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歙县> 黄山徽州深度游:三、天堂石耳仙人井(全文4000字)

黄山徽州深度游:三、天堂石耳仙人井(全文4000字)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黄山徽州深度游:三、天堂石耳仙人井(全文4000字)

2023-06-01 14:35:30 7825

黄山徽州深度游

三、天堂石耳仙人井


美好的一天从天降祥瑞开始,早上起床后到外面收衣服,惊奇地发现对面山际之间蒸腾起的云雾像极了龙的头,随即回房间拿手机拍下了这一奇观。上天示瑞,增添了我对新一天行程的信心。
今天要经长标村、贤源村、发明尖、天堂顶、石耳山、隐里村、仙人井等地到蜈蚣岭,全程四十多公里,累计爬升近2500米,韶坑村至长标村是10公里的公路,昨晚已和老板说好由他开车送我们过去。老板人是个实在人,在前往长标村的路上还很热情地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我今天将要去的天堂顶和石耳山的地貌景观。
据徐老板所述,韶坑村历史悠久,全村有28部族谱,村落主体徐氏系出王侯,明洪武六年由十八都迁徙韶坑。村中的徐氏宗祠始建于1773年,历时七八年,于乾隆辛丑年(1781年)竣工。祠堂规模宏大,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宗祠木料硕大,屋柱全是榉树和银杏树所建,祠内有精致的砖雕、石雕、木雕。韶坑的文化底蕴也相当丰厚,村里的目连戏源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属于国家级非遗。韶坑人因以演目连戏为生,所以订下了技艺不外传的规矩,也就保存了不少从清代以来的演出仪式和技艺。同时,由于外出演出存在一定风险,出于安全考虑,村民有习武之风,且以实用性武术为主,至今仍有一批武术爱好者,老板本人就是其中之一。

韶坑村

贤源岭古道
听着老板的讲述,10公里的车程很快就到了,谢过老板,一天的徒步正式开始。长标村建于山坡之上,核心区域的房屋像梯田一样紧密且错落有致,纵横交错的巷道分布在房舍之间,皆由石板铺成。村中仅有的一大块空地留给了茶叶交易市场,看来此地的茶叶产量非同一般。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专门市场的地方,竟然没有发现农家院。
循着石板路向北穿到村后,层层叠叠的梯田映入眼帘,田中绿油油的作物大部分都是茶树,偶尔还能看见一些茶农围坐在茶树边,他们年过半百,却眼疾手快,干净利落地采摘着茶叶。茶树地之间由蜿蜒而上的主干道相连,行走于道中可以俯瞰整个村子,规模还真不小,连绵的山岭似乎将其与世隔绝。

俯瞰长标村

行至长标村北边的垭口,提供给路人休息的路亭不复存在,只剩下一道石砌的门洞当中而立。穿过门洞往左边走,一条极为幽静的山腰路蜿蜒至贤源村,刚才上坡时还在太阳底下炙烤,这条清凉古道来的实在是太及时,且快到贤源村时还有一处极佳的山泉水源,甘甜的泉水有助于提神醒脑,激发身体的活力,我虽然不是很渴,但也不想错过。

贤源村是一个不大的村子,背靠贤源岭,贤源河从村中穿过,将村落分为南北两部分,确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意境。只是村子地处山谷,交通不便,很多人已迁居山下,剩下一间间大门紧锁的祖屋。这里的房屋大多是就地取材的夯土屋,外墙呈黄褐色,门柱是打磨精细的青石,一些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穿插其中,使村子显得更加别致。
在古代,贤源是联通淳安县、遂安县、青溪县、严州府与徽州府歙县“鸟道”的重要隘口。其中从森村乡皋径村翻越海拔810米的贤源岭,顺溪而下进入贤源村,并通往长标村的这一段,长约10公里,被称为“贤源岭古道”。明万历《歙志》:古道出入谷间,无跬步夷旷,绝险处高则架木为栈,低则垒市为塘,因其与兽蹄鸟迹相交,故称鸟道。明弘治《徽州府志》:自睦州青溪县(今淳安县)至歙州,路皆鸟道萦纡。

