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M+户外游记【红环征程第5段】

相关活动:中山300M+户外【红环征程】
相关轨迹:300M+【红环征程】
相关轨迹:300M+【红环征程】第五段
【红旗河水域山脊环线】简称红环,整条完整线路共52公里、24座山峰,是中山市一条强度较高的登山拉练线路,逆时针线路沿途经过:十八洞320m、二尖山236m、大尖山395m、大肚岭308、牛头岭109m、大东洋260m、南台山393m、烟燉岭288m、长坑山324m、婆髻山364m、乌石顶437m、北边山302m、尖峰岭320m、黄泥洞256m、亚婆抱孙427m、芋子排505m、五桂山主峰531m、风吹罗带431m、梅花地顶375m、马镇岭317m、白云顶368m、照天烛280m、千秋岭356m、牛牯石236m。

【红环征程】2019年10月20日,“长环征程”一年后的同一天日子里,我们300M+户外再次启动“红环征程”,准备挑战路程更远、山峰更多和难度更高的中山市“红旗河水域山脊环线”,红环共52公里24座山峰,是中山户外界又一条比较有挑战性的登山线路,2019年冬季,我们300M+户外计划以分段形式完成红环全程,细品游历红环山脊上的每一座大小山峰,并非一次性过走完红环全程,出于体力支撑和安全上的考虑,我们会按实际情况提前下撤。接下来对“红环征程”的游记也会结合我们业余游历分段向大家做介绍,体能超群的户外大神可以把整段红环连接起来挑战。

【红环征程第五段】2020年12月12日,经过1个月零4天的时间,我们继续挑战剩余的“最后一段”红环西线路程。参与活动成员分别有:无欲则刚、海力、刘僖、德文、嘉豪和一女生,共6人。“红环西线”,按逆时针方向由北向南起于五桂山街道/南区街道界大东洋山,历大排山、南台山、烟墩岭、蠄蟝石(即今户外登山徒步者误称的长坑山)、阿婆髻(即今户外登山徒步者误称的婆髻山)、婆髻櫈,结束于五桂山街道/三乡镇界婆髻顶(乌石顶)。

2020年11月8日,我们从南区街道分花水村上山,途经大排山、南台山、烟墩岭、蠄蟝石、阿婆髻等,共7座(含地图书籍上没有标注介绍的)大小山峰,行程13公里,爬升760米,占红环西线1/2路程,接下来将在今期走完红环西线剩余的10.7公里路程,爬升约560米。第五段计划从板芙镇新围石场出发,经蠄蜞塘水库上阿婆髻,继续前往婆髻櫈、婆髻顶(即今徒步登山者俗称的乌石顶)后,下撤南坑尾山坳分水岭,结束完成红环征程第五段。

红环征程第5段的登山线路与阿婆髻下撤线路一致,约有4公里,爬升约320米。在新围石场附近,有一抗日志士阵亡遗址,该遗址建有一座纪念碑,碑上记载板芙深湾新围村抗日英烈事迹:溯自中山沦陷,敌后抗日游击队兴,板芙之热血青年踊跃参加,喋血疆场,其中慷慨成仁者三。深湾人萧容宽、余敬波及里溪人蔡锡洪,而深湾新转村更成为游击队之驻扎地,一九四五年五月九日,敌伪六千余犯五桂山,珠纵一支民生队奉命湖州沙沟御敌,掩护主力转移,敌啸聚蚁结,蜂拥而来,游击队员同仇敌忾,苦战一昼夜,将敌击退,继转至新围,再与敌遭遇,顿时硝烟弥漫,山河失色。强敌三面包围,民生队员毫无惧色,浴血奋战,壮烈牺性者副中队长马耀彬、小队长萧玉川及战士苏富、孙信谦、李棣荣、王炳昌、李清华、邓隶权、李就、黎古均、杨金民、杨少川、黄伟贤等共二十四名,其中一女卫生员。战火平息后,新围村民埋忠骨于担水坑山以抚慰英灵,中华精英,为国捐躯,英名当旌,丰碑耸立,浩气长存,告慰先烈,激励来兹,是为记。

遗址附近的山坑(溪流)担水坑,也许又称“杀人坑”。虎地尾上顶附近有一块“板防005二门铲至茶杯仔至杀人坑至三乡交界,长度2580米”的防火林带铁牌。从铁牌信息上分析,杀人坑的地名很可能与抗日事迹有关联,日军在此处**抗日志士的事迹也许成为了该地名的标记。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日子来之不易,是当代军民志士付出生命代价换来的,永远值得后人致敬!

