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婺西北千米峰,赏徽境枫香秋韵
相关活动:婺源古村古道2023赏秋游
相关轨迹:婺源古村古道赏秋第1天20231202
相关轨迹:婺源古村古道赏秋第2天20231203
相关轨迹:婺源古村古道赏秋第3天20231204
相关轨迹:婺源古村古道赏秋第4天20231205
相关轨迹:婺源古村古道赏秋精华线202312
探婺西北千米峰,赏徽境枫香秋韵
序章
自2021年春首次去婺源起,就有意在稻香柿红时再探其秋景,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疫情原因,连续两年的秋巡最后都被迫搁浅。今年总算回复了正常,虽然生活中有诸多不如意的事,但也不能让眼前的苟且耽误了诗和远方。
通常情况下,婺源的秋景在每年11下旬至12上旬达到最佳,考虑到北京的红叶比往年晚了半个多月,因此我估计婺源的秋色也会适当延迟,遂将行程定在了12月初。
变是事物发展的常态,所以我不太习惯制定精确的计划,活动贴对行程的安排也是十分的粗略,以下行程是在出发前细化的,实际走下来还是有一定差异。
【行程计划】
12月1日
坐夕发朝至的火车到九江,次日坐第一趟火车去婺源。
12月2日
9:40到达婺源站,包车或打车至察关村。10:40开始徒步,察关村-高湖山-理坑-沱川乡,约19km。
12月3日
7:00早餐7:30出发,下同。
路线一:沱川乡-双坦尖-鹅头尖-六股尖-鄣山村,约18km。若探路白牛山-斧头角至双坦尖(沱川乡至斧头角有实走轨迹,斧头角之后路况不明),则全程约22km。
路线二:沱川乡-双坦尖-鹅头尖-六股尖-五股尖-(香油尖-东德尖-水岚村)-汪湖村,约27km(加两尖约32km)。
12月4日
路线一:鄣山村-五股尖-香油尖-东德尖-水岚村-菊径村-石城,约34km。
路线二:汪湖村-水岚村-菊径村-石城,约25km(视情况可提前走“五花尖-三花尖-吊梨尖”小环线,约10km)。
12月5日
石城-五花尖-三花尖-吊梨尖-长溪村(24km)-岩前村,约31km。


一、重游察关故地,兴登高湖山顶
察关和虹关已在春天时去过,古村、古桥和古樟于烟雨朦胧中配上金黄色的油菜花让人念念不忘,它们的秋天会是什么样呢?带着这份好奇我们将行程的第一站定在了察关。从婺源县城到察关可以在老北站坐乡村班车,此时是旅游淡季,车次可能会少一些,为了给徒步多留点时间,我们6人包了一辆7座车,10:40左右如预期到达目的地,大家下车前往察关古桥由司机师傅为我们合影,半圆形的桥拱在溪水中的倒影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这既是代表起点的〇,也寓意我们的行程将会取得圆满。
察关古桥
队伍中有4人是首次来婺源徒步,他们对这里不是很熟悉,这点从他们身上四五十升的大包就可以看出来,因这次定的就是轻装活动,我只带了几件速干换洗衣服、四天的路餐、雨衣及洗漱用品等,25L的小包搞定,所以我在火车站看到他们的包是有些惊讶的。
基于那次踏春之行,我对察关和虹关的景致已不再陌生,只是少了村前屋后的油菜花,烟雨朦胧的天空变成了蓝天白云,此地大部分树种的叶子则依然碧绿。虽然蓝天白云配上古村、古桥和古樟也很有意境,可相对来说还是烟雨察关更有感觉。对于首次来这里的四位队友而言,这一切仍是相当新奇,古桥、古樟和徽派民居就成了他们手机镜头下的作品。村子里也有人晒秋,晒的主要是萝卜干、油茶核、南瓜和一些绿叶蔬菜,并没有某些景区宣传的那样五颜六色,可这正是当地居民的真实生活,我们所追寻的也正是这种纯真。
察关古樟
虹关古樟
离开村庄往言坑的西北深处行进,水泥路面也随之远去,代之而来的是青石板铺就的古道,道路两边也逐渐由农田变成了茶地,有大家熟悉普通茶叶树,也有很多人初次见到的油茶树。茶叶树无需过多解释,油茶树是高大的灌木,树干较粗、外表光洁、质地坚硬,树叶比茶叶更厚更硬,开白花且花朵较大,结绿色球形果,成熟后表皮会连带果肉裂开,里面有一至多个黑色的果核,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榨油,这种油品质极佳,南方很多地方都将其视为上品。在春夏时节,油茶树上还会长白色茶泡,可直接食用,味道甘甜,由于我长时间不在老家,已经忘了油茶在深秋也会开花,看见树上娇艳的花朵还着实感到欣喜,这在萧瑟的北方是难以想象的。在茶地的西边,一片枫香树映入眼帘,它们的树叶已经由绿色渐变为秋的颜色,层次分明,绚丽多姿,这是个好兆头,说明我们恰逢其时。
