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京西古道之前世今生

相关轨迹:香山邮局-东山村-小小五台-植物园
相关轨迹:圈门环穿九龙山(天梯—玉河古道—九龙山)
相关轨迹:徒步永定河(宛平桥~卢沟桥~园博园)
相关轨迹:香山邮局-东山古道-植物园
京西古道是中国十大古道之一,也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时间上最久远可以追溯到二百万年前,泥河湾人、周口店人、许家窑人、东胡林人等先民们利用永定河谷的天然廊道,穿过太行之首北京西山,往来迁移,此为京西古道之起源。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斋堂川已有“东胡林人”的出现;东胡林人离开了祖先洞居的巢穴,来到门头沟区清水河谷东胡林黄土台地居住、生活、繁衍,人类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1966年至2016年以前,考古专家数次发掘,共发现6具东胡林人遗骨,一同发现的还有石磨盘、石斧、石磨棒等上万件石器,以及牛骨镯、紫游螺项链等文物。新石器早期“东胡林人”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史的一段空白。尤其是桑峪人化石、“东胡林人”墓葬的发现,更加证明距今一万年乃至十万年前古人类已经踏入西山,并且留下了众多生产劳作的生活遗址,以及古人类迁徙交流时所开辟的天然道路,这便是京西古道的前身。

距今四千六百年前,黄、炎、蚩三部落在涿鹿大战,黄帝获胜后建都于涿鹿之阿(音厄),并“披山通道”于西山以逐鹿中原,这可能是西山古道最早的修路之举。其后,战国、秦、汉、南北朝时,对西山道路屡有修治;自隋唐以来,西北游牧民族、山区及平原农耕部落也通过西山古道互有往来,时而又发生战争;唐末五代时,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在房山区与门头沟区的接壤地带的大安山建宫馆,置玉河县(门头沟区永定镇西辛称村),为适应建筑、生活和防御的需要,下令修筑玉河道,以大安山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西山石炭为薪,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经年累月地在山路石道上往来,久而久之形成了40多条纵横交错的古道,古道沿千年的永定河道弯曲延伸交错相织,总长度达684公里,这条古道网络东临京城,西出塞外,接黄土高原与内蒙古草原,成为连接西部和北部游牧民族,发展农耕民族交流融合的主要通道,并同时成为守卫京城的西部屏障,兵家必争之地,这就是京西古道,如下图。

京西古道四通八达覆盖西山全境,按照古道的功能和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以运输和贸易煤炭、木材等物资为主的商旅古道、以宗教为主的进香古道及以防御外敌为主的军用古道等类型。三类功能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例如商旅古道长期用于出行和物资运输,但战时商道、香道都可作为军用道路使用;与此同时,香道、军道在平时也具有贸易运输的功能。

一、商旅古道很大程度上和门头沟的煤炭密切相关。元明清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煤炭为薪,王平口关城旁清咸丰年间修城碑刻记载“牲畜托运煤炭昼夜不断”。不少石材、木料、石灰、琉璃和新鲜干果同样出于西山,都城的建设、都市人的生活所需,相当一部分由北京西山及永定河流域供给。加之与西北地区贸易的往来,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年复一年辗转于此,形成了横贯东西的商道。其中,玉河古道中的峰口庵段,西山大路中的牛角岭段、石佛岭段都是经典的遗存,石佛岭、峰口庵的成片蹄窝美丽壮观。

1、西山大路:自黄帝建都于涿鹿之始,“披山通道”于西山开始,西山大路诸道,屡经修整,成为颇具规模的官山大道。西山大路又称西山古道北路,沿永定河谷而行,是京西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道;西山大路东起三家店,过永定河,经琉璃渠村,越愁儿岭,经斜河涧、水峪嘴,翻牛角岭,再经桥儿涧、马各庄、石古岩、色树坟、王平村、王平口、千军台、东西胡林、通往斋堂川、上、下清水、 杜家庄、齐家庄、双塘涧至洪水口村止;下图是西山大路的具体路线。