蠄蜞塘水库,《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记载为“蟾蜍塘水库”,《中山市地图》标注为“蠄蜞塘水库”,水库堤坝坡面上的字体是“蚙蜞塘水库”,从以上几种标载的字面解释都是蛙类“蟾蜍”的意思,并不影响该水库在当地的民间称谓。蠄蜞塘水库是阿婆髻南面山下的水利工程,在建坝蓄水前是一条自东向西流的溪流,源自婆髻顶,绕阿婆髻南坡水汇成溪,称“婆髻坑”(即蟾蜍塘坑)。

从清•道光《香山县志》所载:深湾涌,其水一自分花水坳,由北而南至鹿鸣岭。一自白坭坑村会诸峡水,由东而西至鹿鸣岭前合流为白泥坑涌。一自长沙埔会诸峡水,迤西至白泛州,一自黄茅岗会诸峡水,由北而南至白泛州合流,西出会白坭坑涌出海。以及“仁良二都合图”上深湾涌所标绘的位置去分析,婆髻坑(即蟾蜍塘坑)应该就是“一自白坭坑村会诸峡水”之水。该溪流在蠄蜞塘水库下方有一处瀑布群,被中山户外界视为“最美瀑布”之一。

到达蠄蜞塘水库后,在北侧坝边小房后方有通往阿婆髻山路,沿水库岸边行走约210米,到达阿婆髻南坡山脊位置能看见“五防022”禽蜞塘至五桂山交界(原扑火通道)712米,防火林带。再向北攀爬560米,爬升120米后,就可到达阿婆髻山顶。该山脊防火带不算陡峭并不难走,咱们耗点体力不用1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山顶。

阿婆髻是板芙镇/五桂山街道两地交界,红环上的山脊线就是镇界,到达阿婆髻意味着回归红环主线,接下来沿线向东780米,下降185米,再爬升180米,就可到达红环西线第8座山峰“婆髻櫈”。关于“婆髻櫈”的名字由来于“民国平岚地图”,拔高375.3米,是婆髻诸峰之一,位处并不显著。从地理角度分析,婆髻櫈属饭包石的附属山峰。

【婆髻櫈】海拔354米,座标113°22’38.5”E,22°23’21.65”N。在没找到高清版本五万分一“民国平岚地图”前,图上对应山体的标注字体模糊不清,尤其是“櫈”字无法确定下来,不仅似“杭”字,也像“坑”字,还像“橙”字。在第一次研究“民国平岚地图”时,本人误认为是个“坑”字,因为个别山体地名会使用“某某坑”作为名字。

婆髻櫈山体平顺,并不像其他山峰一样尖锐陡峭,在攀爬即将到达山顶之前,会经过“板防007,蟾蜍塘至三角水库(终点)长度970米”防火林带铁牌,这是一条从下山“蠄蜞(蟾蜍)塘水库”婆髻坑附近的岸边为起点,向北偏东延伸至“三角水库”的防火林带。抗日战争时期,五桂山(即今五桂山街道)上的林木多次遭受日本侵略者的大面积破坏,造成大部份山头变为光头山。上世纪70年代初,中山县委发动全县人民开发五桂山,掀起造林办电(水力发电)高潮,造林投资1000万元,在境内办成林场19个,植树、种茶、种果、绿化荒山。80、90年代采取更多科学措施引进优质树种大面积种植,经过20多年努力,全面消灭荒山。“板防007”信息中提及的“三角水库”就是在“三角林场”范围内的水库,而经过我们研究,中山户外徒步者惯称的“小榄水库”,按照《五桂山镇志》及“五桂山地图”等相关文**载和地图标注所示,“小榄水库”正式官方名称应该为“长坑一级水库”或依五桂山三角林场的区域划分来称谓“三角水库”也是可以的。

婆髻櫈东南山谷有一溪流,名婆髻坑,是下方蠄蜞塘水库上游主要水源。“民国平岚地图”上的“婆髻櫈”东面290米有“婆髻坑”的地图标注,从地图标注的严谨性去分析,应该不会重复标注,因此佐证“婆髻櫈”并非“婆髻坑”。“婆髻坑”是水坑(即溪流),而“婆髻櫈”是山峰,两者在本质上不同,我们作为资深的徒步登者应予以区分,不能混淆。

从婆髻櫈往东290米,下降约30米到达“板防023,三乡至五桂山禽(蠄)蜞塘防火界(起点)长度1706米”防火林带牌,该防火林带能向西南沿山脊通往蠄蜞塘水库,在1000米左右的山坡上向南折至加林山。此处是婆髻坑溪流的分水岭山坳,西南方向中婆髻坑,水注蠄蜞塘水库。东北方向则是长坑一级水库(别称三角水库,也就是户外界误称的小榄水库。)溪流源头,层级流注长坑一至四级水库,最后汇白银水、梅花水、相合山水至横坑水(即北台涌,又称红旗河)。走在红环(红旗河水域山脊环线)上,我们能从每一处山脊、山谷、山坳安装的防火林带铁牌中了解到更多地名信息,丰富我们对五桂山上的地理知识,让我们行走在户外山野上显得更有意义!

