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M+户外游记【红环征程第4段】

相关活动:中山300M+户外【红环征程】
相关轨迹:300M+【红环征程】
相关轨迹:300M+【红环征程】第四段
【红旗河水域山脊环线】简称红环,整条完整线路共52公里、24座山峰,是中山市一条强度较高的登山拉练线路,逆时针线路沿途经过:十八洞320m、二尖山236m、大尖山395m、大肚岭308、牛头岭109m、大东洋260m、南台山393m、烟燉岭288m、长坑山324m、婆髻山364m、乌石顶437m、北边山302m、尖峰岭320m、黄泥洞256m、亚婆抱孙427m、芋子排505m、五桂山主峰531m、风吹罗带431m、梅花地顶375m、马镇岭317m、白云顶368m、照天烛280m、千秋岭356m、牛牯石236m。

【红环征程】2019年10月20日,“长环征程”一年后的同一天日子里,我们300M+户外再次启动“红环征程”,准备挑战路程更远、山峰更多和难度更高的中山市“红旗河水域山脊环线”,红环共52公里24座山峰,是中山户外界又一条比较有挑战性的登山线路,2019年冬季,我们300M+户外计划以分段形式完成红环全程,细品游历红环山脊上的每一座大小山峰,并非一次性过走完红环全程,出于体力支撑和安全上的考虑,我们会按实际情况提前下撤。接下来对“红环征程”的游记也会结合我们业余游历分段向大家做介绍,体能超群的户外大神可以把整段红环连接起来挑战。

【红环征程第四段】2020年11月8日,经过3周后的时间,我们继续挑战上回未走完的红环西线路程。“红环西线”,按逆时针方向由北向南起于五桂山街道/南区街道界大东洋山,历大排山、南台山、烟墩岭、蠄蟝石(即今户外登山徒步者误称的长坑山)、阿婆髻(即今户外登山徒步者误称的婆髻山)、婆髻櫈,结束于五桂山街道/三乡镇界婆髻顶(乌石顶)。

红环第四段所走的路程比上一段的要长,计划从南区街道分花水村上山。此行攀登的山峰分别有:南台山(因上一程是从南台山下撤的,所以此行要从南台山接驳上)、烟墩岭、蠄蟝石(即今户外登山徒步者误称的长坑山)、阿婆髻(即今户外登山徒步者误称的婆髻山),到达阿婆髻后视情况选择继续前行或下撤,全程约13公里,爬升760米。

因为我们的体能差异,不得不控制每段行程在15公里以内,前期的行程我们也是将“红环北线”拆分成两段进行,如今的“红环西线”同样被拆分成两段进行。拆分有拆分的好处,但是同样的上山接驳和提前下撤的路段也含概了不少路程,例如此行真正属于红环主线上的路程只有公里左右,上接下撤的路段比主线距离还要多,整条红环线路走下来是不只52公里的。

【起程】参加本期活动的成员分别有:无欲则刚、海力、君豪、德文、辉灿、惠男、冯颖、丽兴、志谦,共9人。我们从南区街道红光三路分花水村与网地之间的小路上山,需要穿过S43高速公路底的涵洞,再找到连接滑泥山的电塔路上山。该电塔路约长350米,爬升80米左右,到达滑泥山环山道以后向东南方向并入红环主线。“环山路”又称“扑火通道”是依山体在山坡上接近水平的山腰上开拓的速通道,与山脊上的防火林带一起组成网格砌割状的护林防火通道。

可能是维护资金不到位,这段不足400米的环山道长满杂草,让我们寸步难行。草丛对我们来说不是新鲜事物了,并不会阻礙我们的前进,只是带头领队的人在前进每一步之前看好路况谨慎前行。此料不及的是没有携带砍刀,有刀在手可以对一些带刺的植物进行清理,避免刮伤我们的体表肌肤。此外,防蛇虫伤害永远需要放首位,此刻考验领队的眼力及应变能力,成员间的配合同为重要。

经过约1小时的攀升,我们终于接上红环主线,接下来重复上一期攀登南台山的线路,继续从大排山坳口起向西1.5公里,爬升250米,就可到达南台山顶欢音庙的位置。此段攀爬会消耗我们的一定体力,但是对比今天所有行程来说,这只是个开始,后续还有很多山坡起伏浮沉需要我们游历的。