2、玉河古道:最晚在唐末就已经存在,唐末五代地方藩镇割据将领刘仁恭,曾在此地设置玉河县,因这条古道贯穿玉河县中心,故称“玉河古道”,又称西山大路中道;由于古道建于山岭之间,又承载着驮满货物的牛车马车长年踩踏,古道每隔两三步便横嵌进一道条石,高出路面三五寸许,大大增强了路面的坚固性,使平铺的石块不致顺坡移动,条石还降低来往车辆的速度,让满载的牛马在陡坡上也有喘气之机。在玉河古道中, 自门头口至官厅地区为峡谷地带,两侧煤窑众多,在采煤旺季,人口来往频繁, 商业繁荣,号称 “十三里商业长街”。古道从石景山区麻峪村过河向西,经大峪村、东西辛房、圈门、天桥浮、官厅、峰口庵、十字道至王平口,玉河古道又称为西山大道中路,东起今石景山区麻峪村,跨浑河(永定河)后进入大峪村,经东辛房、圈门、孙桥、天桥浮、孟家胡同、官厅、峰口庵、黄石港,到王平口止;如今,大峪至圈门的一段古道已经消失,从圈门起,经拉拉湖村至峰口庵一段古道保存较好;下图是玉河古道的具体路线。


3、十里八桥古道:十里八桥古道从王平口起,过王平口关城,沿着潘涧沟向北,过玉成桥,到 潘涧子村,再经窄石台、玉皇庙南、木城涧沟口、唐家地、金锁桥、东板桥村、 福龙桥、西板桥村、磨石安、东台村、庄户村、千军台村、北台村、王老庙,路 分两支,西南去大安山,西北去大寒岭。此段古道与西山大路相重合,沿线村落成村较早,且煤炭资源丰富,也是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下图是十里八桥古道的具体路线。

4、斋堂川古道:大寒岭以西,进入斋堂川范围。《宛属杂记》载:“….大汉岭,又八里曰 泥窝村,又十五里曰军下村、曰桑峪村、曰冷水村、又十里曰东胡家林,又三里 曰西胡家林、曰火钻村,又五里曰东斋堂村、曰西斋堂村。又八里曰马兰村。” 斋堂川古道从大寒岭西下经煤窝向北出七里沟到军饷,从军饷顺清水河东下到青 白口,溯清水河西行至斋堂,往北经桑峪、灵水到书字岭或沿河口,往南经通州峪至大安山。下图是斋堂川古道的具体路线。

除上述几条跨度较大且较重要的商旅古道外,还有多条以当地分布为主的商旅古道支道,永定河沿岸道、东山古道、灰口路古道、香峪古道、丁家滩古道、永定河左岸道、永定河右岸道、田庄路(芹淤路)、大村路、青白口至碣石路、东岭路、向阳口路、石岩沟路、龙门沟路、刘家峪路、芦子水路等。

二、进香古道,民间一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汉代佛教传入京西地区,百花山瑞云寺和灵水村的灵泉寺始建于汉代,著名的晋嘉福寺(即潭柘寺)也建在京西山区;元代本土的道教、西方的天主教也深入京西地区,出现来燕家台的通仙观、大台地区的玉皇庙、桑峪村的天主教堂等;明代时期,佛道继续发展的同时,民间崇信活动也达到来高潮, 出现来关帝庙、娘娘庙、龙王庙、窑神庙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寺庙。其中尤以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娘娘庙最为著名,庙会期间香客更是数以万计,从而形成以寺庙为中心的香道。人们在前往寺庙的途中聚会,进行祭神、娱神、花会表演等活动,香道附近分布着茶棚,那是香客休息打尖的地方。经典的遗存包括卢潭古道中的石佛村段,妙峰山古香道中的中南道东山村南十八盘段等。

1、庞潭古道:又称西山大路南道,是西山大路主干道之一。从石景山区的庞村,过永定河后,经卧龙岗、栗园庄、石门营、苛罗坨、越罗睺岭,与芦潭古道会合,到潭柘寺,这条古道是京城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平坦易行,在平原区,与王平古道、玉河古道等商旅古道通常在两米左右不同,庞潭古道宽达四五米。究其原因,这条古香道通往作为皇家寺庙的潭柘寺和戒台寺,必须要满足皇亲国戚八抬大轿通行的需求,因此古香道在规模上自然更加“大气”,现在较好的是苛萝坨村至戒台寺段,大约徒步半小时左右,接上去戒台寺的108公路。下图是庞潭古道的具体路线。

2、麻谭古道:从麻峪过永定河,经侯庄子、四道桥、桥户营、曹各庄、冯村、万 佛堂、越红庙岭、再经桑峪、平原到潭柘寺,总长约 30 里。《琉璃厂杂技》载: “取道麻峪……南行穿山而西抵冯村。....村尽,沿涧复西行,仄径一线。或断或续,时行枯涧中,不啻九曲之孤。山村有门额,曰“誓永不分爨”即到万佛堂。下图是麻谭古道的具体路线。

