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本溪> 桓通铁路(田通铁路)粗略调查及其他记述(下)

桓通铁路(田通铁路)粗略调查及其他记述(下)
相关轨迹:桓通铁路当前唯一可考证路线
相关轨迹:【规划路线】桓通铁路探寻方案
相关轨迹:八河川——坎川岭下一带老通灌残片
相关轨迹:废弃老黔桂线核心段
相关轨迹:铁路痕迹1,明月沟铁路
相关轨迹:铁路痕迹2,梅集线残片
相关轨迹:老西延线废弃铁路20190731绘
相关轨迹:铁路痕迹3,老营站南铁路旧址
相关轨迹:老通灌线修订1
相关轨迹:老通灌线(安仁铁路)台沟——八河川段模型
相关轨迹:2019-12-14 石哈达考察
相关轨迹:2019-12-28 实华隧道
相关轨迹:赛马选煤支线
(此文将不再延续前几篇帖子的游记式写法,易之为笔者更擅长的写法来陈述)
下马塘、道札子、连山关隧探寻
三隧数值示意

及上一贴调查的其家堡隧道

2019年8月18日,自南芬方向前往此地,首先经过甲线第14(下马塘)、13(道札子)隧,二者均位于下马塘以S,大体况形下示:

隧-14(下马塘隧道)
N出口前断桥(B桥)(A桥未拍摄),水泥路前方即下马塘隧道(图中不可见)

西侧为乙线桥,同南芬——下马塘段桥梁特点,多孔桥结构

N出口,作村路使用,两侧出口隧前右侧立有“隧道危险,严禁进入”黄底黑字警示牌,W侧乙线于此段将原山坡下挖,未打通隧道

隧内景象(采用高iso及更长的快门时间拍摄)
对于暗景,在有相对明亮光源或宽广场景下,不妨尝试用延长曝光时间方式拍摄,而狭窄封闭少光空间闪光灯更佳
上方砖体破损不堪并出现“鼓包”情况,最高点已出现不同程度脱落,青红砖衔接地两侧被村民装上声控灯)

无意间触及此隧青石,发现上沉积大量泥沙,综合修建高铁道扎子隧道的因素,认为其很可能曾作渣土车运出废料通道(理由见下文)
S出口不表
隧-13(道札子隧道)
水泥路延续至一村落后终止,易为一段水毁严重废弃土路(猜测同样延路基旧址作为村路,但经高铁施工后因难以清理,即废弃),经过高铁管段房后,有大型车车辙印的土路拐入(另一侧通向高铁桥下,已废弃中断)并一直延续至隧前,泥泞不堪
(图中车辙印前方即为道札子隧道N出口,高铁桥远处即为道扎子隧道N出口)

之后穿越上图左侧树丛,绕过水坑,抵达隧道前
N出口,隧门两边被用石头堆出左右护坡,隧门顶端石料开始脱落(拍摄原因,存在画面扭曲)

道札子隧道

隧内,西侧上方一长段划痕,地面上有明显车辙印,侧壁同样沉积有泥沙,此痕或因隧太矮被渣土车(运载的废渣)划过所至
(按照资料及实际观察得,甲线隧为10重青砖累起(福金岭隧道N侧8块(图纸设计10块),S侧高度异常,不计;五道沟隧道N侧9块;二长岭(岺)隧道S侧10块;连山关隧道S侧10块;瓦房屯隧道S侧10块;其家堡隧道N侧9块,(10-9块的不同可能因道砟埋没所致)),但当下此隧因渣土堆积仅露出7-8块)

隧内泥泞不堪,并伴数水坑,顶有一白色沉淀物延至远方,但仍可见其下曾涂抹水泥以加固隧顶部的痕迹,走至1/3左右时,险些陷入泥坑,最后决定放弃继续行走,直接驱车抵达S出口

S出口,位于高铁桥下,一侧为新修护坡,上方少了甲线隧原有的类似于木门的“副窗”结构,此侧没有看见隧顶沉积物,沿途路基同样可见车辙印,其中途有一短桥(仅桥台),隧以S铁路道口S侧也有一个(甲乙线并行)

S出口侧一小桥桥台,后方为乙线铁轨

S出口侧甲线路基,小桥位于远处大树后

S出口侧铁道路口旁断桥,甲线路基已长满草

大环境而言,其上方为高铁道扎子隧道(其隧前第二桥墩占用原路基位置),甲隧四周多是修高铁隧时自上方推落的废石(不排除是被砸毁),其西侧远处为乙线隧(下图高铁隧前第一二桥墩间即为甲隧位置),东侧为G1113(丹阜高速)及福岭隧道,山上方为G304(丹霍线)山路,薛仁贵塑像立于此

高铁道扎子隧道

对于车辙印及高铁隧道废渣运出策略猜测图:

隧-12(连山关隧道)
最后,抵达连山关隧道,其位于连山关以南棒槌岭村南,与在用(乙)隧并行,乙隧位于其E侧,据他人图片显示,二者N出口之间高坡上有一炮楼(但当前行动未发现)
N出口,出口前有一小弯,现作村路使用

甲线中间排水设计

顶点同样被水侵蚀

S出口东侧,可直接看见并行乙线铁路隧道
甲线连山关隧道(S出口)

乙线连山关隧道(S出口)柳河走四方摄,2017年3月29日,2017-03-29草河口到南芬(进行一定裁剪),值得注意的是,现隧道上方注隧名的水泥牌已被拆除并易作侧方标注,甲线众匾可能得以显现

