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歙县> 黄山徽州深度游:四、山村田园采茶人(全文2500字)
黄山徽州深度游:四、山村田园采茶人(全文2500字)
相关活动:【2023五一】黄山徽州深度游
相关轨迹:黄山歙县山区道路合集·第二版202305
黄山徽州深度游
四、山村田园采茶人
本与农家院老板约好早上6点半早餐,可当我醒来时已是6点多,太阳也早已升起。我住的房间在四楼,视野开阔,推开窗户就能将大半个蜈蚣岭村收入眼中,因此称其为观景房也不为过。如果早起四五十分钟,还能在房间里看到山村日出,只是身体不听使唤,感觉异常疲惫,晚上一夜无梦,醒来后也不想起床,等收拾好再下楼吃早餐时已过了7点。

蜈蚣岭村地处歙县深山的璜田乡,是一个地道的山村,房屋依着山坡错落有致地分布,周围是层层叠叠的梯田,与昨日的长标村有些形似。蜈蚣岭村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叫“仙源村”,由于经常与隔壁的贤源村发音一致,给邮政传递等带来很多麻烦,不知一个什么人见此地山峦起伏,状似蜈蚣,就将村子改名为蜈蚣岭。蜈蚣岭曾是安徽省农业学大寨时的一面旗帜,造就了现有的近800亩连体梯田茶园。茶园大都依山而建,连山带岭连绵数座山头,全部石料选用青石砌成,累计工程总量土石方17万方,土方10万方,投工34.7万个,砌石磅120多条。工程量之大,至今仍无法想像当年村民是如何完成的,这也许正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愚公移山、人定胜天“的蜈蚣岭精神最好的体现。如今,蜈蚣岭梯田已被评为安徽省的文物保护单位。
踏着村中的石板路穿到村北,与公路汇合的地方有一个观景台,十分宽敞,可以作为营地,树底下还有水龙头,是从山上接下来的山泉水。我路过时正好碰见几个自驾露营的人在洗漱,他们的帐篷扎在马路边,如果我昨天到的早的话或许也会在此扎营。

蜈蚣岭村北观景台

梯田
告别了那些露营的朋友,沿着公路再向北走几百米就是松林汏,从这里开始道路变成了石板路,这些路是联通茶树梯田的,时不时就能看到一些茶农围着茶树劳作,他们大多年过半百,身手却十分矫健,在落差如此大的梯田间穿梭也如履平地。

松林汏

这一带有不少地方的地名带一个“汏”字,如松林汏、汪沙汏、汏里等,很长时间我都将其等同于汰(tai),后来一查竟然读错了,正确读音为da(第四声),意为用水冲洗身体,泛指冲洗,我想这些地方的人一定很爱干净,才会在地名中加上“汏”字。话说这些地方确实很热,只要有合适的水源,我都会洗洗脸给自己降降温,那些在太阳底下的梯田间曝晒劳作茶农估计也是这么想的吧!

汏里

大坞头之前基本都是以石板路为主,景色也都相近——零星地点缀在山坡上的房屋以及层层叠叠的梯田,远远望去,这些梯田真像是艺术家在山上精心雕琢的工艺品。


梯田很美,但行走期间也确实很晒,汏里至大坞头这段路看似没什么爬升,可走起来并没觉得轻松,炎热的天气让我浑身乏力、举步维艰,看见大坞头南边的一处山泉水,真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我将自己灌饱,再把衣袖和帽子打湿,方才有勇气顶着烈日往山上挪。

大坞头•水源
用“挪”字来形容爬坡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这个过程实在是太漫长,而最愉快的时光要属垭口之后的平缓林荫道,这是少有的喘息机会,即使是下坡也不如它惬意。这边山的海拔虽然较前几天的低,但坡面还是一如既往的陡,以至于下坡也丝毫不敢懈怠,且下坡时双脚的负担加大,不太透气的防水鞋闷的脚更加难受。另外,由于山的海拔偏低,前几天可以供给维生素的杜鹃花没有了,上天似乎体察到了我此行的疾苦,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路边突然冒出好多野草莓,起初我不是很确定,怕是不能食用的蛇莓(果实的外观为球形,表面零星地分布着一些小疙瘩),后来看见有茶农采食,才确认那些低矮植株上长的小红果确实是野草莓(果实是由若干米粒大小的圆形果肉组成的圆球,与植株较高的覆盆子果实类似)。尝到了甜头,后面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我自己都不知道为这些小红果驻足了多少次……

