、杂物堆地带最容易遇到,在这类毒蛇活动的地方,拿动一些长时间没有动过的杂物时,一定要小心观察,确认没有蛇后再动。在平时的劳动过程中,也要注意,比如翻动柴垛或石头时,最好先看看有没有蛇躲在底下,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野外捕蛇指南

野外捕蛇的最佳季节为初春及晚秋,因为这两个时间段是蛇比较集中的时候,捕捉起来也方便。而夏秋两季虽说也是蛇的活动期,但这两个时间段是蛇的活跃期,活动性较大,且较分散,所以较难捕捉。在清明、谷雨时蛇开始出蛰,其反应不灵活,动作也较缓慢,常在无大风有太阳的中午出洞边晒太阳,或是出洞找水喝,这时候在向阳有水的地方很容易捕捉到反应稍迟钝的蛇。在立冬前后,这时蛇进入洞穴开始冬眠或蜕皮或吃东西喝水,蜕皮时因耗养料太多而反击能力低或动作慢,这时也是捕捉的好时机。另外,还要知道蛇的活动规律。根据蛇对光的敏感程度,其活动规律可分为3大类: 昼行性蛇类、夜行性蛇类和晨昏性蛇类。乌梢蛇、眼镜王蛇、眼镜蛇、灰鼠蛇等喜欢白天活动,属于昼行性蛇类;赤链蛇、银环蛇、金环蛇、烙铁头等喜欢晚上活动,属于夜行性蛇类;蝮蛇、竹叶青、五步蛇等则喜欢光线稍暗的早晨、傍晚和阴雨天活动,称之为晨昏性蛇类。如银环蛇在夏天晚上9点以后才到田边或是路边找食物;乌梢蛇在立夏后则喜欢在早上9点以前和下午4点以后活动。在大风前蛇基本上不出洞,但在 暴雨前后,由于蛇忍受不了洞穴中的潮湿闷热而被迫出洞透气,这时野外出洞的蛇最多,也是最容易捕捉到蛇的时候。

除了掌握蛇的活动规律,在野外找蛇,还得了解蛇的栖息地。蛇没有脚,不能自己打洞,所以它的栖息洞穴大多是兽穴、老鼠洞、地窖、树洞、岩石土坎裂缝等地。经验丰富的捕蛇者可以从草的生长姿势看出附近洞里是否有蛇。因为蛇在繁殖季节会在求偶和交配时在草地上盘卧较久,使得草有压倒的痕迹。还可从距洞几米外的粪便、蛇皮、鳞片等判断出洞里住的是什么蛇及其大小、雌雄和数量等信息。蛇在进出洞口时,由于身体反复摩擦洞口和洞壁,所以其洞口就显得光滑且比鼠洞稍平整,洞口也不会有爪痕,有的洞口还能发现蛇脱落的鳞片。一般洞口有一层蜘蛛网的多数为荒废的老鼠洞,不会有蛇住在里面。

还可以通过蛇粪来寻找蛇。通常雄蛇的粪便要比雌蛇较粗糙,形状和鸡、鼠等的粪便差不多,但鸡、鼠粪便没腥味,而蛇粪则有一股特别的蛇腥气,且夹带着蓝、白、或黄色的粉状物质。这种物质是随其粪便一起排出的蛇尿,是一种比尿素更难溶于水的含氮废物。这些粉状物质随排出的时间长短其颜色也有所不同。若粉状物质为黄色,其在刚排出干燥前,颜色为淡黄色,在干燥后为金黄色。一般蛇对鸟羽、鼠毛或是蛇鳞难消化,以此也可以判断是什么蛇。另外,蛇粪的形状也是判断蛇种的要素之一。如银环蛇的粪便不完整,且粗糙,干后像石子样硬;金环蛇的粪便就很完整,不但细滑,而且杂质较少,干燥的用手捏还带有粉质;眼镜蛇的粪便不但杂质多,还不完整,而且粗糙;滑鼠蛇的粪便则似鼠类,呈粒状泥白色;三索锦蛇的粪便则呈“之”形条状。

另外,蛇皮也可以作为参考,来判断蛇的种类和大小,以及蛇的健康状况。

紧急蛇伤处理

对于经常在户外活动的人来说,遇到蛇的时候,尽量保持远离就行,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万一被蛇咬了的话,只要在适当的时间内就医并注射抗蛇毒血清,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然而,在蛇经常出没的野外环境下,距离医院可能会比较远,无法第一时间注射血清,这个时候伤口的前期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合理的自救方式能为抢救赢得更多时间。

那么在被蛇咬伤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处理呢?具体的被蛇咬伤救助方法,网上说法众多,我在这方面也没啥经验,所以就不在此想当然的乱说了,各位有经验的大佬可以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

注:本文大部分内容来自李成老师《冷艳猎手:蛇》这本书,其它内容来自于网络。我只是一个搬运工。

33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小鱼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小鱼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