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活动 > 千年勾蓝瑶寨,古瑶集居地--千家峒,神奇女书园

分享到:

7

7

千年勾蓝瑶寨,古瑶集居地--千家峒,神奇女书园

  • 徒步 休闲户外
  • 出发地广东-深圳

  • 目的地江永
  • 费用AA
  • 日期2019-04-30~2019-05-03 共4天
  • 集合点
    • 集合点1: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梅观路 21:00
    • 集合点2:深圳市福田区岗厦北-地铁站 21:30
    • 集合点3:深圳市南山区深大北门①-公交车站 22:00
  • 已确认参加 1人 ( 参加上限 12人 )
V3

蜀中野人

  • 5.0分

0人已评价

发起活动8

2019-04-23 发布

已结束

活动介绍

活动介绍

兰溪勾蓝瑶寨“隐居”于美丽的,居住有蒋、欧阳、黄、何等13姓, ,至今延续了40多代,历经1000多年,但村庄的位置始终没有变,居住的家庭始终没有变,民族成份始终没有变,是一个保存非常完好的勾蓝瑶人祖居地,有“世外桃源”之美誉。 兰溪勾蓝 [1]  瑶与源口瑶族乡扶灵瑶、粗石江镇清溪瑶、古调瑶合称江永“四大民瑶”。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碑刻曰:予祖昔居万山中,山勾联透,溪水伏流,故名“勾蓝”。寨中蒲鲤生井、山窟藏庵、犀牛望月、天马扫槽、石窦泉清、古塔钟远、享通永富、岩虎平安等“勾蓝八景”与四周的车尾山、人平山、呼雷山、望月山等首尾相连,形成极好的山水风光。无论是登高下望还是在村中流连,眼前的青山、流水、小桥、古村,都是一幅天然的风景画。 兰溪勾蓝瑶寨历史上勾蓝瑶胞是不与外界通婚的,都是男子做“上门女婿”。瑶民根据姓氏集合聚居,一个姓氏一个门楼,门楼由木柱架接而成,均为三层结构,每根木柱下面布置青石雕花抱鼓石,梁枋雕花。门楼与主干道垂直,有13条次干道,各姓氏各沿主干道及次干道左右设置的小巷向后延伸布置住房,形成以血缘为主脉 江永兰溪勾蓝瑶寨建筑风格  江永兰溪勾蓝瑶寨建筑风格 [2]  的居住格局。自唐以来,这里先后共建5座戏台和66座寺庙,延绵五个朝代,经久不衰,古风犹存。瑶寨至今保留明代、清代的民居300多栋,随处可见社坛土地、舞榭歌台、凉亭桥梁。其中大型的有盘王庙、相公庙、老虎庙、关公庙等。这些建筑的造型精致,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独具特色,充分显示了瑶民工匠的智慧。遍布全村的青石板巷道,房屋四周突起的马头墙,多姿多彩,争奇斗艳,檐饰彩绘或砖雕,点缀小型青石花格窗,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街景,古香古色,令人流连忘返。





①古城墙系列。勾蓝瑶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受朝廷招安后,为把守粤隘,依山势在关隘口建筑了9座石砌城门及石城墙。石城门上建有守夜楼(类似长城的烽火台),并布有警钟,有厚约2寸的实木城门板,早开晚闭,铁杆为栓。城门两翼筑有石墙,高二丈,宽丈余,至明嘉靖年间全部完成。全长约2000米,至今尚存近千米。 ②风雨桥系列。兰溪村水上和主要干道上还筑有许多遮风避雨的凉亭,称为风雨桥或廊桥,现存较完整的有6座。它们精致舒适、造型美观,有木凳或石凳供人们歇息,形成“水上有桥,桥上有亭,亭下有井,井旁是人家”的一道独特景观。 ③古井系列。兰溪村处万山之中,古井之多堪称湘楚一绝。在兰溪,大小水井有100口以上;能供人畜饮用,而且还能养一片田地的,也不少于50口。其中蒲鲤井是兰溪的源头,位于上村古戏台旁,井深不见底。清水庵古井位于顶天宫社坛旁,古木苍天,水质清幽。 ④社坛。社坛文化在江永县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兰溪村有一座规模较大的顶天宫社坛,可惜大部分“鬼崽”(社公)在“破四旧”中被砸毁丢失,现存“鬼崽”近10尊,其中“社王像”是完整的,前额镌刻一楷书“王”字,身体侧面有“大明正德六年”的铭文。 ⑤黄氏宗祠。兰溪村每姓都有祠堂,祠堂是宗族的圣殿。兰溪村现存祠堂13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黄氏宗祠,它又是兰溪村最繁华的商业区,祠堂侧面写有“财源万顷波涛”字样,是兰溪村的“王府井”。 ⑥让泉巷,又称何氏进士坊。兰溪村虽是瑶族村寨,但并不拒绝汉民族文明,曾设立过书院、书屋、文昌阁等教化场所,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据族谱记载,兰溪村曾出过8名进士。现存一座“让泉巷”牌坊,坊前有“碧涧鱼龙”之照壁。“让泉巷”距桥头凉亭10米远,坊内出了何文彬、何文彩两位进士,他们既在外面为过官,又在村内做过瑶长。并在让泉巷前凿有甘泉井眼,其泉水甘甜清洌,让予过往行人取水饮用。





