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高质量步道还要多久?
国内的高质量步道还要多久?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户外逐渐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除了是出于对诗与远方的追求,也是为了缓解工作与生活压力。发达国家/地区更是将户外徒步作为一种运动时尚,并且设立了很多经典的步道,深受民众的喜爱。而在国内,户外人却有一种“无山可爬”的失落感,人们期待着高质量步道的出现,这还要多久呢?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先介绍了世界上的几条主要经典步道,再分析了国内户外环境的现状,最后从转变思路、消除藩篱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道。
一、世界上的经典步道
户外徒步在发达国家/地区早已是一种健康的运动时尚,世界经典的徒步路线也大多在国外,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多洛米蒂(Dolomiti)、法国/西班牙·圣地亚哥朝圣之路(Camino de Santiago)、澳大利亚·悉尼至墨尔本海岸步道、尼泊尔·安娜普尔纳大环线(Annapurna Circuit Trek,ACT)、法国/意大利/瑞士·环勃朗峰(Tour du Mont Blanc,TMB)、瑞典·**之路(The King's Trail,Kungsleden)、美国·阿巴拉契亚国家步道(Appalachian Trail,AT)、美国·太平洋屋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PCT)、加拿大·西海岸步道(West Coast Trail,WCT)、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Kilimanjaro Climb)等。
AT是美国最著名的长距离徒步路线之一,全长达 3538 公里,从美国东北部的缅因州一直延伸到东南部的乔治亚州,纵穿14个州,途径森林、山脉、草地和沙漠等多样的地形,完成整个AT的徒步通常需要5至7个月。这条路线从1921开始修缮到1935年竣工,每年大概有300万人徒步这条步道。AT有500多个出入口,沿线大约有250个庇护所。除了在某些路段经过的收费国家公园会需要许可证(免费)和门票费用,AT大部分步道不需要许可证和费用,沿线庇护所的费用在10美元/人左右。所有的这些均有公开透明的官方攻略和收费标准。
美国·阿巴拉契亚国家步道
PCT是世界上最长的连续徒步步道之一,全长约4265公里,贯穿美国西部的三个州——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南部起点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墨西哥边境附近,北部终点在华盛顿州的加拿大边境。徒步者将沿途穿越多种地形,包括沙漠、森林、火山、高山草甸和雪山,应对高海拔、多变的天气条件、崎岖的地形和长距离的孤立路段。
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基督教朝圣路线,遍布整个西班牙,有多个起点,终点是西班牙西北部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据说那里安放着使徒圣雅各的遗骸。最著名的几条路线是法国之路(Camino Francés)、北之路(Camino del Norte)、原始之路(Camino Primitivo)等。其中法国之路全长约800公里,从西班牙与法国边界的圣让·皮耶德波尔(Saint-Jean-Pied-de-Port)开始,穿越多个城镇和乡村。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规划并建设国家步道和国家公园的国家,早在1872年就建设了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目前共建成11条国家风景步道(长度160公里以上),19条国家历史步道(长度不超过160公里),1300多条国家休闲步道,这些步道均纳入国家步道系统的联邦政府步道,并由专人养护、设置路标并向公众开放,另外还有成千上万条州立步道、地区和地方步道未纳入国家步道系统。1945年,美国联邦政府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国家步道系统”(National System of Foot Trails)。1968年,约翰逊**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国家步道系统法案》,并将阿巴拉契亚步道(AT)确定为首条国家风景道。
近在咫尺的香港地区于1979年启用麦理浩径,是香港最长的远足径,长达100公里,起于西贡北潭涌,绕过万宜水库,由东向西横贯新界,穿越香港八大郊野公园,以屯门为终点,分为长度不等的10段步道,需要翻越二十多座山。95%的步道在自然护理区内,且尽可能在原有村路山径的基础上修葺,徒步麦理浩径及使用沿途的营地是免费的(少数商业营地除外)。2016年,麦理浩径被国家地理频道评为全球二十条最佳行山径之一。
大多数国家将国家公园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采取低收费或不收费的制度。美国的国家公园门票价格相当低廉。加拿大国家公园不收门票或按游人所乘车辆车型收取少量门票,在加拿大联邦成立150周年之际,加拿大政府还宣布2017年全国46个国家公园对全人类免费开放。英国、瑞典等则免费开放。