绿肥红瘦
茶地之后爬升正式开始,古道在树林间蜿蜒而上,走起来十分惬意,估计在夏天也不会很热。行至海拔约713米的垭口,路东的亭子已没了屋顶,路西则立有一块指路石碑,上面刻的是大白话,说的是四条路分别通向哪儿。往高湖山去的路口相对没那么明显,我们在这里等来后队方才起步。山腰路段较之前的路更窄,灌木、竹子也多一些,进入树林间的坡道后路况又转好。越过千米海拔,爬升已近尾声,爱山琳提议去探一探高湖山顶,从等高线看高湖山东北山脊的坡势较缓,且时间尚早,确有可行性。
垭口路亭
到了虎岩路口,我们没有按成熟路去高湖山大庙,而是沿着山脊直奔高湖山顶。山脊上隐约有路迹,林木也不是很密,倒也不难走,只是到了虎岩发现从高湖山大庙那边绕过来可以少钻200米。虎岩后的第一个山头在地图上称为通天窍,也许是此地离天比较近吧,能不能通天还得看缘分,我是没能实现。到了第二个山头,另一侧的山脊林木茂密且坡度较陡,远眺前后两个山头,觉得刚才过来的通天窍更高一些,为什么没有把它命名为高湖山?看着眼前横七竖八的树枝,我们打算不再往前探,于是又退回到了低处,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往坡南边的山腰走了走,发现路迹又清晰了,大家的兴致又被重新燃起。
虎岩
线缆小径
后面的路要好走一些,路边的树干上有人工打的钉子和拉的铁线,有些树也被修理过,大家分析觉得这是江西与安徽边界的标记,我暂且将这条路称为线缆小径。从通天窍到高湖山的1公里我们用了约半个小时,而山顶并无任何标记或特别之处,既来之那就系个路条合个影。由于线缆小径的出现,我们决定不再原路返回,而是跟着标记走,线缆由山脊转向了山腰,与我们要去的方向大体一致,队友直呼这是如有神助。然而这种走向与省界的标记有些矛盾,以致我们也弄不明白这线缆究竟是做什么的。同样让我们不解的是在临近机耕道的山沟里躺着一只狍子,毛色光亮,双目圆睁,既无伤口、血迹,也没有腐烂发臭或蝇虫叮食,那么它是怎么死的呢?紧急召唤福尔摩斯……
登顶高湖山
狍子
顺利从高湖山顶下到机耕道,其他队友估计已经跑到前面去了,本打算往前追,转念一想大老远过来却没有去高湖山大庙打卡实在是有些可惜,且这是非常平坦的机耕道,三人一合计,还是回去看看吧。路上偶遇一人骑摩托车牵着一条小狗,说是刚追赶小狗回来,它被我们另外三个队友“拐”跑了(小狗因有人投喂就忘了家)。小狗显然跑不过摩托车,一路连拖带拽,像是被惩罚的小孩。骑摩托车的那人正是高湖山大庙的值守人员,据他介绍庙后还有个山洞,如果我们刚才没有直接从山脊去高湖山的话是有时间去洞里看看的,且也不用折返一两公里回庙里打卡。另外,此庙还可以提供食宿,费用依个人情况随喜。
高湖山大庙
参观完寺庙继续追赶小分队,六七公里的机耕道固然是乏味些,但却有助于提速,且偶尔还能看到对面山坡染上了秋色的树叶,只是没有合适的设备将所见的美景呈现出来。下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小沱村附近,五彩斑斓的枫香树顺着道路延伸,我们仿佛置身于画中,要是有上午的璀璨光线和蓝天白云相衬就更完美了。
我们在小沱村中追上了队友,后面仅有一百多米小爬升,路程也不长,完全可以在天黑前到达理坑。循着古道枫香翻上垭口,平坦的山腰路横亘于朱山之侧,向路的外侧望去,沱川乡和理坑尽收眼底,路边火红的枫树让我们驻足不前,白墙黛瓦的古朴民居与红枫也很搭,大家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各自的创作。
红枫映理坑
