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歙县> 黄山徽州深度游:五、新安江畔瀹古城(全文3000字)

黄山徽州深度游:五、新安江畔瀹古城(全文3000字)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黄山徽州深度游:五、新安江畔瀹古城(全文3000字)

2023-06-14 13:03:17 1054

黄山徽州深度游

五、新安江畔瀹古城

昨晚没有设置闹钟,可我却醒的比往常都早,汽车的轰鸣声和鱼儿的戏水声交相辉映,催人奋起。我收拾好东西,到乡里的街道买早餐,从街道北边走到南边,睁大眼睛盯着每家店铺,满怀希望,到最后竟然发现没有一家是经营早餐的,这样的行政乡我还是第一次见。也罢,既然支持当地的经济无门,那就先解决包里的存货给自己减点负,沿途若有农家院就再加个餐,反正这一天没有太大的行程压力,20多公里500多米的爬升并不需要赶时间。
自坑口向南再向西,走1.5公里左右乡村公路至芳坑,此地似乎很有历史,那些经典的徽派建筑随处可见,只是大部分都已破败。一个老太太坐在其中一栋房子的门前,她看见陌生人经过有些好奇,便向我提出了一些灵魂拷问式的问话,不过她说的方言我基本没听懂,就简单地答了几句。说来奇怪,前几天在远离黄山与歙县城区的乡村,当地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哪怕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我还曾赞叹山村的文化水平竟如此之高,怎料到了县城附近,方言反而变得流行。

穿过芳坑往西北山谷行进,路边又见肥美丰润的野草莓和覆盆子,这对于只吃了些干粮的我来说,这绝对是天赐的补充维生素佳品,我一路走走停停,摘的不亦乐乎。到了山上,桑椹又出现了,早餐的质量无疑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翻过垭口,向北前往向阳村,山谷中的农田是另一番景象,田里种的既不是粮食,也不是此地盛行的茶叶,而是树木,准确地说是经过精心修理的观赏植物——盆景。村中的情形大抵相同,大部分人家的门前或院中都会摆一些盆景,向阳村西至卖花渔村的路上也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盆栽。

水源

对于卖花渔村,我在规划路线时就发现了其村名的独特,也对这个名字的由来有诸多猜想。以前听过有一种鱼就名为花鱼,难道此村是卖这种鱼的?想想又觉得不对,这个村的渔有三点水,或许是一个卖花的渔村。后来到了南源口,看见路边矗立的宣传标牌,上面赫然写着“卖花渔村,一个只卖花不打渔的千年古村”,这才发现此前望文生义的猜想是一种误解。事后了解到卖花渔村原名洪岭村,据村内流传的资料记载,唐朝有洪氏兄弟因躲避战乱迁居于此,从而世代繁衍。卖花渔村只卖花不打渔,之所以叫卖花渔村,是因为这个村子世代以盆景花卉制作为业,又因村子形状像鱼,村民多姓洪,“洪”字有三点水,鱼得水则活,所以取名为卖花渔村,打渔的渔。
卖花渔村地处新安江南岸的沟谷腹地,群山环绕,古朴清幽,确实是个培养盆栽植物的绝佳处所,这儿的盆景种植规模比向阳村还大,是徽派盆景的发源地,代表作是游龙松和游龙梅。据了解,卖花渔村2022年通过盆景销售,生产总值达到2600多万元,户均收入也超过了10万元。进入村中,所见到的是青壮年在忙碌地打理苗木,老年人则悠闲地围坐在观景亭中聊着家长里短。村里有农家院,只是我路过时已是上午9点多,院主人估计是下地干活了,因此我原先想找农家院补一顿早饭的打算未能达成。

卖花渔村

向阳村北边、卖花渔村东边与新安江之间有瀹源村、瀹潭村、瀹岭坞村、瀹岭下村等四个以瀹字开头的村子,读书不多的我看到这个字是一头雾水,上网查阅后才知道该字读yuè。“瀹”是动词,渍也。从水,龠声。据《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以汤煮物曰瀹,例词为瀹茗,意思是烹茶。所以,“瀹茗” 及“瀹茶”,一般都是泛指煮水泡茶。“瀹茶法”又称“泡茶法”,它由点茶法演化而来,是把茶叶放在壶或杯里冲入开水,然后直接饮用。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下诏将贡茶由“团茶”改为“芽茶”(亦称叶茶、散茶),从而引发了制茶方法的变革;于是,炒青工艺诞生并促使徽州松萝茶问世。“瀹茶法”是在炒青工艺的代表——松萝茶流行以后,缘于品饮时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重视,期望能较好地保留茶叶的原味真香,便于对茶叶直观欣赏的需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瀹茶法”不仅革新了烹茶之艺,摈弃了碾茶为末的饮茶习惯,以顺茶性,合茶理,尽茶情而独领风骚,以致凭籍“一瀹便饮,简便异常、天趣备至”的特点,从明朝开始逐渐取代了程序繁琐的唐代煮茶和宋代点茶,成为国人饮茶的主导方式。