除了茶叶,桑树也曾是当地的一个重要作物。与一些茶农交谈得知,以前他们都会养蚕,如今年纪大了,照顾不过来,也就放弃了养蚕,而那些桑树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就出现了大量我所看到的被定期修剪的不到一米高的桑树,当然也保留了一些任由生长的高大桑树,这些桑树的叶子又大又嫩,果实也很肥美,像小指头大小的桑椹挂满枝头,摘几颗红得发紫的桑椹送入口中,简直是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无论是野草莓还是桑椹,对这些当地人来说都是寻常之物,扛着四五十斤用蛇皮袋装的茶叶下山对他们而言也是稀松平常,若是在城里,这些茶农绝对够得上领养老金的年龄,现实却是他们的辛劳似乎没有尽头,年轻时要靠自己,年老了也依然需要负重前行,作为路人的我只能希望他们的操劳是出于习惯,而不是生活所迫。

排年山
在路上走了很久,里程和爬升进度却不如人意,而在前几天,一起步就是千米左右的爬升,占了当天的一半,既有成就感,也减轻了后面的压力。我一路默数着爬升,六分之一、五分之一、四分之一……差距仍然很大。山与山之间变得局促,上升与下降也频繁切换,不变的是对脚不太友好的坡度。路边溪涧的吸引力不亚于野草莓和桑椹,凉水泡脚更是降温的绝佳措施,中午时我找了个地方做足浴,顺便把包里的一些食物转移到肚子里。


做完足浴继续前行,至临家坞北边,偶遇一茶农,甚是热情,得知我要徒步去坑口,随即给我指了一条更好走的路。我这一天基本是参照徽州越野路线走的,这位茶农所指的路与计划路线相去不远,因此也就决定去探一探人家一番好意指的路,事后证明此人所言非虚。
由于地形的限制,这一带的村落大多规模较小,仅有的山谷平地聚合了大部分民居,少数几家会在山坡上辟出一块地,并就地取材用挖出的黄土手工制作土砖,地基是由石头垒砌而成,再将晒干的土砖砌成墙,用木材搭起房梁,随后盖上瓦,经济条件较好的还会往墙上刷石灰,这种土坯房是山村的标配,从远处望去也十分别致。毋庸置疑,住在山上肯定会有诸多不便,除了茶叶和蔬菜,其他粮食都要从山下肩挑人扛地运上去,路上碰见一个小女孩搬西瓜上山,三步一喘、五步一歇,吃个瓜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几经起伏,到太平桥时已是下午六点半,若按计划翻山走小路加上400米左右的爬升势必要挑灯夜战,而我只想早点到目的地饱餐一顿,于是决定改道向北经漳村湾村,沿着新安江边的公路前往坑口。夜幕降临前的新安江显得格外静谧,江边的村庄也是别具意境,南国水乡理当如此。

漳村湾村
看见江水倒映下坑口乡灯火,我的内心有几分激动。然而,当我在乡里转了一圈也没发现农家院时,心里泛起的更多是惊讶,偌大一个乡竟然没有住宿之地,太不合常理了。我走进乡里唯一一家门可罗雀的餐馆,老板也不提供住宿,晚饭倒还是可以做,那就先填饱肚子再说。
其实住宿并不对我构成真正的问题,我的包里一直都背着帐篷和睡袋,如今正是用武之时。餐馆老板说路边的广场和亭子都可以扎帐篷,不会有人管,广场那儿还有充电的电源,旁边也有公共厕所。我试了一下那电源,电压不稳定,时断时续,对手机伤害大,也就放弃充电。我将帐篷扎在一个亭子里,除了偶尔路过的汽车以及江中跳跃的鱼,一夜无人搅扰。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誉峯者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