理坑,古称“里源”、“理源”,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于北宋末年由金姓建村,元末明初余姓迁入,两姓共居了一段时期,至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金姓迁居延村,理坑才成为余氏单姓居住的村落。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理坑人才辈出,在明清两代出了许多仕宦名儒,他们在村里建起自己的府第、官厅、别墅,如尚书第、司马第、天官上卿府、大夫第、崇德堂等,这些建筑穿越数百年依然保存完好,现今已是重要的保护文物。
理坑
理坑的水口也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空间。理源桥、文昌阁、文笔塔、水碓屋是水口的主要建筑,规模都很宏伟,体现出理坑村作为“理学名村”的不凡气度。理源桥上的亭子是1999年恢复的,文笔塔于2015年复建,水碓屋现已没了屋顶,文昌阁则难觅其迹。在理坑游玩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否则只能像我一样走马观花。据说外表古朴的理源桥亭子上有多处门额题字,正前方题为“闳开阀阅”(我是在村中崇德堂附近的院门上看见这四个字的),闳是指巷门,阀阅指的是有功勋的世家,意思是说有功勋的世宦世家巷门向你敞开着,欢迎来做客;正前右方为“山中邹鲁”,由上海陈子龙先生所题,邹鲁是指孔子的故乡,意思是称赞理坑为藏在深山的书乡之地;后左方为“理学渊源”,是指理坑村人崇尚朱子理学,后右文为“笔峰兆汉”,指的是村人崇尚正统的儒家学说。这石桥上刻有“溪山拱秀”四个大字,意思是赞叹这一方山水孕育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闳开阀阅
文笔塔
理源桥
糊里糊涂的转完理坑,我们便直奔沱川乡的客栈,并在老板的介绍下去了一家经济实惠的餐馆吃晚饭,相对于后面的行程,这一天可以说是最从容的。
二、狂钻五里竹林,连穿婺界六尖
我和室友按约定时间到楼下等其他队友一块去吃早餐,几分钟过去却没人下来,以为他们都睡过了头,于是发消息叫他们,也无人响应,只好先去餐馆,到了那里发现四人竟然已经偷偷吃上了……好在餐馆里的早餐是按需供应、自主结算,不然我就得饿着肚子上山了!
早餐后的行程从走街串巷开始,转出沱川乡的主街,拐进一条小巷,眼前的景致像是换了一个风格,有些年代的徽派民居,石板砌成的道路和桥梁,潺潺流经的溪水,所有对江南水乡古镇的想象都跃然于前。可能太过沉醉于周围的景色,我们不知不觉间就偏离了既定路线,不过没有关系,民居中的小巷四通八达,只要看好了方向就能转回去。在这里也没必要太执着于轨迹,溪水边的风光好那就循着溪水行进。
凌晨下了一场雨,地面上还有点湿,然而这水珠挂在月季花上,就让花朵变得更加娇艳欲滴。我们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沿着溪水往上游走,山谷中还有几个小的自然村,其中有个叫汪王后村的激发了我们的思绪,大家的第一想法是这个村曾经出过一个王后,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我后来特意查了一下,此地采取的是以不同姓氏到来的先后次序命名的方法,最初是汪姓人先在此居住,后来王氏迁入,因而得名。
过了塘崛,熟悉的青石板古道开始向山谷深处延伸,这个山谷的秋意很浓,枫香树在道路边或山坡上红火绽放,我们行走于铺满枫叶的古道上,就奏出了优美动听的旋律。这条古道全程都在树林间,走起来非常舒服,且无论山有多高、坡有多陡,都不会觉得路有多难走,这充分体现了古人修路的智慧。更为人性化的是隔一定距离还会有石砌的路亭,以便路人遮风挡雨或休息。在海拔810米左右的山麓里,周围是修长的毛竹,其间有三处残破的石头房子,中间那处是有四五间房屋的院落,院墙外靠着一块禁碑,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不过可以看出落款时间是“光绪七年桂月”,个人推测此处曾经是规模不小的驿站,因周围都是竹林,姑且就称它为竹林驿站吧!