【南台山】《广东通志》载:南台山,在城南六十里。各《旧志》二十里及五十里俱误。高六十丈,广百丈。与北台山对峙,梅花水在其南,有观音岩。
《广州府志》载:南台山,在饭包石山西北二十里,西南三十里,《郝通志》作六十里。南接香炉峰,北为南坑,峰峦耸秀,气象端然。高六十丈,广百丈。与北台对峙,梅花水在其南,有观音岩。据《郝通志》《香山志》参修。

关于南台山古代诗人有很多诗句记载。如《南台秋月》:曾步南台玩月来,万山深处文南台。台前莹澈天如水,不受西风半点埃。
黄仲翁《咏香山八景,南台秋月》:阊阖城南夜,澄鲜一望中。可怜壹上路,举步是蟾宫。
清申良翰诗:秋老峰高夜未阑,蟾蜍皎皎弄清寒。九天宫阙扪空近,万里山川入掌看。
清伍瑞隆诗:秋水秋风秋渐匀,南台秋色日精神。青天一夜开明月,照尽城中城外人。
清李仙枝诗:振策南台山鸟道,纒枳棘十步一回。折曲曲双厓逼枯树挺槎枒横斜势欹仄,松根若龙蟠怒攫,孤峰侧山禽冻不飞登登人语息绝顶,见纖毫披豁倦眼拭。
清梁明际诗:云净高空夜气清,南台徒倚月华生。白莲银海浑无色,光度秋风若有声。跨鹤欲寻王子晋。步虚谁觅许飞琼,振衣更上峰头望,恍在仙人十二城。

成功到达第三段下撤点南台山后,我们正式进入“红环征程”第四段的历程,从海拔382米的南台山向南500米,下降130米,再爬升50米即可到下一处山峰。按目前能查阅的图文资料来看,南台山南面500米处的山峰应该属南台山山体南部附属山峰,暂未找到该山峰的官方对应名字,依地理角度推论,我们且将该山峰称为南台山南峰会比较适合。该山峰距东南方向的烟墩岭750米,山形、面积和拔高与烟墩岭相近,可以视为红环西线第四座山峰。

南台山南面山脊路是“五防047”防火林带,从中山市森林防火建设规划图上分析,又可以称之为“新市防06”防火林带。该山脊路线比较陡峭,在距南台山顶约150米的山坡上有一块石块竖立在山路上,外观犹如将军门神一样守护着南台山的南面山坡上,我们戏称为“将军石”或“门神石”。在南台山与南台山南峰之间的山拗处还有一处类似棺穴的地方(也有可能是被雨水冲刷而成的),下山时要小心别掉到里面去。类似墓穴前方的土地上还有一块石桩,上方字体模糊,隐约有山界租山的字样。

从山坳到南台山南峰还要向上攀爬一处山坡,该山坡可能是因为受到去年超强台风的影响,造成了很多大树连根拔起横七竖八地倒卧在山坡之上,一些刚好被放倒在登山的主线上,而且没有被锯掉清理,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登山进程。这里的山坡曾呈梯田阶级状,高度约有半米到一米间不等,每攀爬一级都得迈开双腿,让股四头肌绷得很紧,再附加植被倒树的影响,攀爬这处不算很高的山坡都消耗我们不少的体力。

【南台山南峰】在南台山南500米,烟墩岭西北750米处,海拔304米,座标113°21’35.99”E,22°24’32.95”N。是南台山同一山体南面的附属山峰,也是南区街道/五桂山街道/板芙镇三地交界,东北面属五桂山街道,南面属板芙镇,西北面属南区街道。在这里基本没有什么信号,也算是比较深入的位置,在古代这里是南台山与香炉峰的交界,承着山脉延伸的关键作用。该山顶并无特别之处,就是防火带山脊的植被较少,从山顶向东南方向继续出发很快就可以到达下一山峰烟墩岭。

