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夜奔赴伏牛峰,神都洛阳话众生
12月22日,冬至,经历了今年最漫长黑夜的长途奔波,于次日清晨7时正,我们抵达洛阳栾川境内的道教名山老君山脚下,开启了卯兔岁末的最后一次特种兵式旅行。

老君山是道家文化圣地,与湖北武当山的金顶并称“南北二顶”,素有“南武当,北老君”之说,相传老子李耳辞官归隐后,来此传经授道,从此这里便成了道家的发源地。

老君山原名景室山,意为八百里伏牛山的美景都汇于一室,可见这里的山有多美,她有着一步一景的十里画屏,秀美风光尽收眼底;还拥有气势恢宏的琼楼玉宇,仙山楼阁目不暇接,它也是现今唯一不对外国人开放的景区。

老君山四季皆景,但最美还数冬季的雪后。为抢在化雪前上山,大家决定乘坐一级索道,这样可以越过19公里的山路,直接到达中天门。

中天门在半山腰处,很多名山都建有中天门和南天门。南天门是古代神话中凌霄宝殿的南大门,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古人是相信神灵的,他们认为深山跟天上一样,都住着神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为什么往往叫“仙山”,是因为山和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一体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古人对大山的神秘,由此产生的好奇的想象。神仙一定都在山顶修炼,那里是离天宫最近的地方,所以山顶靠南的地方就叫南天门了。中天门是人间和仙界的边际线,跨过中天门,就成了神仙。想想马上就能成仙,经历了通宵达旦长途跋涉后的队友们,那感觉简直是,忘记了寒冷,丢弃了疲倦,走山路如履平地,步履轻盈,健步如飞,正所谓:布道途中有你我,梦将成真幸事多。

刚过中天门,便是一段长长的台阶,有点像泰山的紧十八盘,但是坡度又较之缓了许多,少了让人望而生畏的窒息,小鸟也前来为人引路,心情自然也就舒畅。这也许比较符合老子的“道”吧?阶随人意,人领阶情,人阶合一,有心无为。

台阶的尽头是救苦殿,里面供奉着太乙救苦天尊的神像,这是专门帮助人排忧解难的神。驴友们在某些人眼里本来就是闲的没事找罪受,解难更是无从谈起,不过从中天门到救苦殿正好有518级台阶,谐音“我要发”,这是不是寓意苦尽甘来呢?

老君山是一座无论老幼都没有登山压力的圣山,景区为了方便游客,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上山有索道,下山有滑梯,索道尽头是电梯,总之,不想让你有半点困顿。

救苦殿前方不远处,就是闻名遐迩的十里画屏,站在峭壁上的悬空栈道远望,八百里伏牛山千姿百态,连绵起伏,雄伟的老君山巍然耸立,隽秀婀娜,层峦叠嶂之处,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北方张家界果然名不虚传。

悬空栈道奇险无比,游人一路小心翼翼,爬陡坡,迈悬索,几经盘旋,峰回路转,面对惊险踌躇之际,突见“菩萨”守护于此,心中忐忑立刻平静了许多……

古人对大山的膜拜,因其高不可攀、难以探究而神秘,更是因为在当时交通不便的年代,大凡能以超出常人的顽强毅力和追求,突破千重险阻到达深山之中修真炼道,在尊崇神灵的古代和人类历史上对崇尚英雄持有情怀的恒一,故此奠定了传承者的不朽地位,流传千古,老子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大凡世上名胜,之所以成为名胜,是因为它的美契合了某项作品,或是它交织着历史上某些名人的故事,抑或是触动了人们心灵的某处,产生了震撼,引发了共鸣,加之历代文人骚客的集聚,通过诗词歌赋或抒发家国情怀或针砭时弊,于是,跟随的人多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了经典,天下名胜概莫能外,老君山更是如此。

老君山因老子而知名,老子是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是道源的鼻祖,在国人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老君山经历了北魏、唐、明清等皇帝赐名、加封和敕建,逐渐形成了今天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成了北方道教信众的拜谒圣地。

仙境隧道使得十里画屏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它更像是一条时空隧道,隧道尽头是另一个世界,云轻雾绕,神奇缥缈,置身其中,如同在仙境游历。此时,一红衣仙子迎面而至,于是乎:
待过仙境隧道时,忽见仙子飘然至,
趣前悄问雪安在?掩面红衣语欲迟。
人生十九不逢辰,吾既来之则安之,
银粟纵然失了约,仍将胜境留心底。


如梦如幻老君山,如今只在想象中。然心中装着美,则一切皆美好,要不此地距海两千里,又如何观的了海听的了涛?可见,适宜的想象可以治愈现实的迷茫。

换种心境再视,少了冰雪覆盖的老君山,就别有另番韵味了,站在伏牛山主峰登高远眺,旷世恢宏的金顶宫殿耸立在独峰之巅,如同天上宫阙,与旁边的亮宝台、玉皇顶共同构成了二龙戏珠的绝妙图案,宫殿下方,丝丝残雪点缀其中,在阳光照耀下,与楼阁台榭相互映衬,一副雄伟壮观的美丽画卷呈现眼前。