竹林驿站
秋天的旋律
古道至平鼻岭垭口后开始转为下行,若从石屋坑上六股尖则要多绕三四公里,爬升也多三百多米,我们的路线是沿着平鼻岭垭口西山脊穿过去,这样也可以顺带打卡双坦和尖鹅头尖。入口处的路迹尚可,里面的路除了窄一点,也还能说得过去,偶尔还可以看见被修砍的树枝以及绑在树干上的红外野生动物监测器,由此推断此路还是有人涉足。双坦尖之后时而有箬叶竹挡道,不是很密,因此也就没太在意。不过画风很快就变了,箬叶竹越来越多,山脊小径越来越密,穿行其中也越来越费劲,可我们都没想过要回头,毕竟已经从垭口走出了一公里多。
平鼻岭垭口
钻竹林
后面的情况并没有改善,很多时候已经无法直立行走了,弯腰钻成了平常之事,好几处都是只能蹲着甚至是趴着爬过去,我们调侃这种路连野猪和狗熊都不会走,我背着小包还好一点,那四位背着大包的队友钻起来更麻烦,且有些地方还有带倒刺的野蔷薇。然而,出乎我预料的是那几个队友倒也神通广大,一路也钻的十分溜,速度一点也不慢,若是换成我,估计早就废了。话说这地方还真的可能有熊,路上偶尔出现的粪便貌似就是狗熊的,从风干程度看应该是很久以前留下的。在稍微开阔些的地方,有时能看到码放成近似规则圆形的竹条,比较蓬松,我担心下面有兽夹或陷阱,于是小心翼翼地通过,发现什么事也没有。随后就开始分析这些竹条,起初都觉得是别人修路时砍下来的,可这路依然难钻,且并无砍伐痕迹,最终认为这是狗熊铺的床。
穿林打叶
每小时前行1公里,是我们到三岔路口前2.5公里的行进速度,这一路下来,大家手和腿都挂了不止一处彩,衣服口袋和背包上也尽是战利品——各种枝叶,我没有戴帽子,晚上洗澡时费了好些劲才把头发上的枝叶洗干净。在路口看到石屋坑上来的宽阔路面,心里难免会想要是三个小时前从那里绕行,此刻估计已经登上了六股尖。因为有前车之鉴,我们接下来便下意识地循着更成熟的路走,即使已经留意到了通往山脊的另一个路口,也还是想着过一会儿可能就转回去了。然而,方向并未按预期那样回转,原路退回到路口方为上策,这样一折腾又耽误了几分钟。
登上六股尖时已是下午两点,六股尖又名擂鼓峰、鄣公山、三天子都,海拔1629米,因主峰周围有六大支脉而得名,是江西婺源县与安徽休宁县交界的一座山,它的东北坡为著名水系钱塘江正源新安江的发源地,因而被称作“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源头”。《淳安县志》有记载,新安江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经休宁县、歙县流入淳安县境内,因此六股尖是流长373千米的钱塘江源头之山。
六股尖·擂鼓峰
六股尖之前的14公里用了近7个小时,平均时速才勉强过2,后面的任务依然艰巨,如果就近下到鄣山村或汪湖村住宿则会轻松许多,看着队友们的状态都还不错,那就继续沿山脊西行至水岚村。六股尖至五股尖的山脊路还算明显,起始处是一片石崖,安全起见我们先往下走了几十米,随后再切回山脊。这一带也有很多箬叶竹,不过基本都干枯了,免去了钻竹林的痛苦,狗熊出没的可能性也因此降低。待与从鄣山村上来的路汇合,路况显著改善,南边的群山间还有云海浮现,这让我们备受鼓舞。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当我们到达五股尖时,蓝天与白云交替排列,形成了壮观的鱼鳞云,想必上天也知道我们辛苦,特有此奖励。五股尖又称为五谷尖、五华山,海拔1618.4米(实际显示的海拔要高20米),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的最东部与安徽省的交界处,属于江西省和安徽省的省界山峰,因有五股山脉分别通往香油尖、六股尖、白山、虎頭山和左龙,故名。
五股尖·五华山
六股尖和五股尖是皖赣边界海拔最高的两座山峰,其名称由来皆与其周边相连的山脉多少有关,且在沿线的山峰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周围的其他山峰连接的山脉虽然没有六股尖和五股尖多,但有时也足以让人晕头转向。我们从五股尖下来时已近下午五点,天色渐暗,此时的最好选择是沿着常规路线到最近的汪湖村住宿,怎奈割舍不下香油尖和东德尖两个千米峰,从参考轨迹来看这条山脊走的人也不少,且还以下降为主,于是毅然地从常规路切向了山脊。
这条路的路况与高湖山的山脊路有些相似,都是林间小径,最大的差别在于时间点,天色暗下来后视野变差,很难再像白天那样轻易地判断前进方向,更何况有些山峰的路迹并不清晰,且连接着多个山脊,稍微有些偏差就会走到别的山脊,若坡面上的林木不是很密就可以横切回去,行不通的话就只好退回去重新找路。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下缓慢地往前走,虽然比上午钻竹林好很多,可自五股尖西边的路口切出直至再次看见茶园里的成熟路,4公里的路程竟然也耗费了两个小时,这实在是超出了预料,即使后面都是成熟路,要赶到汪湖村住也得晚上9点了,看来必须得在水岚村将住宿问题解决。