【烟墩岭】红环西线上五桂山地区千秋岭山列上的第2座山峰,海拔311米,实测301米,座标113°21’53.18”E,22°24’15.55”N。嘉靖《香山县志》载:香炉山,在县南六十里,峰崖幽峻,东介白银水,西赴海。北为南台至横坑。南接岭山牛把石。有签筒瀑布出焉,下为大井,以底于冲天燕峰,其西为沙角径。同治《香山县志》载:香炉峰,在县西南三十四里,《阮通志》《申志》作六十里误。东界白银水,即马屯西峽水。南接黄茅斜,属谷都。北为南台,西为沙角径。峰崖幽峻,瀑布悬焉。《广东舆图》参《祝志》,《大清一统志》引《寰宇记》云,东莞有香山,疑即香炉山。《祝志》

经香山百峰学术研究会研究,《香山县志续编》仁良都图所标注的“香炉峰”对应今“烟墩岭”位置,属古仁良都香山百峰之一,有重要的地理历史研究价值。明清以前,烟墩岭是“香山岛”西岸山峰,位处南台山南,在板芙深湾未成陆地前濒临大海,依山名及地理位置推测烟墩与烽火台有关,很可能是汛防烽火信号**踞点。今烟墩岭山顶杂草丛生,通往山顶小路因草木覆盖受阻,不能现场考证烽台是否存在。

依香山百峰学术研究会分析,古代香炉峰可能涉域甚广:东起长颈顶、蠄蟝石(即长坑山误)。南至白泥坑、石山。西界南台山。北历虎地岭、油岗窝、金钟山至梅花水(即北台河)。另据《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张屋排村,在镇政府(今街道办)南偏西2.1公里处。清初广东省紫金县胡姓人迁此,建村于香炉峰下(现称长洲黄山),村侧有一庵堂(解放前已废),称香炉庵。清嘉庆年间(1796至1820年)又有张姓从紫金县迁入,在河东建屋成排,初称香炉庵村。我们推测,香炉峰呈南北走向,北麓延伸至今香炉庵(张屋排)一带,含烟墩岭、蠄蟝石、长颈顶等上述山体,均有可能附属古香炉峰。

烟墩岭,在南台山南,饭包石(婆髻诸峰统称)西,拔高311米虽不算高,但位处红环西线之中,北承南台,西接婆髻,起连贯红旗河西线山脉的重要作用。越过烟墩岭,即完成了红环西线的一半路程。从五桂山街道龙塘工业大道起,由北往南历经大东洋、石头环、滑泥山、大排山、南台山、南台山南峰等6峰至烟墩岭,路程约8公里,累计爬升约700米。

从烟墩岭起,红环西线将进入“人迹罕至”的深山区域,对初涉户外者是道考验,仅适合阅历丰富的登山徒步者。虽然深入山区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探索陌生未知的领域能发现更多的美景。下半程,我们将从烟墩岭开始,沿着红环山脊线前往下一座山峰“蠄蟝石”。蠄蟝石在烟墩岭东南1.2公里,需要再翻越一座海拔255米的山峰(且称烟墩岭东峰),然后下烟燉岭与蠄蟝石山坳,这里海拔约205米,古时候曾经有山迳连通板芙深湾和五桂山沙井两地。

【蠄蟝石】红环西线上五桂山地区梅花地顶列上的第1座山峰,海拔324米,实测326米,座标113°22’34.77”E,22°24’11.37”N。此山一直被中山徒步登山误认为是“长坑山”,可能受山下东北方向的“长坑三级水库”影响,直接称之为“长坑山”了。据《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长坑,山谷,高程143.7米,在镇政府西南4.8公里,南桥和平村南面0.9公里,建有一级电站、二级电站、三级电站、四级电站、东区电站。有灌木林、杉、松树。

在《国民岚平地图》所标注:长坑,在周东坑(今马填岭)山体之南,长江坳(横窝口水库南面山峰)之西,白云径(即今岐澳古道云迳寺遗迹的山脊)东北。该山体海拔306米,实测海拔303米,座标113°25’35.18”E,22°25’52.59”N。对应《中山市五桂山镇志》白云迳山列所载的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岭“长坑”。同样,《国民岚平地图》在众多登山徒步爱好者所误称为“长坑山”的位置上标注着“蠄蟝石”,所以我们有理由依据相信,该山体正式名称应该是“蠄蟝石”,并非“长坑山”。