途中,经过另一座完好乙线多孔桥(南芬与溪县界)

桥后即为废弃甲线桥

其它补充
因行动遗漏或无法前往等原因,下图均取自户外助手用户拍摄图片
一、南芬南原甲线路基及一桥

此铁路桥,虽在复查行动中路过,或因损毁实在太严重没有看见
甲线铁路桥,勿忘我,2019年1月21日摄,2019-01-21 08:50,图中可见墩A,倒伏的墩C,墩B、D的残余遗迹以及南侧桥台(北岸桥台可能已经损毁),南岸有一个炮楼,现铁路桥(即上图中“双铁路桥”)其由两组桥墩合并成

二、对桥头-南芬段甲乙线猜测
对甲线二十四隧的重新整理后发现多出一隧,即钓鱼台隧道以N隧,因此对此隧的来历做出最大可能的两种推测:
①原甲线在此地不走隧,从山脚而过,后因修建公路,将铁道移入山体之中
②安奉铁路复线时期修建的乙线隧,即甲乙线并行,现存乡道即当时乙(甲)线路基(引用贴吧辽E说法)(但与现存E侧铁道相矛盾,且沿途没有发现可定性痕迹)
钓鱼台隧道以N隧,明显不是甲线风格,而当前村路怀疑是乙线路基旧址,慌慌若谷,2019年3月1日摄,轨迹∣2019-03-01 本溪市南芬区考察线路(第一天 A组)(进行一定裁剪)

现E侧铁路N侧近隧前铁路桥(部分),田路,2019年7月14日摄,2019-07-14 南芬东峡谷~二道岭~小黄柏峪(进行一定裁剪)

“乙线”钓鱼台隧道N出口,或因山体落石,采用棚洞延长出口,但无法得知其隧门样式(通过此可以大体猜测修建时期),田路,2019年7月14日摄,2019-07-14 南芬东峡谷~二道岭~小黄柏峪(进行一定裁剪)

近处为甲线铁路桥,远处为南芬黄岭子段“乙线”棚洞之一(位于上述隧道以S,与一长岭隧道、上图棚洞风格一致),其N侧部分由2013年间加盖,但与南芬-下马塘段乙线北甸隧道(棚洞)的修法相异,猜测真正的乙线与甲线一同在此地过河,但四周未发现桥墩或残迹,十年一剑,2018年5月29日摄

对于②猜测的示意图

不过在2019年12月28日乘4325次达凤城途中,火车走行此段“丙线”,期间发现棚洞后的“丙线”隧道同是水泥隧门式、金坑站前猜测“乙线”过河点对应河面“毫无痕迹”,因此对于多出的隧道问题上,更倾向是①猜测
三、全线遗迹分布特征
遗迹基本紧邻现铁路一侧,集中于下马塘——刘家河段及凤城——鸭绿江段(南芬——下马塘段甲乙线分离,可见笔者早期帖子(外加平山区福金岭废弃隧道);本溪市内太子河上另有威宁线改线后废弃的一座A线铁路桥及北岸两座B线废弃隧道(但连接隧道的B线太子河桥已被完全拆除)),其它路段保持复线或遗迹考察价值不大
朝鲜侧的“安奉铁路”(平南线,평남선)同样有数座并行的废弃隧道,例如在黄海北道(황해북도)松林市(송림시)Hykkyo以N(38°49'27.02''N 125°47'27.02''S)
后经了解,对于安奉铁路甲线的建筑风格,是当时年代盛行的,例如滇越铁路
威宁线废弃二隧数值展示

威宁线B线万溪二号隧道W出口(2018年8月17摄)

威宁线B线万溪一号隧道E出口(20191123摄)

威宁线A线废弃铁路桥,其已改造为景观用桥,本溪猎豹。,2019年12月7日摄

至此,安奉铁路系列调查二期结束,福金岭隧道三探将继续进行,若发现不大,将不再于帖子中陈述,后续可能探访甲线刘家河-鸡冠山段,但不再开贴记述
后记:福金岭隧道系列探查
经讨论,决定在贴文中写出对其的数次探查记录
安奉铁路甲乙线全部废弃隧道数值展示


第一次福金岭隧道探查(失败)
对其N出口位置调查,因时间过晚放弃进一步行动,请见《安奉铁路系列调查》帖
第二次福金岭隧道探查(失败)
计划由桥头纵观其,但至南出口后因冰面开化放弃行动,请见《安奉铁路系列调查》帖
第三次福金岭隧道探查(失败)
於2019年10月21日,经由福金沟前往其N出口,此侧出口因堆积土石被埋约1/3

入内,穿过面前塌方体后,地面沉积大量泥沙,其向内部冲刷,后半程化作淤泥,隧顶不断滴水,部分已开始分层脱落,另有小片水泥涂抹於支护上
图片远处显示的发亮物体为后修建的水泥上方支护,若不出意外,其为N侧始点,并一直延续至S出口,由于光线过暗,无法再拍摄图片,继续行进,淤泥高度下降(一青石之高),此时应为隧道正常高度(9重,据实际观察,甲线上方(红砖)支护由五层红砖以及水泥粘合而成,下方(青石)支护由十重青石堆砌成(通常露出9-10重))
(20191207补拍,闪光灯)