茶地距水岚村仅有三公里左右,确认后队人员状态良好,并安排他们4人结伴慢慢往下走,我则和另一名队友先行下到村子落实住宿问题。进入水岚村后向村民打听,答案有些让人失望,于是只好先去村中的小卖店,一般来说村里的商店是当地的信息集散中心,很多情况都可以在那里了解到。夜晚的水岚村是宁静的,然而小卖店中却热闹的很,只是他们的答案与刚才遇到的村民所说并无差别,村里确实没有挂牌的客栈,沿公路再往外走七八公里到灵岩洞附近倒是有不少客栈,但那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正当我在寻找解决方案时,店中一个村民打了一个电话,说是可以找一户人家让我们住下,其间的过程不亚于一场重要的商务谈判。刚开始说给我们6个人2间房3张床,2个人挤1张床,我是希望有3个房间,每个人睡一张床,几经周折,基本上满足了要求,事后得知那家人不愿多给我们床铺的原因是嫌洗床单被罩麻烦……虽然住宿条件比不上同等价位的客栈(我后面洗澡时没热水只得洗冷水,好在暖灯给力),但至少卫生条件还可以,也无需舍近求远再折腾,一天的披荆斩棘总算有个相对圆满的结局。
三、直拔碎石陡坡,雾探千米高峰
昨晚和老板娘说好了7点吃早餐,可当我准备大快朵颐时面条还没下锅,吃完正式出发已是8:16。这一天的目的地是石城,路程约21公里,累计爬升700米左右,如果加上石城西北与景德镇交界的千米峰,还有超10公里的路程,爬升则要多一倍,强度不算太大,所以我们也不是那么着急。
古道路口就在我们住的那户人家边上,刚上山就可以一块印有“水岚,婺水源头第一村”的牌子。水岚村确实颇有来历,最初的名称叫“水南”,因詹姓始祖从浮梁(今景德镇)绕南分迁,饮婺北源头之水得名,后来取王维的诗“瀑布极松常带而,夕阳彩翠忽成岚”诗意而改名“水岚”。道路两旁是成片的油茶树,油茶花经过一夜的雨雾浸润后显得尤为娇艳,再配上远处山间缭绕的云雾,好一个水墨婺源。我想起了小时候折芦苇管吸油茶花蜜的场景,向队友们演示,于是油茶花上出现了一群“大蜜蜂”。
话说位于古道3.3公里处的路亭着实不错,这是我目前在婺源见到最气派的一个,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还有天然山泉,若有闲暇,在此露营煮茶倒也自在。古道在丝茅岭北边出现了岔路,比较成熟的是通往东边的莒莙村,因莒水穿村而过,且小溪旁边丛生莒莙等水草,故有此名。往南边菊径村去的更像是普通的山路,路面较窄,且有些地方因走的人少已逐渐被草木覆盖。出发前还考虑过第二天晚上住菊径,好在找了半天也没发现有客栈就放弃了,如果真要连夜赶往菊径,这路况还是要费一些时间的。菊径村里面虽然没有客栈,但从刚才那条小路下到公路时就能看到路对面有一家“菊仙客馆”,房间看着也不少。
菊径村东客栈
高配路亭
菊径村被誉为“中国最圆的村庄”,盘曲如带的古坦水从村落西、南、东三面呈“U”字形绕村而过。村前水流如环,村后龙山葱郁,从村庄正南面的半山腰俯视,山环水绕的菊径村,犹如一个大脸盆,所以,当地人称其为“脸盆村”。菊径是一个以何姓为主的千年古村,古有“斯乡廿里尽何家,莒水同源处处嘉,团集云礽联谱牒,多生碧玉长新芽”之说。《何氏宗谱》记载:“宋乾道己丑年(1169年),何嘉由乐平柳桥(今江西乐平县上河)卜居婺源九径,以山水缭曲言也。因当地皆茂莒树,亦名莒径”。村落的选址为始迁祖何嘉依据“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的村址风水规则所卜定。
菊径村
由于一开始在战略上藐视当天路线的强度,我们一直走的不疾不徐,先是特意拐进菊径村漫游了一圈;翻到张安村西后,看见路边的拖斗车又玩起了人力拖车的游戏;至糯米丘,嫌水泥路枯燥,又穿到了田间地头……总之,我们以难得的闲情逸致溜溜哒哒地走到了梓木坑深处。
休闲时光
路口的方向选择又摆在了我们面前,一般情况下我都会打开地图确认一下,这一片我在规划路线时也做过一番调查,计划采用的轨迹是要走一条山沟,有需要爬石头的地方,看着难度不大,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多路况信息。右边那条路需要绕远,没有找到实走轨迹,路况未知,从路口处的情况看是要更成熟。稍作权衡后我们走向了左边的近路,起初也如预想的那样,溯溪爬石头,水很浅也很清澈,然而越到后面山沟的落差越大,主要是能抓的地方太少,且石头湿滑,夏天掉进水潭洗个澡也没什么,现在就算了。
清澈的水潭
人迹罕至的地方确有不一样的风景,几缕白练落进了碧潭,只是要从此处爬上去就有难度了,布满青苔的石头真不知该如何下脚,我们被困在了瀑布绝谷中。原路退回去也不是个办法,四下察看,发现西面的山坡被碎石冲刷,林木没那么密,具备强切的条件。这注定是艰难的攀爬,除了不太稳固的碎石,80度山体的坡度也是个巨大的挑战,之前还跟队友说南方的山整体比较陡,不能随便切路,没想到这么快就失言了。好在同行的队友都不是一般人,扒石头、抓树根、四肢并用,意志坚定,毫无怨言,硬是从几近垂直、落差达一百多米的深谷中直拔了上来,看到上面平坦的机耕道,我忍不住高呼:苍天啊,终于上来了!