二、国内户外环境分析
我国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也相当丰富,然而在步道建设方面却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不少山友更是感慨“无山可爬”,究其原因,个人觉得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户外环境不友好。驴友本是一群热爱大自然、吃苦耐劳、崇尚平等与自由、勇于探索、不断挑战自我的人,然而,有些人却对户外人士存有偏见,驴友在他们眼里就是负面人物的代名词。一旦有驴友出了什么意外,批评与指责之声纷至沓来,认为这些驴友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尽给社会添乱,有关部门往往还会趁势将出事地封禁。事实上,交通事故几乎每天都在各地上演,也未曾听说要将某条路从此封闭,或者禁止人们再开车。
2、管制太多。秋冬及春季在很多地方往往被设为防火期,短则半年,长则八九个月,在这些时间里,有些地方动辄就是禁止上山。到了夏天雨季,则又会以安全考虑限制上山,防火、防汛在一年中无缝衔接,有时还会以其他莫名其妙的理由限制出行。无论是出于防火,还是生态环境保护,诚不知过于严苛的管制与围追堵截反而可能增加徒步人员的风险,因为山就在那里,徒步者为了躲避堵截,可能会选择穿越没有成熟山路的地方,沿途又没有庇护所,若遇极端天气或突发状况,出险的概率将显著增加,这应该不是当初加强管理的初衷吧!
3、景区跑马圈地设置藩篱。某地如果有一些特别的自然景观或名胜古迹,一般都会被建成收取门票的景区,这些景区占的地往往还非常大,方圆几十里乃至上百里都是景区的。景区不惜重金修围墙装铁丝网,沿线安装摄像头,有时还会安排工作人员巡逻,即使买了价格奇高的门票,景区内的很多地方也不是说想走就能走的,除了台阶步道,其他区域哪怕是有山路的,通常也会以尚未开发、存在安全隐患等理由限制通行,更别提是从景区外穿越而过,像国外那样跨省或跨地区就更是难如登天了。
4、保护=禁止。我国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这些地方对人们来说就是禁地,安全因素、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是耳熟能详的劝导词。为了实施相应的保护,有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试图进入的人员围追堵截,一旦抓住,就会面临巨额的罚款。
5、强制收费与捆绑消费。在国内的某些徒步上,当地会在必经的出入口上设置卡口,除了门票,还收取金额不等的卫生费、车轮费等,甚至还会强制徒步人员雇佣马帮和向导,否则不予通行。对于资深的驴友来说,他们本来就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崇尚无痕山野,会将徒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带下山。但对那些伪驴而言,收取卫生费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他们自认为已经交了钱,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山上扔垃圾。那些收费的地方可能只是将其作为赚钱的一种手段,后期不会或者也无力上山清理垃圾。钱是赚到了,路线却失去了原先的美景与口碑,到头来还是自毁长城,与其这样,倒不如将精力放在向进山人员多宣传环保意识,可持续的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6、步道意味着高投入?在某些人看来,建设步道就是要将路拓宽,铺上水泥路或石板路,再加装护栏,总之是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大部分走入山野的人是希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更喜欢原始的林间小径,也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外的步道大多也是以原有的山野小路为基础,对一些存在风险的地方进行适当改造,沿途增加一些指示牌、庇护所、休息区和补给点,这样既不需要太多的投入,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带给人们更好的行走体验。
三、转变思路消除藩篱
综上所述,我们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管理,结果却是山友们觉得“无山可爬”,这无疑是一个双输的局面。若要建成像国外那样高质量的步道,转变思路是关键,即把曾经投入到“管”当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转为“服务”,消除藩篱,从粗放的修硬化路转为增加庇护所及保障设施,围追堵截员变为防火、安全与环保宣传员,全面提升徒步者的防火、安全与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户外徒步只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很多行业也亟待有关部门从粗放的“管”转变“服务”,这是增加经济活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社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长久之道。
给火勺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