接壤地(其将红砖剔除大约2-3层,以及一重青石),由此换为水泥上方支护,但仍突出於原平面些许,并显较尖椭圆样式,其与青石接壤处留有2cm左右空隙,水转而由此流出(青石压力加大),水泥支护显新之,上无渗水痕迹,於原青石两侧,间隔突出少于20cm疑似钢筋之物
再之后,无法行走,只得返回
视频(处理后):
据时年隧道工程图显示,其为N侧平,中部至S侧下坡,虽其於山鞍(两侧山沟)下,但见其曾有如此大之水,实在惊讶
资料显示,隧道经行岩体性质为变质岩,S出口附近(0m至300m)岩层多次变换,其水泥支护很可能是为加固隧顶,推测产生时期可能为1945年前一段时间或国内沿用期间

於2019年年初另一路户外队曾赶往此地(N出口),但未通过,恐怕也是因冰层开化致使无法行进而返,因此,定第四次探查於深冬封河之时进行
第四次福金岭隧道探查
查询数据,发现近10日均高温已低于0℃,无降雨事件,汤河、太子河部分区域开始封冻,认为此时可进行第四次探查(虽是县的数据,但市(平山)大体气候与之相差无几,可以相对参考),据此,于2019年12月7日步行前往此地;另于途中寻得“溪田线边隧道”,请见后记章节

同样,于福金沟侧抵达其N出口,虽近寒冬,但N出口前部分地面仍旧松软
N出口侧水泥支护起点(闪光灯,由于太暗以及灰尘较大,对焦困难),路面由此降下一青石高,测得高5.631m、1.5m高度宽4.362m(均为水泥侧测量),此处应是设计高度(即露出9、10重青石)

再走约50m,路况逐渐变差,甲线中间排水渠(部分石块被掀开),地面开始遍布各种碎石,部分路面含水(向N出口拍摄(闪光灯)),水痕及避险洞的浮空表明,此隧曾被强行下挖,在正常情况下,其不可能呈如此状态
最终确定,于上一次行动发现在地面上并排向隧内延申的“数条水痕”实为机械铲除原隧水泥地面及清理敲下的上侧支护的抓痕(经测量,此时隧道高度无变化)

资料中提到的“大避险洞”,其高出地面,也证实隧道被下挖(闪光灯)

走于中部途中,两次听到来自左侧地下,于隧道中行驶的火车所发出的“隆隆声”,其清晰可闻,方向均是上行铁路(丹东→本溪,即新福金;辽溪乙线相距较远,可能性小),两次间隔足有10min,依据地图标注的铁道显示,新福金在此隧北段自下方经过,详细见本篇末;回正题,在此段行走中,先后发现三处红体文字标注(下图为发现的第一个标注)
于新支护上(左侧,面对S出口时)写着的“七班、二班(783)”字样(另拍到一个里程标注(73+810)(猜测是:K73+810(千米桩),不是隧道长度)以及一个“七班、二班”,在此图片不表)(手电补光)

再向前走约30m,既一有2m高落差的下挖区
坑前,原排水系统终止(位置猜测为1/2偏S出口),至坑底,量得高6.947m,这样,S口高度异常原因解开(闪光灯+手电补光)

旧支护建立在下方裸露岩石上,行至不远后,其(侧支)被左右间隔敲下,部分已经做好新的(竖直式)支护(水泥或青石),地上即犁出的沟(向N出口拍摄)(闪光灯),无支护地方岩石少量脱落

对半新做好的支护,不足约200m,S口第二塌方体于此处无支护区域(位中央冰锥下方)(闪光灯) ,面前为一片上方存有水的冰

过其后,两侧已是完工的新支护(地面为碎石片铺成),再向前约50m,即S口第一塌方体(是新(侧方)支护受挤压倒塌后致(为第二次行动发现的塌方体)),二塌方体间留有约10cm深的水,上方冻冰,于S出口测量,隧道高度为6.630m,1.5m高度宽度为4.987m
S门上方突出的水泥为加厚支护所致,由于加高隧道并重新拼合侧方支护,导致隧门侧方石块碎乱,悬空的护坡也证明了此点

悬空的护坡及用水泥填补的隧门缺口,出口一边(西)堆弃数隧门用大青石(在此不表)