贤源岭古道路亭遗址

取道发明尖
循着贤源岭古道西行,在垭口路亭遗址处折向东南,这是一条逐步抬升的山腰路,刚开始的路况尚可,后来道路越来越窄,个别地方还有较密灌木或箬叶竹,看样子是鲜有人通过此路上山。山沟中的清泉缓解了艰难路况的焦灼,湛蓝天空下的映山红给无奈的眼睛带来了希望,一番苦行之后也迎来了冲顶的曙光。

水源

上发明尖的路是一条旱沟,更像是人为开挖形成,此沟贯穿南北之间的山腰路,一直往东边的贤源村延伸。起初我以为会很难走,实际上则是路迹清晰,掉落的杉树叶覆在沟底,变成天然的缓冲垫。道路在临近山顶时转换为山腰路,于发明尖的北边切过。发明尖的海拔在1090米左右,按照前两天的经验,其山顶上应该没什么人文古迹或其他独特的东西,因此我也就没往上面钻。从发明尖再往西走三四百米,有一座以竹子为框架的路亭,其边上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古道,是为合丰古道,完整的古道为环线,将外山、上谷丰与黄牛台串联。

古道路亭

东眺发明尖(近处的那个山尖)

天堂顶盆景
黄牛台位于发明尖与石耳山之间,海拔约1200米,此地名应该是当地村民的通俗叫法,比较官方文雅的名字是天堂顶。关于黄牛台地名的来历,早上坐车时恰巧听了民宿老板的介绍。在一二十年前,附近村庄的人大部分还是以种地为主,基本上每三五户就有一头耕牛。到了农闲时节,耕牛们也就放假了,村民们便不约而同地把牛赶上山,最多的时候聚集了上万头牛,这些牛啃食地上的草和杜鹃,促成了山上现有地貌景观。杜鹃花由于被牛群经年累月的啃食,大多长的比较矮,犹如天然的盆景。

天堂顶

天堂顶上的视野十分开阔,各个方向的景色皆可收入眼中,娇艳的盆景杜鹃自然是赏心悦目,让我更加难忘的还是南边的那条山脊线,即白际岭山脉的主脉,沿线都是海拔在一千米以上的山峰,包括大连岭、啸天龙、鸡公尖、和平尖、歙岭顶等,这也是我上一日刚走过的地方,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荡气回肠,只是曾经的困难已变成了一道壮阔的风景。

在天堂顶西边约两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海拔更高一点的山峰,人们将它称为上天堂顶。这一带的地貌与天堂顶(黄牛台)有些类似,但由于距离较远,牛群光顾的次数少一些,地上的草恢复的也比较好,杜鹃也长的更高。在这附近偶遇了几个春游的当地人,他们或在土坡上挖灶,或是用石头垒灶,捡拾干柴烧火野炊,甚为惬意。

上天堂顶

石耳山奇遇
在前往石耳山的路上,一相对开阔的林荫草地上飘来几许清香与喧嚣,近前一看,是四个当地中年山友在野炊,其中一人在生火做饭,石块垒起的灶上放着一口小锅,锅中热油飘香,正在煎煮的食材滋滋作响,另外三人坐在一旁,一手端着盛酒的纸杯,一手拿着用新鲜树枝折成的筷子,地上摆着各种食物,你一言我一语,觥筹交错,好不热闹。他们看见我背大**过,便热情相邀,盛情难却,只是路长坡陡,酒我是不敢喝,于是就品尝了他们现炸的当地特产——毛豆腐,确实风味独特。
短暂的相逢令人难忘,艰巨的任务不容久留,我告别了他们,继续往石耳山和贤川口行进。石耳山属天目山山脉体系的白际山山脉的支脉,最高处海拔1234.6米,略低于江西婺源篁岭南边的石耳山。据《歙志》记载:石耳山主峰“山多药草,上有仙坛。”因目前并没有去往峰顶的山路,我也就没特意去求证,不过当地的一些传说倒是很有意思。相传,历史上石耳山盛产石耳,山因产名。又传,在石耳山南侧一处高约800米峭壁中间之凹陷处,生长着一朵巨大的石耳,远远望去,仿佛峭壁上开出的一朵艳丽之花。当太阳升起,石耳就蜷缩一团,吸纳阳刚之气;黄昏,石耳会露出胸怀,吐除世间的污浊;大雨来临,石耳会展露出偌大的脸庞。石耳或许是见不到了,但石耳山附近的映山红却是十分靓丽,而且还特别鲜嫩,这是补充维生素的绝好食材,为此我频频驻足采摘,乐此不疲。