瀹岭下村

循着卖花渔村东边的毛家岭古道东行,至瀹水边向北即是瀹岭坞村,这是一个有着500年历史的村落,90%的居民姓张,据说是汉代张良的后代,属于留侯世家八派中之清河派,始祖张彻公为张良之三十世孙,唐末避黄巢起义之乱而由河北清河郡迁居于歙州篁墩(今属黄山市屯溪),几年后转迁至星源(即婺源)甲道,开创甲道派张氏。北宋时,张彻的十世孙张汝舟因娶歙县满田的女子为妻,得岳父赠嫁妆田,遂迁居,开满田派张氏。再至明朝嘉靖年间,瀹岭坞张氏始迁祖伏荫公(彻公第三十世孙、张良之五十九世孙)因事路过此处,见山环水绕,泉甘土肥,便从歙县旱南的路口村迁来定居,最初居在土名“高崉”的深僻山坞里,后来子孙繁衍,原居住地显得狭窄难容,遂外迁至瀹水边土名“铁线坵”处,建立新村,即现今之地。

南源口

瀹岭坞村西北有古道通往瀹岭下村,古道垭口处有棵大树,看着有一定年代,顺着古道石板路下行即又回到了新安江畔的公路。瀹岭下村可以坐自坑口发出的到歙县客运站的定点班车,我到那儿时尚不到11点,准备继续徒步11公里到徽州古城,顺带走走网传的新安江徒步路线。
从网上了解的情况看,徒步新安江一般从南源口开始,沿着江边道路向西,中间还要坐渡船。我带着好奇踏上了这条路线,实际的体验有些让我失望,沿途几乎都是水泥路,景色也比较一般,我想以后是不会再走这条路了……

新安江

至小梅口西南200米处,我转入前往车轮湾小道中,山中的田间小道也铺上了水泥,若按计划路线走,后面从方家村绕行的路估计也是如此,于是我决定沿着练江而上。江边山清水秀的风光确实要好太多,沿江的古迹也是韵味十足,比如建于明朝的东高西低的紫阳桥、依江而建的渔梁古镇以及有“中国东部的都江堰”之称的渔梁坝。

练江

紫阳桥

渔梁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古镇位于歙县徽州古城东南2公里处,于公元759年形成街市,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渔梁是古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被称为“徽商之源”。历史上它是徽州府的卫星城,是云集府城的徽杭巨商大贾货物中转最热闹的水陆码头。徽州府的茶叶、木材、蚕丝、生漆等大宗物产大都是在这里交易的。
渔梁吸引我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古朴街貌与原居民的生活烟火气,没有像其他古镇一样沦为商业化的附庸;二是被评为安徽省特色美食村的渔梁古镇有很多徽州传统的民间小吃,这些小吃风味独特、价格公道,连很少在其他景区花钱的我都忍不住在街上逛吃逛吃。

渔梁

渔梁坝在渔梁古镇的南边,此坝始建于隋末唐初,比四川都江堰要晚七八百年,但是它的作用和影响却可与都江堰一样名垂青史。在古徽州人的心目中,渔梁坝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对我而言,渔梁坝的作用也是不可取代。毕竟是在烈日炎炎下走了一天的路,双脚早已疲惫,袜子也有一定汗味,这样去坐火车可是会让人嫌弃,坝下的石滩是绝佳的休息点,脱掉沉重的登山鞋,将脚泡进凉水中简直是最好的犒赏,再顺便把袜子简单洗洗,旅途的风尘与劳顿便随练江之水而去。

泡完脚再步行两公里前往位于歙县练江北岸的徽州古城,它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古徽州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也是“徽学”的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汤显祖的一句“一生痴绝梦,无梦到徽州”使多少人对它魂牵梦绕,城门、牌坊、以及府治特有的府衙,让人依然可以领略到古徽州府的遗风。徽州古城还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与四川阆中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齐名。
从古城西门而入,最先映入视线的是徽州府衙,这里需要买票,其他地方则是免费开放。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历史上屡废屡建,最后一次大修是在道光末年,可惜于上世纪80年代被拆除了,仅留下部分建筑,并在原址上建起了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几年前,歙县将县机关迁出古城,原址修复了徽州府衙。

徽州古城

古城内的建筑大多为仿建,许国石坊则是名副其实的古迹。石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坊主许国是歙县人,嘉靖乙丑年(1565)进士,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决策有功,晋升为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由于明清不设丞相,许国这个官职相当于丞相)。许国石坊正是在云南边境叛乱平息一月之后开始营建的,为皇帝下诏,地方出银建造的牌坊,上有“荣恩”二字。许国石坊与平常所见的石坊不同,常见的石牌坊一般是两柱一间或四柱三间平面的,但许国石坊却是很独特的“口字型”八柱牌坊,是徽州乃至全国唯一的八柱石坊,石坊的每一面内外侧都有精巧细致的雕刻。石坊的四面,分别有“大学士”、“先学后臣”、“上台元老”等题刻,均出自董其昌手笔。

许国石坊

仁和楼

由于还要赶火车,我在古城转了一小圈就出来了。穿过练江大桥,在歙县饭店站等候开往黄山火车站的6001、6002路公交车(终点是黄山客运站),20多分钟过去了,有一辆满载的车直接甩站而去。正当危急之时,终于等来了一辆还能上人的车,不过很快也满了,其好处就是可以飞速开过很多站,使我有惊无险地在检票时到达黄山火车站,行程至此圆满收官。

38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誉峯者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誉峯者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