加固加高来历猜测:发现的“班建制分工”,有可能是国内时期的铁道部队所负责的重建工作(可能在1950-60间),但迫于60年代“经济下滑”,停工
其计划可能是:从S出口开工,先由南至北依次敲掉旧上方支护两至三层,地面土石清理组同步开展,随后立即进行水泥支护加固,地面部分后于上方支护进度,先对S侧路基进行1-2m下挖,并至隧内,初步扩出通道后,下挖继续进行,另将左右旧支护(侧方)左右间隔敲掉,并进行横向扩宽,随后修建新支护,一定区间内全部完工后,再将另一半敲掉,以此类推,便可完成主体加高扩宽加固计划,但因变故停工
警告:S侧侧方支护被下挖底角,以及人为敲掉的侧方支护后裸露岩体存在不确定的风险,谨慎前往
值得一提的是,福金岭隧道以S原细河大桥的数墩桥墩,曾在2014-2016年间被拆除,现仅剩靠近河岸的几墩及两侧桥台,在大桥N侧路基附近,有一地堡(隧道N出口上方另有一倒塌的碉堡),桥N岸W侧山腰,存有日建数个高射机枪阵地,其之对地视角,正好把控沈丹线细河桥方向
对于废弃福金隧道与后建沈丹线甲线隧道的上下重叠问题:于2019初探福金时,已在所记笔记中提到,当时的解释是:若地图标注无误(新隧转弯),则新福金在N侧入隧后,向W偏移,并经过旧者北段之下,在中部偏南折回至旧者E侧,若无转弯,则只在旧者E侧擦边而过,此时二者(水平方向)相距有35m,(无论是否存在重叠)垂直相距(参照两侧同出口入隧海拔差均值粗估)约15m,若扣除下方隧道6m的顶高度,则二者均相距约9m
(以上数据是根据10m比例尺等高线地图推测所得,仅供大体参考)
后记:安奉铁路本溪-丹东段桥梁遗址探查
由于桓通铁路、老通灌线探查的缓慢,始有机会先行对本不在计划中的“安奉铁路沿线桥梁及路基旧址”进行探寻,对于此段探查,走沈丹线火车是最佳方案
其一,本溪-凤城(刘家河)段探查
2019年12月28日,乘4325次(沈阳→长甸)由本溪至凤凰城,共摄得13座废桥,由于火车人多,无法移动,除一桥外,只拍到位于行进火车右侧桥梁,下只展示其中一桥
图,在棒槌岭站N侧正沟河上的废弃(甲线)铁道桥

其二,凤城-丹东段探查
遗迹损毁情况:老古沟站S沈丹线大沙河桥并行废弃铁路桥于2011-2013年间因桥中部3墩倒毁成为断桥,蛤蟆唐站N大沙河支流上与沈丹线并行废弃铁路桥于2019年5-10月间被完全拆除,除外遗迹无变化
凤城到丹东确有非高铁火车(只需于站内候车1h),并且当日即可乘高铁自丹东返回,但无奈于本溪-本溪县段晚间即无火车也无线车,乘黑车家中又不放心,行动因此推迟
因近期疫情,使行动中止,终决定先予发文,所缺失之地,或在数月后以一“后续”短文而续之
由于可查阅资料没有给出八河川到桓仁的具体走法,同时现有卫星地图无法翻查至修建通灌铁路前状态,数次猜测下,仍无法绘制出可靠路线,最终决定调查至此终止,笔者绘制的猜测路线B(具体见下文其它附图篇目中附图4),途中淹没于两座水库之下,其真正路线或许只有在历史资料中才可再现
老通灌线可查三隧数值示意

推测的全路线口述
灌水——台沟段
其自现凤上线灌水北旧S309与S202交汇口引出,沿旧S309至李家堡子与现S309合并,通过李家堡子北铁路桥,续行S309,分别经过北山南铁路桥,双山子北铁路桥,至台头子段转入台铁线
台沟——八河川段
至出将军岭隧道前,路线可考,请见(上)贴配图,出隧后,沿台铁线行进,至八河川前,路基绕至镇西侧,行过镇北后通过镇东多孔铁路桥,继续沿台铁线行进
八河川——二小子岭段
沿台铁线行进,至二小子岭段时通过二小子岭隧道,随后对路线的下一步走向产生分歧
二小子岭——桓仁南段
①【猜测A】滚马岭—普乐普—古城子—雅河走法
以隧通过滚马岭,抵达桓仁境内,依老夹线行进,与雅河相会会后,沿河行进,途径普乐普抵达雅河乡
②【猜测B】台铁线—铁路子—青山沟—浑江走法
沿台铁线行进,抵达铁路子桥,并入G201,在小城子道口直行,向青山沟方向行进,进入青山沟水库库区,沿浑江上,到雅河附近
③【猜测C,已排除】台铁线—铁路子—绿豆河口—连二段岭走法
请见帖子附加轨迹
桓仁南——北桓铁路段
此段路线(均以雅河一线为节点),分东西岸走法
①西岸
沿河北行,至葛家围子,通过一隧,至南边石哈达,只要下至崖平坦田地,便可直接与前方的北桓铁路(BH10B)接轨,但悬崖落差有70m,曾猜测以展线通过,但终没有发现痕迹
②东岸
沿崖下公路行进,抵达桓仁镇,于镇北跨浑江与北桓铁路接轨,但也没有痕迹支持
*不过,在青山沟水库坝下发现疑似跨浑江铁路桥墩(40°57'37.73"N 125°17'40.96"E),但其偏S,远离安仁线猜测路线B拐点(青山沟)4.7km,南北横跨,走法与总路线背道而驰,像已否认的推测路线(安仁线猜测0):过将军岭隧道,延北股河南下至太平哨,顺半拉江达浑江河口,奔水库坝下,过河后溯浑江至桓仁,但八河川多孔桥及二小子岭隧道已否认此可能
连二段岭段一期调查
于2019年9月14日,在反复对比连二段岭卫星地图后,认为此地可能存在一废弃铁路隧道,其所属,为老通灌线,其总体走向与八河川——桓仁段猜测B同,不同在于其没有完全溯浑江上
若证实其存在,则现假想轨迹(猜测C,据B修订)即八河川——桓仁段真正路线