瀑布
直拔碎石陡坡
在爬陡坡的间隙,我几次联系后队的队友未果,可能是开了飞行模式。到了机耕道,打通了另一位队友的手机,得知他们才开始爬第一处石头,实在是万幸,于是赶紧让他们原路退回到岔路口走成熟路绕行。这一番折腾竟耗费了40多分钟,对于是否还要走石城西北的那些千米峰我有些纠结,主要是担心时间太紧,若是先不去客栈,倒是可以挤一些时间出来,最后决定继续执行原计划。后面去石城的路况很好,爬升不多,以山腰路为主,这给我们争取回了一些时间。
白石垇
石城四面环山,中间的盆地不到1平方公里,东西的山谷是主要的进出通道。石城的地貌甚为独特,其周围的山坡上有更多裸露的岩石,这在别处是很少见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称其为石城的原因,此地俨然就是由岩石围成的天然城池,而且还易守难攻。可能是光线欠佳,村中的几棵枫香树色泽偏暗,与此前所见摄影作品的唯美秋意有很大差别。远处云雾缭绕的正是我们要去的千米峰山脊,从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着五花尖、三花尖和吊梨尖。
石城秋色
石城的晨雾秋色是一绝,因此我们也没有多作停留,而是直接循着戴村浮梁古道上山,到了垭口后从一片茶地间切上山脊,垭口至五花尖往返约1.2公里,爬升160米左右,路迹还算明显,山顶上除了树木就是浓厚的云雾,所以我们什么也没看到就立即赶回垭口。往西南去的路在茶地间,走的也比较顺,以致没有及时按参考轨迹转向山脊,当路迹消失时我本意横切到前面的山头,队友说左边也有个山峰,那么就上去看看吧。爬上去倒不是很难,只是再想往前面的山头去时浓雾笼罩,根本看不清方向,一不小心就走偏了,还多下降了几十米,又得重新往上拔。我跟队友说反正也看不见什么景,等下回到山脊就原路返回石城吧,然而,山脊上的路还挺清晰,天意如此,又能如何呢!
俯瞰石城
前路依然雾气蒙蒙,我们竟奇迹般的没有再走错,唯一让人惊讶的是山脊的起伏比地图上呈现的要多,每个山头的海拔都在千米以上,我跟队友开玩笑说:“这次赚了,多爬了几个千米峰”。然而,啥都看不清地傻爬还是有些乏味,且天色已黑,即使登上了吊梨尖也无实质意义,不如打卡完三花尖后就下撤,大家都无异议。为了尽快下山,我们从三花尖下来后就开始切路,坡面略陡,好在都是乔木,不需要钻荆棘或竹林,没多久就看到了小路,路面仅够两脚并立,所以也不敢走太快。下到海拔800米左右,熟悉的油茶树进入了视野,这意味着我们离村子不远了,队友们已然讨论起晚上要吃什么,炖鸡耗时太久,不过他们心心念念的鱼必须给实现,谁忍心让他们每次看见村民家池塘里的鱼就飞流直下三千尺呢!