3、芦潭古道:自宛平城西卢沟桥起始,经石佛村、戒台寺等处,终点潭柘寺,全长约50华里。作为一条历代君王国戚出游巡幸及进香礼佛之皇家御道,其沿线风光秀美,人文景观众多,卢沟晓月、摩崖佛像、石牌坊、戒台寺、潭柘寺……且石佛村至戒台寺段,有近3华里古道保存较好,风采依旧,堪称芦潭古道亮点。下图是芦潭古道的具体路线。

4、九龙山香道:九龙山是全国众多“九龙山”中煤业文化特色最为突出的一座,是京 西煤业的发祥地之一。九龙山娘娘庙是明末由门头沟地方的煤窑窑主和窑工们集 资修建的。现今娘娘庙建筑已荡然无存。①西平岭古道从大峪、东辛房、西辛房、门头口、炉灰坡、九天玄女庙、宽街、东 店、中店、西店、孙桥、梁桥、横岭根、天桥浮、孟家胡同、官园、 啦啦湖、香儿窑、九龙山娘娘庙。②中平岭道从岳家坡、净明寺西侧上山,至娘娘庙。(这条古道保存较好,路 宽 2~3 米,长 2140 米,路面为块石铺砌,接近山顶一段是在山体 岩石上开凿出来的。)③东平岭道从琉璃渠村西南上九龙山,再顺岭脊西行至娘娘庙。下图是九龙山香道的具体路线。

5、百花山香道:百花山是京西一座著名的名山,不仅是旅游胜地,还是京西山区一处民间信 仰中心,每年庙会是京西西部山区民间最大的宗教活动,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其香客主要来自于斋堂清水一带、房山地区以及河北涞水等地区。①马兰道从斋堂往南,走马栏村上山登妙庵岭,从妙庵西折,上千佛山,过观音山,至大悲崖,达百花山顶。②田寺道从清水往南,进田寺沟,过田寺村及福田寺,到灵崖,过灵崖到“田寺 石堂”,即百花山盛泉岩,在往上经十八盘到岭脊,再往西到百花山。③黄塔道从塔河口往南,经梁家铺,过塔河,至黄塔,经黄安上黄安坨,往南登百花山。下图是百花山香道的具体路线。

6、妙峰山香道:妙峰山娘娘庙会从明清开始逐渐发展壮大,清末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 载:“妙峰山每年(农历)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以各路人计之, 亦约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妙峰山香道有主要有六条:①北道从聂各庄、车耳营村,至妙峰山,全程35里;②中北道从海淀区北安河村上山,全长40里;③中道从海淀区徐各庄经大觉寺上山到妙峰山,全程32里;④中南道从军庄镇灰峪村起上山或者从香山开始上山,在萝卜地与中道合并为一路,此路长约 35 里;⑤南道由三家店村沿永定河左岸向北经军庄到陈家庄,或由琉璃渠向西北,经野溪过河到程家庄,再经水泉、阴山、桃园等至娘娘庙,全长46 里。⑥岭西道自下苇甸始,经水花 峪、上苇甸、清风口 庵、十八盘、滑石片、 大云寺、至妙峰山官殿,全长27里。下图是妙峰山香道的具体路线。

三、军用古道:门头沟区山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8.5%,同北京周边的群山相连,构成了天然的御敌屏障,而交错在群山之中的京西古道也就成了北京西部的军用要道。不少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的运输均依靠京西古道通行。古军道多分布于斋堂镇和清水镇,主要以沿河城为中心的军用古道、以王平口为中心的关城古道以及以垒寨站铺为节点的军用古道。不少古道周边还保存着关城、敌台等遗址。其中,西奚古道串联起了明内长城居庸关与紫荆关之间的关隘,沿河城雄伟壮观。下图为沿河城鸟瞰图。

1、西奚古道:自古京西山区就是游牧与农耕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历史上出现过库莫奚族、柔然族和契丹族等少数名族。一部分库莫奚人在首领去诸的带领下到妫州发展,称为西奚。西奚族人在原有小路的基础上修通了这条西奚古道。西南通往河北省唐县的倒马关,东北至居庸关,这条长达260里的古道是历史上多次战争的秘密通道。明朝时,这条古老的军道,主要作为明长城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之间的联络道。西奚古道自昌平西北部的马刨泉与门头沟东北部的房良之间的区界入境,经房良、杨村、大村、得胜寺、九河口、西口子南、向阳口、沿河城、沿河口、龙门口、刘家峪、天津关、柏峪北、旮旯(牛家坟)、柏峪涧、燕家台、梨园岭、 瓦窑、郑家台,由天河水南或张家庄奴才岭出境进入河北省涞水界。下图是西奚古道的具体路线。