①南边石哈达段调查
本段计划乘火车前往此地,在石哈达-姜家街一带步行前往各个猜测点,前后约22km,总耗时约6.5h
于2019年12月14日,择晚1h发车的2257次(北京→白山)抵达桓仁,上车后,发现其座位几乎占满,再考虑要观察沿线情况,终选择站于车厢隔间至桓仁,因此消耗大量体力
抵达桓仁后,先后对石哈达悬崖(火车站以S山体)、小人和(火车站以W)沟里、石哈达九队以N“疑隧点”进行调查,但均无痕迹(“疑隧点”实际为一小矿坑),最后因体力考量放弃石哈达以S、葛家围子以N、姜家街周边三个猜测点
因崖下关键点缺失,基本排除走西岸可能,但东岸走法既无痕迹支持也无关键点可否认,同时无法排除修建通灌铁路时占用铁路旧址可能,在二小子岭-桓仁段又有未动工、小动工(只清土方)等猜测,在此之下,极想得到历史资料支持,但无从下手,故此,决定放弃桓仁南-北桓铁路段查找,待连二段岭之消息
②向阳乡连二段岭隧道调查
于2020年1月16日,在完成对老通灌线将军岭-二小子岭段的调查后(请见下文),经G11(鹤大高速)赶往此地
至凤向线八道湾隧道北出口前的公路上时,发现在规划时划定的“北出口路基”直接爬升至山顶,暗觉不妙,因N侧出口与公路相距较远,太阳同即将落山,改为由S侧登临,至S侧路基上时,未发现隧道,自地图所见之“隧门”仅为路外侧边墙,此段道路坡度远超铁路标准
猜测C关键点被否认,总推测不再成立,余A、B猜测因现有铁路及水库之阻碍无法进行实地调查,至终,决定放弃对安仁铁路二小子岭--桓仁段探查计划
八河川多孔桥及二小子岭隧道探寻+台沟——八河川段复查
本次行动计划于秋冬季进行,范围为八河川-二小子岭段探查,以及灌水-八河川段中受阻的台沟——八河川段复查
本段距驻地约有2h之车程,为保证后续行动(连二段岭探查、北桓鸭头岭-苇子峪复查)不因日落受阻,定于晨6时出发,8时抵达行动起点
于2020年1月16日,自天桥沟侧抵达,因出发时车为水汽所冻,误30min,及途中S309(桓盖线)盘道岭山路积冰影响,至8:40,才抵达行动起点,受此,甩已查明的高粱地沟门多孔桥及井峪隧道、取消路基拍摄计划
本次行动,首先抵达井峪南4孔断桥下
四孔桥(向西拍摄),中间二孔位于河道中,中间桥墩北侧写有两组村前标语(见下文),图片左侧山坡上为台铁线公路

计划采用二次勾股测出桥高,但光线太亮,无法找到“激光点”,最后采用三次间接测出其约高14.1m(路面距拱顶10.922m,路面河面高差2.224m,目测拱顶至桥面约1m),另在河中央之桥墩北侧发现二组村前标语:
(上方)“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换行)打败美国侵略者(换行)及一切走狗!”(猜测为朝鲜战争时期)【白色黑体字,较大】
(下方)(仅可辨识个别文字,在此不表)【白色文字,类似手写字体,较小】

之后,抵达将军岭隧道西出口
其内涌出大量之冰,侧方水沟之冰上仍不断流水,一车辙印直奔隧道而去,但淹没于冰之下,远处可见对面出口之光(去年夏季行动时未见其光亮,可能为对面林密遮挡所致)

因天气过冷,拍摄一张照片后相机便提示电量不足,并自动关机,如此数次,无奈,临时用手机+手电拍摄,如此耽搁大量时间
隧内,上方可见被隧侵蚀的痕迹,部分区域仍流有水,少部分因侵蚀塌方,但整体完好,行进一段距离后,地面始遍布石块(水泥块)(其下可见破损之水泥地面),左右存活动之水,其向W出口流出,对侧出口之光印,显残缺微小之态(向E出口拍摄,手电补光)

续前行,碎石逐渐减少,下方破损水泥地面显现(高于避险所),其两侧与侧支之空隙,作水流之通道,期间,隧道渗水加重,水汽浓重,此后,地面遍布未结冰之活水,四周出现淤泥(向E出口拍摄,手电补光)

一段无上方支护区域,一侧隧顶有一通向外界之坑道(约仅容纳一人躬身通过,不可下至地面),不知是否为“斜井”(向W出口拍摄,手电补光)
其坑道出口的位置,猜测位于隧道经行山体时对应的唯一的沟谷(124°45'49.26''E,41°0'42.57''N)内

隧道中部,竟无支护,地面之水泥路仍存在,此段约是隧道中央部分,岩体未有渗水,部分区域高度偏低(向W出口拍摄,闪光灯+手电补光)

于无支区域间的“大避险所”,其约长5m,约进深1.5m(向E出口拍摄,手电补光)

再至后,支护重新出现,最后抵达E出口,但发现其为石块及水泥封堵,无法通过,上方仅留一通风口(向E出口拍摄)

出口附近,支护严重风化,下方的水泥地面仍旧完好
在尝试搜索GPS信号无果后,原路返回,驱车抵达E出口
将军岭隧道E出口

入口方位远景,坑内的道路平整

随后,抵达八河川N北股河公路桥边,铁路现存另一桥,与之并行
八河川北股河七孔桥,西岸一墩及桥台的水接触面侵蚀严重,由于逆光,照片不佳

最后抵达二小子岭隧道
其位于八河川以W,台铁线二小子岭段盘山路下
其S出口,如将军岭隧道,位于盘山路第一急转弯之山沟内
二小子岭隧道S出口,前为公路推出之土方围住,至坑底,其隧矮,可见对面之光,测高3.89m,1.5m高度宽4.917m,于隧道内测得5.666m高度