四、徜徉红枫古道,辗转翀山之南
石城的美需要同时具备朝阳和晨雾,伙伴们为了一睹它的惊艳早早便出门了,我则睡到自然醒,在吃早餐前拐到观景台瞄了一眼,浓浓的雾飘荡在石城上空,不但挡住了朝阳,还把红枫和大部分白墙黛瓦马头墙湮没,传说中的石城秋色没有出现。然而,若从近处观看,金黄色的银杏叶与火红的枫香树也十分惊艳,这种小家碧玉风格也足以抚慰此行。
雾色石城
石城至长溪的徒步路线在当地耳熟能详,我们在吃早餐时邻桌的那些人得知我们要去长溪,都很好奇地与我们攀谈,看来这确实是一条大众路线。两地相距约11公里,石城的地势比长溪高,中间仅有不到100米的小爬升,稍微有点体力的人都能走下来。这段路走起来确实很舒服,路面平坦宽阔,潺潺溪涧一路相伴,偶尔还有缤纷秋色点缀左右,六七公里处的方家和曹家则保留着相对原始的土坯房,所有的这一切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我们尽量放慢节奏,不想让这美好时光过快的溜走。
古道山村
行至9公里附近,路边的河水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这即是长溪河,它向我们昭示长溪村已经不远了。长溪河是婺源的四大水系之一,它绵延37公里,河水从村子里流淌而过,长溪村的村名即来源于这条母亲河。长溪村以戴姓为主,关于长溪村的历史有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五代十国后晋开运二年(945),赖滔从近村灌头陂迁此。另有资料显示,戴匡德,原居乐平,宋淳化三年(992)登三科,与父戴庐和兄戴匡宜来此。《戴氏族谱》记载:“因其六世祖明经大学士戴匡德与同科文友前往长溪宝灵殿进香,举目四望,见长溪山水环绕,层峦叠翠,朝神者车马如簇,遂率家人徙居之。”
最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村东垭口的榕树,它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循着古道石阶往下走,一幅美丽的秋日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层次分明的粉墙黛瓦与北坡上的红枫交相辉映,如世外桃源,这让我们禁不住想下去转一圈。村民们的生活或许是平淡的,却也是自在的,房前或屋后种点蔬菜,将成熟的南瓜切片晾晒,闲暇时再串串门,与邻里聊上几句,或者在河岸边溜达一圈,寻个向阳的地方晒晒太阳,一天的美好也不过如此。
长溪村
离开长溪循古道往岩前方向走,石阶旁的红枫格外醒目,路面也被彩叶所点缀,爱山琳脱口道:“这才像红枫古道”。的确,这条古道上的枫树比石城至长溪路上要多不少,且树龄也比较大,在海拔400米左右的茶地附近,我们有幸见到了这几天以来最红的一棵枫树(仅当地品种而言),这些色彩斑斓的枫香树也将我们的赏秋之行推向了高潮。行至靠近岩前那侧的垭口,一块紫色路牌上赫然写着“红枫古驿道”等字(路牌对该位置到长溪村的距离标记有误,实际约4公里),此路果然是红枫古道,之前一直误认为是石城至长溪那段路。
红枫古道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这是红枫古道岩前入口路牌上的一联文字,由此观之岩前也是个很有内涵的地方。该村原名“桂岩”,系因聚落前有南山仙洞,洞侧山地丹桂遍生,故名。后乡人又以村落所处位置,俗称为“岩前”,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按《桂岩戴氏宗谱》记载:岩前村的始居者叫戴卢,他是南唐保大间(公元943—957年)银青光禄大夫、监察御史戴安的孙子,迁入建村时间为北宋乾德癸亥年(公元963年)。
若按原计划,岩前是我们此行的终点,然此时仅12点一刻,下午的时间还十分充裕,于是我决定带大家经翀山走到赋春镇,去见识一下该地是怎样将“春”赋予它的。沿机耕道向南穿过一片农田,适时出现的路亭成了我们歇脚午餐的地方,这是4天来第一次停下来安逸地享受路餐,口中的食物似乎也变得更加美味。山谷的深处还有一个路亭,当地人给它取名叫“蛤蟆亭”,是前往翀山的古道入口,这条路被修缮过,路边还立了不少指示牌。半山腰的寺庙也重新开张了,可能是缺乏经费,几间房舍仅用铁皮围挡,不知道菩萨会不会介意。
对于户外人来说爬山不登顶总有些前功尽弃的感觉,我们站上翀山垭口时所想的也正是如此,山顶相距仅有五六百米,时间也来得及,为什么不上去看看呢!与队友们商议,他们也有此意。上山小路很成熟,周围有鲜艳的红枫装饰,还有大大小小的嶙峋怪石,确实是别有洞天。翀山顶有地理标志桩,北侧视野开阔,可俯瞰山脚下的村落,我们借着山顶独特的奇石拍下了收官合影。翀山顶南面也有明显小路,只是不确定能否直接下到赋春镇,已有的轨迹是至半山腰又绕回翀山东面。此时探路有误车的风险,于是我们原路返回垭口从东面小路下山,临近机耕道的地方是一片油茶地,认准大致方向穿过去即可。
翀山