仙姑拜月

石耳山北侧约1公里处有两条岔路,一条通往西北的石耳山村,这是当地人常走的山路,路况较好;另一条通往东北的贤川口。我还要去隐里村和仙人尖,于是只能舍弃那条成熟的山路。往贤川口去的小路可能一年都没几个人走,不过路迹也还算明显,坡面比较陡算是白际山脉的常态。快到海拔约770米的茶地时,需要穿过几十米草木茂密的过渡地带,或许附近本有其他路可以走,然由于时间所限,我也就只能这样蹚草了。进入了茶地,就有村民采茶常走的道路。

茶地

对于茶农来说,五一是名副其实的“劳动节”,绿油油的茶树间,随处可见茶农忙碌的身影,碧空如洗之下,他们无惧烈日曝晒,令我这个闲人由衷敬佩。这一天可谓是尤其的热,出行前担心下雨的我还穿了双防水鞋,防水的优点变成了不透气的缺点,刚才下陡坡更是将脚挤的冒烟,看见山涧里的小溪,我便迫不及待地脱鞋泡脚,缓过来之后方才往隐里村走。
隐里村位于仙人尖南边的山谷之中,溪水穿村而过,村南的山涧中还隐藏着一条瀑布,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茶。村中有一家农家乐,不过生意似乎不太好,老板好像也不太上心,任由招牌老化褪色,其实,该老板并非别人,就是中午在石耳山附近热情招呼我吃毛豆腐的那位山友,这世间就是有如此巧合之事。

隐里村

仙人井旌鼓
穿过大半个隐里村,在两处民房间拐向北即是去仙人尖西山脊的上山路,这段路不到1公里,爬升却有260米,地图上看像是梯田间生切出来的路,实际则是一条非常成熟的古道。我往上爬时正值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打在毫无遮挡的路面上,烤得我汗流浃背、举步维艰。到了山脊上情况有所好转,路旁的树木吸收掉了一部分阳光,偶尔拂过的几缕清风消减了一些暑气,好不自在。
山脊上的岔路不少,纵使我十分小心,也还是未能避免“误入歧途”的境地。我在一条舒适的山腰路上走了很久,按理我应该是逐步爬升的,打开手机确认,果然是偏离了。我不想再退回去,便从竹林间直切而上,100多米的距离倒不是很长,可要以此距离实现本应以700米路程完成的100米左右爬升,说实话还是很累的,回到山脊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下来休息。

俯瞰隐里村

距离起点31.62km 当前海拔680m

山脊上的路很好走,全程林荫小道,阳光穿过枝叶,给路面印上了斑驳陆离的地毯。行至海拔约900米的位置,另一条山路将其截断,路牌上的“仙人井”三字让我有些疑惑,这个山顶不是叫仙人尖吗?我循着箭头所示方向前行,很快就看到了一座亭子,靠近山体一侧的石墙上还有佛像和神龛。亭子位于三岔路口处,我卸下背包去山顶打卡,路东一侧(亭子东南角)确实有一口井,据传为陆仙姑濯洗处,故名之为仙人井。再往上走一点就是仙人尖,海拔约970米,系石耳山的余脉,山上杜鹃烂漫,是观景赏花的绝佳场所。