从婆髻坑向东600米,爬升70米来到“五防025,三角林场板芙交界(终点)长度1876米”防火林带,该处是五桂山街道/板芙镇/三乡镇三镇(街)交界,海拔390米,距东南面的婆髻顶(一些地图上标注乌石顶)770米,是婆髻顶西部的延伸山脊。婆髻顶山脊较红环西线其他山脊平缓,当到达这里意味着即将完成红环西线所有路程。

【婆髻顶】古名:葫芦山,别名:乌石顶(部份地图上标注需进一步考实)。红环西线上五桂山地区五桂山列上的第3座山峰,也是红环西线上的最高山峰,海拔437米,实测436米,座标113°23’28.44”E,22°23’8.66”N。同治《香山县志》载:葫芦山,在县东南八十三里。石壁峭立如门。《大清一统志》其势甚峻,林木阴森,行人樵夫憩焉。又有佛屋门。其东北曰东岭,北接乌岩。《案》当作乌岩。其西南曰西岭,北接香炉,而山益盘蔚。西岭之阳有水射岭,瀑布南注,其南有北含山。《申志》山岬之旁,涧壑怀烟,泉谿引雾,谷幽愈寂,径险而深旋,折高卑十余里。后者莫不扶石仄步跮踱绣镭矣。《采访册》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婆髻顶,在中山市中南部,跨三乡镇和五桂山街道,乌石村委会和三角林场的交界。面积3.08平方千米,海拔420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杂树。
《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载:婆髻顶,在三乡镇西北部,白石村境内,属三乡镇。东至白石村,南至牛头山,西至板芙镇,北至五桂山,因山形像婆婆的发髻,故名。海拔420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土表为黄壤覆盖。 主植杂树。有简易路通山脚。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婆髻顶,在镇政府西南6.8公里,南桥南坑尾村西南1.7公里和板芙镇交界处。有松树、杂树,已绿化。

关于婆髻顶的考实用了较长时间,在确立攀登中山市境内所有海拔300米以上山峰初期,本人不断从中山市各类版本的地图上收集山峰的标注信息,在一定时期内确立了“四十二峰”,即中山市境内所有海拔300米以上山峰。这组数据一直沿用至研究“香山百峰”止,后来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地走访,从更多的古今地图和文书资料**对后发现,中山市境内地图上标注或书籍中记载的海拔300米以上山峰远不止42座!红环上的烟墩岭、婆髻櫈就是其中一些例子,相信在继续实地攀登和图文深入研究后,会搞懂弄通更多古今山峰的历史和名字关系。

《中山市志》载:五桂山列起于板芙深湾,经三乡、五桂山镇至南朗崖口止,横贯市境中部,最高五桂山峰(海拔531米),为全市屋脊,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岭还有芋子排(海拔488.2米)、风吹罗带(海拔439.3米)、乌石顶(海拔437米)、马坑山(海拔436.5米)、婆髻顶(海拔433.5米)......《五桂山镇志》载:马坑山,海拔437米,在三乡镇圩仔西北5.1公里处,横跨五桂山、三乡、板芙三镇。有马坑水库、马坑水电站,山腰有座天后庙。种植松树、杂树50%。又载:婆髻顶,海拔470.8米,在镇政府西南6.8公里,南桥南坑尾村西南1.7公里和板芙镇交界处。有松树、杂树,已绿化。从以上两本官方《志》书内容上看,除了山名和拔高等相对固定的信息外,山名和位处、跨距等其他信息会让不熟悉当地山岭的人产生不少疑惑。

此外,《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中山市标准地名录》《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等几本官方地名书籍上的记载,和《民国平岚地图》《中山市地图》《中山城市地图集》等不同版本年份的官方地图上的标注均有差别,困扰了不少户外徒步者。外地人(新中山人)对地名不会过去较真,更不会花精力去研究,但当地人(老中山人)和资深徒步者会因误称地名而争辩不休。这也许是人们积累了一定阅历和掌握实情后,对事情真相的那份执着。

婆髻顶地势平坦,山顶从西南至东北约300米,怪石嶙峋,扎堆分布。东北方向有处石堆呈纱帽状,纱帽又称乌纱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纱帽石】同治《香山县志》载:纱帽石,在乌石山头,坊高丈余,状如纱帽,色黑如漆。按《香山县志》记载的文字内容分析,婆髻顶上的纱帽状石堆可能与《香山县志》记载的“纱帽石”有关。婆髻顶最高处貌似“纱帽石”的石块坐北向南,长宽约2.5×3米,倾斜角度约45°,左右两侧各有一石块,呈古代官帽状。该石堆表面粗糙石色暗乌,从整体外观已非常接近古《香山县志》对“纱帽石”的描述。