隧内,顶部渗大量丝状白色沉积物,地面由道砟大小碎石铺成,一旁避险所仅露上部,远望,碎石路高度渐下降;行进不远,路面透水,其向S出口流动,但不远水即消失,此时支护出现大量侵蚀痕迹,部分已经脱落
排水井(中心排水式,时在探井峪隧道间同样发现此物)(向N出口拍摄,手电补光)

再至前,隧底下挖,露出中心排水道,其两侧为山体岩石,管路内充满水,同向S流,但管路露出不至20m,变再由碎石掩盖(向N出口拍摄,闪光灯+手电辅助对焦)

同将军岭隧道,于内部均发现数陈树杆,约为修建隧道丈量及支撑所用(资料来看,工程均未完工及废弃)
此后,隧道支护坍塌点逐渐增多,以中部坍塌区最为严重
中部坍塌区1(向N出口拍摄,闪光灯+手电辅助对焦)

中部坍塌区2(向S出口拍摄,闪光灯+手电辅助对焦)

中部坍塌区3(向N出口拍摄,闪光灯+手电辅助对焦)

穿过中部坍塌区后,紧邻出现一段向N出口冲刷的干燥黄土
直至N出口,支护仍出现不同程度塌方
二小子岭隧道N出口,隧门下部为石块及水泥堵上,前道路变为一池塘,一林场车道自东侧山坡上直达此地

2019年初,曾在翻查卫星地图时发现二小子岭N侧谷底有疑似隧道痕迹,但当时未想有安仁铁路之事,未予过大关注,直至发现八河川多孔桥时,才联想到此点是可能是其下一步路线,得益于此,免去了额外的查找工作
随后,原路返回,并于S出口远处玉米地中解决午饭,期间,意外发现前方有疑似桥墩之物及远处一炮楼,炮楼应位于铁路边制高点处,此前认为铁路沿公路行进,若如此,二者相距有100m之远,期间道路平缓,则原铁路可能自炮楼旁而过,经过桥,于入隧前将弯道取值,随后通过二小子岭隧道
炮楼,二层,但二层地面已不见,其内无一物

疑似桥

下一步,周转至向阳(见前文);于此时,已至午后,决定放弃北桓铁路鸭头岭-苇子峪段调查
终止调查
连二段岭隧道探寻,以无果告终,途中,经过猜测C走行的台铁线,但无发现,另额外前去青山沟城顶山附近探查可能的虎塘沟隧道,同无发现,怀疑的桥台只是一房屋,据此,安仁线猜测C被排除
为调查此段,曾数次翻查地图,但均无发现,猜测A、B仅处在理论阶段,实体调查无从下手,就此,决定放弃安仁铁路二小子岭——桓仁段调查,即宣布本篇目系列探查结束
2020年1月16日
HPJR
资料显示,其全程约90km,共5隧,经早期地图测绘(依照笔者的推测路线),至通化县时已有80km,但最后即使是沿国道直接抵达通化市,也多走出5km,而途中或临崖下行进(现有水电站),或走国道(最后需要跨河),但沿线均没有发现任何痕迹
可以肯定的是:最后,其在通化市商务局E与全线现存唯一一座废弃铁路桥(完好,据位置图片显示,其已做“田通铁路遗迹展示”桥)对接,沿桥后废弃铁道行进,接入通化站(梅集线)
尽管对桓通铁路通化县-市一段存疑,但仍决定不再进行查找
推测的全路线口述
自桓仁水库坝下北桓铁路BH11B东岸始,顺沿河无名路北行至与G201交汇口,沿G201继续北行,至双岭,通过隧-1后,沿S303行走,在业主沟前穿过富尔江,沿二北线再次与G201会合,行至新开岭前,通过隧-2,沿通灌铁路行走,在新设村东,通过隧-3,沿G201行走,至于家街东,通过隧-4,沿G201行走,至虎马岭,通过隧-5,沿G201行走,抵达通化县,沿浑江行进,至通化市,沿滨(沿)江路行进,在通化市财政局前接入现存铁路桥,沿废弃铁路线抵达通化站
田通铁路后段(桓通铁路)五大隧示意图
隧-1 双岭隧道

隧-2 新开岭隧道

隧-3 大川隧道

隧-4 虎门岭隧道

后经等高线辩识,排除WA-EB可能(850m隧爬升50m,58‰远超过Ⅲ类铁路>33‰坡度标准)
隧-5 大都岭隧道(此前亦称作“虎马岭隧道”)