仙人尖

曝晒了一天,双脚被闷的冒烟,加上沉重的背包,体力已被严重消耗。我脱了鞋,在仙人井的亭子里休整补给,心想要是有冰镇西瓜该多好……当然,这是不太现实的,晚上找一个农家院好好睡一觉倒是不错的选择,虽然这有点对不起包里的帐篷和睡袋。
在亭子里歇够了,我收拾好行囊继续赶路,后面十多公里是徽州越野赛的路线,整体上要比我之前走的路成熟,且日已西沉,大部分地方都不用被曝晒了。不过山坡依然比较陡,这是由当地的地形决定的,想到那些越野选手,在这样的环境中连续奋战100甚至168公里,比赛那几天还曾下了雨,这对选手的意志和体能绝对是极致考验,如此勇气,又怎能不让人敬佩呢!
路依旧漫漫,好在盘苏村可以补水,否则之后的近500米爬升以及接二连三的垭口会是十分难熬。几经辗转,我终于在天黑前下到了大路,那些采茶而归的老乡见我风尘仆仆,都很热情地为我指路,我也因此可以更快地到达农家院。

盘苏村

蜈蚣岭


【后记】
我终究还是幸运的,由于一路劳顿,我放弃了晚上扎营的打算,恰恰是住农家院的这个选择让我避免了一场更严重的问题。晚上休息时,我不经意间发现左小腿上有一个黑色的东西,仔细一看竟然是蜱虫,它的头已经埋进了皮肤中,而我却毫无感觉,且在洗澡时也没发现,如果是在露营环境下,估计更难发现它。
求助于户外群中的山友,他们提供很多建议,只是我所处的地点既没法立即去医院,也没有镊子等工具。向农家院老板借来了酒精和针,鼓捣再三也没能把它弄出来。任由它过夜是危险的,无奈之下,我只好上手(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这样做),第一次没成功,还把它的身体扯断了,没有血,看来还在潜伏阶段。再次用指头捏着它的头往外拉,顺利将其头部完整取出,随后给叮咬处涂上酒精进行消毒。虽然已成功处理蜱虫,当时也没有明显的痕迹,但在几天之后蜱虫叮咬处还是有轻微炎症,所幸未出现发热症状。

【科普】
蜱虫又称壁虱子、草爬子,是一种常见的昆虫,一般蛰伏在草丛中、植物上或寄宿于动物皮毛里,每年4~10月是其流行季节,5~7月为流行高峰,会吸食人血。蜱虫未吸血时的体积只有芝麻粒大小,吸饱血后圆滚滚犹如黄豆粒甚至更大。

(一)蜱虫叮咬后的危害:
1、蜱虫叮咬人体吸血后,可引起局部皮肤充血、水肿,引起急性炎症反应,甚至引起继发感染。
2、有些硬蜱叮咬过程中分泌的神经毒素,可以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严重时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
3、当携带病原的蜱虫侵袭人体后,可以传染相关疾病,如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Q热、蜱传斑疹伤寒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俗称蜱虫病。该病起病急,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左右,高热者可达40℃以上,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蜱虫叮咬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此外,研究证实接触蜱虫病患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及排泄物也可传播疾病。

(二)预防蜱虫:
1、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起身之后应注意查找身上有无蜱虫黏附。查找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腿窝等部位。
2、外出活动时,穿浅色宽松的长衣及长裤,束紧袖口、领口及裤脚,预防蜱虫叮咬。
3、裸露的皮肤要涂驱避剂。

(三)蜱虫的处理:
1、如发现蜱虫叮咬,可以用酒精、碘酒麻痹蜱虫,尽快用尖头镊子(千万不能用手),紧紧夹住蜱头部或靠近头部的地方,缓慢用力往上拔,取出后对伤口进行消毒。切勿不要用力撕拉,容易将蜱虫头部残留在人体内,增加感染风险。
2、持续观察,如若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红斑或其他不适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有蜱虫叮咬史。

40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誉峯者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誉峯者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