民国岚平地图上,“婆髻顶”东面标注了一处名为“乌石顶”的地方,但拔高标注为三百多米,与主峰“婆髻顶”约有一百米左右的海拔差距。此外,“婆髻顶”西南面的“饭包石”主峰,在一些地图资料上也有出现“乌石顶”的标注。“乌石顶”和“婆髻顶”位置相近,拔高也相近,在不熟悉方位的情况下很容易搞错,本人比较认可东北方向是婆髻顶,西南方向是乌石顶。

【乌石顶】别名:马坑山、妈坑山、帆布石,古名:饭包石。海拔:436.5米,座标113°22’48.45”E,22°22’54.89”N。同治《香山县志》饭包石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土名亚婆髻。翠若黛螺,高入云表。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乌石顶,在中山市南部,跨三乡镇和板芙镇,白石村委会和深湾树委会的交界。面积6.5平方千米,海拔440米。土表主要为黄壤,主要植被有松树、杉树、桉树等。

《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马坑山,在石岐南16公里,圩仔西北5.1公里处,面积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37米,山体为石英闪长岩,表层为黄壤砂质。因山形似马,且石壁峭立,悬瀑数十丈,似坑,故名。又名妈坑,亦称妈溪。跨三乡、板芙、五桂山3个镇境。东麓临大布、平湖;南麓临竹溪、白石;西临麻子、锚山,均在三乡镇境;西及西北麓临板芙镇沙冈、新围;北麓与五桂山区三角林场相接。马坑水库及马坑水电站建于山的东北部,山腰有座天后庙。约50%面积已绿化,植松、杂树。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马坑山,在三乡镇政府驻地东偏北方向4.8千米处,南桥树委会境内。面积1平方千米,海拔437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值松树、杂树。有马坑水库、马坑水电站、天后庙。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马坑山,在三乡镇圩仔西北5.1公里处,横跨五桂山、三乡、板芙三镇。有马坑水库、马坑水电站,山腰有座天后庙。种植松树、杂树50%。
《中山市三乡镇志》马坑山,在三乡镇乌石村委员会西北5.1公里处,有马坑水库,马坑水电站建在山东北部,山腰有座天后庙,有松树和杂树。

“乌石顶”并非红环上的主要山峰,但位处显赫重要,很有必要结合婆髻顶一并介绍。从各官方地名志上可以分析,“乌石顶”和“马坑山”很可能就是同一座山,比较接近《香山县志》记载的“饭包石”。该山体主峰海拔:436.5米,座标:113°22’48.45”E,22°22’54.89”N。与之关联的山峰和地名相对复杂,目前能够认证的山峰名称为“马坑山”,其余古今山峰名称需要深入研究才能最终确定。

“婆髻顶”是“红环西线”和“红环南线”上的转接点,东南方向与“将軍山”之间的山坳是分界线。从婆髻顶向东北250米,再向东200米,到达“五防024”与“市防027”两条防火林带交汇处后,再沿东南方向的“市防027”山脊防火林带行走约1.2公里,拔高下降250米,就可到达南坑尾和马坑之间的分水岭山坳,也就是“红环西线”和“红环南线”上的转接点,结束整段“红环西线”的行程。

“市防027”是三乡镇和五桂山街道分界线,地势险要坡度较陡,且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是典型较符合标准的防火林带。由于坡度较陡且水土流失严重致坑洼较多,上下该山脊需要额外小心避免受伤。山下西南方向是“妈坑水库”,承担着供水灌溉作用,是三乡镇北部的重要水利设施。《中山市水利志》马坑水库,位于三乡镇,是以防洪、灌溉、供水为一体的小(1)型水库。集雨面积2.21平方公里,总库容111.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5.0万立方米;输水设备直径0.5米,最大过水流量1.1立方米/秒。

下山后有两条下撤线路选择,一是向东沿绿道从南坑尾至南坑村出城桂路,另一选择向西沿绿道下台阶到马坑水库,可向竹溪村或小琅环出乌石村。我们此行选择更接近起点近板芙方向的竹溪村下山。该绿道连通三乡镇和五桂山街道,是一条环境幽静、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骑行绿道,在西侧下坡至水库路段设了台阶,并在下坡前的位置设立了水泥石墩防止车辆行驶。当下降至水库区域后即将进入一片墓区,绿道的两旁渐渐出现仙宅坟墓,这是将軍山西坡上的村民墓地。我们迅速离开到达妈坑水库堤坝后完成“红环西线”的所有路程。
相关帖子:300M+户外游记【红环征程第2段】
相关帖子:300M+户外游记【红环征程第1段】
相关帖子:300M+户外游记【红环征程第3段】
相关帖子:300M+户外游记【红环征程第4段】
相关帖子:300M+户外游记【红环征程第6段】
相关帖子:300M+户外游记【红环征程第7段】
给無欲則剛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