2020腊月快速行动计划
至元旦前,西段铁路探查(以观音阁水库为基准)最后两点——福金岭隧道、实华隧道全部完成(安奉铁路汤山城-五龙背段沿线桥梁遗址探查、甲线刘家河-鸡冠山段考察,以及在考虑的安奉铁路南芬-下马塘段第二次复查三者不计入其中),东段铁路探查剩余:北桓铁路苇子峪-鸭头岭段复查、桓通铁路粗略探寻、连二段岭段一期调查(桓仁-向阳段)、连二段岭段二期调查(绿豆河口-青山沟段)、连二段岭段三期调查(铁路子桥-二小子岭段)、老通灌将军岭段复查、老通灌八河川-二小子岭段调查七者,但据其交通分布,可连成一线,即以一次三日行动代替数次单日行动,但未对此达成一致
最终决定,分老通灌调查和桓通铁路粗略探寻二次行动(通化行动缩短至2天1宿),北桓复查在二者之一中附加,桓通终点探查安排在“2020春运环形运转”中进行,老岭展线(简介请见后文附图4栏目)探寻因时间冲突可能无法进行
桓通铁路五大隧探寻
由于取消中转站桓仁,将自本溪出发,至桓仁外需约2.5h,且后期行动需探五隧,应尽早进行,计划晨4时出发,以保证晨7时可达双岭第一点,受上次教训,本次应做好相机保暖并保证其电量充足
因近期疫情,使行动中止,终决定先予发文,所缺失之地,或在数月后以一“后续”短文而续之,但原文之附图及叙述,无一保留,以作他人探查之参考
附图1

此段调查,最大的疑惑即是乙线旧址损毁的严重,往期对溪田线旧址(废弃约28年)、北桓铁路遗迹(废弃约59年)、老通灌铁路遗迹(废弃约77年)的探查中均未出现达到堵死的坍塌情况(三者均是水泥浇筑,即使工艺较老的甲线隧也仅有其家堡子隧道坍塌),其或非因质量问题造成
在请教对安奉铁路有研究之人后,得知其是因内战时在此开展拉锯战时被炸毁所致
附图2

* 具体轨迹见专辑或本文附件
附图3

* 具体轨迹见专辑或本文附件
附图4

*另有在(41°49'24.05"N 126°15'22.08"E)和(41°46'00.59"N 126°01'34.86"E)分别发现两座铁路桥(第一座现作村路用,第二座怀疑是,均位于吉林省)
梅集线老岭段隧道式螺旋展线
依笔者所知,老岭展线可能是东北地区内(仅指黑吉辽)唯一的螺旋式展线(“几”形展线在松岭、和龙南有过出现),不过高德百度等地图没有标出这条展线(对于“几”字型展线的线路,这些地图商也没有准确的画出)
老岭隧道名称来源:吉林东部南北走向老岭山脉,其北(鸭大线)就有一名为第一北老岭的隧道

下面收集了一些来自网络的资料:
老岭螺旋式隧道
梅集线施工的“咽喉”要道是我们所在的老岭隧道。老岭隧道工程位于老岭山脉老岭站与黄柏站之间,老岭山脉东西两侧落差高达111米,由全长4198米的3个隧道组成,这里是通辑线全线最为艰巨的关键工程。第三老岭隧道采用“螺旋式”下降方式,降低南北落差。该隧道位于梅集线202公里处,全长1765米 。整个隧道从老岭山脉的南面进去,再从老岭山脉东侧的谷底出来,上下出入落差为67米。这座螺旋式隧道历时两年建成,是世界铁路史上堪称独特的隧道。
当初日本多家设计单位前来勒察,都因为落太大,无法解决而放弃。最后由一位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女留学生设计而成,然而当施工结束后,日军要扶中国女留学生去日本服务,遭到中国女留学生的拒绝,结果这位中国女留学生竟被日杀害,尸体由一位日籍助手掩埋在老岭隧道西出口百米处的山坡上。
(本段文字来源于(两步路用户)周不归在第一老岭隧道(W出口)前纪念馆内拍摄的隧道简介图片)
距老岭隧道不远有一平房,外悬“通化县党性教育基地”门牌,背景墙上书“老岭抗日纪念馆”。室内悬挂东北抗联一路军基本情况、老岭隧道修建历史、杨靖宇老岭隧道破袭战战斗经过、王凤阁与杨靖宇会面经过及王凤阁抗日战斗经过共29块展板。
梅辑铁路是从梅河口经通化至辑安(今集安)铁路线,全长251公里。
这条铁路是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东北战略资源和加强“讨伐”东南满地区抗日武装而修建的。梅辑铁路修通后,向东可以与朝鲜平壤至满浦铁路相接;向北可以与四平到梅河口铁路贯通。这将是一条日本从朝鲜伸向中国东北,掠夺木材、煤炭、粮食、矿产等物资的重要运输线。日军利用它,既可以把东北物资运到朝鲜港口,再由朝鲜港口用船运到日本,还可以把日军快速运到杨靖宇所部活动区域,对抗联展开军事围剿。
为了打击敌人的战略图谋,杨靖宇在辑安一路军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这条铁路对我们活动不利,它既为掠夺我国丰富的资源服务,又妨碍我们开展游击战,必须不断破坏它。”因而,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从1938年3月起,对通辑铁路线进行了持续不断地打击。通辑铁路破袭战就是从袭击老岭隧道工程开始的,此战是通辑铁路破袭战中最著名一役,也是抗联战斗史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战争年代,老岭隧道成为日本侵略者掠夺中国资源的通道,解放后,它为拉动山区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抗美援朝期间,老岭螺旋式隧道还成为列车躲避**轰炸的避难所。《烽火列车》《喋血大动脉》等影片都曾在这个隧道内拍摄外景。
(本段文字来源于通化党建所作【传承红色基因】为你讲述一段沧桑的历史(一)——老岭隧道之创建、【传承红色基因】为你讲述一段沧桑的历史(二) ——老岭隧道之战斗,略有缩减)
附图5