红环西线有个特点,部分山峰最高处并不在红环的主线上,之前经历过的南台山、烟燉岭就是例子,目前所在的蠄蟝石山顶也不在红环主线上。蠄蟝石的最高外立有“森防007”防火林带铁牌,“**至元老坑(终点)”长度1110米。从铁牌上标注的信息可以推测,此地很可能就是“**”,东北方向山下的和平村附近应该是名为“元老坑”的地方。由于防火林带铁牌的安装工作并非当地村民,很多地方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会搞错,铁牌上所标注的地名信息会因此而倒置,但我们相信带“坑”字的地方应该是山坑(即山溪)的意思,正好对应下山的黄茅坪(和平村)之水。而蠄蟝石山体东连“长迳顶”,西接“烟墩岭”呈“山”字莲花状,且蠄蟝石居中最高,我们有理由相信,蠄蟝石更符合**的描述。与北方南台、烟墩一样,红环并没有从蠄蟝石山顶经过,而是在“五防033”防火界石碑处南折至婆髻。从蠄蟝石开始,红环将沿分水岭山脊再度向南,下降120米再爬升150米,完成一个较大的V谷,就能到达红环西线上的下一座“阿婆髻”,此段路程1.6公里。

【阿婆髻】红环西线上五桂山地区五桂山列上的第1座山峰,海拔355米,实测354米,座标113°22’11.46”E,22°23’24.66”N。《中山市标准地名志》婆髻,在中山市南部,三乡镇境内;属于五桂山山脉,因山形像婆婆的发髻,故名。 东至长坑,南至马坑山,西至板芙镇,北至和平村。西南走向。面积0.133平方千米,海拔370.8米。《中山市标准地名录》婆髻,在中山市中西部,跨板芙镇和五桂山街道,深湾树委会和小榄林场的交界。面积0.133平方千米,海拔370.8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松树。《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婆髻,在五桂山街道西南部南桥村境内。属五桂山街道。东至长坑,南至马坑山,西至板芙镇,北至和平村。因山形像阿婆的发髻,故名。海拔为371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土表为黄壤覆盖。主植松树。环山公路经此。《中山市五桂山镇志》婆髻顶,在镇政府西南6.8公里,南桥南坑尾村西南1.7公里和板芙镇交界处。有松树、杂树,已绿化。

关于阿婆髻的别称、俗称及古称有着扑朔迷离的见解,从山顶上的防火林带铁牌上的文字信息去分析,此处应当称为“婆髻”比较恰当。阿婆髻山顶共有两个防火林带铁牌,一个是“板防004”二门铲至妖婆石(终点)长度960米。另一个是“板防022”禽蜞塘至五桂山交界(原扑火通道)(终点)长度712米。从两个防火林带信息中所示,山顶的位置也称妖婆石。

此外,关于“阿婆髻”的的名字来由要从《民国岚平地图》上对应的标注说起,此山属于“婆髻山”,周边几座山峰也和“婆髻”二字关联。分别有:东面0.76公里,354米高的“婆髻櫈”。东北1.45公里,306米高的“婆髻山”,东面1.6公里,392米高的“婆髻顶”。东南1.65公里,422米高的“婆髻岭”。接下来我们需要沿着红环主线,向东经过婆髻櫈、婆髻顶下撤到南坑尾山坳,才能完成整条红环西线。

阿婆髻,怪石嶙峋,风景优美,特别是山顶上方的鼓状巨石,能供十多人站立盘坐。本人结合“板防004”的“妖婆石”信息去猜想,是否能和该石扯上关联?“妖婆”在客家人语言中是“老鹰”的意思,“妖婆石”即“老鹰石”。照此推猜,这座阿婆髻山顶上也许有块貌似老鹰的石头,或者过去这里是老鹰的地盘,常常出现老鹰盘踞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探出个究竟,我们带上无人机登上这块巨石,在山顶拍摄所有石块的情况。

巨石位于阿婆髻山顶的东侧,方圆约5米,外侧崖高约8米。要到达石头上方需要从旁边稍小的石头处跨越过去,两石之间有一定的间距,较早前的户外爱好者砍了些树木,捆绑拼成木排供人通过,但木排并不是桥樑,非常松散,从上方过去还得考验身体协调和平衡力。好在两石之间长了几株树木,身手敏捷的人可以通过用手拽扯的方式,在松散的独木桥上增加牵引力过去。