金顶周围的栏杆上挂满了信徒的祝愿牌,风吹过后,发出不绝于耳的清脆的撞击声,仿佛在谱写一曲华美乐章,向天外的太上老君传递着美好的心愿……
冬日老君美不胜收,游人驻足乐不思乡。用一首熟悉的旋律形容此时的心境最恰当不过,“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陪你每个春夏秋冬……”

下的老君山,辗转洛阳城。与老君山的天寒地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洛邑城内火树银花,流光溢彩,一片热闹繁荣的人间盛相。与其说“想你的风吹到了老君山”,但“在洛邑却什么都没空想”……


城内大街小巷,到处是身着华丽汉服、千娇百媚的妙龄少女,她们不断摆弄身姿,在梦回盛唐的意境中力求留下最美的瞬间,这不,就连悟空也来凑了热闹……





城内街道两侧,大小饭馆琳琅满目,比比皆是,清一色的洛阳水席,让店小二忙的不亦乐乎,食客大饱口福,直呼过瘾……

自东周平王定都于此,这里便成了中华文明的中心,显贵夜夜歌舞升平,百姓期盼安居乐业。城中坐标文峰塔,供奉的魁星文曲星,千百年来,一直护佑着古都洛阳,使得洛都世代人才辈出,文化持久繁荣。

古人云,“饱暖思淫意,饥寒起盗心”,尝尽人间烟火,便思福报向佛。自北魏始,佛教开始盛行,于是,开凿石窟便成了过足安逸生活的达官显贵歌功颂德的最佳方式。

古人是极讲究风水的,洛阳城南的龙门山自然成了首选。石窟佛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据史料记载,武则天、孝文帝、兰陵王、魏王李泰、韦贵妃、高力士和宋真宗等,都在龙门留下了珍贵的记忆,其中,最为知名的是武则天赞助的卢舍那大佛造像。

为防风沙侵蚀,石窟主要依西山而建,这里五步一佛,十步一寺,沿伊河西岸由北向南,依次是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以及敬善寺、万佛洞和奉先寺等。

红遍全网的剪刀手佛像,一直以神秘著称,剪刀手源于二战后期的英国,意为胜利,可造像早于二战千年之久,难道是先知先觉不成?仔细观察,原来佛像的大拇指年久脱落了,本意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在讲经说法,可这不经意的脱落,却意外造就了神秘,从此流传江湖。

这座始建于北魏,被称为龙门石窟经典的音乐石窟,它的艺术氛围足以让你驻足流连,沉迷忘返,石窟左侧的伊奥尼亚人雕像,融合了中西方雕刻艺术的真谛,显示出当时的北魏已经深刻影响到欧洲。北魏南迁,马背文化使得中华文明重振雄风;中西交融,华夏魅力推动中华文明广泛流传。

万佛洞,雕刻有大大小小15000尊佛像,最小的只有两厘米高,足见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再往前走,就是驰名中外的奉先寺,寺内供奉着九尊佛像,卢舍那大佛稳坐在奉先寺中央,大佛两旁各有四尊佛像,分别是两个弟子,两位菩萨,两位天王,两个力士。


大佛面部丰腴,眉若柳梢,双目微酣,嘴角上翘,露出一丝玄妙的微笑,望着下方来来往往的云云众生,此刻的大佛与信众,眼神与心灵,仿佛在无尽的交流……

卢舍那大佛据说是仿照武则天的长相雕凿的,当雕凿到大佛眼部的时候,武则天捐出了两万贯脂粉钱,因此工匠领会其意,便有意模仿武则天的样子雕刻,所以非常漂亮,坊间也称其为武则天像。

大佛右侧是其弟子摩诃迦叶,脸部虽被严重风化,但依然能看出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

大佛左侧的菩萨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这和影视剧中年轻漂亮的菩萨形象相差甚远,虽然衣着华丽,但难看了不少,眼神也有些迷离,可想而知,任何一个女人都不希望其他女人比自己漂亮,更何况是女皇武则天,工匠们深谙这一点。

千百年来,历经战乱和朝代更替,龙门石窟已是千疮百孔,损毁严重,被破坏的佛像随处可见,很多头像都被盗取,经历了“四武一宗”的灭佛运动,很多大的佛像能得以善存,已实属不易,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是皇家的,被破坏的都是百姓家的。

太平盛世,上行下效,造像得佛报,因此,不仅皇族大兴营造佛像,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甚至僧侣也都雕刻佛像,不过百姓所造佛像就小的多,因为请工匠是要花钱的。

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想象当年白乐天和好友乘船逆伊河而上,吟诗作赋,饮酒作乐,与伊河两岸的观客遥相呼应,你庆我贺,该是多么一副空前盛况,可如今,时过境迁,一切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人的一生有酸甜苦辣,有或多或少的不完美,但正是如此,才成就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同样,历史的跌宕起伏,坎坷曲折,才让其变得更加饱满与灿烂。时间在悄悄的流逝,伊河在静静的流淌,唯有千年石窟,见证着华夏文明一次次从低谷走向高峰,从磨难走向辉煌。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Solar70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