2、沿河城军用古道:①石岩沟道位于沿河城西北,经关子、黄土嘴、新庄户、王门子、可至白羊石虎,再向西北境至怀来县麻黄峪,往北越岭至横岭村;②龙门沟道位于沿河城正西,从沿河口村南往西,至龙门沟村进龙门沟,再西亦至麻黄峪,南至天津关;③刘家峪沟道位于沿河城西南,经刘家峪、天津关、古牛家村、燕家台、梨园岭、 瓦窑、双塘涧、天河水、岭南台、至山南;④斋沿道位于沿河城西南,经王龙口、林字台、石河、牛站、白虎头、到达斋堂;⑤军沿路古道由军响北进灵水沟经前桑峪、灵水村东、湖底、石河村与斋堂路并合至沿河口。由军响往南进七里沟,连接京城与房山地区;⑥天津关古道由斋堂村西小北沟经青龙涧,双石头、爨底下、柏峪台到天津关,此段古道约30里;⑦清水-北沟-九山道由清水进大北沟,经梁家庄、李家庄、燕王庙到燕家台、龙门涧、 黑龙潭、龙泉、椴木沟、寺台子。古道可至涿鹿矾山、东灵山、黄草梁;⑧洪水口道由齐家庄西北行,经郑家台、双塘涧、苇子地、洪水口、东灵山。⑨向阳口道从沿河城东北行,到向阳口,向北至水头、向南至珠窝村、向东北至大村及昌平南口。下图是沿河城军用古道的具体路线。

3、王平口关城古道:以王平口关城为中心的五座关城,即牛角岭关城、峰口庵关城、十字道关城、王平口关城、大寒岭关城。牛角岭关城位于三家店至王平口 的西山古道中部;峰口庵关城位于麻峪、三家店经圈门至王平口的玉河古道中;十字道关城位于王潭古道、玉河古道交汇之后至王平口的古道中;大寒岭关城位于斋堂川至王平口的古道中。下图是王平口关城古道的具体路线。

4、垒寨站铺军用古道:古代防御中为了提高自己的生存和防守能力,会出现具有防护功能的垒寨站铺等,各个垒寨站铺之间存在有互通往来的军用古道。①永定河右岸道即沿永定河右岸勾连垒寨的道路,又称小南道。自西山古道大北道沿永定河右岸上溯至王平村,越落坡岭、清水涧、跨永定河,经安家庄、河 南台、雁翅、下马岭、青白口。转入斋堂川清水河谷地到军响,并入大北道。此道远在战国时期已经开通。可由青白口至大村及 昌平、延庆、怀来各地,现今古道多已不复存在。②永定河左岸道,又称小北道,起点昌平、下苇店、上苇店、丁家滩、程家庄到西直门,现今古道多已不复存在;③芹淤古道连接青白口与白瀑口、高崖口之间的一条东西向的古军道。由清白口往东、经傅家台、太子墓、下马岭、芹峪口、苇子水、田庄、 田台、松树、高台到淤白村,再越白瀑岭(白瀑口),经碾房至高崖口,全长约 50 华里;④芹大古道是芹峪口到镇边城的道路,今为南芹公路(南口至芹峪)的一段,是相当重要的通往“口外”的古军道,俗称“四十五岭”古道。古道由下马岭东面的芹峪口向北,经芹峪村、立石台村、山神庙村、大村、杨村、再转向西北到镇边城进入怀来界;⑤斋堂川古道的形成主要依附于清水河的河谷地带。下图是垒寨站铺军用古道的具体路线。

军用古道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重要关卡隘口,同时在永定河沿岸也设置了完备的沿河防御体系,保障水陆的安全,形成了完备的军用防御体系。

曾经的古道商旅行人络绎不绝、客栈村落众多,贸易的往来、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动以及古道、西风、瘦马等数不清的神奇故事,散落或留存在古道两侧,如今寻迹再走古道,仿佛穿越千年,再听驼铃声声、再历曾经的盛世繁华和筑城戍边的烽烟,让人在内心深处的宁静中寻一份遥远岁月的思绪,似梦似幻在人间……(本文结束,下期:京西古道之远古烽烟)

给江湖强哥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