依据资料整理的“东边道铁道”图,部分铁路无法得知是否为复建所得(大体方法是看桥型与隧门风格),但均记作已完工铁路
涉及铁路列表(此东边道区别于建国后的东边道):
①安奉铁路甲线(1903)
②长图线(1910)
③溪碱铁路(1913)
④安奉铁路乙线(1933?)
⑤朝开铁路(1934)
⑥梅集线(1936)
⑦鸭北道线(1937)
⑧安仁铁路(1937)
⑨鸭大线(1938)
⑩浑白线(长林线)(1938)
11.和龙线(1938)
12.田通铁路(1943)
*以上时间排列是参考百度百科及其他资料所列,可能有误,仅供参考,括号内的年份指始建年,浑白铁路、明月沟铁路暂无资料介绍,不计入其中
附图6

老通灌线、桓通铁路全线只发现极少桥梁,其可能因工期短暂(或是后期人为拆除),只动工各隧道后便停工(而铁路线路两端遗留遗迹(路基、桥梁等)较多的原因也可以如此解释)
详情(前文提及的不再表)


附图7

*省外目标不进行统计及行动(桓通铁路三隧除外)
一、北桓铁路“无法考证段”认定
二、安奉铁路南芬——下马塘段甲乙线对比
三、老通灌线台沟——八河川段模型(原轨迹失)
四、明月沟铁路路线示意
溪田线边废弃隧道寻找
此前在网上搜寻溪田线相关资料时,发现一人于贴吧中发一贴,称其在河边钓鱼时于铁路(溪田线)边发现一座隧道,其称矮之,并附其拍摄之图,下方有一人问位于何,其应“在一座水库旁”(提到具体名字),但因不知此水库位置,另有些怀疑,未予关注,当再度查询时,因贴吧2017事件,此贴已无法寻得
确认为“实华水库边废弃隧道”
数值展示(暂归为牛心台窄轨)

在此之前,共经过两次行动,分别为:溪田线桥-20行动(123°57′28.17″E 41°23′30.19″N)、大甸子隧道探寻附带目标点(124°1′54.58″E 41°21′53.29″N)(另有数次铁路周边行走)均未发现其,最后,猜测位于本溪市威宁对岸(即沙巴岭下,123°49'43.74''E 41°20'8.97''N),于2019年11月23日本溪考察时,计划对其调查,但由于下雨,道路泥泞,徒步前往失败

本次前本溪四探福金岭隧道(2019年12月7日),正好乘火车路过此地,在往返时分别一张E、W出口照片
E出口

W出口(隧门已有裂纹)

至于其是否可能是“原溪田线13隧“中缺少的那一隧(即没有坝下的观音阁隧道),待前往并测量高度(通常为5.6m高)来确认,如果确实是矮的,可能是“窄轨牛心台铁路”的遗迹(在铺轨至田师傅时因高度原因废弃)
2019年12月28日实地调查
于2019年12月28日,乘60路至桥南,再走铁路抵达目的地(也可以从东侧抵达:乘5路至青沙岭,下车后走水库土路至其,但更费时)
图,右侧为“实华隧道”W出口,及中央的溪田线,左侧的实华水电;隧道两侧被用二重铁丝(非刺铁丝)圈出一片区域

W出口侧隧道上方向下挤压变形开裂,N侧墙体因此向N倾斜,隧道支护衔接地左右错位有2-5cm不等,E出口侧没有出现变形,上方支护有一定脱落,(E)出口下半部分被人搭建的简易仓房占据,借助其为测量终点,量得隧长62.108m,即实际约长65m(外加3m仓库厚度,但在汇总中仍采用卫星地图测量出的66m数值)
W出口测量(m):
H:5.393 ;1.5m高W:4.674
图,向W出口拍摄,隧道已经变形,地面散落着自上方掉落的碎片(图片经过处理)

E出口,一仓库占据其(隧道前方另有一二层简易房屋)

E出口测量(m):
H:5.486 ;1.5m高W:4.812
(与W出口的约10cm高度差可能是其下榻变形所致)
若依照自溪田线旧址及福金岭隧道侧出的5.6m平均高度为准,则此隧低于标准值12cm,除W隧门N侧有疑似文字痕迹外,没有发现任何标注痕迹;其可能早于溪碱铁路建设,即来自其前身的牛心台铁路
编辑日志
20190824-25编辑整理安奉铁路系列调查二期篇目
20190826编辑其它附图篇目
20190828补充叙述
20190901第一次修订
20190902增添桓通铁路粗略探寻篇目附图
20190908第二次修订
20190913附3D轨迹,重新排版
20190914增连二段岭段一期调查小篇目,附轨迹整理
20190919补充叙述
20191021增后记:福金岭隧道系列调查篇目
20191109补充及更新附图,调整语句结构
20191120调整语句结构,删除冗杂片段
20191208写福金四探篇目,增后记及溪田线寻找篇目
20191212附图调整
20191229续“实华隧道”篇目,增明月沟铁路示意3D视频,补充安奉铁路系列调查二期“其它记述”二、三篇目附图及文字叙述
20191231增南边石哈达段调查文字叙述
20200102书桓通探寻计划,调整部分文字叙述及排版,增老岭隧道介绍篇目,补充福金岭探查其它叙述、东边道铁路年份清单
20200103增后记:沈丹线桥遗迹篇目,同时对相应排版进行调整,第三次修订
20200117书将复查+八-二调查及连二段一期二号篇目
20200118第四次修订
20200121-22第五次修订
20200201第六次修订,发稿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北台-阿拉斯加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