江永千家峒,瑶族祖居地,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远古时候,瑶民祖先,发现此地,水源充沛,气候宜人,真乃风水宝地,于是定居于此,男耕女织,世代繁衍。四面环山,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给自足,长期与世隔绝,无人知晓。直至元朝,方知此处住有众多人家,遂派官员进峒收缴银粮。瑶民不满,抗拒元朝官府欺压瑶胞,为求生存奋力与之血战。大德九年,朝庭遣兵攻打瑶寨,瑶民惨遭血腥暑杀。强敌压境,遂入崇山峻岭刀耕火种,被迫逃离故土四处流浪。逃离之前,将牛角截成十二节,十二族各保存一节。憧憬未来,重回故里振兴家业,恢复往日繁荣兴旺。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终因历代战乱,美好理想难成。感谢共产党,政策暖人心,瑶汉和平共处,同心肝胆相照。 如今千家峒,昔日非能比,村落繁荣,家庭兴隆。阡陌纵横,田畴稻香,千山竞秀,万木葱茏,丰衣足食,瑶家发财致富,全力迈向小康,发展旅游,扩大生产。改革开放,政策放宽,瑶家子弟,走出家门,终年四处发财,八方淘金。营造幸福,峒内处处洋溢欢声笑语,瑶胞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立足当前,迈稳脚步艰苦奋斗致富,全力以赴建设小康社会。着眼未来,精心规划宏伟蓝图,努力造福子孙万代。拓宽财源,欲叫家家瑶民年年有余,勤纳大地财宝兴峒富民。打开山门,意将瑶寨推向世界,诚招天下宾客观光。招商引资,使女书文化传世界,使大泊瀑布更壮观。教天女散花,引仙女过桥,令金龙进山洞,扮狗头岩靓装,赶白鹅进山,换鸟山热闹,三峰霁雪生辉,金童放牧映阳。



女书园

早就听说江永县及其毗邻地区,曾长期流传着一种只在妇女中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它造型奇特,书写呈长菱形,自上而下,从右向左。七百多个单字,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画。一千多年来,当地女性用这种文字传递女性之间的情感交流,它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代传下来,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

女书的产生最远可追溯到南宋,但其发明者为谁,却一直是个谜,甚至可能永远是个谜。而关于女书文字的史料记载,至今最早见到的是太平天国发行的“雕母钱”,该钱背面用女书字符铸印有“天下妇女”“姊妹一家”字样。史载太平天国大军曾过江永北上。

  1983年,女书被发现并公布于世后,在全世界引起轰动,这种罕见的女性字符从偏僻山乡进入世界视野。作为一种独特罕见的文化遗存,江永女书向世人提供了一个深不可测的谜。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女书体现了女性在男权文化的缝隙中突显自己主体的意识。女书的书写款式与中国古代书法相同,上下留天地,行文自上而下,或从左到右,通篇没有标点符号。与汉字不同的地方是:女书是一种标音文字,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是一个音。女书的字型虽然参考汉字,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江永一带女性用女书互通心迹,诉说衷肠,将其刺绣、刻画、戳印、书写于纸扇、巾帕、女红上,记述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

  按照江永女书流传地区妇女的风俗习惯,人去书亡,女书作品常作为殉葬品焚化或埋掉,只有极少数作为纪念品留给女儿、姐妹,加上人为的毁坏,目前江永民间留存的女书作品日益减少。

  随着女性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和高银仙、义年华、阳焕宜等一批高龄女书自然传人近年相继去世,刚浮出水面的女书正濒于失传。


行程安排

4月30日9点梅林关,9:20岗厦北,9:50深大北门5.1早上到达,上午爬瑶寨后山,晚上古村晚会。住古村5.2  早上去千家峒,下午到女书园。5月3午饭后回程。需要住店的提早报名。

费用说明

AA



免责声明


一、 本人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自愿参加此次约伴活动,自由结合,组队前往,该团队和约伴平台并无组织、委派等其他任何法律关系;团队中各成员均处于平等地位,所作分工仅仅为了发挥各自优势,并无上下级或者指挥与被指挥关系。


二、 本人已经充分了解活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迷路、跌坠、山洪、泥石流、落石、雷电、涉水、中暑失温及冻伤、中毒、疾病、动物袭击、山火、捕兽器具伤害、天气异常、第三人带来的伤害、交通意外…外力所致和自身原因所导致的其他风险等等。出发前,本人已经了解、掌握了面临可能发生的危险时应该采取的减轻和避免伤害的措施。


三、 活动过程中遇到危险,相信团队中其他所有成员均会尽力救助,但即使如此仍不能完全避免伤害的产生时,声明人不向其他成员主张任何赔偿责任,除非该伤害是由于其他成员的故意所导致。


四、本人已经仔细阅读、完全理解和认同本声明。



活动守则


1、报名前了解本次活动强度、危险程度,结合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参与。


2、确保自己身体健康,状态良好,也没有罹患不适合剧烈户外运动的疾病。


3、出发前一天晚上休息充分,没有大量饮酒,也没有其他可能影响良好体能、判断能力的行为。


4、出发前请确认已购买保险,将活动信息和领队联系方式留给紧急联系人。


5、携带合适的装备和足够的水粮,自力更生。


6、自备垃圾袋将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全部带下山。


7、在整个户外活动过程中接受领队的协调配合,不脱离队伍独自行动、不从事其他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险的举动。


8、一旦自己发生身体不适和其他危险,能够在第一时间通知领队和协作,以获得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并配合他们采取必要的避险、治疗措施。



风险提示


户外风险与防范规范


轨迹列表

没有上传轨迹数据!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二维码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