巨石坐西向东,景色极佳,东北面是蠄蟝石和长径顶,东方远处是大帽山和更远的五桂山主峰,如果在此观赏日出一定会很美!不知道以前有没有同样想法的户外登山者,曾经或准备将来在这石堆上看一回日出!由于登山路途遥远,从最近的山脚下出发也要一个半小时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山顶,这里又不是观日出的热点山峰,我猜不一定有人在阿婆髻山顶的巨石上看过日出。或许,留给敢为天下先的登山爱好者偿鲜吧!

阿婆髻在红环西线上位置特别,是板芙镇通往五桂山街道的重要山峰,在阿婆髻山顶有两条山脊防火林带经过,形成“十”字路口。东北通往蠄蟝石,是红环的山脊主线。东南通往婆髻櫈、婆髻顶等山峰,也是红环的山脊主线。西南通往蠄蜞塘水库,也就是“板防022”防火林带,是我们今天的下撤线路。西北通往二门坎水库,也就是“板防004”防火林带,也可以作为后备下撤线路。西向两条防火林带均可到达板芙镇,东向两条防火林带分别通往五桂山街道森林腹地和三乡镇交界。

由于今天起程较晚,我们的行进速度也是比较休闲缓慢,太阳即将下山,如果继续沿红环主线前往婆髻顶再从三乡下撤的话,一定会走到天黑,很多成员没有带头灯和电筒,而且不常登山的队友们体力基本小朋消耗得差不多了,现在从阿婆髻下撤是最佳的选择。我们计划是从西南方向的“板防022”防火林带下山,这里距下方的蠄蜞塘水库约750米,下降150米左右就可到达水库堤坝处,天黑前应该能够离开水库到达山下的板芙镇新围村这个下撤终点。

【蠄蜞塘水库】据《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载:蟾蜍塘水库,在石岐南16公里处。地处五桂山西偏南麓(板芙镇新围村境)的蟾蜍塘坑,故名。1972年冬动工,1973年4月基本建成。集雨面积1.8平方公里,总库容19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36.6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结构,坝顶面长93米,宽4米,最大坝高18.75米。溢洪道在大坝左侧,开敞式,宽顶堰,宽9米,最大泄洪量31.9立方米/秒。属电站专用水库。建电站1座,装机容量25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1万度,1974年4月投产。

蠄蜞塘水库又名蚙蜞塘水库,可能是同音同意不同写法所致,这个水库在板芙镇境内,是板芙供水重要设施。水库西南面有混凝土路通往105国道,但工厂门卫是不允许闲人从该处进入水库的,所以我们一般会走新围石场下撤。在水库专属通道上有一道铁门,用于禁止闲人进入库区,但这些关卡一搬都有办法通过,相信门侧的“洞洞”就是前辈们开辟出来的。大自然无时无刻吸引着人类前往,就算再多的封锁也阻挡不了登山者探索的脚步,只要是美丽的地方,再野的地方也会被人类开拓出一条新路。

在夜幕降临之前,我们一行9人顺利到达山下的新围石场,结束“红环第4段”,还有婆髻櫈和婆髻顶2座山峰就可以完成“红环西线”全部路程,下一回“红环第5段”还要重登“阿婆髻”,从“阿婆髻”出发,经过“婆髻櫈”、“婆髻顶”到达南坑尾五桂山街道和三乡镇的交界山坳。这样下来,我们以“分段式”走的红环会比“连贯式”所走的红环多走一倍或以上的路程,由于我们体力不足,在目前的体能状态下是没办法一次走完52公里山路的,只能分几段以轻松休闲的方式来完成。我们“红环第5段”再会!

相关帖子:300M+户外游记【红环征程第2段】
相关帖子:300M+户外游记【红环征程第1段】
相关帖子:300M+户外游记【红环征程第3段】
相关帖子:300M+户外游记【红环征程第5段】
相关帖子:300M+户外游记【红环征程第6段】
相关帖子:300M+户外游记【红环征程第7段】
给無欲則剛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