宽阔的机耕道像是定心丸,想到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大家别提有多激动,然而,山神可能觉得我们这一天太顺风顺水了,故意要增添一些戏剧性。我们刚在机耕道上走了一公里即峰回路转,往南去的路迹突然间消失了,眼前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左右察看也没找到路口,我走进荒地中探路,杂草下的土质稀软,有些地方还有水,但也能通过。只是大家已归心似箭,正当我还在探路时,有三个队友便迫不及待地顺着北边的机耕道跑了,转眼不见踪影。实际上,从2022年1月份某山友分享的茅山岭照片看,穿过这一二百米的垭口荒地后就能接上南边的成熟路。
那三人既已拐到了另外一条路,我们也只好跟着一块走,令人诧异的是他们速度之快犹如后有追兵而逃命,要知道他们还是背着四五十升的大包。不久我在半道上发现有一条机耕道可直接通往梅源,这样去赋春的话就会近很多,可他们跑的实在是太快了,四匹马都拉不回……在梅春村北,我们总算赶上了他们,看样子他们是想从农田抄近路到梅春,再从西边的山谷经梅源去赋春,这应该有近9公里,以他们的速度估计用不了两小时,但要去景德镇赶火车也会很紧张。
形势变了策略也应及时跟着调整,之前已错过了两个可就近前往赋春的机会,此时再固守原计划显然已不太合适。我继续沿公路往东边的甲路村走,这次他们跟了上来,看来是想通了。至甲路村西口,我拨通了广告牌上一民宿老板的电话,本想让他帮忙找车去景德镇,那老板很热心,告知16:00有去赋春的班车,随后再坐去景德镇的班车即可,更巧的是我们到甲路时是15:44,在班车到来前还有时间休整。班车准时到达,甲路村至景德镇的全程票价为22元(两地班车是同一家公司运营,合并买票比较划算,若分段买,甲路到赋春至少是5元起步),我们也在赋春无缝衔接上了去景德镇的班车,至此行程圆满结束!感谢队友们的一路同行!
总结
户外活动和其他很多事情一样也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回顾这次婺源赏秋行程,除了双坦尖和鹅头尖山脊上的箬叶竹林,以及梓木坑至白石垇中间的碎石陡坡,其他路段的地利还是不错的。五股尖西至香油尖、东德尖等地以及石城西北部千米峰山脊的路况与高湖山山脊路况相似,之所以会觉得比高湖山难,是因为天时不佳,即天黑或浓雾导致视野较差,影响方向判断。
从第一天的察关到第三天的石城,经历了那么多的困难险阻考验依然步调一致,得益于人和,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且彼此信任,而在最后一天从石城去赋春的路上(翀山以后),天时、地利皆可,怎奈部分队友内心慌乱,没有冷静下来分析情况,才出现了戏剧性的那一幕。这里没有批评谁的意思,仅就事论事,其实队友们都很优秀,能克服重重困难挑战自己并顺利完成此路线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总结是为了提升,户外常有因遇突发情况未能冷静分析和应对,致使陷入困境的事件,有时危险与机遇仅一步之遥,应对得当才能拥有不一样的天地。
以下是结合本次赏秋行程归纳的注意事项,供参考。
1.婺源赏秋的时间段为11下旬至12上旬。
2.本路线有一定难度,部分路段路迹不明显。其中,①33公里~35.5公里(双坦尖、鹅头尖等地)需要钻茂密的竹林,可从平鼻岭垭口沿古道向北绕行石屋坑(有客栈),多330米爬升;②45.6公里~49.7公里(五股尖西至香油尖、东德尖等地)的路迹不太明显,可沿着成熟路绕行汪湖村(有客栈);③66.5公里~67.7公里为山谷溪涧,路况复杂,最后需直拔80度的碎石坡到机耕道,建议在66.5公里处的路口从另一条成熟路绕行;④石城西北部千米峰山脊,78.8公里~81.2公里(三花尖等地)的路迹不太明显。
3.全程用时4天,第一天住沱川乡,第二天住水岚村(村民家,非客栈),第三天住石城。
4.起点察关村、10.7公里处的高湖山大庙(虎岩三岔有路直接过去)、21.8公里处的理坑、23.7公里处的沱川乡、平鼻岭垭口北边约2公里的石屋坑、六股尖南边约3公里的鄣山村、五股尖西北约5公里的汪湖村、59.9公里处的公路旁、74.3公里处的石城、96.5公里处的长溪村、104.8公里处的岩前村、116公里附近的梅春村、117公里附近的甲路村等地皆有客栈,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行程。
5.婺源县城老北站有开往察关村和岭脚的班车,也可打车至徒步起点。
终点甲路村西的公路上16:00有去赋春车站的班车,赋春车站16:20有开往景德镇的班车,甲路村至景德镇的全程票价为22元。
赋春车站开往婺源县城老北站的末班车为16:00,途径岩前、甲路、严田、清华镇、思口镇等地。
(文中相关村落的历史记述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准确之处,欢迎指正!)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火勺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